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3项检测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7-18 09:23:28彭慧君严福华
大医生 2022年13期
关键词:创伤性胸痛心电图

彭慧君,严福华

(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中山 528421)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作为急诊科常见症状,其可由胸壁病变、气管及支气管病变、肺与胸膜病变、心血管病变等多种原因引起,病因与多个器官相关,不同病因导致的胸痛危险性不同,且存在诸多严重并发症[1]。有研究表明,在急诊科中有20%的患者因胸痛就诊[2]。而胸痛表现中较为常见的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等血栓性疾病。因此,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进行鉴别诊断,筛选出高危心肌缺血患者可有效对减少病死率,挽救胸痛患者的生命[3]。在临床诊断中,心电图信号特征不足以完全反映患者的病情,因此,寻找理想的心脏标记物作为临床诊断支持尤为重要[4]。本研究分析最终确诊心肌梗死的患者与非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3项指标差异,评价心肌梗死3项指标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为急症收治的高危缺血性胸痛患者的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确诊结果的不同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40例,心肌梗死的患者)和非心肌梗死组(42例,非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梗死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1.12±10.13)岁;体质量指数(BMI)18.30~27.51 kg /m2,平均BMI(22.15±1.37)kg/m2。非心肌梗死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39.88±9.74)岁;BMI 18.56~27.18 kg /m2,平均BMI(21.87±1.43)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胸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5]中胸痛的诊断标准,其中包括紧缩性、压榨样、钝痛、闷痛、针刺样疼痛等症状;②临床体征显示,疑似AMI的患者;③已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④均有进行心肌梗死3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I(cTnI)]检测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临床病例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②创伤性胸痛的患者;③有先天性心脏及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④既往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史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采集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深圳市锦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锦瑞Genrui FA120),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对CK-MB、Myo、cTnI的含量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CK-MB、Myo和cTnI检测结果,记录患者后续AMI的确诊情况。②分析心肌梗死3项对AMI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受试工作者曲线(ROC)分析CK-MB、Myo、cTnI及3项联合检测对AMI的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3项水平比较 心肌梗死组患者的CK-MB、Myo、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肌梗死3项水平比较(ng/mL,x)

2.2 心肌梗死3项对AMI的诊断价值分析 以CKMB、Myo、cTnI的数据建立ROC分析模型,心肌梗死3项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CK-MB、Myo、cTnI诊断心肌梗死3项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7、0.746、0.863,敏感度分别为0.802、0.754、0.838;特异度分别为0.790、0.782、0.829;准确度分别为0.795、0.761、0.842。3项联合诊断的AUC为0.906,敏感度为0.889;特异度为0.871;准确度为0.896,见表2、图1。

表2 心肌梗死3项对AMI的诊断价值分析

图1 心肌梗死3项及联合检测诊断AMI的ROC曲线

3 讨论

AMI是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或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而导致心肌坏死的严重冠心病。患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是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其病发突然,且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6]。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AMI患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住院率仍然较高。AMI早期诊断率低,是AMI预后差及复发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AMI的早期诊断率,可降低AMI的发展风险系数和病死率。但目前临床诊断中仍缺少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进行早期AMI诊断的有效指标。

2019年发布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7]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是根据持续性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检查,并通过动态观察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变化及超声心动图等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若存在心肌损伤生物标记物(cTn)升高或至少有1次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值,并伴有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新出现的ST-T改变、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影像学显示有新的存活心肌丧失、新的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脉内有血栓,以上症状中的出现其中一项,则可诊断为心肌梗死。而在本研究中,心肌梗死组患者的心肌梗死3项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组。cTnI作为调控心脏收缩及活动的物质,也是目前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特异性生化标记物,当心肌细胞损伤时,cTnI会从心肌细胞浆内释放入血血浆中,从而导致血浆中cTnI水平迅速升高,其对于胸痛患者的心肌损伤敏感度较高[8],也是临床诊断中用作心肌损伤生物标记物的首选。CK-MB属于心肌酶谱,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同时也是诊断心源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在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9]。Myo是存在于心肌组织中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在心肌细胞中捕获氧,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也是用于诊断心脏是否受损的指标之一[10]。本研究ROC分析显示,CK-MB、Myo、cTnI诊断心肌梗死的AUC为0.797、0.746、0.863,联合诊断的AUC为0.906。提示心肌梗死3项检测可有效对患者的心肌梗死进行诊断,且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以往研究中表明,心肌损伤标记物应具备检测快、低廉、准确的特点,且需具备以下几种条件[11],首先是要求其在心肌部位出现浓度水平提高时,而在其他组织部位中没有浓度变化;二是要求其能在心肌损伤后及时的进行释放;三是要求心肌损伤程度与指标释放量呈比例;四是能在血液中持续一段时间,以提供诊断时间窗。在AMI的诊断中,胸痛发病2 h内主要依据首次心电图表现及复查心电图动态变化来对胸痛患者的AMI进行诊断,但心电图的信号特征不足以完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定,还需通过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记物对患者的病情作进一步的诊断。在心肌梗死3项指标中,最先变化的是Myo,其次是cTnI,最后CK-MB。其中Myo会在胸痛症状发生2~3 h升高;而cTnI通常在胸痛症状发生后3 h左右开始升高,10~24 h达到峰值,将持续升高7~14 d;而CK-MB会在胸痛症状发生6 h内显著升高,在24 h左右可达到峰值,并在72 h后逐渐降低。cTnI指标虽变化时间较Myo晚,但其持续时间较长,具有较宽的诊断时间窗。有研究表明,Myo对于AMI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12]。而CK-MB则与心肌梗死面积存在相关性,可用于心肌梗死面积评估。因各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敏感性及释放持续时间差异,3项联合诊断可有效地提高心肌损伤的准确性,可为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早期的AMI诊断提供一定的诊疗价值。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3项联合检测对于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急性胸痛患者的诊疗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客观依据。

猜你喜欢
创伤性胸痛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76》
心电与循环(2021年3期)2021-06-03 07:49:40
有些胸痛会猝死
祝您健康(2018年11期)2018-11-13 04:36:54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海南医学(2016年8期)2016-06-08 05:43:00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中国康复(2015年4期)2015-04-10 13:00:47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胸痛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