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 卉
印象中,延安是红色的。
去延安,怀着一种虔诚和崇敬,一种亲切与怀旧。因为延安是一种象征,延安是一种精神,延安是一个奇迹,延安,分明是一个圣地。
6月的清晨里,我们走进枣园。枣园的清晨是静谧的,空气中流动着淡淡的花草的清香。踏上这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早年工作、生活的土地,我们先来到中央书记处会议室的旧址,只见屋里极为简陋,只有一张铺着台布的长条桌子,四周摆了一圈椅子,墙壁上挂的是当时的黑白照片。导游介绍说,1947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的决定,就是在这里作出的,据说那个夜晚,会议室的灯火彻夜通明。
窑洞是延安的特色,虽然在看过的影视片上早已不再陌生,但真的走近时,却有一种新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住过的窑洞被打扫得非常干净,又是那样的简陋,正是在这种清贫的环境中,毛主席写出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一大批意义深远的文章,指点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没有谁能够忘记:在延安的窑洞里,一代伟人曾经在那无数不平静的夜晚,于中华民族危难的时刻,力挽革命的狂澜,那窑洞微弱的煤油灯光呵,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
一阵郎朗的读书声远远传来,打断了我连绵的思绪,循声找去,是一所小学,孩子们正在教室里上课,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幸福,透着生动与活泼,这是新时代的画面,是今天的延安继承和发展的希望。
宝塔是延安的标志。正午的阳光下,我们登上了宝塔山,著名的宝塔仰视可见,这座唐代建造的九重宝塔,这枚延安的徽章,历经岁月的沧桑,显得灰暗剥蚀,却依然高耸巍峨。有很多人围着宝塔留影,有的游客租了军装作革命战士状在塔下拍照,也许是因为好奇和怀念,也许是为了了却一桩埋藏许久的心愿。
站在山上,我顺着导游的指点凭栏远眺,依河而建的延安城尽收眼底,土黄的延河水蜿蜒向东,静静地流淌;向西北方望去,远处清凉山顶的寺院依稀可见,那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军报》和新华通讯社所在地;向东北看,就是著名的鲁迅艺术学院旧址;西边朦胧一片是凤凰山麓革命旧址,也是我们党初进延安时最早的办公地点……
有资料显示,延安自古就是一个边陲重镇,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人文初祖”在这里兴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曾在这块土地上竞逐风流,更不用说它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分量……在这片黄土高坡上,留下了太多历史的见证和沉淀,延安,是厚重的。
虽然,延安不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地方,甚至没有一处秀丽的山水,但很多人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来看一看它,确切地说,是来和心中的想象一一印证,因为,延安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
延安是特殊的风景区,它的风景是在人们的心中,是在历史的记忆中。延安是浓墨重彩的,它永远是鲜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