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
“双碳”目标下,城市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如何科学评估城市“双碳”行动态势,推动有效构建城市“双碳”治理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尝试科学、客观、定量地反映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和进展。
编制初衷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作为碳排放最大来源的能源消费也将持续增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采访中,中国大数据网双碳大数据与科技传播联合实验室主任龙旭东告诉记者,必须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研究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和认识,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各级地方政府‘双碳’工作开展急需一个相对客观地评价体系,以便地方政府对照了解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双碳’工作发展差异,并针对性地制定‘双碳’发展策略。”龙旭东表示,基于这个考虑,中国大数据网设立双碳大数据与科技传播联合实验室,针对性地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为了科学、客观、定量地反映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展,我们在总结国家城市低碳发展研究工作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以下简称‘指数’)。”龙旭东告诉记者,“指数”是以城市为评价对象,以往对“双碳”的讨论较多在省级、国家级,对城市级的讨论还比较少,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也是低碳措施的具体实施地,对城市级的“双碳”工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大数据作为支撑,用多维度的数据说话,建立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对我国的城市“双碳”发展工作形成有效的评价。
有效数据支撑
面对着一个与碳排放相关的指数,有人疑惑,“哪里的数据?”“数据靠谱吗?”
“的确,数据是个很大的挑战。‘指数’的编制,在数据可获取的基础上要求数据是可信的、口径一致地和可以对比验证的。首要的挑战是得到可靠的城市碳排放数据,目前我国的官方数据是国家级和省级的碳排放数据。”龙旭东告诉记者,“指数”是一個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的“指数”,有效的数据是“指数”的根基。
龙旭东说,“指数”带有宏观、中观的性质,由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数据自然是权威的选择,指数编制中用到GDP、人口等很多统计数据。但《统计年鉴》中并没有碳排放数据,有论文讨论使用《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费数据,可以折算得出碳排放。
“能源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可以从《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费折算出碳排放。例如,1吨原煤可以折算为2.492吨二氧化碳,1吨原油可以折算为2.104吨二氧化碳……但这种折算的方法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处理。”龙旭东说,不同城市对能源消费的统计口径并不统一,有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工业能源消费、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等若干口径,即使是使用同一个名称的能源消费数据也难以保证统一的口径,还存在有些城市的《统计年鉴》中所列能源品类不全等情况。
龙旭东说,团队进一步调研了国内外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包括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等。这些数据库具有中高分辨率的基于经纬度网格的碳排放数据。不同数据库的数据也不一致,也有是否准确、哪一个更准确的问题。
其实,自从有碳排放的议题以来,碳排放量的估算就一直在争议之中,论文对数据可信度的论证也难以避免争议和质疑。
“‘指数’作为一个中观层面用于横向对比不同城市双碳工作的评价工具,并不要求碳排放量数值的高度精确,在采用相对比值的体系下,只要在不同城市间保持数据处理方法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就可以达到横向比较的目标。”龙旭东说,最终我们的做法是采用温室气体数据库作为碳排放主数据源,并用其他数据进行交叉核对及校正。
“令人我颇有感触的是,‘指数’的编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数据方面的挑战,最深切地体会到目前碳数据所处的发展状况。”龙旭东告诉记者,正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所阐述,“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双碳”工作的重要政策保障:“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
龙旭东说,实现碳排放数据标准的统一和数据质量的控制需要建立碳排放可检测、可报告、可核查体系(MRV体系),保障形成准确可靠的碳排放数据,是未来“双碳”工作的重要环节。
城市“双碳”发展进程
高碳排放是高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以2018年的碳排放为例,在全国27个除直辖市以外的省级行政区中,各省排放前三的城市平均能够覆盖的排放比例是52%,总共能覆盖全国47%的排放。
重点城市的“双碳”工作是“双碳”整体工作的主战场,抓好了重点城市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龙旭东告诉记者,他们选取了30个省会城市(很遗憾缺少了一个省会城市拉萨市,因为部分数据缺失)和5个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作为本年度评估城市,这35个城市也是我国的主要城市的代表,在其所在省份都分别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它们的碳排放往往在省内也占据相当高的比重,由此可以比较全面地观察到我国相对发达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综合情况。
为此,“指数”的评价指标由4个领域、20个子领域构成,按照权重为不同领域打分,针对的对象为我国城市,最终每个城市的得分是0~100分之间的加权综合得分。
“我们认为,各个城市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双碳’发展水平、‘双碳’发展进展、‘双碳’发展导向、‘双碳’发展管理可以就相对应的子领域进行着手,这是我们指标的四个领域,也指数的构成因子。”龙旭东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多领域的横向对比了解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明确未来的“双碳”工作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行动。
据悉,“指数”中的“双碳”发展水平领域采用的是2019年的城市相关数据,“双碳”发展进展领域采用的是2018年和2019年的城市相关数据,“双碳”发展导向领域和“双碳”发展管理领域采用的是截至2021年底可用的最新数据。
“双碳”发展水平,用于评价城市“双碳”工作当年达成的成就,这一领域的排名次序展现的是城市在“双碳”发展上的总体水平,排名前列的城市在“双碳”工作中处于领跑的位置;反之排名靠后的城市则“双碳”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龙旭东告诉记者,这个领域得分最高的五个城市是深圳、海口、北京、厦门、广州。年轻的深圳成为双碳发展水平的排头兵,40年间从小渔村变成大都市,引领着产业升级和创新,较早地从工业化迈向了信息化,也是我国城市中双碳实践的积极践行者。海口和厦门是滨海旅游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它们也最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北京和广州则是大都市,都经历过严重雾霾的阶段,近年来秉承低碳发展理念,多管齐下大力整治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快速步入双碳发展水平的前列。
“双碳”发展进展,用于评价城市“双碳”工作的进步幅度,即城市自身的本年跟上一年相比,在“双碳”工作中取得的进展,排名前列的城市是进步幅度最大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双碳”策略和行动是比较正确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反之“双碳”发展进展排名靠后的城市,则进步差强人意,其“双碳”发展策略和行动还不够有效,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
“我们高兴地看到乌鲁木齐、贵阳、兰州、西宁、石家庄名列前茅,多为内陆城市,虽然在综合排名之中都相对靠后,但它们在‘双碳’发展工作中做出了大努力,取得了大进步。”龙旭东说。
“双碳”发展导向,用以评价城市“双碳”发展规划战略导向和“双碳”发展峰值目標的先进性。
这个领域中南京、宁波、上海、北京、天津名列前五,随后的20多个城市跟进程度也都很高,彼此差距不大,说明“双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思想和行动的共识。
“双碳”发展管理,考察城市“双碳”发展相关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这两个领域是面向未来的评价指标,领先的城市会进步得更快,更快提升未来的“双碳”发展进展速度,进而达到更高的“双碳”发展水平;反之,这两个领域排名落后的城市则在“双碳”理念、策略、管理行动上距离先进城市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龙旭东告诉记者,这一领域各城市的得分大致分成两个梯队,上海、广州、南京、沈阳、青岛、深圳、北京、天津、重庆、武汉、成都、长沙、福州、合肥、南昌、昆明、乌鲁木齐、贵阳、兰州、大连、宁波、厦门、杭州、石家庄、济南、长春、银川共27个城市为第一梯队,彼此差距不大,各城市都在“双碳”发展管理领域做了扎实的工作;西宁、海口、哈尔滨、西安、呼和浩特、南宁、太原、郑州为第二梯队,在“双碳”发展管理领域还存在较多提升空间。
指数的意义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了统筹推进“双碳”目标,国家发布了多项政策,对城市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龙旭东告诉记者,“指数”在中观层面提供各个城市“双碳”发展工作的横向观察视角,帮助各地相关政府部门了解本城市“双碳”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指数”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还兼具诸多好处,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对此,龙旭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是有利于提升我国“双碳”发展水平。自2010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多个城市开展了低碳发展试点,旨在探索不同地区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的低碳发展模式和有效路径。国家低碳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创新,重点围绕碳排放达峰目标,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倒逼低碳发展转型,加大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得好的做法。调研也发现,部分试点地区也面临诸如低碳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目标不先进、创新动力不足等短板。通过构建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有助于形成双碳发展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鼓励和指导社会各方为双碳发展贡献力量,从而成为推动和提升双碳发展的“指示器”和“风向标”。
二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加快建立低碳的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有助于加快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评价考核体系,从而成为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抓手,建设美丽中国。
三是有利于健全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通过构建“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强化低碳发展理念,发挥双碳目标引领,有助于进一步健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四是有利于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理念的全民传播。“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是一个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指数,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形式在媒体上传播,促进全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升,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文章来源《环境经济》杂志,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