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诗研究:小海研究

2022-07-17 15:35栏目特邀主持人罗振亚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海诗学口语

栏目特邀主持人:罗振亚

主持人语:《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 年第4 期“苏州新诗研究”栏目从2021 年4 月举办的“吴文化视野中的苏州新诗暨小海诗歌学术研讨会”中遴选3 篇文章作为开栏之作,甫一刊出,便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会议另外14 篇论文,现以专辑形式推出,以飨读者。

吕周聚的《致力于诗歌内部规律的探索——论小海的诗歌批评》讨论小海的诗歌观念、学术话语与逻辑范式等,认为评价诗歌的标准是多样化的,既可从社会、政治、时代等外部因素来分析,也可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内部因素来品评。相对前者,后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诗歌经验和诗学理论储备,这与诗歌文体的独特性相关。小海既是诗人,又是诗歌评论家,其诗歌评论善于凭借诗人敏锐的艺术感觉,从语言视角探讨诗歌的内部规律,以诗歌的内部要素为标准来衡量评价诗人及其作品,使之具有一种感性与理性兼具的批评气质。在评论过程中,小海不是简单地套用相关理论分析作品,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化用相关理论,运用形象化的语言阐明抽象的学理问题,因此他的诗歌批评既有趣味又有诗意,文章学养深厚,专注于诗学本体,耐人寻味。

李德武的《论小海》既从线性时间梳理小海的创作历程,又选取小海各个时段的代表作品解析小海多元化的创作风格。文章分别从《村庄与田园》系列组诗、诗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诗剧《大秦帝国》、长诗《影子之歌》以及小海的诗论与诗歌批评等六个方面,抽样分析小海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诗学趣味和个性,以点带面地展现了小海在长期诗学探索中自我求新、求变的审美路线。作者认为,小海代表性作品中的新质是其在时代创作背景中不断变化的大胆尝试,而魅力则在叙述与歌谣之间摇曳生姿,在情感上显得朴素、亲切、睿智和深刻,文字有一种人性的温度和光亮。文章纵横交错,“望远”与“显微”并重,堪称知音之谈。

田忠辉的《哲学的诗化诘问:论小海诗歌中的时间》以时间视角切入小海的诗歌创作,颇具新意。文章认为,小海1980 年代创作的先锋诗歌低调隐忍、内敛自持,与其晚近的《大秦帝国》《影子之歌》的宏大“叙事”和深度追问有所不同。小海早期的诗歌充溢着情怀,保留了更多的永恒元素,特别是对时间元素的书写,是他最富有哲学意味的创造,值得玩味和赞赏。小海诗歌表现的时间形式别具意味,其“绝对化的时间”“静止的时间”和“沉重的时间”所支撑的艺术空间充溢着哲学之思,三种时间交相辉映,共同建构了小海诗歌的审美空间。文章学理细密,思考深邃。

王珂的《江南氛围中的个人气质——小海为何没有完全成为波德莱尔的第二代中国传人》以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诗学观作为参照坐标,对小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多向扫描与深度透视,指认小海及其诗歌具有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气质,是波德莱尔的第二代中国传人的最佳人选,但其并没完全按照既定的审美目标进发,反而偏向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最终也没能成为波德莱尔的第二代中国传人。究其原因是由于小海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没有摆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创作圭臬和审美范式的困境。论文还指出小海的“乡土诗”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诗”,“亲情诗”是中国百年以来的“新诗”,其“城市诗”才是“先锋诗”,即现代性的诗。文章的某些论断虽有可商榷之处,但至少揭示了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的不彻底性,为未来的新诗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视角,意义不可小觑。

叶红的《诗人的言说——以小海诗论为例》断言诗人小海作为造诣颇深的诗歌评论家,以节制、理性、客观、远观的批评姿态,自觉地与诗坛保持着适度的距离。小海的诗人身份为其提供了诗歌生成场域的批评“内视角”,所谓“内视角”的诗歌批评,是指批评家能够以诗人身份参与到诗歌事件、现象、文本中去,呈现出与公共诗歌史不一样的书写风貌,颇具个人化和主观性。文章强调诗人论诗的“内视角”的批评维度,必然与宏大的公共话语诗歌史形成对比、映照与互补,为“他们”诗派研究、1990 年代诗歌的整体研究、诗歌思潮流派研究等都提供了丰富可信的资料和扎实的研究成果。文章视角独特,启发性强。

吴井泉的《小海诗歌先验与经验融合的美学范式》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小海之所以能成为不可复制的“大诗人”的根本原因,一是小海具有创作天赋,即形而上的先验的赋能,主要表现在其艺术直觉、想象和通灵的语言上;二是小海也具有丰富的形而下的经验,即生活经验和文学经验。形而上的先验与形而下的经验的遇合,使小海诗歌形成了一个生命美学的共同体,具有鲜明的辨析度。同时还具体分析了小海诗歌先验与经验融合发展的范式及策略。文章视野宏阔,学理严谨,线索清晰,从容而辩证。

吴投文的《小海:偏移的口语诗学》聚焦小海的口语诗,将小海的口语诗放置在“他们”诗派的口语诗中进行比较、甄别,认为小海的口语诗虽属于中国当代口语诗谱系中的一脉,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口语诗,具有另开一路的意味,是一种“转场”的口语诗。小海的口语诗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突破,从形式到内涵都一直处于探索与创新中。小海的口语诗回避激进的写作路径,不走极端,讲究节制的美,讲究艺术的圆融之美。往更深层看,“偏移”的口语诗学、“中间”的先锋诗学、“兼容”的本土化诗学,是小海的口语诗创作所包含的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维度,也是他的口语诗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追求。文章切口虽小,剖面却大。

崔修建的《为诗歌理想“弯腰拔草”的小海》将小海诗歌划分为三种主题类型:乡村、城市和历史,三种主题紧密相连,形成了有机的内在体系。论者洞察到小海具有乡村哲学家和都市艺术家的双重身份,而这双重交织的身份,使其获得了日常生活书写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发现,这是小海所完成的诗歌理想之一种。而他后来转向历史题材书写,也是在乡村和城市现实的“挤压”下作出的一种方向性调整,其目的是要努力建构自我与民族、国家、世界的“共同体”关系,这正呼应了诗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和诉求。论文由小海创作主题指涉其深邃的诗歌理想,有高屋建瓴的宏阔视野和知人论世的共情,从而显示了其内在的历史意识。

范丽娟的《论小海诗歌中的家国情怀》认为小海的诗歌创作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独特的品质在“他们”诗群中显得卓然独立,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诗人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承载。文章从小海诗歌的家园意识入手,深入探析了小海诗歌作品中的审美意蕴和价值取向,揭示了小海诗歌中所具有的宏大叙事的主题倾向,并以《村庄与田园》《大秦帝国》等“个案”为精神样本,通过分析、研判,从中提炼出富有新意的学术命题,见微知著,走笔细致,有一定的启发性。

宋宝伟的《为现实寻找语言——小海诗歌的启示意义》有意将小海从“第三代”诗歌写作群体中抽离,把他还原为一个个体意义上的诗人,从诗歌本体角度重新认识小海的诗歌创作。论文从三个方面阐明小海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处理现实与语言的关系:从现实角度考量小海的日常生活经验写作,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为诗人确立了日常主义诗学的标准;以小海的故乡书写作为其立论的逻辑起点,在“原乡情结”通往生命诗学的层面上分析其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人文关怀;从口语化和戏剧化这两方面强化小海的语言探索意识,这一落脚点恰恰对应于小海的日常主义诗学和生命诗学的双重建构。论文梳理了小海诗歌创作的精神谱系,将小海置于一种个人化写作的语境中来进行审视,因此显得更富有内在的肌理和思想深度。

王巨川的《元书写范式:小海汉语诗歌印象》运用“元书写”概念透析小海的整体诗歌创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意识与立体的研究思路。论文强调小海诗歌创作注重在语言的探险和精神的漫游中揭示生命存在的普遍性意义,在冷静的观察与深刻的省思中穿透生命的“禁地”,并由此显现出意义之所在:在诗意象征和诗语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寻求“诗”的信仰,拒绝粗鄙和诱惑,从而构造精神栖居的象征意义空间。这正是小海诗歌“元书写”意义上的姿态,他不是孤立地看待乡村、城市和历史的主题,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有着主体精神的内在脉络中,使诗歌本身获得各种阅读共鸣的可能。论文对小海创作精神源头的回溯与深植文化土壤的挖掘并重,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小海诗歌“元书写”所要达到的目的。

陈爱中的《诗是发现自我并重构关系的认知事件——论小海的诗》抓取小海创作的几个标志性事件,阐发了小海诗歌创作的“史”的逻辑结构:1990 年代,小海创作的《北凌河》《村庄与田园》等系列组诗,为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故乡写作的精神谱系;进入不惑之年,小海创作出《大秦帝国》《影子之歌》等史诗性作品,彰显了汉语新诗不断解构农耕叙事结构而趋于现代性的倾向,小海的诗歌创作走向了另一个层级,“他们”自此成为背景,一个回味青春历史的符号。文章认为小海具有建构主体性的诗性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重建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实现诗性世界的重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人的重要标志,立意高远,启人心智。

卢桢的《“我就隐匿在简单事物背后”——小海诗歌论》重在辨析小海诗歌创作中乡村书写题材所拓展出来的抒情向度,并以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者、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等对峙性的经验,关联其“变”与“不变”的策略,凸显小海写作廓大的诗性空间。针对小海的日常生活写作,文章还引入舍伍德·安德森将小说作品分为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观点,探讨其诗意转化的可能性,以当下普遍的日常主义书写作为参照,指出小海诗歌写作中所具有的个体化的感觉结构。论者以与诗人对话的方式分析小海诗歌的独特风格,以阐释其代表作品彰显的写作的方法论,既具有文本细读的新批评意识,又不乏深度的理论观照。

白杰的《小海诗歌:“独异个人”的精神确证和艺术观照》提出小海“独异个人”的精神姿态深刻影响了他的诗学观念及艺术风格,使其在持续成长中保持了相当稳定的艺术底色、抒情调式和创作姿态。虽然小海的创作从少年的生命冲动转向青年的生活抒写,再至中年的历史回望,每一阶段在主题、题材、技艺、风格等方面都有所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是自身主动的选择与调整,与诗坛主潮的转向并无直接、明显的关联。某种意义上,小海的一个重要诗学价值就在于主动疏离主流权威,自觉与集团、群落保持距离,在自我流放过程中完成了“非典型性”写作。这与其性格上的深思内敛、艺术方式上的间离内视、精神上的反观自省都有密切关联,人诗结合,思想独到。

本专辑的14 篇文章,单独看,均视野开阔,多有新见闪回,能够言之成理;而作为合集推出,对学术刊物来说则堪称“创举”,一方面显示出对论题重视之程度;另一方面,文章彼此间的“交响”和“对话”,无疑就蕴含了复调的效果,诚挚地期待读者们的批评。

猜你喜欢
小海诗学口语
背诗学写话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有意思的生活
以一己之力拯救尴尬的都是勇士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口语对对碰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