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某一天,碰到一位朋友,他叙述了一件新鲜事。不久,又碰到了他,他不但重复了那个话题,而且还以为是第一次对你讲述。然后,隔了若干时日,你很不幸地又从他的嘴里,第三次、第四次听到那件事,他还欣欣然地以为你从未听他讲过。这就是说,不知不觉中,他“老之將至”矣。大概,这也算得上测试一个人是否衰老的小方法。
在文学上,大部分人都是如此这般地进入创作的迟暮之年。有的虽然能够写到最后一息,但那种写,只能表明他还健在,并不等于他还拥有创造力。只有称得上天才的大师,才能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愈近晚年,愈进入创作的巅峰状态。
能够得到这种历史宠遇的天才,极为罕见。大多数人难逃“新陈代谢”这一永恒的宇宙定律。
作家老了,文思消失,写不出什么作品,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新陈代谢”的规律。如果,还不乐天知命、安度晚年,必然会像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里对20世纪30年代一批美国作家的评价一样,他说他们中间有些人,完全变成了不合时宜的人物。
知老,服老,不倚老卖老,懂得这一点,岂不善哉。
(摘自《河北日报》 李国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