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礁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文创产业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强烈的文化冲突,人们开始了对主流文化的反思与对亚文化、流行文化的构建与追捧。这些文化不仅极大地解放了清教徒制度下的基督教国家的人民个性意识,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大生产时代的工业文化,还为消费主义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欧美产业转移在缓解传统资本主义工人与劳动间的基本矛盾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开辟了一片新的市场与广大的用户群体,工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了较为轻松的生活节奏,高附加值产业与金融业的兴起创造的巨量财富除了被金融寡头占据外,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流向广大的中产阶级家庭,人民有着大量可支配的金钱与时间,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迎来空前繁荣的阶段。90年代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与广泛推广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界限,多样性的影视与音像以美国为中心向世界传播,使创意文化的产业化真正体现了其市场价值,在亚洲区域跟随美国脚步的日韩也通过相似的方式输出了大量的文化产品,我国在20世纪初一度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的引进市场。除高附加值外,文创产业的优势还在于其对于人才地位的重视、低资源消耗与低污染,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将文创产业列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文创产业在为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赢得大量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将本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在冷战阶段意识形态的对立使欧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精心包装的文化产品向人民宣传幻想中的自由世界的生活方式,为日后冷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精神基础。后冷战时期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时期,美国通过其“一超”的地位向其战略针对国家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其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输出快餐文化使大量的年轻人被娱乐文化裹挟,“精美”“精日”“拜金”等社会问题曾普遍出现在我国社会,我国传统文化与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化逐渐消解在主流文化中。文创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其发展角度不能仅根据市场表现一项指标,资本的介入并不等同于文创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文创产业的发展也不能仅以市场为导向,占据文化高地,抵御欧美文化的吞噬性冲击、弘扬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通过新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融合各国文化,为我国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土壤、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秀文化的精神需求都是文创产业除经济收益外的重要意义。
文创产业的核心在于创造性,而创造性的主体就是创意人才,文创产业的人才发展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文创产业区别于制造业的流水线制造与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型,文创产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极高,创造性的工作性质需要从业者首先拥有较高的基本功与长期的创作积累形成的艺术敏感性,文创产业的产品设计需要多维度的展现与背后的文化支撑,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需要拥有对视觉艺术的认知、摄影与音乐的一定感知能力与创造能力,还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思维,能够将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有机融合于产品中,具备着这些的可能会是一个合格的文化产品创造作者,但文艺作品与文化产品之间的差距还在于其市场表现力,产品所传递的文化知识是人民大众所需求于共识的。此外,文创推广也是文创产业的重要一环,只有具备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推广全过程的人才才能够真正地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文创产业工作者呈现青年化的趋势,这源于文创产业所散发的属于流行文化的活力与吸引力、青年人对于流行文化快速的吸收能力、二次创造能力以及青年群体间对于流行文化元素的共鸣与认同感。据调查,文创产业从业者的主体是20~25岁的年轻人,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七成,而且这部分从业者大多缺乏长期的工作经历,而拥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文创工作者仅占一成,一方面,年轻的人员构成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从业者的积极性与适应能力都有较好的表现;另一方面,暴露了我国文创产业人才储备底蕴较低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文创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
从学历上看,我国文创产业从业者的整体学历水平分层广泛,学历结构的主体为本科,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六成左右,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超总人数占比的两成,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从业者也占据两成左右的份额,私营培训机构教育背景的从业者在行业中也占据一定份额。与其他文科行业相比,文传产业的工作收入与学历的关联性较低,拥有成功产品的设计经历、成功团队的工作背景以及高含金量的文创设计活动或奖项等因素能使从业人员拥有更强的择业竞争力。此外,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从业者更容易受到文创企业的关注。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文创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就业前景广阔、就业机会更多、不唯学历论并更看重从业者在工作后的后天学习成长能力,人才间理性竞争,行业总体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暴露了我国对于文创产业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教条化问题,文创教育不能很好地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并且教育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文创产业化仍属于起步阶段,一部分有才华的年轻人在从业初期属于自由职业者,习惯更为自主性的工作生活方式,对上班打卡以及996的职场工作方式产生厌恶感与排斥感,再加上大部分中小规模的文创企业在薪酬待遇方面的有限性,对于科班出身的高学历人才,其就业目标更为明显的倾斜于有雄厚资源与实力的大型文创企业,这使得中小规模的文创企业很难吸纳并培养长期人才。此外,文创产业的年轻化年龄结构使其受到90年代之后个性解放思潮的深刻影响,从业者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不足,工作流动性成为行业的一种常态。此外当创作者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很容易被大企业招募走,使得整个行业的企业环境与管理模式都显得较为松散,大公司更易形成垄断地位。
从个性来说,文创工作者是一群极具性格的人,其普遍拥有很强的自主意识、独特的审美与反抗精神,对于工作的选择兴趣占选择原因的重要比重,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创作作品的影响力与内涵文化看得较为重要,艺术家、服装设计师、影视导演、音乐制作人等一系列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起步源于对艺术与文化的热爱,多年的从业经验与学习过程是其创作能力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文创产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独特性。文创从业者由于脑力工作的工作性质以及文创设计中较强的主观性要求,其在团队工作中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抗压能力,当甲方与自身意见发生矛盾时,能够采用良好的沟通技巧说服对方。在团队工作中,文创工作者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以及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满足基本生活的薪酬后,其更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工作,部分从业者处于热爱选择进行对小众文化的推广,渴望得到社会的积极反馈与深度融合,这都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们对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的递进式要求。
在文创产业发展的初期,我国的文创产业在数据上的迅速跃进得益于政策的扶持与资本的介入,将社会沉淀的众多文创自由职业者有组织地调动起来。但随着文创产业的规模逐步扩大,有限的人力资源存量已经被开发殆尽,逐渐暴露出我国文创人才储备不足、文创人才综合能力较弱、具备运营能力的文创人才极度稀缺的诸多问题。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文创产业人才匮乏源于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三方面的不合理。
人才吸纳与人才培养是提高文创行业人才素质的两个并列的重要方式,其中人才选拔是文创行业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第一步,人才选拔与人才需求、人才吸引相呼应,从目前的需求来看,行业不仅对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端人才需求量极为明显,对于基层的美工、文案编辑、摄影助理等职业也存在旺盛的需求,由于文创行业起步较晚,这一部分职业的发展前景不如传统的绘画、广告、电影等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文创行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源自对人才的自身追求与行业发展光明前景的主观预测,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人才吸纳方式。此外,文创行业对于传统文化行业的人才吸纳能力较弱,这一部分源于社会对文创行业认知度不高,另一部分源自文创行业本身竞争的激烈性与相较而言较高的风险性,对于文创行业缺乏了解以及企业与人才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样限制着人才与企业间的有效交流,客观造成了人才流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人才培养的僵化与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是目前文创企业人才培养的两大重点问题,文创行业虽然是以文化为基础的行业,但在实际的文创商业化中,是文化与艺术、科技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人才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较高的洞察力与整合力。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最缺乏的是能将创意文化产业链贯穿起来的人才,而高校的教育模式与考核模式将文创学习标准化、制度化,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欧美文化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校的教育缺乏对实践的培养与考察,不仅包括对产品设计实践的流程化执行,还包括对社会实践的严重缺失,快时尚文化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异化作用吞噬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文化底蕴。
人才运用是我国文创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往往愿意通过市场配置各类资源,但文创产业的文化性质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此外文创行业中创意创造者的绝对稀缺(占从业总人数的千分之一)导致传统管理模式的失效。由此可见,文创行业的人才缺乏不仅是创作者的缺乏,也是管理者的缺乏,因此人才配置的问题不仅是人才结构的问题,也是人才运用不合理的问题。
形成兼顾科学性与系统性的文创产业人才培养制度是现在文创产业的当务之急,针对文创产业人才匮乏与人才素质不均衡的问题,要从人才培养、人才流动、人才保护三方面综合入手加快构建人才开发体系。
文创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应兼顾短期需求与长期规划,对于短期需求来说,需要从各高新行业汲取相关的人才,通过制定人才激励政策提高行业吸引力,并通过专业证书与高校短期学位或双学位模式提高人才价值的认可度,根据具体需求快速培训一批具有专门职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对于将文创产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或未来核心发展产业的城市,应善于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户口、补助、海外助学等机制大批量吸引人才产生规模效应,再打造文创产业形象进而吸引全球文创人才,以快速弥补文创产业扩大化所需人才的燃眉之急。
长期的人才培养是保障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而这一部分人才的培养主体必然是各大高校,高校为文创产业进行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为文创行业培养三种人才:一是兼顾艺术敏感性与市场运营能力的管理型人才;二是兼具创新能力、文化底蕴与科技感知力的新时代创造人才;三是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学以及哲学多领域专业知识的教育人才。首先,高校在设立文创专业与课程设计上进行革新,将跨学科的思维融入课程设计中;其次,在培养方式上对传统的学分考核制与课程通过制进行改革,加大社会实践在学业考核中的占比程度,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与需求分析的能力,通过技能训练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还要培育学生对于新媒体的感知程度与运用程度,学生应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并汲取第一手资料,在高校的学习过程就获得一定的社会关注度与目标群体,避免大规模文创产品集中涌入市场造成与受众脱节并浪费的现象。科研机构、企业也是人才教育的重要部分,建立市场主导、高校与企业间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政府与相关部门监督、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推广与衔接的全人才培育体系布局,从根本上保证文创产业的人才基数与人才素质。
我国的文创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迅速生根发芽,文创产品开始占据国内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文创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将文化产业的地位与重要性更进一步。世界格局的激烈转变使世界重心重新向东转移,我国的文创产业将迎来下一个风口,未来的文创人才培养不仅要兼具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市场运营能力,更要注重其国际视野的培养,以实现我国文创产业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