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岚
像博物馆这样鼓励亲子互动的社会环境,具有道德价值和陶冶价值,因此更适合开展家庭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收藏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历史博物馆中既有远古的呼唤,也有地方历史文化的展现;美术馆内既有审美的意蕴,也有创意的想象;科技馆内既有可以动手操作的科技装置,也有鼓励儿童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各种活动。浸润于博物馆这一文化空间,父母与孩子可以一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精神文明。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德育非常容易陷入重灌输、轻引导的困境:一听到父母说教,孩子就会本能地抗拒,使得德育成效微乎其微。而博物馆能够充分调动孩子多元的感官体验,有助于激发他的道德情感。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空间,让文物、历史说话的本身就是具有教育性的。在博物馆中,多样化的媒介展示方式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的身体、情感和心灵都被调动起来了,家庭德育成效也会大大提升。
博物馆既是家庭教育实践的延伸之地,也是赋能父母的可能之场。在博物馆中,父母与孩子都是学习者,这大大削弱了二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对等的教育关系。父母更愿意蹲下来倾听孩子的想法,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教育对话就此发生。父母也能借此机会进入孩子的世界。
此外,博物馆还经常举办面向亲子团体的公共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父母从个体的学习者转化为孩子学习的支持者,赋能父母在非正式学习情境中的教育能力。简言之,博物馆作为关键的公共教育文化机构,吸纳了巨量的社会关心度和参与度,现在已成为除学校之外儿童和青少年重要的“第二课堂”。
那么,父母如何更好地利用博物馆开展家庭德育呢?
先将博物馆参观纳入家庭闲暇活动的选择范围。孩子偶有闲暇,父母就将视线转向琳琅满目的兴趣班。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我们身边就有种类丰富的博物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的综合影响,如有的博物馆没有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一些父母视博物馆为高雅之地不敢涉足,个别学校施加的参观压力抑制了学生家庭的参观兴趣等,博物馆并没有真正欢迎儿童家庭进场,父母也没有积极地将博物馆纳入家庭活动范围。因此,父母可以关注所在地博物馆的展览信息,家庭外出旅行时将博物馆视为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场所。
积极寻求博物馆公共教育服务,丰富孩子的学习体验。现如今,除了定时提供的公共讲解服务,许多博物馆还提供数字讲解服务,扫描二维码即可接收相关资讯。父母可以在参观过程中,积极关注、参与博物馆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馆内提供的教育资源,主动向工作人员寻求教育帮助。
父母在博物馆中应当主动转变角色。作为教育者,父母需要帮助孩子习得在公共空间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做到有序、安静参观,爱护展品等,这就是家庭德育。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应当积极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學习伙伴关系,与孩子一同在物件的欣赏、故事的体味、意义的分享之中,感受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独特魅力,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博物馆可以为父母开展家庭德育有效助力,寓教于乐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