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

2022-07-18 13:33:28
关键词:服务水平居民消费

谭 建 春 汪 小 梅 陈 道 平

(1.重庆师范大学 审计处;2.重庆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一、引 言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开始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文化消费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2019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大陆31个省份开展调查问卷的报告结果显示,文化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升级的一个突出表现,同时也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有利于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增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切实提高居民满足感、获得感。但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文化消费受积蓄挤压,消费支出增速整体滞后于经济和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村文化消费发展滞缓、文化消费体制管理落后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消费支出。故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吸引广大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对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整体规划和部署,力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更加广泛、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渐多样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活跃文化消费市场、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打造文化消费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产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的目标。那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对文化消费支出是否有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

在双循环背景下,文化消费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探索分析文化消费的驱动因素,对进一步刺激文化消费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学界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顾江等人从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视角出发,指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产业集聚降低了相关文化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对居民进行文化消费产生重要影响[1]。姜宁从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的视角出发,研究影响长三角地区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文化传播、文化产出、居民收入情况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能够刺激居民进行文化消费[2]。王文姬等人指出数字普惠金融会影响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同时对农村文化消费的拉动作用要优于城镇[3]。曹祎遐以中国大陆电影消费市场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文化娱乐产品价格、数量和质量对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有明显影响[4]。

(二)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特点

蒋淑媛等人以消费心理学和行为学为理论依据,对小镇青年的文化消费行为和心理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小镇青年的文化消费由传统的低廉消费逐渐向高雅消费、兴趣消费转变,同时消费行为也从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5]。叶继红对江苏省部分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指出农民工的文化消费存在文化消费支出占比低、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频率低等问题[6]。栗蕊蕊指出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出碎片化、多元化、流行化的趋势,文化消费活动集中在动漫文化、粉丝文化、游戏文化、短视频文化等领域,对传统的、经典的、先进的文化关注较少[7]。高健指出文化消费在当代大学生消费支出中占重要地位,文化消费支出与大学生生活费成正比,同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易受学生性别、同伴、网络媒体和家庭观念的影响[8]。

(三)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些学者分别从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政府财政支出等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化消费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有学者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学者樊兴菊利用倍差法模型构建对照组,研究有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无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场景、气氛,从而刺激居民文化消费需求[9]。曾燕萍研究指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持续增加并没有促进居民文化消费,设施投入与文化消费之间存在错位现象[10]。一部分学者从产品供给角度来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怎样影响文化消费的,如闫平指出,公共文化供给能够促进文化消费理念的形成,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优化文化消费心理,进而引导居民进行文化消费[11]。还有一部分学者从政府公共文化支出角度来探讨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曾燕萍指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对城市居民进行文化消费存在显著的挤入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刺激效果不明显[10]。

梳理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在文化消费方面,不少学者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已展开探讨分析,对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习惯、消费特点作了刻画。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相应不足。已有文献大多数集中在研究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其影响因素集中在居民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等方面。也有少部分文献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角度来研究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但这部分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衡量都是选取一些单一指标。如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投入等,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衡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本文拟研究内容与以往不同在于:一是依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从文化基础设施供给、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数量、政府财政投入、公共活动四个维度12个指标,构建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更加全面的衡量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二是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同时采用分位数回归法可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不同文化消费支出的异型性影响。

三、理论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提供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居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了公共文化空间、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推动居民进行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环境驱动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推动文化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促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宽和延伸,从而刺激居民文化消费需求[12]。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单纯的看电视、听音乐等私性文化生活并不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参与一定数量的公共文化活动对人们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居民参与娱乐、社交等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动美术馆、科技馆、话剧院、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增长和范围的广泛覆盖,从而形成更多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营造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进而吸引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刺激文化消费。

(二)消费心理引导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会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心理,从而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形成一种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是影响消费者进行决策消费的重要因素[13]。文化消费心理与物质消费心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物质消费心理的变化主要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影响文化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是特定的文化消费习惯,消费习惯的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方面能够促进优秀健康文化的传播,抵制消极片面的文化,另一方面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从而正确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心理,培育良好文化消费习惯,并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三)文化产业带动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样也需要专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培养的人才资源,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资源,从而减少文化产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14]。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地方财政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地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数量越多,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越有利。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见图1。

图1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作用机理图

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测量

(一)评价体系构建

依据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内涵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创建高质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并借鉴参考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15][16][17][18],基于全面性、科学性和数据可获取性等原则,本文从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品、政府投入、公共文化活动四个层面的12个指标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综合评价体系,见表1。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2011—2019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相关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首先利用熵值法来确定对应指标的权重,见表1,并基于相应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法得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评价体系的综合得分,见表2。因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评价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在量纲以及数量级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故为了降低相关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表1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评价体系及其指标权重

表2 2011—2019年31个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

(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趋势

从整体趋势来看,在2011年到2019年这段时期内,除个别年份外,绝大多数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呈逐年提升趋势。2011年排名前三名的省份分别是四川(0.507)、广东(0.458)、江苏(0.43),位列后三位的省份分别是西藏(0.023)、青海(0.074)、宁夏(0.084)。2019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列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山东(0.735)、四川(0.679)、浙江(0.638),排名靠后的多为西部地区省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排名前三位的省份虽发生了变化,但绝大多数仍然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排名靠后的省份多为西部地区。通过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东部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产品等指标有明显优势,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文化事业费投入金额大,对应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自然就水涨船高,而西部地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弱,在财政资金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落后于东部地区。

五、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文章实证部分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从而构建如下模型:

consuit=α+β1lnpcsit+βiXit+αi+λt+εit

(1)

其中,i表示的各行政区,t代表时间;consu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居民文化消费支出;pcs为核心解释变量,表示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αi表示地区固定效应;λ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X表示控制变量,包含城镇化水平、家庭抚养比、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等指标。

(二)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9年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研网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等。其中,对于部分名义数据指标均以2011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进行调整,消除通货膨胀对其影响,与美元有关的数据以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进行换算,其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各变量含义及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居民文化消费支出(consu)。本文旨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此文章的被解释变量是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文化消费是一个交叉概念,同时涉及经济和文化两个领域,主要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从而购买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经济行为,主要包括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消费。结合相关学者[19]的研究成果和文化消费的内涵,文章用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作为衡量文化消费水平的指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包括文化娱乐产品支出、文娱服务支出、教育费用支出,其中文化娱乐产品支出主要包括文娱家电、音像制品、体育器材等,文娱服务主要包括旅行费用、文化娱乐活动费用等,教育费用支出主要有培训班费、托幼费等。

2.解释变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pcs)。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来满足居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在上文理论机理分析部分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借助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了测量。

为避免出现遗漏变量,进而引发模型内生性问题,文章借鉴部分文献资料,在实证部分引入城镇化水平(urban)、受教育水平(edu)、家庭抚养比(bri)、产业结构(ins)、文化市场主体(man)和开放程度(open)这七个控制变量。其中城镇化水平用各省份城镇化率来衡量,受教育水平用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家庭抚养比为老人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之和,产业结构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用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量来表示,开放程度为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占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依次采用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来验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实际影响。表4报告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的估计结果,其中模型1、3、5是未引入控制标量的回归结果,模型2、4、6是引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同时对面板数据进行F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OLS模型,LM检验得到P值为0.0000,说明随机效应模型也优于混合OLS模型,对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发现,P值为0.0000,表明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接受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主要根据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来进行解释。

表4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在核心解释变量方面,模型3表示在未引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估计系数为1.634,显著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模型表示在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估计系数仍然为正,且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无论引入控制标量与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确实是影响居民文化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确实可对居民文化消费产生明显的提振作用,这与学者曾燕萍的研究结论有一定偏差。根据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原因如下:文化消费作为一种体验式、情境式消费,与食品消费、衣着消费等其他类型的消费有明显差别,其更加需要特定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氛围。如产业和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水平质量不高,刺激消费的氛围就无法营造,进而抑制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一是加快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分布,营造文化消费环境,覆盖更广的消费群体;二是丰富了文化服务和产品形式,有利于满足居民高质量、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三是政府加大公共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有利于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该领域,催生民办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链;四是有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消费体验;五是为人民群众传播文化作品搭建了平台,降低了文化作品准入门槛,激发居民文化创作积极性,从而增强了文化产品服务对居民的吸引力,刺激其文化消费欲望。

在控制变量方面,受教育程度(edu)系数为正,说明受教育程度对居民文化消费能起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和文化鉴赏力,从而影响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数量、质量和方向,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群体对文教娱乐等有利于提高身心素质的产品需求越高,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往往以消费生活必需品为主。因此,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其文化消费意愿和水平就越强。产业结构(ins)的估计系数为1.436,与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呈正相关,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增加,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因此只有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链,才能更好地适应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才能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城镇化水平(urban)的估计系数为-1.526,与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负相关且在10%水平上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增加了对城市住房的有效需求,从而推动房价上涨,居民购房支出或租房房租增加,挤兑了文化消费支出 。家庭抚养比(bri)与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表明一方面随着老人抚养比的提高,年轻人用于老人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从而降低了文化消费支出;另一方面,在少儿教育方面,年轻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养,进而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所以家庭抚养比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文化市场主体(man)与文化消费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量增加,会丰富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数量,进而刺激文化消费。然而文化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应,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低廉、创新性不够,与居民高质量的文化需求相违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文化消费支出。

(四)稳健性检验

1.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本文选用人均公共图书册数来作为替代变量。李少慧利用人均公共图书册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衡量指标[20],虽然人均公共图书册数不能够全面地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其相关数据也容易获取,故选用人均公共图书册数这个指标来替代核心解释变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来做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5的第2列。

2.分地区回归。由于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等存在明显差异,可预见不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不一样,故本部分将选取的31个省份划分为3大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划分依据参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其回归结果见表5的第3、4、5列。

3.内生性检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越高的地方,说明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也较高,文化产业链布局日趋完善,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也就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换言之,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也有可能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产生影响,导致解释变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被解释变量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此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本文预估结果。另外,考虑到居民消费偏好、居民主观幸福感等一些非观测变量可能会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产生影响,双向因果关系和非观测因素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选用核心解释变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滞后一阶变量作为工具变量,选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工具变量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5第6列。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和内生性检验结果

表5列出了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分地区的回归结果和内生性检验的结果,第2列是人均公共图书册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结果,其系数估计值为正值,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第3、4、5列分别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系数分别为1.144、5.436和1.220,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且东部地区在5%水平上显著,中部地区在1%水平上显著。

第6列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系数仍然为正,并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说明在考虑了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仍然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综合以上实证结果充分说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是正向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利于居民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本文得到的结论是稳健可靠的。

4.分位数回归。不管是固定效应模型、混合OLS模型还是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都是利用均值回归的思想,加之涉及到变量分布对经济问题的解释力存在差异,因此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考虑在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不同分布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估计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首先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0.1、0.25、0.5、0.75和0.9五个分位点上的回归系数皆为正,这说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可以明显促进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加。其次从显著性来看,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低分位点0.1、0.25、0.5处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分位点0.75处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高分点0.9处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在低分布状态比高分布状态更为显著。从回归系数的值来看,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正“U”曲线关系,即对于文化消费支出较低的地区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居民文化消费,对文化消费支出中等的地区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会影响居民文化消费支出。

表6 分位数回归结果

六、结论与建议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文化消费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引擎,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对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文化消费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厘清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机制,并以2011年至2019年的省级面板相关数据为基础,借助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来探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文化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产品和财政支出等要素确实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确是激发居民文化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并且这一结论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更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效果更明显。3.受教育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均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有明显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起抑制作用。

针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要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更应该考虑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文化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故应加快推进以高质量建设为目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刺激作用。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作用,对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链、繁荣文化市场、丰富文化业态、壮大文化消费和营造公共文化服务氛围有现实意义。综上所述,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落地使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并提供免费开放服务,为群众提供优质、良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创设文化消费氛围,引导居民进行文化消费。2.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探索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地方特色文化,摸索创建具有地域特征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主动谋划一批以居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接地气、创意性强的文化项目。3.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书画摄影、征文朗诵等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活跃群众文化消费意识,刺激文化消费需求。4.充分考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精准地供应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尤其要重视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和农村居民提供均等的、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而扩大文化消费群体。

猜你喜欢
服务水平居民消费
遂宁市:提升社保服务水平 夯实保障民生基础
石器时代的居民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石器时代的居民
加强图书馆管理 提高服务水平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32
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举措构思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Vipersat升级版
——HeightsTM用高效率和智能化提升服务水平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