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
摘 要:传统戏曲艺术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现代的戏剧创作中,较为重视挖掘传统戏曲中的优质元素,增强了戏剧创作的时代气息和传统魅力。基于此,在肯定传统戏曲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外,还应该积极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以此推动新时代的戏剧创作。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的策略,一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主题,二是注重人物形象塑造,三是吸收情节结构组织特点和进行艺术加工,四是借鉴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
关键词:戏剧;传统戏曲;戏剧创作
传统戏曲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至今依然可以得到戏剧人的认可与喜爱。新时代背景下,戏剧艺术获得了一些新的发展,尝试“新”戏剧,但因为容易受到系信息化技术的影响,導致戏剧创作面临较多的挑战和困境,戏剧创作的市场也不活泛,无论是戏剧的创作者、管理者还是表演者,均有一定的困惑。基于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和在主题、人物形象、表现形式这些方面的优势,近年来现代戏剧创作愈发注重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也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心得,为新时代的戏剧创作探索出了一条可行性道路。本文从四个方面较系统的论述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的策略,现作如下的论述。
1 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主题
分析国内戏剧和国外戏剧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即均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爱情,二是复仇。在传统戏曲中,爱情和复仇这两大主题所占的比重较大,比较有名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白朴的《墙头马上》,均关注于爱情这一主题,作品直观表现了对自由爱情的追逐和敢于反抗的意识。可以说,有关于爱情这一主题的传统戏曲一直可以得到大众的认可,社会意义往往是普遍性的。为此,在汲取传统戏曲中的营养时,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主题,一种方法是直接保留原有的形式,且要求故事情节、中心思想均要与原著保持一致,另一种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改变原著,故事情节、中心思想、表演形式均应该贴合现代社会的审美特点,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思凡》这一戏剧作品为例,由孟京辉创作,反映的是对禁欲主义的反叛,宣扬和强调个人自由的可贵。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孟京辉并未改变原作者的人物设定,只是重点改编了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更加富有夸张意味,观众能够更为直观和真实的感受到原作中的叛逆气息,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再以传统戏曲中的复仇这一主题来说,也是现代剧作家们较为常见的戏剧创作主题。以传统戏曲《赵氏孤儿》为例,由纪君祥创作,是一门非常经典的戏曲作品,表达的是古典英雄复仇的悲情。在改编和重新演绎《赵氏孤儿》时,林兆华没有改变原作品的基本框架,但是却将后现代主义色彩巧妙的融入,主题设定更加的富有张力,能满足现代人的思考模式。在深度解读改编之后的《赵氏孤儿》不难发现,创作意图和叙事效果均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瑕疵,但如果是从戏剧主题设置的角度来说,是一次较为大胆和成功的创作,为现代戏剧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方式方法。因此,在戏剧主题设置方面,要巧妙的借鉴传统戏曲的主题,且不必缩手缩脚,可以大胆的创新和改编,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由此可以说,应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主题”挖掘,并巧妙的与现代戏剧创作结合,继续凸显爱情、复仇这两大主题的重要地位。
2 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在传统戏曲的情节表现中,人物形象塑造是一大重点,甚至是将所有的表演集中至人物身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可以说传统戏曲的表演重点并不是故事情节,而是关注人物形象塑造,需要贯穿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戏剧创作,均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人物形象的重要地位。为此,在从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时,要分析传统戏曲的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掌握在人物角色中融入思想情感的方式方法,确保可以被观众所认可和接受。
以《西厢记》这一戏曲作品为例,崔老夫人的形象十分直观和富有感染力。具体来说,虽然作品中的崔老夫人表现的是女主和男主之间爱情的一种阻碍力量,也没有过多的笔墨描写,观众却可以感受到崔老夫人的两大形象,即顽固不化、背信弃义。如果认真解读崔老夫人的形象,可以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崔老夫人是一个出彩的封建家长,作为崔家掌门人,必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尝试改变崔家日渐没落的凄凉境况。但同时崔老夫人疼爱女儿,只是在家族利益、女儿幸福的两难境地中苦苦徘徊,所有的行为带有复杂性,待也有较强的情感,可以说是有其可怜和可悲之处。总的来说,《西厢记》这一戏曲作品在崔老夫人的形象表现上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所使用的立体塑造法可以用在现代戏剧创作中。再以《雷雨》为例,曹禺先生在塑造周朴园这一形象时便巧妙使用了立体塑造法,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周朴园的形象,这让周朴园的人物形象非常的形象立体。单纯从周冲眼的眼中来看,父亲周朴园的形象特点之一是“厌恶”,不过周冲眼因为天真幼稚和性格软弱,所以在自己的父亲面前始终都保持着一种极度温顺的表象。更为重要的一点,在否定周冲眼的过程中,周朴园往往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这让个人形象更加的立体化和丰满。观众在欣赏《雷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既可以有所理解,也可以在内心产生一种厌恶、憎恨的情感。因此可以说,当人物形象塑造的足够完美时,可以很容易便得到观众的理解、认可,各种思想情感都可以表现出来,有助于产生情感共鸣,整个戏剧作品的艺术魅力可以扩大化。
3 吸收情节结构组织特点和进行艺术加工
传统戏曲的故事情节有较为显著的两大特点,一是传奇风格,二是民族风格。不论是立足于历史事件还是虚拟故事情节进行戏曲作品的创作,均积极体现传奇风格和民族风格,甚至注重两大特点的融合处理。传统戏曲取材于生活,是生活情景的文字化体现,且注重艺术加工。在现代戏剧创作时,应吸收传统戏曲在情节结构组织方面的成果,把握和利用好传奇风格和民族风格,创作出的情节结构组织应该具备一些特性,主要是悬念丛生、波澜起伏、情节紧凑激烈、矛盾冲突紧张。
以《白蛇传》为例,是广受好评的传统戏曲作品,近些年来开始搬上电视和电影,取得了较好的成功。从情节结构组织的角度来说,非常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戏曲中的许仙、白素贞、小青、法海的形象均非常鲜活,同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能够自然而然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观看《白蛇传》的戏剧作品时,观众的思想情感处于变化状态,情绪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比如在观看有关于许仙和白素贞的情节时,观众可以为两人的爱情而愉悦,再比如观看有关于法海、白素贞的情节时,观众可以为两人的争斗而揪心。以法海这一人物为例,因为他的出现,形成和加剧了整个戏曲作品的武力冲突,各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也更加的尖锐化。也正是因为如此,戏曲作品的情节、剧情更加的吸引人,是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
除借鉴传统戏曲的情节结构组织特点外,也可以考虑适当性的借鉴西方戏剧的特点。与传统戏曲有所不同,西方戏剧集中采用冲突型结构,剧作家创作过程中会设计一些尖锐的矛盾,矛盾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可以造成更大的悬念,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和心灵上的悬念。具体来说,重视“冲突型结构”的应用,将尖锐的矛盾碰撞直观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同时确保有一个完整且吸引人的情节设定,在关键时刻要多创造矛盾冲突,做好艺术加工处理。
4 借鉴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
相比于传统戏曲、正统话剧,现代戏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向观众呈现良好的舞台效果。但在推进现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应该积极借鉴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利用和发扬好传统戏曲的艺术形态。在传统戏曲的舞台表现上,拥有空灵性和时空转换的自由性,舞台往往是一个较大、较空的物理空间,多是一桌二椅,舞台的一侧坐有伴奏人员。所以在表演之前,舞台并未被赋予具体的涵义,使用的是假定性手法。而对于现代戏剧作品而言,舞台空间是有限的,表现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针对于此,可以考虑利用传统戏曲的舞台呈现方式,主要是利用上下场、虚拟表演、音乐变化、灯光变化这些方法,以此表现时空转变,比如可以利用布景变换的方式体现空间转移,而使用走圆场的方式体现时空的转换。
以戏剧作品《野人》为例,这一戏剧作品的一大特点便是时空跨度很大,不仅涉及到古代、现代,也涉及到城市和农村。为了很好的表达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存问题,剧作家高行健先生借鉴了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通过使用灯光变化、虚拟表演、画外音這些形式,直观呈现出了所要表达的场景和情感。可以说,《野人》这一戏剧作品在舞台形式的创新应用中所取得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也彰显出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有十分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可以推广应用在现代戏剧创作之中。
5 结束语
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和借鉴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应该重视挖掘传统戏曲中的优质元素和表现手法,助推现代戏剧创作的发展。现代戏剧创作过程中,要善于挖掘传统戏曲中的营养元素,主要是传统戏曲的主题、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情节结构组织特点、舞台形式,将这些重要元素巧妙的融入至现代戏剧创作之中,以求增强现代戏剧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获得现代人的喜爱和认可。后续要在挖掘传统戏曲的营养元素这一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并善于和现代戏剧创作实现有机的融合,满足现代戏剧创作的多方面需求,达成最佳的现代戏剧创作效果。
参考文献
[1]歌剧应借鉴戏曲表演实现民族化[J]. 李众川.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6(01)
[2]浅谈戏曲音乐[J]. 许刚. 剧作家. 2005(05)
[3]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 詹桥玲. 音乐研究. 2005(01)
[4]浅析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J]. 王立改. 美与时代. 2004(09)
[5]继承不易 创新更难——试析民族歌剧《党的女儿》[J]. 乔邦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4(02)
[6]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J]. 田亚茹. 人民音乐. 2004(04)
[7]走向戏剧性——作为戏剧作品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J]. 居其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4(01)
[8]论中国民族歌剧“戏歌综合”理论的美学特征[J]. 郭建民,赵世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4(01)
[9]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回顾及思考[J]. 董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3(04)
[10]中西歌剧演唱艺术迥然相异的美学品格[J]. 郭建民,赵世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