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普讲解的实践与思考

2022-07-19 15:16龚明霞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6期
关键词:听众选题科普

文/龚明霞

(作者单位: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有人说:“科学是种子,公众就是土地,科学首先要让公众接受、认同,播撒在这样的土地上才能生根发芽,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服务于民生。”因此,如何让科学亲近公众,让公众从被动式科普到主动地了解科学,对做好新时代的科学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如何架起科技创新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讲好创新故事,传播科学好声音,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运用科学,支持科技创新,笔者通过连续多年参与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科普讲解大赛,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思考,供大家参考。

内容准确,突出重点

科普,顾名思义首先是“科”,其次是“普”。因此“科普”讲解不同于其他的讲述或者演讲,首先要保证讲解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在讲解之前,讲解人员要对讲解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进行充分的挖掘,确保内容科学准确、合乎逻辑。涉及的知识点有严格、严谨的论据支撑,引用的资料及数据准确、可靠,结论令人信服,否则就可能以偏概全甚至是误导了公众。其次,讲解过程中需要向公众传达全面理解科学的理念。科学是讲究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既要告知公众科学的价值又要告知科学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局限,在讲解的过程中为公众提供开放、包容的思维体验和探讨方向,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认知。因此,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传递科学的方法、思想、精神和态度,让公众理解科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科学应对和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选题宜结合热点且小而精。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公众对新鲜的事物、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新的科技总是充满好奇。但高新的科技知识往往专业性比较强,讲解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很难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一个过于庞大、深奥的命题,比如,“走进银河系”“全球气候变化”“宇宙大爆炸”“哥德巴赫猜想”等,这类命题由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内容抽象且复杂,讲解内容容易粗放、空洞、不全面、不深入。所以选题时讲解人员要更仔细地观察生活、思考大众关心的话题,主题宜切口小,契合大众普遍关注的点,最好是结合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地跟进和解读,让讲解的内容与受众产生紧密的连接,以较快的速度缩短科技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比如,现阶段就可以结合新冠疫苗、垃圾分类等热点话题进行选题,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增强吸引力,让科普讲解“实力圈粉”。同时要全面深入了解讲解主题。仅仅通过网上百度搜集,把有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对其中的科学原理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带给听众的感觉就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浅尝辄止,很难产生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在学术界有争议的科学观点,科普的难度通常会比较大,不太好把握,尽可能避免有争议的选题。

一定要紧紧围绕所确定的主题,聚焦核心的科普知识点进行解读。由于讲解时间往往比较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上。有的讲解人员在科普主题的外围讲了半天还没有进入主题,好不容易进入了主题又只展示了现象,还没有对其中的科学原理或科技知识进行深入阐述就草草结束了。例如,对“蚕宝宝是如何呼吸的?”这个选题,讲解人员从丝绸之路以及蚕的养殖讲起,一直没有进入主题,等到了关键地方讲蚕宝宝是如何呼吸的时候,仅仅一句话:蚕宝宝是用气门呼吸的就带过了,给人感觉是还没真正进入主题讲解就已经结束了。还有的讲解人员想要一次讲好几个知识点,重点不突出,反而一个都没有讲清楚、讲透彻。例如,讲大熊猫时想讲它的方方面面,既要讲它的生活习性又要讲它的食物还要讲它的行为,由于时间有限,最终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都不能深入,时间仓促而内容不实,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准备讲稿,熟能生巧

首先需要撰写高水平文稿。撰写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所选定的科普主题来组织素材,尽量避免把知识进行专业的说明或教科书式的介绍。开头最好能有较强的感染性和吸引力,一开始就牢牢抓住观众。通过制造悬念,让精彩逐渐显现,不断激发观众的兴趣和热情。而结尾部分则适当考虑一定的升华,使观众有所感悟,产生共鸣。其次是制作高质量PPT,让科普的内容呈现得更直观、更高效。讲解人员最好能亲自参与制作的过程,使PPT更好配合自己想表达的主题和风格,达到相互融合的状态,更好地与讲解合二为一。讲解前需要多次练习,在演练过程中控制和调整好语速和节奏,做到PPT播放或实验演示与讲解的进度一致,确保演示或实验配合讲解顺利完成。最后就是要注意妆容、仪态,亮相往往先声夺人,举手投足宜自信得体、落落大方,恰如其分使用手势语言,配合讲解自然走位。同时增强应变能力,提前准备应对技巧与措施,在关键时刻起到弥补作用。

讲解生动,增强互动

传统的科普讲解把公众视为“空瓶子”,由讲解人员单向填充,单向输出、讲授或说教,公众被动听,被动接收。因为互动交流首先要突出的是双向交流和平等对称。同时,在互动交流过程中要注重对话感,并且不同的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互动交流方式,针对不同的科普对象、定位语言风格和知识深度,恰当使用提问方式,避免为提问而提问,或提了问却不给观众回答机会,仅仅是表面的互动却没有真实的交流。只有互动交流应用得好,气氛才容易调动起来,更容易拉近彼此距离,增强传播效果。

应坚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创新表现形式,把单一的讲解转换成形式多样的科学诠释,从而增强讲解的吸引力。一是恰当使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讲解往往更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听众进入“我”这个角色。例如,“大家好,我是‘玉兔’号月球车。终于从着陆器肩膀上走下来跟大家见面,心情很激动呢。听说江湖上有很多关于我的疑问,今天就由我来一一解答好啦。”二是现场配合实验演示。现场演示实验可以带动听众一边观察实验过程,一边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比如,对“躲不掉的‘水逆’”这个选题,在讲解的同时辅以现场水星、地球模型在不同轨道上运行的演示,让观众观察和体会当水星运行的轨道方向与地球不同时,在地球上观看水星,就会产生水星在倒退行进的视觉效果。这就能很好地帮助听众理解“水逆”现象,把这个比较深奥的知识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了科普,让人印象深刻。三是讲解中可以巧妙地通过故事情景引入,从而调动观众的兴趣,特别针对青少年听众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数星星的孩子》通过爷爷、奶奶、孩子的对话讲述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容易让人接受。四是可以融入其他表演形式,把相声、快板、顺口溜、歌曲等表演方式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讲解中,为讲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月28日,2022年成都市科普讲座大赛决赛在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圆满落幕

有的讲解主题非常有吸引力,但最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和讲解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有一定的关系。科普讲解不是学术研讨会,要通过讲解让听众听得懂、用得上、学得会。讲解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平铺直叙,力求生动诙谐,风趣亲切。例如,“被蛇咬后用嘴巴吸毒、用刀放血、喝酒消毒壮胆?哈哈,武侠剧看多了哇?”这样的趣味互动表达就让听众感觉很有意思的同时产生浓厚兴趣,希望接着往下听。同时,控制好语速,做到张弛有度,有起伏有快慢,形成语言的乐感。当然,恰当运用语调可以表现出比具体内容更多的信息,起到悦耳动听、引起对方共鸣的作用。如果语言平淡、枯燥,就会让听众丧失继续往下听的兴趣。除此以外可以运用比喻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容易理解的事物。尺度、空间、距离、速度等数字对公众而言就显得比较空洞,讲解过程中尽可能避免直接使用一串串的数字,最好把数字做一个类比,比如,“太阳离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相隔4.2光年的距离,这差不多有25万亿英里——相当于绕地球10亿次”。这样的转化把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距离与我们熟悉的距离联系起来。在讲解过程中要融合艺术表达,尽可能使用图片、动画、视频、漫画甚至是配合使用VR、AR等先进技术,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宏观、微观的科学现象以及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用生动且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公众体会到科学之美,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科学,爱上科学。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同为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公众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科普讲解工作被赋予了更加丰富、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与形式,科普讲解人员应顺应时代需求,全面提升能力,架起科技创新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传播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价值导向,为科技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猜你喜欢
听众选题科普
新年刊
听众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选题有误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表达心情
休闲一刻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