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创及数字化转型双轮驱动银行核心系统变革

2022-07-18 01:25谷文奇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7期
关键词:架构变革数字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银行核心系统(CORE Banking System)的快速升级。本文对数字金融时代的银行核心系统变革提出了参考性的数字化核心系统“1 + N + 2”框架。该框架将银行由过去基于银行单一视角整体规划建核心的模式向基于包含数字化用户和场景在内的多方视角快速迭代养核心的模式过渡,帮助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

银行核心系统的源起及演进

迄今为止,银行核心系统并没有标准的定义,业界习惯把处理银行存贷汇等基本业务的系统称为银行核心系统。在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史上,银行核心系统是个外来词。从1992年开始设立的“金融科技进步奖”以及2002年开始改名为“银行科技发展奖”的历年获奖项目清单中可以看出,首次出现以“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命名的项目名称是在2003年。之前跟银行业务处理相关的系统名称大多是“银行业务处理联机系统”“会计业务处理系统”“储蓄通存通兑系统”“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等;之后的银行核心系统名称虽然都有了“核心”二字,但叫法也不统一,有“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核心银行系统”“银行核心系统”等,本文统称银行核心系统。

“银行核心系统”源自英文名称“CORE Banking System”,它在国外银行业是通用名称,字面的中文翻译应该是“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引入国内后根据中文习惯变成了银行核心系统。显然,“核心”二字来自单词CORE,只不过这里的CORE原意并不是“核心”的意思,而是Centralized Online Real-time Exchange的首字母缩写,强调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具有“集中、在线、实时和交互”的技术特点,这是相对于早期银行业务处理因技术受限造成的“分散、脱机、批处理和单向”的技术特点而言的。当时,CORE Banking System处理的银行业务(Banking)范围也不只是存贷汇等基础业务,而是全银行业务,类似我国的综合业务系统。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银行核心系统的快速升级,CORE最初所代表的技术特点作为银行核心系统的基本要求,已无强调的必要,行业习惯了CORE Banking System这个名称,不再关注CORE的缩写含义,逐渐接受了CORE的“核心”本义。银行业务的爆发式增长,促使银行核心处理系统的大集中及全业务处理架构持续调整和优化。经过前后端分离、外围(非金融交易)业务解耦、核心业务瘦身、交易与核算分离等架构的演进,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已进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核心银行业务后台系统,主要负责客户、存款、贷款、支付和总账五大核心业务的交易和账户处理。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简称“信创”)产业纳入了国家战略,要求科技自立自强;银监会也早在2014年颁发了《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39号文),对自主可控提出了量化指标。金融行业应用位列信创“2+8”发展体系中八大行业应用之首,银行核心系统又是金融行业应用的“核心器件”,对大部分架构于“IOE”(IBM、Intel、Oracle,指IBM、英特尔、甲骨文公司)基础之上的银行核心系统来说,变革迫在眉睫。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低门槛、高效率、个性化、场景化几乎成了数字金融业务产品的代名词,大部分传统银行在数字金融业务领域显得捉襟见肘,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为了加快和全面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央行在2021年底发布了335号文,制定了28项重点任务;银保监会在2022年初发布了2号文,提出了30条指导意见。虽然这两个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银行核心系统变革的要求,但从关键任务或指导意见的具体内容来看,隐含了对银行核心系统进行变革的潜在需求,例如数据要素潜能、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营销、以用户和场景为中心、產业数字金融、一体化运营中台、敏捷化创新、敏态和稳态双模并存、分布式与集中式互相融合等,并明确指出“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更是指明了银行核心系统变革的方向。

信创驱动银行核心系统变革

银行核心系统属于信创产业生态中的行业应用软件。我国银行业是从专业银行起步,而国外的银行核心系统主要面向商业银行,并不适合我国的专业银行,使得我国银行业核心系统的建设一开始就采取了自主研发的模式。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业逐渐与国外商业银行模式接轨,随之也引入了国外银行核心系统产品。尽管国外银行核心系统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商业化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我国银行业通过早期自主研发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核心系统科技队伍,完全有能力通过引入、学习、吸收、创新的途径做到自主可控。大部分银行采取购买产品源码或咨询方案的方式自主建设核心系统。只有极少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成本高、科技力量不足等因素,没有购买国外产品的源代码,仅购买了国外产品的使用许可,无法做到自主可控。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核心系统在软件设计开发层面的自主可控程度很高。

任何行业应用软件都必须运行在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和信息安全三大底层架构之上,银行核心系统也不例外。在以集中式架构为主的时代,国产服务器起步晚,尤其在金融行业商业化成熟度低,配套的国产基础软件少,处于“基本可用”阶段。金融业务对系统稳定性和成熟度要求很高,因此,国内银行很少采用国产服务器作为核心系统生产主机,大多数选用了商业化成熟度高的国外主机及其配套的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信息安全等软硬件,其中IOE是国外产品代表。这说明目前我国银行核心系统运行的底层架构大多是国外厂商的技术和产品,而信创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实现安全的信息技术(IT)底层架构和标准国产化。

底层架构已变革,运行于底层架构之上的应用软件也不可避免要进行变革。即使核心系统本身不改业务逻辑,也要基于信创的底层架构进行技术层面的适应性变革,比如中信银行“核心银行系统分布式转型建设项目(凌云工程)”就是典型的业务逻辑不变、核心系统主机下移案例。为了尽量减少对业务的影响,项目总体组确立了业务流程不变、业务功能不变、应用处理逻辑不变、与外围系统接口不变、数据模型不变的原则,并制订了相应的下移方案,将核心系统从集中式架构的AS400主机成功下移到了分布式架构的X86国产服务器,数据库从AS400平台上的集中式数据库迁移到了国产的分布式数据库,方案设计复杂度和工程实施难度并不亚于重新开发一套新的核心系统。中信案例表明,无论核心系统的业务逻辑是否需要修改,只要核心系统运行环境所依赖的主机、数据库或中间件等关键软硬件使用了国外的产品,都需要进行变革。变革所涉及的范围大多数是全方位,从基础软硬件、信息安全到核心系统本身,从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到银行科技生态。

信创驱动的核心系统全方位变革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覆盖范围广,涉及银行核心系统产业全链路,包括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安全等,大大增加了技术方案的复杂性和实施难度。二是信创底层产业对金融行业的支撑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银行不仅要对核心系统进行重构,还要具备底层技术(比如分布式数据库)研发能力,与信创产业联合研发,互相促进。三是时间紧迫,无论是国家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监管机构制订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和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还是当前国际形势的动荡变化,都不允许银行观望或者等待积累足够的经验再去实施,对银行的科技能力和科技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叠加了技术架构的进化,由传统集中式架构向云原生分布式架构转型,需要基于云原生架构和数字原生金融业务模式重新定义和设计银行核心系统。

前三个挑战是信创驱动必然会遇到的挑战,对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来说也许不难,但对中小银行来说,难度太大。实施成本高固然是个重要因素,但熟悉信创底层技术的科技人才储备不足才是中小银行信创驱动核心系统变革最大的痛点。数字金融科技人才短缺是行业通用问题,大型银行在人才资源储备和研发投入方面相对充足,可以针对信创底层技术研究提前做好准备,而中小银行则几乎没有,无法提前布局,短期内也很难从市场上找到足够多的人才。因此,可以通过构建金融行业信创核心资源云,让中小银行能够共享大型银行实施信创变革的经验和底层技术架构及产品,仅聚焦本行核心系统在应用层面的变革,这样既能减少基础资源和人才的重复投入,又能快速实现信创目标。

第四个挑战对所有银行来说都有难度,即便是大型银行。这里并不是指云原生架构的技术底座有难度,而是指基于云原生架构建设适应数字金融业务模式的银行核心系统有难度。我国银行业虽然有了分布式架构的银行核心系统,但除了极少数几家互联网银行正在构建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系统外,目前已上线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都不是云原生架构,更不用说还有大量还在使用的集中式银行核心系统。虽然云原生架构的银行核心系统并不是信创刚需,但接下来的分析将表明,它是传统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刚需。

数字化转型驱动银行核心系统变革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资金是核心生产要素。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是客户的存款,资金运用也主要是向客户提供贷款,理论上说,客户才是银行经营的主体对象。然而,在传统经济时代,由于银行服务门槛较高,一般都是客户主动找银行开户办理业务,银行虽然也有客户经理,但他们一般都是为贵宾客户和企业大客户服务;这说明银行并没有把客户当成独立的主体去经营,产品才是银行关注的主体,客户只是产品的附属客体。所谓以客户为中心,其实可能只是在核心系统生成了统一客户号,或者单独建了客户信息整合系统(Enterprise Customer Information Facility,简称ECIF)系统,再加上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CRM)系统等客户营销类系统,但本质还是以产品为中心,为产品找客户,而不是先洞察客户再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数字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产生了新的变化,人和组织越来越数字化,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平台衍生出来的先用户后客户的服务模式已成为主流,客户不必通过银行的触点就能享受到各种银行服务,传统银行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由用户而来的客户主体地位正在提升。银行必须习惯用户思维,先接触用户,再洞察用户,进而为用户提供有个性化的产品,用户才有可能购买产品,最终成为银行真正的客户。客户数字化的趋势改变了银行依托客户经理、自身品牌和广告营销的传统获客模式,驱动银行构建数字化用户全生命周期经营能力。

经营数字化用户的前提是银行必须有足够多且能成为生產要素的客户数据。银行虽然有包括核心系统在内的大量IT系统,每天会生产大量的数据,但绝大部分数据是交易数据和账户数据,客户数据只占极小部分。目前银行的客户数据可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四类:一是开户时核心系统登记的客户基本信息;二是申请贷款和信用卡时授信审批系统查询的客户征信信息;三是客户经理在CRM系统补充的客户营销信息;四是经授权从外部采集或购买的客户标签信息。其中第一类客户数据主要用于交易,第二类客户数据主要用于风控,第三、四类客户数据主要用于营销。上述四类客户数据来源都具有低频和滞后性的特点,第三、四类来源还具有成本高、不稳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银行的客户数据无论是规模还是内容,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此外,银行客户附属于产品的历史原因也使得银行的客户数据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只有在本行开户的客户数据,没有不在本行开户的用户数据,而后者恰恰是银行打开数字化转型大门的关键钥匙。同时,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以及价格不菲的数据成本,也阻断了银行从外部市场上去采集或购买大量客户数据的通道。

由此可见,传统银行核心系统及相关系统生成的客户数据,难以满足经营数字化用户的需要,难以成为拓展数字化客户和数字金融业务的生产要素。银行需要在以产品账户为主体的传统银行核心系统之外,新建以数字用户为主体的数字用户核心平台。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和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是数字用户核心平台值得参考的典型案例,它们通过为用户提供会员、权益、积分、数字生活、数字场景和数字金融等周到和个性化的服务,积累内容丰富、实时准确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识别客户习性,洞察客户需求,打造强大的数字化风控和数字化营销能力,持续经营用户,构建用户与银行平等和谐的数字金融生态。

数字用户核心平台为银行业务的敏捷化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数据要素,银行可结合数字化场景为数字用户设计个性化的数字金融产品。与传统金融产品不同,数字金融产品难以仅通过传统银行核心系统的产品工厂进行参数化配置完成上线,而是需要根据数字化场景设计新的产品要素和交互流程,对传统银行核心系统进行功能改造或增加新功能才能上线。与传统金融产品上线相比,新的数字金融产品上线会给传统银行核心系统带来三方面的挑战:一是上线时间快。数字金融产品的用户触点一般都在场景,为了尽快验证产品体验和占领市场,场景运营方会要求产品尽快上线,与传统银行核心系统追求开发过程的充分性不符。二是迭代频度高。新产品缺乏历史业务数据,无法事先确定产品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要经历一个试错过程,产品需求迭代按周或天计,不符合预期的产品要及时下线,与传统银行核心系统追求功能模块的稳定性不符。三是多产品同时上线。数字金融产品创新的敏捷化,使得银行的不同业务部门经常会同时与多个场景和平台进行合作,这些场景或平台大多数分属不同行业,差异较大,与传统银行核心系统追求产品流程的通用性不符。

数字金融产品创新的三大挑战驱动传统银行核心系统也必须变革。如果说传统经济时代的银行核心系统是产品集中的企业级账户核心系统,那么数字金融时代的银行核心系统应该是产品解耦的产品级账户微核心系统群,更准确地说,数字金融时代的银行核心系统需要分层:产品核心层和银行核心层。产品核心层是站在产品的视角设计,负责产品的业务处理,由多个独立的产品核心系统组成,这些产品核心系统可以是某个产品或场景的订制化系统,也可以是某类通用产品核心系统的实例化,产品核心的解耦完全可以支持数字金融产品敏捷创新的快速上线、试错、高频迭代以及多产品并发需求。银行核心层是站在银行的视角设计,负责金融业务支撑和银行自身的业务处理,由包括eKYC、征信、支付平台、产品组合、会计引擎等业务中台以及用户身份认证(User Authentication,简称UA)、机构凭证、内部账、总账等内部业务核心系统组成。天津银行采用多个产品级微核心加1个业务中台的架构,无须修改传统核心系统,在1年内完成了30多个新的数字金融产品上线,上线周期缩短到平均1.5个月左右,最快1周,最长2个月,最多有8个新产品同时开发上线,零售资产占比快速从10%以内提升到4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至此,本文已对数字金融时代的银行核心系统变革提出了参考性的数字核心系统框架,该框架由三部分组成:1个数字用户核心平台(简称用户核心)、N个数字产品微核心系统(简称产品核心)、2组数字银行核心服务(简称银行核心)。该框架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用户和银行平等的理念,通过产品来构建用户和银行的关系,由过去基于银行单一视角整体规划建核心的模式向基于包含数字化用户和场景在内的多方视角快速迭代养核心的模式过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用户和场景为中心,帮助银行快速有效实现数字化转型。

銀行核心系统变革的实施策略

国内银行核心系统的建设模式当前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全部自建模式。核心系统及其运行所需要的软硬件基础资源全部由银行自己承建;这是绝大多数传统银行采用的模式。第二类是全复制模式。银行选择一家业务和科技都很先进的对标银行,参考对标银行的业务管理模式,复制包括核心在内的全套IT系统;该模式在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实施的大型核心项目中较为常见。第三类是资源(IaaS)托管模式。基础资源及其运维能力租用监管认可的金融云,银行主要专注于核心系统自身的建设;几乎所有互联网背景的民营银行都采用了该模式。第四类是合作共建模式。基础资源由银行提供,核心系统及其运维由金融科技公司负责,近几年有不少城商行采用该模式快速拓展数字金融业务。第五类是全托管(SaaS)模式。核心系统和基础资源都租用监管认可的金融云;国内目前除了村镇银行和少数城商行外,一些城商行的数字金融产品级微核心也使用了该模式。

第一类模式的银行既要自主完成信创驱动的银行核心系统变革(简称信创变革),也要自主完成数字化转型驱动的银行核心系统变革(简称数字化变革),一般只适合科技能力足够强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少数城商行。对于第一类模式的中小银行来说,应根据自身的业务战略、科技能力和预算来评估。如果想全面借鉴先进银行的业务管理模式,第二类模式更合适;否则,应优先参考后三类模式。如果科技能力足够,无论预算是否足够,都建议第三类模式,由金融云负责信创变革,银行自主推动数字化变革;如果科技能力不足,预算足够,可以选择第四类模式,借力合作商的产品和经验,一起推动信创变革和数字化变革;如果科技能力和预算都不够,第五类模式是最佳选择,信创变革和数字化变革都由金融云来主导,银行只须聚焦数字金融业务创新。

信创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是银行核心系统变革的外需;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趋势,是银行核心系统变革的内需。外需与内需的双轮驱动无疑对我国银行业核心系统变革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促使我国银行核心系统乃至整个银行科技生态涅槃重生的好机遇。银行应抓住这个机会,以银行核心系统变革为契机,强化用户经营思维和场景经营思维,与数字化产业生态无缝衔接;构建敏态的数字金融产品创新体系以及稳态的一体化运营中台体系,推进银行建立企业级试错容错机制和业务能力共享机制;持续积累数字化用户和场景运营数据,加速转化成新的生产要素,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激发数字化经营能力,高质量推进数字化转型。

(谷文奇为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本文编辑/孙世选)

猜你喜欢
架构变革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基于云控平台雾计算架构的网联汽车路径控制
卷首语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VIE: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企业架构的最佳实践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