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秀
乔晓玲说,微生物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全面性是评价传统酿造和发酵食品行业生产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
乔晓玲作为食品科技界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荣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传统特色肉制品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主要完成人,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她在食品科学领域已经工作30多年,一直尽职尽责,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积极为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在2022年“两会”期间,乔晓玲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到,加强微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应用,不仅能助力食品科技创新战略发展,还是解决菌种“卡脖子”问题的关键。
微生物种质资源在食品领域的重要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种质资源。传统酿造、发酵食品生产多沿用开放式的环境,最大程度地网罗自然界中的有益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繁殖代谢产生特殊的风味与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赋予传统酿造食品营养价值与生理功效。”乔晓玲说,微生物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全面性是评价传统酿造和发酵食品行业生产水平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
据了解,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提升到了空前的重视程度。其中,微生物种质资源不仅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食品工业中也发挥着其核心的作用。除传统酿造和发酵类的食品外,新兴的益生菌类食品、保健品及特医类食品等应用生物技术加工制造的产品,其食品的风味、品质、营养、功能和安全质量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微生物种质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
乔晓玲提到,微生物种质资源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全球生物技术经济已进入快速成长期,现代新型发酵技术正受到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采用现代新型发酵技术可实现微生物的精確繁殖,并获得高营养价值、高功能特性和良好感官特性的高质量食品。在大健康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益生菌产品、发酵乳制品、发酵肉制品和高端调味品产业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科技创新密集、经济增长较快的产业,特别是功能性发酵乳、发酵肉和益生菌等相关产品已形成千亿元的庞大市场。虽然我国在传统酿造和发酵食品的微生物资源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在菌种开发与保护、性状研究与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微生物种质资源支撑体系。发酵乳制品和发酵肉制品发酵剂菌种其核心种源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给我们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风险。鼓励和支持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加快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池,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要解决菌种“卡脖子”问题
为此,乔晓玲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
一、加强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布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我国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综合考虑地域、专业、品类等因素,优化专业机构设置,统一规划部署基础性的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与应用工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公众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国家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菌种保藏库等分类保藏和共享平台,加大对微生物种质资源的保藏和利用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统筹推进食品微生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开放共享。
二、加快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出台相关法规与标准。微生物种质资源是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更是关系到食品安全与国民健康。要以新兴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为前提,瞄准世界前沿,研究制定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开发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功能性状和安全性评估标准,为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现代生物制造技术在食品工业创新发展中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
三、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有效供给。要设立专项资金,围绕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技术创新链布局,突出国家战略目标和任务,加大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的科研力度,加强对地方特色食材中功能性益生菌和发酵菌种选育、保藏和应用研究,加强对我国传统酿造食品微生物资源发掘保护与开发应用,深入研究其功能特性、微生态菌落互作及益生作用机制,构建或扩大专业菌种库及信息库,重点培育高效转化工业微生物菌种,为实现工业化利用,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种质资源保障。
四、完善微生物种质资源信息量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指标体系,加快菌种到发酵剂产业化的进程。持续开展菌株性状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研究,建立涵盖菌种基础信息、功能信息、使用权限信息等在内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提高菌株的研究和应用效果,最大化的实现菌种资源价值。加大发酵剂制造技术的研究和产业扶持力度,推动我国高活性发酵剂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菌种领域“卡脖子”的问题,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本期人物:
乔晓玲,全国政协委员,教授级高工,现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受聘为科技部农村领域项目评审专家、农业部技术成果推广专家、农业部加工预警平台专家、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长期从事肉品基础科学、肉类加工与质量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作为主持人或技术负责人完成了“九五”至“十三五”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30项。近年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行业科学技术奖19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加出版专业书籍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