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社区居民景观价值感知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以良渚文化村为例

2022-07-16 07:27彭金琳张典申亚梅陈倩严少君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良渚受访者景观

彭金琳,张典,申亚梅,陈倩,严少君

(1.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浙江农林大学 园林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底,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为应对城镇人口的大规模增长,缓解住房及就业压力[1],广泛建设新城镇社区。该类社区建立时间较短,居住建筑大多为商品房,聚集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偏好的居民,由于缺少共同的精神生活,居民彼此之间表现出互不相识且冷漠的特点[2],难以调动其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另外,由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营造模式明显区别于传统乡村社区与大院社区等熟人社区,也使得居民在观点表达和意见采纳上缺少话语权,缺少共同参与的途径。传统的社区公众参与研究集中在乡村社区、城市老旧社区等领域[3-5],对于新城镇社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该类研究往往关注参与方式和制度安排[6-7],缺少将居民空间诉求纳入规划管理方面的考量,因为居民的主观诉求表达往往模糊且不易度量。

景观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景观价值感知体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性[8],为新城镇社区居民表达空间诉求提供了合理的视角。Brown 等将景观价值划分为美学、经济、娱乐等12 类[9],通过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IS,PPGIS)对公众的景观价值感知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将价值赋予和空间联系起来,对不同地区的景观价值进行了研究,强调为区域内不同地方的空间特征信息附上价值属性对该地区的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0]。国外学者已在土地利用规划[11]、城市更新[12]、区域发展[13]、自然资源管理[14]等诸多领域对景观价值感知研究进行了探索,现阶段我国对于景观价值感知研究的案例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15]、风景名胜区[16]和遗址保护区[17]等方面,对于新城镇社区的居民景观价值感知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以良渚文化村(Liangzhu New Town)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PPGIS 获取并分析不同类型景观价值感知的空间分布,实现新城镇社区居民景观价值感知可视化,在实践层面建立居民意见表达平台,探讨新城镇社区居民公共参与的有效途径,为后续的社区营造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良渚文化村(图1)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郊的大型游居复合型社区,距离杭州市中心16 km,距离良渚遗址公园2 km,整体沿山麓、水系分布,西北为大雄山,东南为良渚港,占地面积约为7.3 km2,其中,建设用地约为4 km2,山坡林地约为3.3 km2。项目规划之初,预计人口规模达到3 万~ 4 万人[18],平均绿地率约为40%,定位为杭州近郊以文化、生态和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小镇。根据项目规模与定位,该区域原取名为“良渚新镇”,经政府协商后改名为“良渚文化村”,但英文名沿用“Liangzhu New Town”[19]。该项目由万科集团负责开发和主要的运营工作,是典型的由开发商主导的商品房住宅区,主打高品质低密度住宅,从开发至今已有20 a。目前常住人口约为2 万人,早期由于交通不便、设施不足,入住人群多为自由职业者,随着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也吸引了大量市区通勤人口。

图1 研究区域概况Figure 1 Geography of Liangzhu New Town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设计与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具有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调查表,用于了解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参考陈幺等[17]和王兆峰等[20]的研究对人口学特征要素的选择,确定了性别、收入、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年限等要素,在预调研中发现部分居民不愿意谈及收入情况,因此剔除该项;第二部分是景观价值感知调查,借鉴Brown 等[21]总结的景观价值类型,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包括美学、游憩、文化、经济、教育、社交、精神7 种景观价值,并通过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其二级描述进行更细致的划分,最终得到21 个三级描述(表1),以帮助受访者理解不同景观价值的含义。这部分主要采用参与式制图结合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来获取数据。参与式制图通过为受访者提供研究区域的地图,由受访者在地图上进行标记来完成,需要良渚文化村的矢量地图数据,包括行政区划、重要的建筑、道路、边界、节点等要素信息;半结构化访谈则围绕受访者标记此地点的原因展开。

表1 景观价值描述Table 1 Landscape value description

2021 年5 月,对良渚文化村进行正式调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样本选取的调查对象必须是当地居民,对良渚文化村的情况较为了解。调查走访了研究区域内的居住区以及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员较为集中的公共场所,使调查对象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研究区域内。

在调查过程中,首先请受访者填写个人基本信息,然后给受访者展示良渚文化村的卫星图,介绍地图的主要信息和7 种价值标签的含义,要求其在地图上标记对自己有价值的地点,得到7 种景观价值感知在良渚文化村的分布情况(图2)。同时,对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要求其简单叙述标记此点的原因,由调查人员记录访谈内容。

图2 居民景观价值感知点分布情况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landscape values

经过一周的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164 份。从数据整理结果来看,调查样本具有随机性(表3),受访者男女比例持平,分别为50%;年龄主要集中在18~ 45 周岁;受访者职业多样化,其中,企业职工占总样本数量的33.5%,自主经营者占总样本数量的23.2%,其他职业者占总样本数量的20.1%;居住时长超过两年的受访者达到73.2%,其均对良渚文化村有较多的了解,其中18.3%的受访者在此居住超过十年;受访者受教育水平较高,专科学历及以上者占总样本数量的60.4%。

2.2.2 数据处理 首先,将调研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录入Excel 表格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景观价值感知频率特征,以及不同人群的价值感知差异特征;其次,对良渚文化村的卫星地图进行目视解译,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将参与式制图获取的空间点数据导入ArcGIS10.6,利用点密度分析工具进行密度制图,用以识别不同类型景观价值感知点的集中范围与程度,并将不同类型的景观价值点按照100 m×100 m 进行网格化,利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来计算每个栅格中的景观价值感知多样性,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D表示景观价值感知多样性,Ni表示一个栅格中第i种景观价值感知类型的数量,N代表一个栅格中所有景观价值感知类型的总数量,n代表一个栅格中景观价值类型总数。D的取值范围为(0,1),D值越大表示一个栅格中景观价值感知多样性越高,反之则越低。最后,采用空间叠加法对每个类型的景观价值点进行空间制图,进一步结合冷热点分析、空间相关性等工具来描述景观价值点的空间格局。

3 结果与分析

3.1 景观价值感知频率特征

本次调研共收集到1 465 个景观价值感知点(表2),包括美学价值379 个、游憩价值305 个、文化价值217 个、社交价值164 个、经济价值153 个、教育价值138 个、精神价值109 个。其中,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的占比较大,共计占比46.7%,受访者普遍反映良渚文化村内环境优美,在访谈中发现,美学与多种景观保持着重要联系。户外游憩是人们体验有价值景观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受访者对游憩价值的体验是更高的[22],与本研究结果有所出入,原因之一是在本研究中,受访者标记的游憩价值是基于自己常去的场地,部分场地具有游憩价值,但由于受访者不经常到访而未标记。作为一个定位为休闲旅游的社区,其经济价值占比却相对较低,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良渚文化村内没有发展完善的商业中心,其商业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且良渚博物院和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相较于良渚文化遗址公园,也并不具备由旅游拉动经济的条件。

表2 景观价值点频率统计Table 2 Frequency of landscape values

3.2 景观价值感知差异特征

分别计算不同人群景观价值感知点的标记频率,结果见表3。

由表3 可知,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居住年限4 个因素对居民景观价值的感知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学历对于居民景观价值感知的影响不大。从性别来看,女性的景观价值感知程度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对环境有更强的依恋,与夏哲一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小于18 岁的人群受样本数量的影响,平均标记频率过低,不纳入考量;大于60 岁的人群虽然样本数量较少,但与退休人群的平均标记点频率比较来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除去前两者,在18~ 30 岁年龄段人群中,平均标记点频率最高。从职业来看,公职人员的平均标记点频率最高,此次调研所访问的公职人员均为良渚文化村内部基层工作人员,由于其工作原因而对研究区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另外,随着居住年限的增长,平均标记点频率也在递增,因为大部分人对景观的了解和熟悉度会随着时间递增。

表3 不同人群景观价值感知差异Table 2 Difference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landscape values

3.3 景观价值感知强度特征

3.3.1 美学价值 主要集中在大雄山、滨河公园、白鹭公园、美丽洲公园以及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等东北部区域(图3A)。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由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建筑本身就是极具现代感的景观,与外部庭院也相得益彰。除此之外,均是自然景观。值得关注的是,大雄山的美学价值分布主要集中在茶语公园、大雄寺及其连接的游山步道,这说明美学价值也基于可达性。

图3 景观价值感知点密度Figure 3 Density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landscape values

3.3.2 游憩价值 与美学价值重叠区域较多,但重点有所不同(图3B)。主要可以总结为两个类型,一是基于商业设施,例如春漫里商业中心和劝学里商业中心;二是基于自然景观,以各个公园为主。但部分居民表示良渚文化村的部分公园,如滨河公园、茶语公园等,缺少休憩座椅、自动贩卖机、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导致游憩体验不佳,这也是研究区内游憩价值感知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3.3.3 文化价值 主要集中在大雄寺、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良渚博物院(图3C)。大雄寺始建于东汉年间,1958年因建良渚公社展览馆被拆毁,是佛教文化传播和佛教艺术交流的尼众道场;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社区文化平台,内有村民书房、良渚文化村村史馆、良渚学堂,也经常举办艺术展等活动;良渚博物院则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这三处在修建时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人文意义,因此文化价值的辨识度高,居民感知度也较高。与此同时,受访者表示,由于缺少历史文脉传承,对良渚文明的了解并不多。

3.3.4 社交价值 主要集中在两个商业中心以及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图3D),这些地方能提供一定的场所供居民交流使用,另外,有热爱运动的受访者表示,白鹭公园和茶语公园也是常去的社交场所,因为公园内有专门的运动场地,如网球场、篮球场等。

3.3.5 经济价值 主要集中在劝学荟商业中心、春漫里商业中心、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君澜酒店(图3E)。两个商业中心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些工作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价值;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经常举办艺术展和电影放映等活动,能够吸引游客;君澜酒店能够提供高档食宿。因此,这三个地方的经济价值感知度相对较高。

3.3.6 教育价值 主要集中在良渚博物院和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图3F),这两个地方也是文化价值突出的地方,受访者认为这两个地方都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其余则相对分散在私人教育机构以及公园绿地内。另外,受访者普遍表示良渚文化村内缺少学校教育,虽然有幼儿园和中学,但由于运营管理不到位,价格昂贵却没有好的教学质量。

3.3.7 精神价值 在大雄寺以及玉鸟流苏附近较为集中(图3G)。信仰佛教的受访者对大雄寺的精神价值感知度较高;玉鸟流苏内建有美丽洲教堂,另外,社区服务中心、玉鸟联盟等居民自治和公益组织也在玉鸟流苏内,主要是一些有基督教信仰的受访者和具有社区精神的受访者对此感知度较高,其余则大都分散在距离受访者家不远的、能够集聚的公共场所。

3.3.8 总体景观价值 总体景观价值感知最强的区域集中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和良渚博物院(图3H),这两个区域为良渚文化村主要的旅游景点,是良渚文化村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该区域的文化与地域特色,并且在景观设计、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等方面也都优于其他区域。因此,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对这两个区域展现出较强的感知度。

3.4 景观价值感知多样性特征

由多样性计算结果(图4)显示,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是研究区域内景观价值感知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其多样性在0.81~ 1.00,从受访者的访谈记录来看,这是因为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能够提供比其他地方更多样化的景观服务功能,包括休闲游憩、社区集会、举办艺术活动、读书学习等。另外,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域景观价值感知多样性也更高,例如茶语公园和白鹭公园,因为有羽毛球场、网球场等能够提供体育活动服务的设施而显示出比其他自然景观更高的多样性。

图4 景观价值感知多样性Figure 4 Diversity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landscape values

3.5 景观价值感知空间相关性分析

将不同类型的景观价值感知点进行要素栅格化处理后,进行波段统计分析,得到相关矩阵(表4)。根据相关系数确定不同景观价值的正相关(协同关系)和负相关(权衡关系)关系。正、负相关的程度为:0.001~ 0.300为弱相关;0.301~ 0.500 为中度相关;0.501~ 1.00 为高度相关。由表4 可知,美学价值与其他景观价值的空间关联性最强,尤其是游憩价值,说明优美的社区环境能带来更多的潜在价值;游憩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交价值高度相关,因为良好的游憩价值能为当地带来旅游收益,并且为居民提供交流场所;教育价值与多数其他价值呈现负相关,主要是因为其感知度不高,且高度集中于良渚博物院和文化艺术中心。

表4 景观价值感知相关矩阵Table 4 Correlation matrix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landscape values

4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中,女性对良渚文化村景观价值感知度高于男性,说明女性对环境的依恋程度高于男性,这与夏哲一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与此同时,公职人员和居住较久的居民对景观价值的感知度更高,说明对地方的了解和熟悉度与景观价值感知呈正相关,此次调研对象均为对良渚文化村情况较为了解的居民,调查结果具有可靠性,对实现新城镇社区居民景观价值感知可视化,在实践层面建立居民意见表达平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居民景观价值感知主要体现为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且这两者与经济价值、社交价值等其他多种景观价值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由此可知,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增强居民景观价值感知尤为重要。调查区域为良渚文化村,地域文化和社区文化鲜明,但是本研究结果中,调查对象对文化价值感知却相对较低,综合调查群体与访谈记录来看,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与当下居民的职业以及是否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有关,公职人员由于职业需求,更加积极地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性事务;其二,是除良渚博物院外,良渚文明在研究区域内并未深刻浸润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加强文化活动宣传,强化组织引导作用,提高居民自身的参与程度与文化认同。

研究还发现,居民对良渚文化村的景观价值感知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核心建设项目,且该类项目集中于研究区域的东北部,如良渚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呈斑块状格局,有明显的聚集性,由核心区向外围减弱,说明标志性的地点是影响居民的景观价值感知的重要因素,与陈幺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从景观价值感知点的分布情况来看,公园绿地、商业用地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与居民景观价值感知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所对应的景观价值感知类型最为多样化,从访谈记录来看,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完善、景观功能服务类型全面的地方更容易成为居民感知热点。

5 建议与展望

对新城镇社区景观价值感知与空间特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规划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本研究结论,对良渚文化村在未来的社区景观营造提出以下建议:

(1)应该加强文化景观的挖掘、展示与宣传。从研究结果来看,居民对美学价值和游憩价值的感知强度高于对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的,在调查中发现,良渚遗址文化的稻作文明、玉器文化、石器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农耕文化传播与教育的作用,但是在调查中缺乏这方面的介绍,导致部分居民对景观的科教与文化价值感知程度不高。因此,建议在良渚文化村的公园绿地、商业用地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中,增设良渚历史文化与资源保护的相关标识与指示系统,让居民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2)增加游憩价值与社交价值、教育价值的关联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教育价值与社交价值呈负相关,且高度集中于良渚博物院和文化艺术中心。在高度集中的区域内,游客居多,本地居民参与度低,导致本地居民的生活社交场地过于单一。因此,需要开放西南部村民食堂等室内活动中心、修缮居住区内部小广场,为居民活动提供场所,在矿坑公园、劝学公园等地增加运动健身场所,在游山步道、滨河公园等地增设自动贩卖机、公厕等服务设施,并融入相应的良渚文化教育栏目,增强游憩价值、社交价值和教育价值。

(3)探索居民公共参与机制。研究表明,当地居民对文化价值感知度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参与度低。因此,可征求居民意见,进一步完善社区景观建设;同时也可借助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文化价值感知高值区域举办社区活动,深度挖掘地区文化价值,构建居民共同的精神生活,增强社区认同。

新城镇社区在营造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居民作为空间使用主体的话语权,基于PPGIS 的居民景观价值感知能够有效体现不同群体居民的主观态度和空间诉求,有助于形成居民、物业、地产、政府等多元主体共治的局面。未来应该选取不同尺度的空间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新城镇社区景观价值感知机制,为促进新城镇社区的良性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良渚受访者景观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良渚保护大事记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良渚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