张 策,张 川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93)
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为本”的国家,乡村是构成中华文明古国的基本单元,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乡村不仅是农民聚居和农业生产的空间,还具备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承载美好生活的寄托,是人们从未停止追寻的诗和远方[1]。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乡村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乡土文化淹没、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明确了“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发布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双轮驱动”,即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三生”空间,营造特色各异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积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地、钱等要素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相互流动。如何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精准理解乡村振兴内涵、深入发掘其多功能价值,是当今乡村规划建设的焦点。
江苏省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已达69.6%。省域范围内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较高,乡村地区不仅涌现出现代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产业特点,同时还承载着周边城市生态功能和农业休闲功能。“十二五”期间,经过自上而下的不懈努力,全省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体制机制不健全、乡土特色不明显、资金整合不到位、多元参与不充分等,乡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2017年7月,江苏省决定启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出按照试点示范阶段、试点深化和面上推动阶段两个步骤实施,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江苏特色、代表江苏水平的特色田园乡村。此外,江苏省委、省政府在相关政策支持、机制协调、技术支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统筹协调,力图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21世纪中叶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目标而砥砺奋进。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相较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其更注重于将乡村视为发展主体,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合理运用乡村的区域性,推动乡村与乡村间、城市与乡村间的多要素流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更是经济、生态、文化、社会、政治“五位一体”建设布局在乡村区域的深度延伸,其更重视乡村的多产融合、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从而促进农业发展走向高质量,通过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路径的持续推动,实现农业发展高质量、农村环境更宜居、农民生活更富裕。
江苏省结合本省乡村发展状况,创造性地开展富有乡土文化内涵、体现乡村社会价值、承载乡愁记忆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抓手,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范围包括村庄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通过对村落、田园、山林、水系等空间要素的优化,对乡村地域乡土文化特色的挖掘,根据乡村现有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整合升级,进一步促进治理体系改革,形成乡村发展的多元途径,从而实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六大建设目标。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主要针对“特色”“田园”“乡村”3个词汇分别展开,在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方面实现差异化发展,体现乡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方面做到规划的合理性,营造“桃花源”般的优美意境;在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方面统筹协调,增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凸显乡村发展的可持续。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更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反过来,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田园乡村应从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5个方面进行解析。
1)产业振兴是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需充分利用乡村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及其他优势,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且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产业。此外,还需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有效盘活乡村各类资源要素,将乡村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产业相结合,激发城市对乡村各类产品的消费潜力,促进城市与乡村间各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2)生态振兴是基础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坚持以“两山”理念为理论指导,在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特色和村庄风貌格局的基础之上,编制好乡村建设规划,做好乡村建设指引,进一步提升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同时,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形成科学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系统。
3)文化振兴是关键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合理利用乡土文化特色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在规划和建设时不仅要提升和完善村庄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乡土文化的蓬勃发展,还需举办各种乡村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社会文明不断提高。此外,还应注重村内历史古建的保护与修复,为人们留住乡愁与记忆。
4)人才振兴是保障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首先在于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与管理系统,积极吸引有志青年、技术人员、退役官兵、成功商人等优秀人士返乡创业、扎根乡村,注重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增强自身工作能力适应农村发展需求。其次要健全考评奖惩机制,针对乡村发展做出贡献的返乡人才和本土人才给予资金、政策上的奖励;对优秀村干部经济上逐步提高工资待遇,政治上拓宽任用渠道。全方位加强乡村人才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
5)组织振兴是前提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最重要的是要创建和完善村民自治体系,不仅要提高村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增强村级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更要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从而使广大村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
丁庄村所属的句容市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区域,是江苏省镇江市代管县级市,东连镇江,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丁庄村所在的茅山镇位于句容市东部,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茅山北麓,东与镇江丹阳市和常州金坛区接壤。丁庄村现状人口690人,共202户。本次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以丁庄自然村为单元,规划总面积约为32hm2。丁庄村具有30年的葡萄种植历史,近年来,国内外优质果品的大量涌入,对丁庄村葡萄产业的冲击越发明显,导致葡农种植热情消退、劳动力部分流失、村庄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败等一系列衰退现象。驻村规划师通过多次实际考察,对村民展开详细的问卷调查,总结出丁庄村发展的5类问题。
丁庄村自然资源丰富,林田水塘错落,是典型的岗塘风貌。但村内农业种植空间缺乏合理分区,葡萄种植分散低效,水塘资源未有效利用,存在农田荒置现象;村民对土地高效利用的意识不强,且缺乏优质葡萄品种种植的科学知识,致使丁庄大片具有葡萄种植价值的农田利用率不高,葡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村民生活环境的品质不高,道路两侧及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严重,缺少垃圾打扫和分类回收处理设施;村内老旧民居较多,有些甚至出现年久失修的状况,多数民居具有院落空间,村民缺少户外公共交往空间;村内的雨污水排放不成体系,存在多处坯棚及旱厕,缺少公共厕所。从乡村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而言,丁庄村的市政设施及配套设施亟待完善。
丁庄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大城市,常住村民以老年人为主,村庄面临空心化问题;村内缺乏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与引导,也是导致丁庄村乡村文明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丁庄村的文化彰显不足,缺乏对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利用。葡萄文化是丁庄村的一大特色,但未能融入村庄发展建设;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良好的传统观念受到弱化,友好的邻里关系逐渐淡化,致使村民之间的聚合力越来越弱[3]。
1)人才引进力度不足,规划建设、乡村旅游、果品加工、新品种种植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返乡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稀少。
2)忽视基层人才培养,对村干部、合作联社工作人员及葡萄种植大户综合培训的组织力度不足。
3)缺少优秀人才奖励机制,针对葡萄种植大户及返乡创业人才在资金和政策上未能给予更多帮助。
4)缺乏综合性的创新创业平台,这是导致丁庄村整体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丁庄村前一轮的村庄整治跟其他大多数村庄一样,主要是依赖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村民对村庄规划建设的认识不足,理解不充分,参与度较低,缺少乡村建设协会这样的村民组织,不能形成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村民成为村庄规划建设的“旁观者”[4]。此外,上一轮村庄整治的侧重点在于道路及沿线环境的整治,忽视村庄治理体系的提升完善,造成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主动性不高。
丁庄村建设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特、生态优、村庄美、乡风好、集体强、农民富”的六大目标,架构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茅山镇政府、合作联理事会到村民自上而下的联动体系和完善的监督、巡查机制,坚持“政府组织、规划引领、部门合作、企业参与、村民主体”的原则,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在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等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丁庄特色的乡村建设范式(见图1),探索出可供参考和推广的乡村振兴路径。
图1 构建五大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框架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强化特色产业发展 早在1989年“葡一代”方继生开始试种巨峰葡萄成功后,就带动村民一起种植,从此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在“葡二代”“葡三代”的共同努力下,葡萄产业已成为丁庄村的主导产业。通过本轮产业规划,积极引导传统露天种植向复合立体种养和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提高亩产收益,增加种植附加值,推动丁庄葡萄提质增效。
2)促进多产跨界融合 提出“丁庄葡萄+”产业发展模式,以葡萄生产为核心,结合葡萄相关的生产、加工、旅游等落地项目,实现产前、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旅游六大环节的协调发展,形成多产融合产业链(见图 2)。
图2 多产跨界融合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塑造特色品牌形象 丁庄村依靠上万亩葡萄种植规模成立葡萄专业合作联社,有效整合原有几十个葡萄品牌,打造“丁庄葡萄”公用品牌形象,在育种育苗、种植生产、技术培训、品牌销售等过程中实行统一管理,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村,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葡萄之乡”“江苏省首批农业特色小镇”等称号。
4)重视科技创新引领 通过与南京农业大学及陶建敏研究所的合作,丁庄村成功打造“精品葡萄示范基地”和“丁庄葡萄研究所”,定期邀请知名专家举办各类专业技术讲座及实践培训,形成“著名专家领衔+本地技术推广+广大葡农生产”一套系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村、创新品种落地、技术管理到户。此外,还从日本山梨县引进“妮娜皇后”“阳光玫瑰”等新品种,为丁庄村葡萄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1)注重乡村生态功能 规划严格划定丁庄村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其他各类资源保护的范围;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新建二类公厕、垃圾收集点、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对规划范围内的荒置农田及沟渠水塘进行合理整治,积极传递生态保护意识,引导村民成立保护小组,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2)加强规划管控指导 基于一张规划底图,编制形成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市政设施、公服配套、道路组织等“多规合一”的丁庄村综合规划,制定丁庄村建设规划的项目库,预留市场投资准入接口并明确建设时序,明确村庄建设指引,形成“一项目,一图则”,有效指导规划的科学落地。
3)重塑村庄空间形态 丁庄村着力打造东部“葡醉—智慧交流板块”、中部“葡冶—耕读学院板块”、西部“葡甜—欢乐时光板块”、南部“葡美—美丽度假板块”等四大板块,形成独具特色的总体空间布局(见图3)。
图3 四大板块重塑村庄空间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合理改善村民生活空间 动员村民参与房前屋后的清杂行动,鼓励村民将自家小院打造成葡萄主题民宿;整合村内零碎的公共空间,分别形成以“农耕文化”和“葡萄文化”为主题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对闲置民居和小学进行改造利用,充分唤醒沉睡的资产与资源,重塑丁庄村的空间形态。
1)保护发扬传统文化 丁庄村以句容市推进落实“抢救保护老建筑、抢救弘扬老民俗”的“双抢”工程为契机,以茅山镇人民政府编写出版的《春城风情》为指导,利用空置用地规划建设丁庄农业服务综合体,并对闲置小学、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将其改造为葡舍民宿、梧桐墅民宿、村史馆、葡乡记忆馆等文化旅游配套设施,保护传承丁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乡愁,增强文化自信。
2)塑造地域文化符号 提炼葡萄内涵、创新葡萄元素,并将其融入民居院落、农耕文化园及村庄公共活动空间,实现无趣空间到有趣场景的蜕变,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葡乡风貌。
3)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丁庄村聚力打造以葡萄为特色的田园乡村,通过葡萄五彩绿道建设和“葡乐单车”的成功引进,有效串联葡萄长廊、葡萄小栈、葡松林、紫樱湖等文化旅游景点和葡萄展示馆、葡萄餐饮吧、葡舍民宿等旅游配套设施。此外,丁庄村已连续10年成功举办葡萄节,年游客接待量突破50万人次,期望依托葡萄产业打开“农旅融合”的良好局面。
4)加强文化宣传创建 丁庄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注重文化“铸魂”[5],促进葡萄等主导产业的文艺创作与展示宣传,充分利用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各类宣传栏、墙绘等宣传载体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句容风土人情、先进事迹、风尚道德、民间艺术、传统美德等,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此外,积极开展文明标兵户、最美家庭、乡风文明示范家庭等评选和寻访活动,完善村级道德评议机制和志愿服务网络,充分展现新时代丁庄村民的精神面貌。
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因素。丁庄特色田园乡村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3项措施。
1)实施广纳贤才策略 丁庄村协同江苏省农科院、镇江市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设立了3个科研工作室,其中技术总顾问由赵亚夫担任,并邀请10名国内外技术顾问及一批农业技术指导员。此外,通过与2所职业技术院校合作,争取在3年内分批次培养200名左右的专业型职业农民,形成“技术总顾问+科研院所+镇农技中心”的人才引进模式。
2)推动人才提档升级 丁庄村借助镇江市“1+1+N”农技推广项目,结合葡萄生产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全国葡萄“三产”融合发展研讨会,定期邀请国内外葡萄种植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连续5批共50余人赴日本研修生产经营技术,并与日本鲤渊学院共同制订了“双学位”学生型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性地提出了“国内两年基础课+日本两年专业课”的培养模式,建立了江苏省首个中外联合培养乡土人才体系[6]。
3)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丁庄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原则,有效吸引社会投资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落户丁庄,支持葡萄合作联社、民宿企业引进策划、规划、文创、品牌营销等专业人才,激励高学历的年轻人和在外乡贤来丁庄创新创业,进一步优化扶持奖励机制,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信贷帮助、资金奖励、政治荣誉、社会地位、子女就学等系列政策支持。目前,丁庄村已经建立一支40人的“营农指导员”团队,实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实现了技术人才服务的全覆盖。
1)增强基层党建功能 在茅山镇党委的指导下,丁庄村结合葡萄合作联社成立了党委,为推进葡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联社党委按照产业链划分建立了技术、生产、管理、营销4个功能性党支部,同时将镇农服中心党员、党员致富能人及年轻的创新创业党员分别纳入各功能支部,架构“镇党委+联社党委+功能支部”的党组织框架。
2)探索经营管理路径 茅山镇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丁庄葡萄合作联社党委书记,带动了镇农服中心、相关涉农部门、茅山镇100多家合作社近2 000家种植户的加入,葡萄种植规模高达2万亩,形成“统一品种育苗、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质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丁庄村掌握葡萄市场定价权的关键,葡萄种植效益大幅提升。
3)构建乡村治理模式 通过特色田园乡村规划,丁庄村将村民、合作联社、村镇组织有效联合,探索出了“地方政府+驻村规划师+企业团队+村两委+合作联社+村民”的新型村庄治理模式,在规划建设、生产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形成“共同商讨、共同决策、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监督”的“五共”治理体系(见图4)。
图4 “五共”乡村治理模式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探究规划落地方式 为保障规划项目的切实落地,明确了各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与建设时序,整合农林、住建、交通、水利等多部门资金,为用好政府资金统一扎口;还与市场合作组建运营平台,形成“宅基地入股分红+集体资产入股分红+自主经营”的多方合作模式(见表 1)。
表1 多方合作运营诠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加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和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解读,结合丁庄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建设实践,从村庄发展面临的问题着手,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有效利用政府、规划单位、企业、村两委、合作社、村民等多方力量,构建集产业转型升级、乡村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彰显、人才队伍建设、组织架构健全于一体的“五大机制”,以推动乡村在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等方面的全面振兴,建设有特色、有颜值、有品位、有人气、有活力的“五有”新乡村,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在功能上的深度融合和空间上的协调发展(见图5),对新时代大都市近郊型乡村的建设工作具有借鉴意义。丁庄村已入选江苏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成为句容市展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示范点之一。未来,丁庄村将进一步加强对创新科技、农牧循环、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适应新时代新乡村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动力,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
图5 构建五大机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应用路径(图片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