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 凡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美国纽约州立学院的景观专家L·夏里克罗思与R·施比利认为,“场所塑造”不仅创建了人和场所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创建了在场所中人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维持生活和表现日常行为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建设社区的艺术过程与实践。其倡导用有内涵、民主的方法设计和营造日常生活场所。
国际性非营利组织“公共空间项目”(Project for public space,PPS)基于城市先驱者的智慧,逐步开发出一种全面的场所塑造方法,侧重于热闹的街区和吸引公众空间环境的社会和文化重要性,并将其解释为“协助社会将无生气的、不受欢迎的公共空间转变成人人都向往的杰出场所”。PPS提出“The Power of 10+”的概念并开发了“地方图”,旨在评估和促进多个城市规模的场所营造。在评估全球成千上万个公共场所时发现,良好的场所空间,通常具有以下特质:社交活动;空间舒适、形象良好;社交氛围;可达性与联系。城市更新的好坏直接关系人们的身心健康与需求,而城市场所环境营造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乎我国未来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建设。
20世纪70年代,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提出“场所”定义[1],诠释了场所和物理含义上的实体空间与自然存在之间实质上的差别,是人类活动和建设环境之间相互积极作用,并以具有意义的方式联结到一起的整体。而古村落空间则指在一定区域环境内,在一定的社会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在村落生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形与无形的产物。其中,有形部分指村落的物质空间,其中包含村落的选址、布局、街道、建筑物结构和节点等;无形部分指在村落物质空间背后产生的社会、人文历史等各要素。
从整体上来看,物质要素和人文要素互为因果,人文要素从物质要素中展现,而物质要素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人文要素的传承和变化。两者兼顾,才能保证古村落生活化的情境被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对场所理论应用的实际案例研究颇多,其广泛涉及城市空间、历史街区、古城镇及古村落(见表1)。
忠诚村地处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龙塘镇西部,双龙路由南向北经过村庄。东邻安远,南接桐坑村,西接岭北镇,北靠南丰村。平均海拔800多m的天岗山位于村北侧,西侧是云台山的茶叶基地,为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夏季风流行、春夏雨量聚集、四季分明、天气温暖、热力充裕、雨量充沛、酷暑和严寒持续时间短暂、无霜期较长等气象特点。
忠诚村地处偏僻的丘陵山区,客家人早期为防御山匪,因地制宜地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处的特定方式,加上丘陵山地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意识和共同的精神意识,并使用严格的家族制度,以保证整个家族的安定。另外,尊祖爱宗、耕读传家等传统的儒家价值观,也是客家文化的典型特色。客家人每逢重要节日会举办各种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如香火龙、舞瑞狮、客家山歌和采茶戏等,表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村落空间组织采用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公众参与模式(见表2),以促进社会关系与村落空间在营建过程中的良好互动,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表2 村落空间运行机制
4.1.1 维系宗族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准,尊祖重亲,在宗族内部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并规定不同成员所行使的权利和义务。如祖宅的修缮和族谱的修订等都是由村里的宗族族长们共同负责的。而宗祠是整个家族聚居地的政治、文化、精神活动中心,因此,一般村里的宗族大事、节日娱乐、红白喜事等均在宗祠内及祠堂外前场举行。客家人确立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宗祠和宗法制度,以维持各自的利益平衡和宗族间的亲情。
4.1.2 重塑厅堂空间
礼制文化中的社会行为标准、传统习惯和道德规范的思想意识,反映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上主要为空间的中轴线与顺序布置。忠诚村的古民居为“中轴对称,内宅外院,北屋为尊,两厢次之”的建筑布局,且这种建筑布局形式维持至今。通过对忠诚村历史建筑的调查发现,其以“堂”为整个建筑的核心。除了重视院落布局和中轴线外,还体现礼制精神和审美特征,营造独具特色的空间(见图1,2)。
图1 东山堂实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堂屋改造意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2.1 街巷空间延续性修复
村落的街巷空间结构应当保持传统尺度关系,以延续原始的亲近感与安全性。古村落传统的街巷空间结构序列由街、巷组织联系,适合传统的人居活动模式。村民通过自己的院落,从大门向外进入街巷,再通过井台、池塘、大榕树等基本敞开的日常交往空间,最后到田园山林等较为开敞的生产生活空间。这些行动路径,基本遵守从隐秘至公开的空间秩序。
4.2.2 水空间
忠诚村村民的习惯和传统观念是历史文脉可持续传承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无法忽略村民的生活需求。如水井,村民仍然延续古井取水的习惯,耕田种菜也需用水灌溉;在院落周围挖水塘不仅能解决洗衣做饭的生活需要,而且可调整建筑所处环境的微气候。而这些滨水空间往往具备复合用途,既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又是现代村落的独特风景。
4.2.3 院场空间
院场空间是最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交流空间,它包括宅前的庭院、禾坪、广场等,并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的交流空间,如社会活动中心及社区图书馆等,为原住居民及外来移民创造全新的交流空间,营造出一种客家人聚会交流、举办仪式、促进家庭情感融合的重要场所氛围。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敞开大门,在庭院里吃饭闲聊、打理家事、收拾农具。村民们也会在禾坪、祠堂广场及道路上晾晒农作物。
忠诚村原有交往空间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世代生活在村里的人们对古村落有着依恋感与归属感。忠诚村是典型的客家村落,延续和传承客家的民俗仪式活动,如祭拜先祖的祭祀仪式,“香火龙”“采茶戏”“舞狮”等节庆活动,以及诞生、成年、婚姻、庆寿、死亡等人生礼仪。通过在村落街巷空间中融入民俗仪式,促进当地民众的情感交流,营造其乐融融的街巷场景,塑造街巷的文化性格。
建筑空间蕴藏风水象征、崇拜象征、精神象征等空间意涵。宗祠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精神载体,客家民居建筑装饰如门簪在忠诚村中随处可见,象征屋主人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繁衍的渴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忠诚村的家祠内通常采用对称布置,先辈的灵位放置于堂屋的供案上,以祈求保佑家庭和睦、幸福安康,其桌上摆放花瓶与镜子,桌案后的隔栅上方挂着钟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平静终生的寓意,对后代子孙有教育意义。
将场所理论应用于古村落改造实践,通过承继与延续古村落的历史文脉,可使古村落激发勃勃生机,彰显特色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中的场所塑造实践为客家地区古村落保护与更新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对场所营造本土化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及现代人居环境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