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了,老学究冷峻的面孔稍微露出一点笑容,缓缓开口:“写文章,尤其是写故事要学会用反义思维,例如《将相和》中的‘和’与‘不和’就是反义思维的体现。本文的结局是将相和好,联手保卫赵国,但如果仅仅写 ‘负荆请罪’这个‘和’的小故事,内容就缺乏吸引读者之处。因此,故事在二人‘不和’方面做足了文章,下面请大家具体说说本文是如何來写两人‘不和’的?”
第一次听说“反义思维”,同学们的眼睛瞪得溜圆,钻进了文章中寻找答案。片刻,文熙的手举起来了。
“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第二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即蔺相如连立奇功,造成廉颇与之失和。整个故事的起因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文熙的解释很具体,但老学究没有评判。
刘耀扬急了,站起来侃侃而谈:“‘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受到重用,跟着赵王参加渑池之会;渑池会见之后,蔺相如因表现出色被提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这是廉颇心生不满的主要原因。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交代失和的原因,既为文章增添了悬念,让故事情节富有变化,又为下文将相和好做了铺垫。我们写文章时,要学着运用反义思维。结局写‘和’时,我们要对‘不和’的情节加大笔墨;结局写‘成功’,我们要在‘失败’的环节上加气力;结局写‘快乐’,我们要在‘痛苦’的场景上仔细描摹……这样才能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感染力。”
老学究的嘴咧开了,眼睛里满是赞许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