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渔鼓传统艺术形式的新发展

2022-07-17 05:35黄雪颖刘蓓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艺术形式发展

黄雪颖 刘蓓

摘要:渔鼓是集说、唱、表演于一体的曲艺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历史悠远。零陵渔鼓不仅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更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鱼鼓的创作背景来源于民间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是表达社会大众思想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也让零陵渔鼓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与认可,在无形当中促进了零陵渔鼓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零陵渔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展开深入探究,了解零陵渔鼓的起源及发展,并对零陵渔鼓当前的艺术形式发展现状进行剖析,从而基于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对零陵渔鼓的艺术形式进行保护。

关键词:零陵渔鼓;艺术形式;发展

前言:鱼鼓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曲艺文化形式,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鱼鼓作为地区说唱的一种典型表演形式,在地方有着一定的舞台和观众,并且近年来鱼鼓的演出场次也在一直不断地增加,其中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鱼鼓也被列入了非遗保护名单,从而肯定了鱼鼓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而零陵渔鼓是湖南永州境内的所有鱼鼓的统称,其所反映的不仅是社会低层人群的日常生活状态与精神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及思想道德背景,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及学术价值,所以以零陵渔鼓为例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进行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零陵渔鼓的起源与发展

(一)零陵渔鼓的起源

鱼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说唱式的表演形式,其主要应用的道具就是竹筒,将竹筒与唱腔进行完美结合,发出独具特色的击拍声,这一演唱形式被称之为“鱼鼓”。鱼鼓起源于唐朝时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乐曲,同时也是道教传播思想的一种方式,所以也被称之为“道情”[1]。但随着社会大众对文化生活的不断追求,在宋朝时期出现了可用于表演鱼鼓文化的击鼓乐器,但鱼鼓的盛行是在元明清三代,当时的鱼鼓文化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了人们的口口相传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

(二)零陵渔鼓的成熟发展期

零陵古郡的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商业、农业以及畜牧业十分发达,零陵渔鼓则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快速地繁衍滋生,其形成及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叙道情时期。在明朝末期,零陵城内当有人去世时,会选择请道士做法叙道情,目的在于为亡者“超度劫难”[2]。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手持竹筒,竹筒的一端使用膜皮进行包裹,一边敲打一边说唱,以这样的形式对亡灵进行超度。但唱的内容相对较为单一,以道家的法式文为主,但经过不断发展这种简单敲打说唱新被称为渔鼓。

第二,确定期。至清朝初期这样的方式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可,此时渔鼓已经不再专用于超度亡灵这一领域。加上说唱形式较为简单,制作起来也十分方便,久而久之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进对民俗文化产生了相应的演变与发展,不同内容的表现形式逐渐随着当地民风民俗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而逐步产生差异,但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定,演唱者完全可以根据相应的技术要求展开自由发挥。也有些人选择将渔歌作为一种职业,通过卖艺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第三,成熟发展期。清朝末期零陵渔鼓的传播越来越广泛,也慢慢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欢迎,零陵渔鼓也因此进入了鼎盛时期。从演唱层面而言,可供选择的题材相对较为广泛,但使用最多的题材仍然是民间故事或者神话传说;而从伴奏方面来说,也相继融入了弦乐以及碗碟等元素[3]。在后续的演唱过程中风格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开始加入一些零陵花鼓戏等舞台表演,也出现了诸多地方小调唱腔等一系列元素。表演时从形式上呈现出了对唱、表演唱以及渔鼓戏等多元化模式,深得观众的喜爱,也给人带来了不小的视觉冲击。

二、零陵渔鼓的艺术形式的发展现状

(一)表演形式

基于传统艺术形式角度而言,不同地区的渔鼓表演在形式上各有不同,例如:湖南省有衡阳渔鼓、湘南渔鼓、湘西渔鼓、常德渔鼓等,各个地区的渔鼓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并且无论是在说唱表演方面,还是在曲目内容、曲调唱腔等方面都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以零陵渔鼓为例,其作为一种说唱艺术,最重要的就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表演形式,其中唱是漁鼓最主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说则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相对重要的环节“曲艺唱词”,零陵渔鼓的唱词运作是表演的中心环节,目的在于充实表演内容,以灵活的人物形象叙述故事内容。在舞台表演方面上,表演者往往会在打击渔鼓的同时,根据主题内容辅助配合以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渔鼓表演,以不同姿势进行演唱。同唱词一样作为渔鼓表演的道白,而道白在渔鼓作品创作中有着一定的辅助性作用,不仅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形象,还能够有效地加强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与曲词

零陵渔鼓在表演过程中所采用的音乐以徵调式为主,其五音主要有:“宫、商、角、徵、羽”,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民族音乐主音[4]。在零陵渔鼓发展期间的大部分民间音乐都采用了徵调式,而这样的音乐有着一定的地区优势,能够让音乐在这一背景下有着绝对的优势,不仅能够让当地百姓感到亲切,还能够更好地推动音乐的传播,从而更好地弘扬渔鼓文化。实际上很多渔歌都是朗朗上口的,以《对面哥哥过河来》为例,凭借着简单的几句歌词和十二个小结完成,整首歌曲以徵调开头也以徵调结尾,所以从曲式结构上而言也相对完整,给人带来了一种协调优美。在众多以徵音为主的曲调当中,都会呈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这也是零陵渔鼓受到百姓喜爱的主要原因[5]。另外,通过曲调将歌曲及衬词进行合理搭配,可以将其所具备的作用及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渔鼓本身的艺术创造性。但从衬词和衬腔方面来看,零陵渔鼓在很多小调音乐中都使用了大量的衬词与衬腔,很好地宣传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及民俗风情,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曲艺前后情感间的转换与承接,这些内容对于零陵渔鼓而言意义重大。从曲艺结构方面开看,无论是曲式结构的扩充,还是曲式结构的平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歌曲《十月之飘》为例,在这首乐曲中衬词也采用了当地语言,以亲切且自然的衬词促使曲调变得更加自然流畅。除此之外,还采取了句尾式与穿插式手法,以此来扩大乐曲的结构,让歌曲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6]。总之,零陵渔鼓的音乐结构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进行变化,徵调式音乐都是经久不变的。

三、基于数字化技术对零陵渔鼓艺术形式的保护

(一)以数字修復技术保护及传承零陵渔鼓

传统文化发展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其保护及传承是目前社会文化传播过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文化会因历史的发展而在空间上持续流动,在实践中被弘扬与继承。所以对零陵渔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战略数字化保护时,需要重视这一过程对该文化产生的冲击及变迁。同时作为传统民俗中的一种,渔鼓是发源于过去、传承至未来的一种民俗文化。

(二)用数字技术创新鱼鼓文化舞台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全面来临,数字经济技术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大发展趋势,所以在零陵渔鼓的传承及保护当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使用新技术,将古典的渔鼓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进行碰撞,不断超越自己,从而激发出零陵渔鼓文化的创新力量,例如:可以基于当前先进的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对零陵渔鼓的表演舞台进行设计搭建,促使舞台可以在炫丽的灯光及背景的加持下更好地丰富渔鼓文化的舞台形态。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表演道具当中,对渔鼓表演的舞台服装、道具、布景及化妆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逐渐接近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使渔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对于传承及宣传而言,可以借助自媒体拍摄视频的方式提高社会大众对零陵渔鼓的关注,并将零陵渔鼓推进学校,扩展渔鼓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渔鼓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运用数字化技术传播渔鼓文化

借助数字化技术拓宽零陵渔鼓的推广渠道,也就是利用互联网、无线电通信等一些传播效率较高的渠道推动零陵渔鼓文化的跨时空、跨区域传播。实际上零陵渔鼓文化是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在地域限制一直是困扰零陵渔鼓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所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直接打破渔鼓文化在时空方面的限制,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高渔鼓文化传播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另外,数字化技术还能够将渔鼓文化进行情景再现,将零陵渔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当代观众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下的渔鼓文化,拉近渔鼓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感,促使零陵渔鼓文化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人们接受及认可。

结论:

总而言之,湖南永州境内流传的零陵渔鼓不仅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其演唱内容也十分丰富,深受群众的喜爱与认可,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渔鼓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在表演形式、音乐与曲词上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零陵渔鼓的本土文化内涵。同时,随着国家、社会及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逐渐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零陵渔鼓艺术形式的保护当中,旨在借助数字技术来保护、创新和推动零陵渔鼓的艺术形式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刘蓓.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03(06):1-2.

[2]王振亚,庄荣华,眭善文,李友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永州市零陵区神仙岭小学传承“零陵渔鼓”活动走笔[J].湖南教育(B版),2018(07):18-19.

[3]胡敏.“湖南渔鼓”生存与保护现状调查报告[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02(05):106-111.

[4]刘兰倩.零陵渔鼓的音乐表现形态分析[J].北方音乐,2020(06):36-37.

[5]谭雅钰.零陵渔鼓的传播现状调查及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3):15-16.

[6]杨斌峰.浅析非遗项目——零陵渔鼓[J].黄河之声,2015(21):114-115.

项目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互联网+背景下零陵渔鼓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

黄雪颖,2000.01,女,汉,福建南平,湖南科技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在读),舞蹈学,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零陵渔鼓、舞蹈编导。

刘蓓,1987年7月28日,女,汉,湖南株洲,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编导,学历:研究生,湖南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零陵渔鼓、舞蹈教育、舞蹈编导。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发展
区域发展篇
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艺术形式特征分析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