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助力产业升级
——以成都市荷花池批发市场区域改造提升为例

2022-07-19 07:32刘禹彤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6期
关键词:荷花池商圈片区

刘禹彤

(上海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0)

1 项目背景

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创办于1986年,是与北京、广州天河、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齐名的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其影响力辐射整个西南、西北地区,交易额居全国百强综合性贸易市场前十位。荷花池市场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约45hm2,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服装、轻纺、鞋类、日用百货等,其中服装类商品是其重要的大宗批发商品类。

当前,成都市正在积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助力成都文化产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1]。依靠传统销售模式的荷花池也走上了求变之路,深度体验式消费和文化产业融合逐渐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方向。

2 项目难点

如何配合商圈升级,引导荷花池市场从“批发物流便捷”的二级批发采购市场转换为“沉浸式体验”的消费商圈是本项目的难点。荷花池街区目前有多个独立建筑主导的区域(青龙市场、金牛之心、区属市场、宏正广场、荷花池百货、大成市场一区、大成市场二区、蓝光金荷花、荷花金池等),各自独立运营。涉及部门多、个体利益影响大,注重小我,缺乏市场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一盘棋观念是传统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文化特点[2],这种经营布局进一步增强了荷花池片区的割裂。顾客来到荷花池,在这些建筑体及邻近巷道的摊位之间拥挤穿梭。单一的采购行为对服务性设施的诉求降到最低,人们在荷花池市场的停留时间也相应降低,商圈的吸引力很难提升。

优化“空间格局”、健全“服务功能”、挖掘“文化内涵”是荷花池项目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3 围绕沉浸式体验进行空间规划和服务功能提升

3.1 一环多线——整体规划,推动区域融合,激活城市界面互动

荷花池片区的空间格局成型于20世纪,是典型的城市中心街区,路网之间距离300~500m,最大街区占地约14万m2。由于经营主体管理需要,很多围墙、围挡、断头路阻断了街区人流的交往,整个片区面积大、拥挤又杂乱。随着优化城市“格局”和“内涵”工作的展开,成都市开始探索实施小街区规制,着力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人情味。小街区规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路网加细和打破封闭。为了促进荷花池片区的“整体化”和“通透性”,规划将各独立商场封闭单元打开,拆除大成市场与区属市场、宏正广场与金牛之心商场、荷花金池商场周边围墙、围挡,改用建筑门禁加电子安防系统,保障各经营主体的日常管理。畅通区域骨干道路,梳理区域毛细支路,加强街区内部的通达性。贯通片区交通大环线北站东一路、肖家村四巷、北站东二路、肖家村二巷,全长1.5km的核心区全天候商业环。一改往日的凌乱破旧,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荷花池特色片区的城市“U”形界面,实现城市的大尺度割裂向小街区渗透(见图 1)。

图1 完善交通动线

3.2 一街多点——着力中心,增强内向引力,凸显场所特色辨识

荷花池片区面向主要街道的建筑均有大小不一的广场,用于日常经营、物流中转,大多宽敞开放。但片区中心多为幽暗拥挤的街巷,两侧是林立的铺面,没有集中的开放空间,既不能有效吸引人流,又无法组织功能。对于片区内部的空间规划,主要是打通筋脉、激活整个片区,这就需要着力于重要“穴位”。金牛之心广场、区属市场广场及蓝光金荷花南广场规划成为开放节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IP场所,引导人流汇聚、停留,同时也为经营主体进行户外商业活动预留了场地和可能性,增加了街区的活力。贯穿街区南北,打造特色文化步行街,以荷花池广场为核心串联各个开放节点,与区属市场顶楼文化秀场(星空秀场)、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室内秀场、展厅互为联动,打造荷花池商圈展示“文化+产业”的“第五面”。人们不断通过外围广场进入步行街,街区内部的消极空间转化为吸引人群深入体验的活力引擎(见图2)。

图2 空间布局

3.3 完善布局,补足服务功能,促进业态健全升级

片区原二级批发市场的定位,导致区域休闲服务配套及设施明显不足。项目将根据文化体验休闲商圈的定位,重新规划户外亮化系统、标识引导系统、家具设施系统及非机动车停车系统等,并针对餐饮、环卫及物流功能进行调整和补强。对蓝光金荷花东侧的餐饮摊贩、街区随处可见的流动小吃车等进行统一安置、规范管理,形成特色休闲餐饮区。摒弃原有低端快餐模式,提档升级,展现川西特色大众饮食文化。以往厨余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此次将连同多个垃圾站、垃圾箱房等环卫设施撤桶并点,调整至非主要街巷,并进行专业雨污水分流改造,满足餐饮经营的需要。

荷花池市场物流有潮汐特点,即清晨3点左右为大宗物流,通常采取就近装卸,即来即走,基本不会影响城市正常交通。白天则主要以快递及短途物流为主,管理难度较大。长期以来,快递公司在片区内部空地违章搭建,设置临时堆场,用于接收包裹。为提升环境,将取缔所有违章货站,构建合理的小件物流转运动线。具备条件的商场已将短途小货装卸区引导至地下停车场,相应地面不允许装卸;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商场,将统一规划物流短途接驳。在商场周边邻近布置港湾式收运点,划定明确区域、设置标志标识,小件物流再集中转运至北站东二路19号院货物站场集散。

4 构建商圈文化体系

4.1 梳理文化脉络,筛选有助于商圈体验的基因

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自古就是西部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2 300余年的悠久城市历史不乏极具地方魅力的文化资源,如古蜀文化、三国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根据荷花池市场历史情况和功能定位以及未来产业升级方向等,筛选与项目匹配度较高的文化片段。

1)交子与商业文化 从世界最早的纸币的诞生到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最大、全国第七的综合市场,再到如今的“互联网+高级定制”,荷花池市场是川蜀重商、善商的一个缩影。

2)手工艺术与创新文化 历史上丝绸、蜀锦、瓷胎竹编等众多传统手工艺产品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输出,而带回来的需求信息又成为促进手工艺人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动力。这种从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艺术与创新的正向影响,是促进荷花池市场逐步发展壮大的催化剂。

3)川西乡土与休闲文化 项目力求将荷花池浓烈的烟火气和生机保留下来,并以更具地域文化辨识度、更适宜体验的方式发展延续。

4.2 组合文化素材,策划功能布局

1)创意时尚环 结合建筑立面改造和产业升级布局,1 500m商业环底层由面向城市空间串联展示时尚的广场、橱窗和特色门店组成;上部建筑将建成创意产业园,吸引具有行业创新的时尚、设计公司和平台入驻。

2)艺术休闲轴 从功能出发,做“最成都”“最有范”“最体验”情景文化步行街,全长660m,集美食、休闲、特产和文化展示于一身。具有特色商业地标特质,呼应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定位。

4.3 提炼文化元素,确定主题风貌

1)色彩控制 由于不同商业主体独立管理,街区“U”形界面色彩纷杂、凌乱,需要进行整体引导和调整。以明度不同的灰色为主基调,吸取川西建筑风格粉墙黛瓦的色彩基调,同时也更易与不同建筑风格协调;考虑到川地多阴雨,尤其在冬季,故在构筑物上应选择沉稳的暖色系、大地色系,主要以暖棕、赭石、原木色(檀木色、柚木色)为主;小品、雕塑多采用明快的色彩,以提亮空间、增添活力。

2)符号元素 应用异化荷花和蜀锦,提炼出折线纹和经纬纹2种符号语言,采用平面构成的方式,应用于地面铺装,街区在“第五面”上得到统一。2种符号和元素还延伸到灯杆、阻车桩、坐凳、导视系统牌、垃圾桶等一系列户外家具上(见图3)。

图3 符号元素提炼

3)主题雕塑 以荷花池商贸文化为出发点,打造金荷映月、时尚之门等景观装置雕塑,体现文化意境和时代缩影,是街区的“文眼”。

4.4 集中场景打造——“半边街”特色文化街区

定位情景文化步行街,浓墨重彩地展现川西乡土文化、手工艺术和成都休闲文化,着力打造“半边街”。采用改造底商、建筑外立面美化、景观构筑物搭建、户外硬化改造的方式,对大成市场东侧区域近半里长的狭长街巷进行重点改造。从周边乡村收集大量古建原物易地重建的半边街东侧,原汁原味地体现了当地建筑文化和乡土风貌,竣工后作为非遗文化区(手工艺展示)。半边街西侧底商进行“新川式”风格改造,拆除卷帘门改为落地橱窗,方便四川民俗文化产品销售。风格简练的现代手法与传统建筑的醇厚韵味,使半边街广呈现出文化的传承和出新(见图4)。

图4 半边街实景

5 结语

城市更新不仅要解决设施老旧、功能欠缺等物质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借助这个契机赋予城市新的活力和价值。本项目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固化的街区空间谋求新的组织方式,为商圈产业调整和升级提供物质基础和空间可能性,使深入人心的“凌乱批发市场”印象得以改观,成为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又一特色地标。

项目一期于2020年年底竣工开业,围绕“一池荷花,满地财富;半边街巷,丝路重光”的主旨,已经成功举办“池上锦绣”等多场大型室内外商业文化活动,吸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入驻。通过设计规划、建设和政府、街区商户的共同协作,以城市更新的力量促进“文化+产业”融合,推动荷花池商圈升级。

猜你喜欢
荷花池商圈片区
荷花池
打造世界级文旅窗口 构建千亿级黄金商圈
荷花池
机器学习在商圈运用管理中的应用
创新又贴心
官宣:临港新片区管理49条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美丽的荷花池
商圈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蓝光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