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镜头语言与构图艺术分析

2022-07-19 15:56常德市广播电视台郑天一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专题片语言艺术

常德市广播电视台:郑天一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镜头语言是指在节目拍摄中,通过画面的组合来表达的方式,构图则是利用画面组织、结构与布局表现事物的结构,并体现事物本质。将镜头语言与构图艺术科学结合,可更为立体化、具象化地突显出所表达事物的内涵,并大幅度增强观众的观看体验,为节目提升收视率,克服泛画面的技术问题。

1.电视镜头语言与构图相结合重要性

我国早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而电视作为当前主流媒体之一,镜头语言与构图艺术更应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作为拍摄工作的指挥者,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分配并展现,并深度结合镜头的拍摄位置、方向与光线等,整合拍摄环境,提高画面完整性。而合理的构图艺术则可以表现事物外在与内在,深度突显画面的活力与表现力,并需要根据镜头语言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编排,精心创建,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语言与图片的关系,通过合理布局,控制画面比例、造型与空间色彩等,结合语言来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追求视觉美感。

镜头语言与构图艺术同样作为解说环节的重要构造,就需要正确运用镜头来突显对节目的描述,并在运用中结合实际情况,提升镜头语言与构图的驾驭水平,二者相互结合并相互纠正,呈现出完美的画面表述形式,同时也应按照合理的顺序,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与观众体验,新形势下更应在电视这一主流媒体中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深化节目内容主题与特色,呈现出更加富有生命力的电视节目

2.电视镜头语言在专题片中的体现与运用要点

2.1 电视镜头语言在专题片中的体现

由于镜头语言在电视画面中可以更充分地表达出事物,因此在当前的专题片中,也开始了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山下的路》专题片主要是讲述一个小山村修路的故事,片中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在描述村民劳作休息期间吹唢呐的场景,给村民特写,展现出了脸上细密的汗珠以及手上的茧子与水泡,凸显出村民干活的不易,同时又移动到其他的村民身上,以及烈日,再辅以整个山林较为空灵的远景,既体现出了村民的辛劳,又体现了山村的僻静、远离人烟,表达了修路的必要以及作者对山村的情感。这种景物镜头是利用移动拍摄,将空镜头中的景物进行重组,并控制切换节奏,达到联想的目的,再通过唢呐的回荡,不用文字便可凸显出大山的空荡,描绘了修路带给村民的希望。

2.2 电视镜头语言运用要点

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必须要结合镜头语言的合理运用,凸显出镜头景物的内涵,而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中,还需要注意很多细节方面。首先就是拍摄手法的选择方面,手法的选择需要结合专题片的题材、内容以及情境来综合考虑,不能出于拍摄者个人的主观臆断以及使用习惯来进行选择,特别是在长镜头、空镜头以及景深的描绘上,就更加不能由爱好认定,否则就会难以抓住拍摄重点与核心思想,观众也难以由此找出共鸣,使得专题片疏于情感表达与真情流露。

其次,也应结合多种拍摄手法,灵活变通。电视专题片本身带有记录性质,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应结合多种拍摄手法,且每一种手法在结合过程中都需要综合镜头拍摄过程中的背景、光线等外在环境来改变,且在变化的同时,也可以更加吸引观众的兴趣,彰显出所拍摄主题的核心内容,让观众欣赏到更具有冲击力的内容,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满足观众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专题片增加艺术色彩。运用时,可通过不同拍摄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对所描绘场景进行转变或强调,让观众更为立体性地了解所拍摄的内涵,带给观众不同层面的视觉上的享受。

3.电视镜头的构图艺术

在拍摄节目的过程中,在使用镜头语言的同时,也应注意拍摄的构图艺术。构图艺术是指选择最佳表现力的位置,分析不同的视角对观众造成的冲击,并通过画面的透视关系与衔接关系来确定事物的立体化样貌,同时又通过不同的视觉空间结构,彰显出画面中对象的关系,如遮挡、掩映、聚散、取舍、侧面正面、仰视俯视等,不同的观看视角往往可以凸显出不同的意境,并更强烈地反应物体的空间属性。

3.1 运用景别

在构图艺术中,需要确定取景与主体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在有限的画面中,更容易让观众厘清事物结构。景别就是通过画面的造型,如远景、近景、全景等表现事物形象。其中远景适合描绘环境氛围。全景表现为对物体整体细节的概括,通过环境的衬托,来描绘出主体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中景则是单独表现主体,免去环境的影响,更多起到一种强调的作用,具有强烈的主体色彩,较为清晰,且还会蕴含更多的细节,通常可以让观众更加集中注意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特写镜头,在基础景别基础上,对所表达的情感与主体事物进一步强调,运用时需要多加注意镜头语言的表述以及所拍摄的要求。

3.2 确定技巧

构图的技巧往往是构图艺术的关键所在,也会直接表现出成像质量。在电视中的构图普遍需要运用多种技巧,且还会依据选择技巧的不同而展示出不同的画面感。在构图艺术中,运用构图技巧进行构图时,更多地应从心理角度上进行选择,因为由于构图的不同,观众会通过视觉的肌肉记忆来将画面合并为一个整体,并从印象出发,对画面产生不同的心理,而除此之外,在运用多种构图技巧时,还应考虑到拍摄的稳定性以及画面整体的协调。当前很多摄影师在摄影过程中,或是后期剪辑人员都会存在没有认真核查镜头语言,而通过自身的印象与习惯,合成图片,这就会造成语言与画面的不协调,或是拍摄景物的不协调,从而大大降低观众的观看体验,无法将摄影画面有效通过空间具象切实展现给观众,影响画面的连贯性与观感。

3.3 考虑衔接

在电视节目的拍摄中,应注重于拍摄中画面的相互冲击以及对观众的视觉观感。从观众的心理入手,并通过镜头画面与镜头语言的结合,补足视觉的平衡,同时丰富画面的美感。在结合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应考虑到媒体在表现过程中的联系,每次切换时应当注重衔接,让构图与画面之间相互照应,杜绝出现过于跳脱、词不达意的画面组合,不注重衔接的画面安排,不仅不会增强观众的观感,反而还会降低画面的和谐,还会让整体节目显得突兀,失去整体协调感。

3.4 调整画面

电视画面的构图艺术中,除了技巧、衔接以及景,另外还应对构图进行详细的调整。摄像机并不是构图的全部,在摄影中,除了依靠相机对画面进行捕捉外,还应借助外在条件,如光线、遮挡物等,并通过分布、光影以及基调等来调整画面整体的表现力,而这些因素又涉及到了构图知识,如暗色比亮色更有沉重感、明色比暗色更有扩张力,昏暗的色彩比靓丽的色彩更有距离感,通过不同的色彩基调可以大幅度提升观众的视觉观感,并通过分析观众的心理,通过色调烘托出所表达景物的价值与内涵,因此在画面调整时,应尽可能注重视觉效果,加强对景物以及各项外在条件的运用,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光圈、补光灯、闪光灯等设备,加强拍摄光线效果。

4.电视镜头语言与构图艺术的联系与结合

4.1 结合方式

构图艺术与镜头语言在技巧方式、艺术形式、操作方式以及表现形式上来看均有差异,但在运用过程中,却需要二者结合使用。表面上看二者只是人与机器的关系,而实际上则是观众与工作人员之间连接的桥梁,一方面跳出了普通的人际交往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主次影响,思想构建的关系,通俗来讲就是通过第三人称来制作出信息量庞大的信息体,通过剪辑来修剪出增强观众观感体验的电视节目,两种方式在节目中相互结合,又相互影响。

在结合中,可通过事前分镜头的预设来结合。文字资料作为节目的提纲,不会直接呈现给观众观看,再加上文字资料缺乏色彩,因此对画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画面应简明扼要地概述出主要内容,并通过镜头的衔接与场景切换,来表达工作人员想要让观众掌握的资料,这种镜头与文字的组合,是可以通过影视后期的形式加以展现。也可以通过事中补充镜头的丰富来结合。事前准备阶段中,由于信息流的庞大,在节目制作过程以及播放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疏漏,或为观众提供了较为繁杂的信息,也可能为观众提供毫无用处的细腻,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播放过程中适当补充新镜头,或进行删减等一定程度的修整,仍然按照事先准备的节目大纲,对观众进行展现。

镜头语言也可以对构图进行整体修改。在视频资料制作完毕后,就会继续依照文本资料对整体视频资料进行审核,其中为了突出主体思维的表达,丰富观众体验,就需要着重审核视频是否会对观众进行明确表达,并通过删减与纠正来解决各种问题,并根据整体进行修补,必要时也会直接进行删改,或是加以对资料的补充表述。删减与改正的过程也会贯穿于节目制作的整体流程中,每一项环节都有删减与改正的必要,其中重复的镜头会冲淡资料主体,且固化观众的思维,难以让观众简明地看到主体内容,因此一般普遍都是进行删除,并对镜头语言加以优化。

另外,很多节目中为了更加表达主体内容,还会应用到很多其他艺术形式及表述方法,但所有方式都需要以主体为目标,时刻注意衔接性与连贯性,既不能让次要镜头多于主要镜头,也不影响忽略次要镜头的补充作用。其次在画面、音乐与文字方面,也应进行整合,音乐与字幕应贴合画面,作为画面的补充表述,且三者共同交织,形成节目的整体,其中应注重三者的相互配合。

4.2 纠正方式

构图艺术以及镜头语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种方式相互影响,但由于镜头语言在初期以及视频节目制作完毕后,会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于初期难以把控的问题,都需要后期进行修改,并按照制作要求来对其进行一定的纠正。当前镜头语言较为常见的有三类偏差最为典型。

第一,画面跳跃不连贯,镜头语言缺乏逻辑。在与画面进行结合之前,镜头语言普遍是通过文字来表述,因此在表述过程中对于场景的描绘,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偏差,包括衔接不连贯、取景错误等问题,而这也恰恰是影响构图的关键因素所在,由于画面的不流畅、不清晰,观众在体验过程中就会产生误解,影响观看体验,因此连贯与衔接是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之一,成片过程中,应在镜头语言的框架下,充分调整画面逻辑顺序、光影采用、色彩制作等多项问题,互相修补不连贯、不明确的地方,求得最可以让观众接受的风格,把控节目的节奏,增强画面的逻辑顺序。第二,画面要素不协调,镜头语言不统一。在电视节目中,画面、音乐、字幕是三大要素,画面为主,音乐、字幕为辅助,不可本末倒置,如果画面出现质量问题,音乐与字幕就会呈现短板效应,降低观众的观看体验。因此应着重明确三者的关系,达到相辅相成的局面,稳定主体思想的表达。第三,画面漂移,镜头语言偏离。画面在制作过程中,分镜头同样在初始规划阶段与设计中会出现分歧,导致本应表达的讲述点无法全面贯穿于视频中,这是由于文字资料与镜头的技术手法之间存在着差别,无法实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而用过多细化分镜头还会冲淡主体思想的表述,因此应对镜头语言与分镜头进行纠正,将二者相互统一。

4.3 评价标准

构图艺术与镜头语言在衔接与运用过程中,除运用相关方式进行结合与纠正外,还应对其运用效果进行评价,如分析其预想受众、实际受众、潜在受众等,并将受众群体进行叠加与重合分析,借此判断最终受众目标,这对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升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镜头语言由于较为虚构,评价方式也会与影视技术的评价产生差异,群众心理影响极为重要,需要一定程度上弱化模块意识,并制定规范性情境。

首先在电视节目制作中,视频应有准确的目标用户群体,即分析节目的受众群体,并从潜在层次逐渐向清晰层次发展,分析理想、实际与潜在用户之间的关联,并做好重合性设置,要求在预留表述空间的同时,也应实现对主体情感的表达,且还应遵循共同性原则,也不应偏离个性化特点,既要充分符合目标群体的胃口,也应互相包容,并突显节目的个性化。

另外,还应注意电视节目的表述主体中的评价原则,即画面、配乐与字幕的搭配,三者应带有附加性与延展性,如重视营销策划,应广泛听取观众意见与反馈,并在后续设计中注重相互之间的搭配比例,而面对重视文化宣传的,就应通过优美的音乐与较多的文字,搭配筛选的图片进行结合,突显出所要表述的文化主体,同时也应考虑时代发展下,各项流行元素的衔接,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让视频资料的艺术与应用技巧,配合流行文化元素,具有特色,让视频节目在突显文化的同时,也应富有新意。

总而言之,电视镜头语言与构图艺术在使用过程中应注重两者的相互结合,且也应做到相互纠正与互补,通过结合更容易赋予画面生动感与氛围感,加强观众感知,并可以通过分析观众心理、视觉等来改变技巧与取景的运用,运用过程中也应不断调整镜头剪辑、衔接的组合,既满足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可以满足观众的视觉体验。

猜你喜欢
专题片语言艺术
浅论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
探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
语言是刀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纸的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