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景观视角下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探析

2022-07-18 23:02:49房乐瑶张睿王治华
艺术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房乐瑶 张睿 王治华

摘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自然環境之间的矛盾凸显,为缓解这一矛盾,弹性景观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推崇。滨水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绿地类型,在抵御城市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以弹性设计理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现状,总结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弹性景观理念提出设计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弹性景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3

自古以来,人们依水聚居,城市依水而建,滨水区是陆地与水体毗邻的地区[1],拥有巨大的活力和吸引力。滨水绿地作为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兼具改善城市环境等多种功能,因而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优先建设的对象,然而快速的开发使目前的滨水绿地景观建设出现各种问题,忽略了城市环境与滨水景观的和谐共生,导致硬质驳岸大面积增加,滨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增加了发生洪涝等自然风险的概率。由于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提高滨水绿地的抵抗力和修复力成为滨水景观建设的首要目标,因此,需要从各方面增强滨水绿地的弹性,以应对各种变化和灾害带来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2]。

1 弹性景观理念

“弹性”最早源于物理学,1973年,生态学家Holling将“弹性”概念引入生态学领域[3]。之后,“弹性”这一概念被应用到更多领域。2010年,尼尔·G.科克伍德首次提出了弹性景观理念,他认为该理念在应对外界变化和变化后的恢复方面具有灵活性,还能维持自然和谐[4]。近年来,弹性景观已成为风景园林研究的热点[5]。

2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相关研究

2.1 城市滨水区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水陆相连接的一定空间范围,主要分为陆域、水域和水际线三部分[6]。由于滨水区处于水陆交汇处,同时包含水陆两部分的生态环境,因此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生态系统十分敏感,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在功能方面,城市滨水区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游憩观赏、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具有调节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展现城市风貌与形象等作用。滨水绿地是城市滨水区的一部分,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2.2 城市滨水景观的特征

2.2.1 生态敏感性

滨水区作为城市陆地环境与水体环境的过渡带,是城市通往自然的敏感地带,它对城市系统水循环和生态环境都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极易受到人为活动和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自身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一旦超出滨水区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滨水区将面临崩溃并且很难恢复。由于滨水区对所处地区动植物生境、水体水质和外界环境等具有强烈的感知能力,因而成为一个城市生态最敏感的地域。

2.2.2 复杂性

滨水区具有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种类多样,并且滨水区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游憩、娱乐等。在景观要素方面,滨水区通常包含水体、驳岸、植被、地形等多种构成要素,每种要素的设计都要考虑多方面的需求。对于滨水区而言,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规划设计时,务必处理好各种关系,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2.3 空间开放性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由于其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适用人群十分多,因此更加需要市民共同维护,保持其生态稳定性,保障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2.2.4 地域文化性

许多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水[7],城市中的每条河流都蕴含独特的历史文化,甚至有些城市的名称都源于其所依靠的河流。从古代的临水集居到如今的滨水城市,河流不仅为城市提供水源,还成为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滨水景观的设计往往会融合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从而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2.3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

2.3.1 硬质铺装多,灾害应对能力不足

当前的城市滨水景观大面积采用单一的硬质驳岸和铺装,使水岸线周围原本丰富的植物群落遭到严重破坏。这种硬质驳岸虽然在短时间里能起到防洪、通航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但不能彻底解决洪水问题,还会破坏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的破坏会减弱整个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旦生态系统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并且很难恢复。

2.3.2 设计单一,缺乏城市文化特色

现在的城市滨水景观很多都是照搬现有的模式,设计形式单一,大同小异,没有依据自身特点设计,仅仅简单叠加各功能区,随意堆砌景观小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无法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导致滨水景观独立于城市之外,割裂了城市与水体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水域两侧设置硬质驳岸,利用栈道作为滨水区的主要游览线,这种固化的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手法,导致滨水景观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不仅浪费资源,也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传承。

2.3.3 经济投入大,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政府愈加关注滨水绿地的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结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为了追求短期效果盲目使用不合理的材料,使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城市化问题。二是景观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长久的维护和管理。城市滨水区承担着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使命,但调查发现,附近居民保护滨水绿地景观的意识薄弱,很多被污染的水没有过滤就直接排放到滨水区中,造成水体污染,水生植物群落遭受破坏,各种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

2.3.4 基础设施差

实地调查一些滨水绿地景观发现,目前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普遍缺乏功能性,在景观规划方面缺少人性化设计,缺乏亲水空间和基础设施。例如,滨水活动区缺乏座凳等休息设施,老人和儿童活动区缺乏垃圾箱和指示牌等基础设施,一些座椅、健身器材的尺寸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公共卫生间距离远甚至没有。

2.3.5 后期管理不足

針对后期管理,许多城市的滨水区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冬季河道干涸,夏季水位暴涨,如果滨水绿地无法应对,那么城市道路将会被淹没,形成城市洪涝灾害,另外,水位退去后还会产生很多垃圾,难以处理。在植物种植方面,不仅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搭配不当,而且缺乏开展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使植物无法得到及时修剪,影响景观效果,病虫害增多,导致植物进一步减少。

3 弹性景观视角下的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

3.1 保留原有资源,减少人为干扰

城市滨水绿地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是设计滨水绿地景观的一个优势,而现阶段对滨水绿地的开发建设往往忽略了这一特点,一味追求形式,破坏现有的自然资源,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在建设滨水绿地景观时,应首先考虑当地的各种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开发,不违背自然规律,提高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另外,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无法脱离环境单独存在,任何行为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所有建设活动都要首先考虑是否违背自然规律,预设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只有这样,城市滨水绿地与自然环境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最大程度的弹性化。

3.2 建设生态驳岸,增强灾害应对能力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驳岸作为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水体和陆地的交界处,主要用于保护河岸,防止河岸崩塌和被冲刷,也可以增强滨水绿地景观的层次感,提升观赏效果。但大多数城市的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为了提高抗洪能力,采用混凝土、石块等硬质材料建设驳岸,使河岸亲水性被削弱、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动植物失去生存空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一旦洪水穿过驳岸,将无任何缓冲区域,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规划建设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时,要运用弹性设计理念,摒弃传统的硬质型驳岸,运用生态学手段规划设计驳岸,建造“可渗透”的人工驳岸或透水透气的生态护坡,不仅可以满足防洪要求,还可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3 丰富植物群落,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要素,在营造滨水绿地特色景观、净化水体、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滨水区配置种类丰富的植物,不仅能够增强水体净化能力,提升水体景观效果,为游客提供放松舒适的游憩空间,还能够增强滨水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弹性。

3.3.1 植物种类的选择

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首先考虑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城市滨水区具有湿度大、光照强、环境复杂多变等气候特征,选择植物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由于乡土植物对其所属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可以以乡土植物为主,选择水生、湿生、陆生等不同类型的植物,不仅便于更好地养护管理,提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还可以营造出具有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相较于其他绿地,城市滨水区更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选择植物时也应当重点考虑植物的抗逆性[8]。

3.3.2 植物群落的配置

为了突出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在规划滨水绿地的过程中,应首先研究滨水区原有的自然植物群落,并在此基础上配置植物。要调查现有的单一植物群落的生存环境,根据现有植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适当补充其他植物,打造生态适应性强、物种多样性复杂的复层植物群落,增强群落稳定性。例如,乔灌草结合的植物搭配模式,能够保持水土,促进各种生物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提升景观的生态效益。实际配置时,还要遵循树种规划原则,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相搭配,增强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性和稳定性[9]。

3.4 加强雨洪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暴雨、洪涝等灾害层出不穷,造成道路被淹没、城市基础设施被破坏等一系列危害,严重时还会吞噬人们的家园,夺走人们的生命。然而,城市居民可用水资源却处于匮乏状态,因此,应重点关注如何解决城市洪涝灾害和可用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强雨洪管理,收集雨水并使之资源化,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滨水绿地在城市中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在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方面责无旁贷。当夏季雨量大时,可以借助绿地内各种生态设施收集和蓄存雨水,经过植物的净化,排入滨水绿地内的小型湿地或市政管网,使场地内水文循环平衡。遭遇强降雨时,可利用人工地形将雨水快速排进滨水区的水域中。

4 结语

作为城市重要的地域,城市滨水绿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还能改善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然而,目前的滨水绿地景观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人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随着弹性景观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在未来的滨水绿地景观建设中运用弹性设计是必然趋势。文章分析了当前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立足弹性设计理念,分析滨水绿地的相关特征,提出以弹性景观为视角的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为今后滨水绿地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白絮,王贞.城市滨江公园弹性景观设计研究:以武汉集家嘴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2(7):69-71.

[2] 高凌峰.基于弹性设计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概述[J].居舍,2020(21):94-95.

[3] 康婧,蒋云钟,甘治国,等.河口海岸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水利水电技术,2012,43(2):22-25.

[4] 尼尔·G.科克伍德,刘晓明,何璐.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J].中国园林,2010,26(7):10-14.

[5] 王向荣.弹性景观[J].风景园林,2018,25(6):4-5.

[6] 王曼.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7.

[7] 程晓陶.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C]//全国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与发展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9:36-39.

[8] 温全平.城市河流堤岸生态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2004(10):22-26.

[9] 孙健,李亚齐,廖飞勇,等.滨水区植物景观生态设计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80-83.

作者简介:房乐瑶(1997—),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张睿(1996—),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王治华(1997—),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文化纵横(2022年3期)2022-09-07 11:43:18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文化纵横(2022年3期)2022-09-07 11:43:16
梁燕莺景观设计作品选登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康复养生理念下的景观设计
新农业(2020年18期)2021-01-07 02:17:20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28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33
别墅庭院景观设计初探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27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