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转折关系,探寻说理性课文的表达逻辑

2022-07-17 15:52倪丹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5期

倪丹红

说理性文章主要以剖析现象、论述事理、揭示观点为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展开论述。因此,说理文不仅结构严谨、语言简洁,还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为了论证地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罗列了三个层面的论据,全文在论述过程中,紧扣转折关系,将整篇文章的论据串联成为思维紧密的论证过程融入了认知、情感、思辨等多维元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部分到整体,借助转折整体感知文本结构

纵观整篇课文,从第1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都是作者的论述部分,而第8、第9自然段则是最终的论证部分。在具体的论述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四次逻辑思维上的转折,分别凸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地球非常渺小,而且不会长大;地球资源是不够的,人类不加节制将面临危机;地球如果不能居住,也难以迁移到其他星球。这三个分述论点,正是在作者转折思维的支撑下,有效地指向了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严谨结构、步步为营的逻辑推理,将地球资源遭遇破坏之外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呈现了出来,这就对应并凸显了课文题目《只有一个地球》中的“只有一个”。由此不难看出,这篇文章中的逻辑转折,不仅为高效论证提供了支撑,还是作者论证过程中所需论点和论据的重要平台。

鉴于此,教师就需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巧妙地利用逻辑中的转折联系,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梳理作者论证的表达思路和文本的内在结构。其一,可以在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作者论述的板块进行合理划分,相机厘清论证和论述两个核心部分;其二,组织学生以自由阅读或者默读的方式,关注每一个部分的逻辑转折之处,并圈画出最典型的关键词语“但是”,借助这一点,打通文本脉络。

在这样的梳理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概括出三个核心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还要确定彼此之间的逻辑链、证据链,继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借助“但是”,巧妙地关联题目、论述、理论等内容,贯通文本的内在文脉,从而对课文建构起统一化、整体化、序列化的认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表达效果。

二、从策略到部分,借助转折

明确课堂教学脉络

阅读,并不仅仅是对文本信息和观点单纯吸收的过程,更需要融入深度理解。阅读的过程有着三个鲜明的层级:其一,是将文本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意欲表达的语义,此为解构密码的过程。其二,解码之后,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性认知,就可以从整体上对文本的思路和结构进行罗列,进入情境建模阶段。其三,结合生活实际和原始经验,对文本进行深入感知,进入体悟阶段。如何才能达到高层级的阅读之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阅读方法,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将方法和策略转化成为习惯,最终形成素养和能力。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创作原则和技巧,因而就有着不同的阅读策略。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地球生存环境的状况,还需要从表达的角度,深入感知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并感知作者所运用的转折关系。同时,教师可以紧扣作者论述内部所运用的转折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富有鲜明层次的逻辑关系。

首先,在交流表达中洞察文本结构。在这一板块中,教师借助与学生的畅聊,一起回顾课文在说理过程中所罗列的三大核心要素,从板块上了解课文的整体布局,借助“但是”所形成的前后落差,感受作者的表达特色,激发学生由于认知差异所形成的阅读动力。

其次,在深度品析中洞察论述过程。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但是”,顺藤摸瓜,指导学生在具体语段中了解“但是”一词前后所关联的内容,既深化巩固了文本核心内容,又厘清了前后部分的巨大差异。在这一板块中,三个细化描写要落实。第一,教师要着力训练学生逻辑认知的思辨能力。如课文第1、第2两个自然段,就可以紧扣“壮观”“渺小”这两个词语,联系课文中“半径约为6400千米”等数据,与“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等语句进行碰撞,并联系补充式描述语句“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等进行思辨,从而将作者转折之后所着重强调的地球之渺小镌刻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第二,借助于转折,鼓励学生用理性思维进行认知体验,从人文主题层面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第三,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在表达上存在的内在关联,更认识到核心部分彼此之间也是层层深入的,从而建构起整篇文章的结构模型。

最后,在抒发感受中实现自由表达。这种前后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于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运用是一种极好的示范,更是进行深化和迁移的载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但是”进行表达方面的练习:一是要借助“但是”,依循作者的表达思路,复述课文内容,以口头表达梳理逻辑认知;二是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彼此之间逻辑存在鲜明差异的现象和事物,借助“但是”将这些事物或者现象完全不同的两面呈现出来,在表达中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三、从形式到内核,借助转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转折关系的语句本身就蕴藏着强烈的思辨性,蕴藏着议论文的特质,前后的语句简洁、凝练,充满了表达的张力,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种关系的叠加运用,还使得文本之间的逻辑展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同时也使得最终论证的中心观点更符合逻辑。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这种转折关系,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指向于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如教学课文第5自然段时,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语句,向学生抛出这样的观点:“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借以触发学生的内在思考。紧接着,教师可以紧扣“但是”前后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思维探究向着文本的深处迈进:人类是否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生活?是否可以在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此时,教师可以相机补充一些航天航空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复习本学期中学过的《宇宙生命之谜》一文,引入关于宇宙生命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资源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交融、碰撞,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即使这些想法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由此可见,紧扣转折关系进行内容的思辨,需要有多重的思维认知介入其中,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的重要资源。

当然,教学其他与“但是”相关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依托具体的内容,采用从扶到放的策略,给予学生广阔的思辨空间,引导学生在沉思中进行体悟和思考,最终推动学生深度思辨和逻辑认知的发展。教师对于课文中转折关系的教学,不能仅仅聚焦在当下所要教学的内容,也需要组织学生一起回头看,启发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了解文本的整体内容,深入梳理文本的内在逻辑,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构建出鲜明的结构模式。

作为说理性文本的典型代表,《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方法和独具匠心的结构设置。在教学中,只有抓住语段表达中的转折关系,才能设置好思维支点,与作者内在的表达思维形成有效映照,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浦江县前吴乡福和希望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