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对学生“三观”建构的教学价值

2022-07-18 21:13:13戴斌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观中学语文建构

戴斌

摘 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杜甫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蕴,包涵了赞美祖国河山、感怀伤时、关注民生、忧心国家安危以及乐观面对挫折的情感价值以及人生观点。此类情感与人物性格在中学生的“三观”意识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国情怀,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对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杜甫诗歌 “三观”建构

杜甫是一个看尽“盛唐繁华”和尝尽“安史辛酸”的跨时代人物,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包含了许多令人深思的哲学意味,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杜甫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诗歌所蕴含的沉郁顿挫之风、表达的鲜明爱国主题以及透露出来的诗人自身形象有利于中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精神熏陶,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杜甫诗歌选篇有助于研究杜甫诗歌对中学生的影响,更好地帮助中学生树立雄心壮志和伟大志向,帮助其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磨难时树立挫折意识,提升中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社会关怀意识。

中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时期。孟建锋、陈雪虎在《审美层次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中表示:“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诗歌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1]因此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诗歌材料,增强文学素养,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文化自信”[2]。这一阶段所选编的杜甫的诗歌,很好地体现了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1.热爱祖国河山,兼济天下豪情

杜甫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精神,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学习杜甫诗歌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树立关怀与责任意识。七年级选编的杜甫诗歌《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歌颂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美丽风光,揭示了诗人杜甫对祖国山川的热爱,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精神,以及独立自主、造福天下的崇高抱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江山的热爱,赞美了祖国雄伟的气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广为人们所传诵,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相比,表现了泰山的伟大,表达诗人不惧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望岳》这首诗抒发了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表现了杜甫那种远大的抱负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中學生的挫折意识教育”[3]。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走向定型的阶段,中学生学习有关热爱祖国河山的诗歌,有助于加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国家归属感,同时也能培养其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和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顽强斗志。

2.感伤世态炎凉,同情仁人志士

杜甫诗歌中所包含的思想意蕴之丰厚,主要体现在他的民本、爱国思想之中。“杜甫的‘民胞思想’简单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同胞生命的关怀,对老百姓苦难生活的关怀,对昔日好友今非昔比的遭遇的同情”[4]。七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写的,漂流到长江以南的杜甫遇见了也住在这里的李龟年,他们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住处相遇的情景时,杜甫动情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风格感伤苍凉。唐玄宗初期,李龟年经常在贵族和富裕家庭中唱歌,杜甫小时候,因才华横溢,经常出入岐王和崔涤的家,所以李龟年的演唱艺术被杜甫领略。诗的前两行体现了诗人过去和李龟年交往的回忆,显示了诗人杜甫对繁荣的开元时代的怀旧之情。最后两句话,表现的是国家衰落,艺术家漂泊的现状。在杜甫看来,李龟年过去的风光反映了开元时代的鼎盛时期,多年后他们在江南重聚时,唐朝已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由盛转衰,他们晚年的场景也很凄凉。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出对国家民生的关心,表现他对艺人的同情,这也正是杜甫的博大情怀的体现。

再看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本诗中的“归来倚杖自叹息”表达了诗人杜甫对自己的苦的叹息,对周围人的苦的叹息,对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的叹息。当杜甫面临风吹屋破,没有一个安身之所,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的时候,便联想到和他一样处境的大多数穷苦百姓。在这首诗里,杜甫抒发了他个人的痛苦遭遇,以自身遭遇为折射,通过讲述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以及时代的苦难。正如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所呈现的感情一样,这种感情不是单纯地用诗来歌颂就可以表达的,诗中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充分表达了杜甫担心国家、忧怀百姓的情怀,展示了他舍己的高尚品格。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表达。宋筱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编与教学研究》表示“杜甫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意义,更代表着士人精神、家国天下的价值符号”[5],由此可知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感伤世态炎凉,同情艺人志士的深刻内蕴对中学生的人格养成以及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关注民生疾苦,思绪社会动乱

杜甫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入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以百姓为出发点,关心民间疾苦,所作诗歌都在为百姓发声,这是杜甫关爱百姓、忧国忧民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杜甫关爱人间百姓苦乐,关注社会现实,不祈求个人的解脱,而是将个人生活的悲欢与天下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起来,在表达个人情感时承担着社会责任,在表现个人与时代生活的苦难时,又保持着心忧天下的广阔胸襟和美善的心性”[6]。如八年级选编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该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当时正经安史之乱,杜甫遭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赶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杜甫经过石壕村时,晚上住在石壕村,当他遇到深夜抓人的官员和士兵时,他把他的所见所闻写进了这首不朽的诗。本诗是一首典型的现实主义叙事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表现了吏卒深夜抓人,官吏横行霸道,民不聊生的情状。“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展现了社会的动荡,表达了战乱纷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展现杜甫所经之处,哀鸿遍野,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通过这一现象的描写,我们能看出“杜甫时刻关注国家所处的处境,他以自己的手笔写下对国家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心,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以人为本的思想”[7]。

九年级选编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这年九月,安禄山、史思明领兵从范阳南下,攻取汴州,又往西进军洛阳,使得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弟弟都分散于此。由于战乱阻碍,彼此音信不通,这激发了杜甫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这首诗表达了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流离失所,在历经战争带来的苦难之后,他珍惜怀念家庭并为国家的困难感到担忧。他充满了哀愁和悲伤的情绪,并表达了对乡愁和家庭的怀旧之情。由个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上升到对社会民生的关怀和对战争的不满。

高一必修下册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政治生活的风风雨雨以及作者流浪漂泊于天涯,胸怀才干却难遇伯乐的心情,表现其思绪社会动乱的情形,加之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戎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看到国家动乱,没有办法报效国家的悲哀。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了江山的壮美,内外兼修,虽然有一点悲伤,但并不压抑;虽然沉郁,但并不抑郁,体现了他关心民生的作风。“杜甫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这种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学生能通过鉴赏杜甫诗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理解并传承诗人特有的人格精神”[8]。

4.忧心国家安危,期望天下太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建议规定:“教材要适应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规律,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9]杜甫诗歌中所传达的担忧国家安危,怀抱天下的壮志豪情与期望天下太平,反对危害民生与祖国的战乱之情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的养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高三选择性必修下册选编的《蜀相》中让我们明白历史英雄对国家的忠诚: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在为国家服务方面的才能和忠诚的赞美,以及对他在事业未完成就不幸去世的遗憾。尽管杜甫怀有忠诚的为国家服务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职业生涯坎坷,他的雄心无法展现,他的志向很难付出。创作《蜀相》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他目睹国家事务处于危险之中,百姓不堪重负,到处都是流离失所,悲哀呼号的灾民。但是,他无法参军为国家服务,因此他尊重创建基业并挽救局势的诸葛亮。八年级选编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该首诗前四句描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心系国家大事的情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了无的迫切心情,这也是所有遭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了广大百姓厌恶战争,希望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此诗表现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特别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渴求,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内在心声,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高尚情感。

高一必修上册选编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描绘了一种凄清荒凉的景象,总体上使人感到萧瑟冷清,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的悲惨以及壮志难酬之苦融进悲凉的秋景之中,将沉郁顿挫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展现出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中学时期学习的杜甫诗歌内容一般包括穷苦流离、心系家园、仕途蹭蹬、壮志难酬、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等,其中“杜甫表现出来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既是一种精神上高度的幽默,同时又是其身上重要的精神财富”[10]。

5.历尽颠沛流离,乐观面对挫折

看尽繁华,历尽艰辛的杜甫终于在五十岁时得以暂时安定,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岁月,在“发不胜簪”“两鬓繁霜”之龄能得以安度余光,也可称之为人生一大幸事。从高三选择性必修下册选编的《客至》可以看到晚年的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杜甫已年达五十。他经历了很多漂泊之后,终于结束了漫长而痛苦的流浪生活,在成都盖了一间草堂暂时安顿下来休息。诗中的“春水”和“群鸥”意象,营造了一幅闲适的情境,渲染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氛围,表现出客人到来时主人家的喜悦心情。杜甫一生坎坷曲折的经历昭示着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一些挫折与磨难,要有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信心。中学生学习杜甫诗歌有助于认识到人生道路上的磨难与坎坷,树立在困难面前敢于斗争的勇气,培养坚韧的品格。

古诗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充满情感,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语文学习素材。而杜甫的诗歌意蕴丰厚,极具沉郁之顿挫,内涵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民生百姓的关怀、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都是历代的名家名篇,在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上堪称典范,是中小学生进行语言学习,获得思想熏陶的重要途径”[11]。

1.杜甫在中国古诗创作中的地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既有助于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也能获得精神心灵上的熏陶和语文能力的提升。而杜甫,其人为“诗圣”,其诗为“诗史”,杜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杜甫诗风从盛唐时期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转而到安史之乱后表达社会战乱现实,其诗风的转变反映了历史的变化发展,也表现了杜甫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杜甫坎坷曲折的经历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创作的诗歌既展现了一位爱国志士在国家衰败时期的努力抗争,也呈现了唐朝社会动荡的历史变化。杜甫被誉为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诗人,学习他的诗歌,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2.杜甫的诗歌符合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科是中学教学中最主要的科目,其中所选编的古诗词篇目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中蕴含了中华古典文化与古代文学的精彩历史,正如朱晓娇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研究》中表示:“兼具语言和文学典范价值的古诗词,已成为我国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文本。”[12]在中学阶段学习所选编的杜甫诗歌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观念,塑造正确的三观,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质,向往美好的情境,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宏远的目标。

3.杜甫的形象契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杜甫诗歌展现出来的杜甫形象契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学习杜甫诗歌有助于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祖国的归属和认同,同时提升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美好情景,对未来充满渴望。

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鉴赏能力,中学生学习杜甫诗歌可以“有效地锻炼高中生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分析能力及如何看待唐朝社会动荡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用文史意识思考问题”[13]。学生通过阅读,直接感受战争的残酷,在一定程度上会触动学生内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国家的情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心理已渐趋成熟,通过对杜甫形象的了解和杜甫诗歌的学习,有助于正确处理遇到的挫折与苦难,正确看待人生路途上的成功与失败。“审视百年文学教育中的杜甫形象,不难看到,在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文学史教材和语文课本对杜甫其人其诗作出了折射时代思潮的评价和篇目选择,从而使杜甫形象持续发挥着正能量影响者国民”[14]。

综上所论,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杜甫诗歌的内在意蕴符合各学段的学习目标要求。其中的杜甫诗歌内蕴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塑造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关怀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可以帮助中学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磨难与挫折。此外,杜甫诗歌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获得思想上的熏陶。杜甫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的形象契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从而持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孟建锋、陈雪虎.审美层次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杜甫诗歌教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2):70-72.

[2]周晨思.“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及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20.

[3]钟夏欣.杜甫诗歌教学与中学生的人格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9.

[4]周佳楠.杜甫的诗学思想及其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发[D].福建师范大学,2017.

[5]宋筱晓.中学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编与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20.

[6]万冲.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当代诗歌中的杜甫形象[J].理论月刊,2018(12):104-109.

[7]冷遠远.浅谈杜甫以人为本的思想[J].北极光,2019(05):10-11.

[8]黄文婷.高中杜甫诗歌课程开发与实施[D].湖南理工学院,202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0]蒋艳明.要正确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诗歌创作[J].黑河学刊,2019(04):145-146.

[11]肖一娇.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2]朱晓娇.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13] 张帅.杜甫诗歌专题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14] 刘明华.中国现代学制文学教育中的杜甫形象[J].文学遗产,2017(02):166-178.

[作者通联:南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三观中学语文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五毛钱的“三观”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6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41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