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贵,姜 兴,蔡 盈
(南开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 300071)
区域与城市创新是区域增长的原动力,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创新范式的更新优化,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成为区域与城市创新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创新发展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创新活动效率不高、创新链条衔接不畅等现象。创新生态系统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以及创新环境的良性互动形成的自组织系统。从系统学的视角出发,促进更富有效率的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是保障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持续稳定提升的重要举措。
20 世纪初期,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的概念,阐释技术作为一种要素与经济相结合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自此,创新体系在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逐步系统化。2004 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以创新优化整个社会为目标发布研究报告《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美国科学和工程能力之实力》,界定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技术型人才、科研院所、风险资本与聚焦研发创新的政府共同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Adner则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学者。创新生态系统在微观上服从朗德沃尔的“生产者-使用者”关系模型,即有效整合企业的创新成果,面向客户形成精心编制的解决方案。宏观上,任何微观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都要依赖整个区域的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往往被看作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分支,被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流动等方式实现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超越了传统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网络和集群的内涵,强调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促进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网络创新系统具有动态演化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特征。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城市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协同演化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其创新生态系统更具活力。
目前国内外围绕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众多,但从区域角度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梳理仍有拓展空间,为进一步把握城市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动向,本文使用基于 Java 平台开发的 CiteSpace 进行多元化、多时段、动态性的可视化网络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图形绘制等手段,全面直观地展示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动态,以期为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学术研究提供文献基础与理论脉络。
本文中文文献选择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样本数据源。考虑文献的解释度和权威度,在数据检索过程中,以“区域创新生态”“城市创新生态”“地区创新生态”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来源类别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时间区间设定为“2000年1 月1 日—2020 年12 月31 日”,对检索结果进行处理,按照以下标准排除与研究不相关的文献:部分文献尽管既包含“区域”又包含“创新生态系统”,但核心内容是基于企业建构创新生态系统;部分文献尽管与区域创新生态、城市创新生态有关,但未从自组织系统的视角进行研究。最终得到447 篇有效文献。为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国外文献数据库选择Web of Science 中的SCI 和SSCI 数据库,文献类型设置为学术论文,以“Regional Innovation Eco*” “Urban Innovation Eco*”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Urban Innovation System”进行主题检索,得到270 条数据,经过同样标准去重、剔除无关条目后,保留242 篇有效文献。
文献发表数量侧面反映了该研究方向的受关注程度与年度发展趋势。根据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历年文献数量统计(图1)可见,近20 年来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整体上呈现递增趋势。21 世纪初期,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热潮,世界各国的科技政策开始围绕着技术创新展开。创新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学术探索的活力,创新系统的研究逐步突破壁垒,在“次国家”的区域层面实现,区域间的合作创新形成区域创新网络,这为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支持。但初期的研究受限于基础理论的薄弱,国内外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且数量波动平缓,变化幅度不大。大概在2006 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数量开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创新治理成为各国发展潮流。2006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强调创新型国家建设。2006 年,德国政府推出《德国高技术战略(2006—2009 年)》,2008 年英国颁布《可持续增长战略》,2009 年奥巴马政府首次推出《美国创新战略》,可见各国都致力于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在政策导向下,这一时期国内外区域创新生态研究突破原始框架,逐步网络化和系统化。在2015 年之后,由于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以及随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出台,国内对于区域创新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进一步推动了学者们的研究。同期,英文文献数量在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新版《美国创新战略》、日本《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4》等诸多相关政策发布后稳步增加。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逐渐成熟化,具体体现为研究方法更加完善,研究内容向区域政策、区域数字经济、区域一体化等多元方向拓展。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国内外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度处于上升趋势,每年中文核心文献数量均高于英文核心文献数量,外部政策导向是该领域研究的最主要推动力。
图1 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历年文献数量统计
1.作者合作情况。通过对国内外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领域核心文献的作者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合作规模较大的有以张贵为中心的研究团体和以严良为中心的群体,其他团体以双方和三方合作为主,群体内部合作密切但群体间缺乏联系,还未形成大规模稳定的作者群。国外城市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除了JERKER MOODYSSON、ARNE ISAKSEN 和ADI WEIDENFELD 三位所代表的合作群体,其余学者以双方合作为主流,整体分布也不集中。进一步整理,得到发文量最多的是国内学者张贵、李晓娣、张小燕、严良和国外学者ARNE ISAKSEN,发表文献数量都为6 篇。根据赖普斯公式确定该领域的核心作者需发文量不少于两篇,由此统计到国内核心作者77 位,总共发表文献177 篇,占文献总量的39.6%,国外核心作者31 位,发表文献72 篇,占文献总量的29.8%,表明在该领域国内作者比国外作者更倾向通过合作进行科研。
2.机构合作情况。利用CiteSpace 对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机构可视化分析,分别得到节点数为232、连线数为71、密度为0.002 6 的中文文献机构合作图谱(图2)。
图2 中文文献机构合作情况
通过中文文献机构合作图谱发现,发文量前五名的机构依次是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近三年内研究成果较多、合作密切的机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图谱显示,国内机构合作网络密度不足国外的一半,研究机构仍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状态,其中主要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核心,合作频次高的机构通常处于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例如,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研究中心,而不同单位、不同城市、不同学科之间合作交流较少。同理,对英文文献机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发文量前五名的国外机构依次是瑞典隆德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挪威阿哥德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它们构成了国外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机构团体。在合作情况上,国外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普遍,较为集中的研究机构合作使得中心度前十名机构的研究论文总量达57 篇,占文献样本总数的23.6%,从占比来看,远高于国内的13.0%。
由于CiteSpace 软件无法进行CNKI 数据库的共被引分析,国内城市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文文献领域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高被引的中文代表性文献来反映。整理历年来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按被引频次排序取前10 篇中文文献形成表1。对这些文献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梳理。
表1 国内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高被引文献
第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演进机理及培育建构。黄鲁成发表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国内最早的一篇整合技术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研究区域发展复杂系统问题的文献。他认为整体性、层次性、耗散性、动态性、稳定性、复杂性和调控性是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涵盖双重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为后续的区域创新研究开阔了视野。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是曾国屏等关于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综述性文献,他沿着复杂性系统形成脉络对国内外学者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深入挖掘生态学理论、复杂性理论和系统自组织理论基础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经验。随后李万等认为,以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的创新范式3.0 是未来世界各国制定新一代创新政策的基础,他以更加有机、动态的创新范式更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并提出如何从实践上推进创新3.0。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方面,张贵等结合结构“硬件”与机制“软件”重组组织架构,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多途径的渠道。早期的这些重要文献为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从产业层面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支撑,区域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类比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脉络,将产业置于创新生态系统中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并且将其看作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新范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包含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外部环境、产业体系、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人才等。在注重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促进构成要素中知识与技术的密集交换,促进区域内产业协同联动、区域间产业有序竞争,进而推动从区域产业集群向区域创新集群的升级转型,实现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例如,田颖等从创新网络、政府支持和产业集聚这三个方面入手,基于高级自组织系统形成的机制路径,对产业集群向高技术创新集群的转型演变进行机理分析,验证了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提升作用。
第三,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流动的便捷性使得创新型资源、技能人才、高端产业等向城市群集中,大城市凭借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相互作用成为技术创新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城市化高质量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随着城市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基础上实现高端要素的集聚,并且高端要素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系统调整,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动态城市创新系统开始形成。而城市创新域、科技产业以及创新资源的整合将多个城市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的一种更大规模的城市创新系统,即“城市创新圈”。
第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周青等是首位将生态位评估模型运用于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并且构建适宜度指标评估中国各区域发展状况的学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由环境适宜度延伸而来,用于衡量区域创新环境是否适应区域最优资源配置的需要,并与区域其他生产要素共同组成一个高效率生产能力的创新系统。在此方面,学界研究颇多。郭燕青等先是借鉴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将潜力、活力等生态因子量化,并引入弱加权化缓冲算子和生态因子权重,减少外部因素对系统内生态因子行为数据的冲击,再采用新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湖南省内主要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综合分析,定量比较基于WAWBO 算子和WGAWBO 算子的各年份适宜度值,根据结果将湖南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分为适应期、跳跃期以及成熟期三个阶段。随后,孙丽文等通过Logistic 增长模型研究了创新主体间的竞合演化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生态位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和进行动量。而张贵等通过实证模型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态位适宜度对区域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为构建高效的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提出对策建议。但传统适宜度评价指标无法衡量系统内部的资源流动、信息互换等动态演化,并且量化的生态因子存在共线性问题,为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赋权生态因子,提炼系统特性重构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将适宜度转化为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健康度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
运行CiteSpace 软件,进行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英文文献共被引分析,时间跨度为近二十年,时间切片为2,节点类型设置为“Reference”,生成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分析的知识图谱(如图3 所示)。该图谱共451 个节点、819 条连线,图谱密度为0.008 1。在生态学知识与创新理论结合之前,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外研究的主要领域,随着生态位理论的融入,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逐步兴起。但国外研究往往以开放式创新范式为基础,从平台生态、创新网络、商业生态以及技术生态等方面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论述,内容侧重企业管理,对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相关文献根据内容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图3 国外城市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高被引文献共现图谱
一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机理。Vilanova et al.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评估了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创新系统绩效,成功地将创新理论与复杂性系统结合进行研究,区域创新系统逐渐发展为评估创新绩效的重要框架。随后,Doloreux et al.运用加拿大拉波卡蒂埃地区的案例详细地描述了该创新系统的参与者、结构、内生动力以及区域创新系统转型的关键因素,加深了后续学者对创新系统研究的理解。从不同视角进行延伸,区域创新系统(RIS)与公司创新系统(FIS)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区域创新系统中可获得的信息源之一的外部资源对企业的所有创新能力都有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只影响企业的研发和资源配置能力。基于此,Lundquist et al.结合区域创新系统和公司创新系统,确定了跨境创新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强调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障碍。
二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涵延伸。Adner是国外学术界第一位完整地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学者。他率先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众多企业组成的系统,在系统中不同企业通过合作来生产高价值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要。随后借游戏机制造商失败的案例总结了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主动性风险、相互依赖性风险和整合风险的特征,强调全面系统地评估生态系统风险的公司将能够达成更稳健的创新战略。随着学者们从各个视角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其概念内涵也不断得到更新补充,但至今为止还未有明确的定义,原因在于过分强调市场力量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类比使得该领域争议很大。Estrin认为,创造性变革的三个驱动因素——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相互作用是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动力。而创新生态系统“三螺旋”、“四螺旋”和“五螺旋”结构的提出,强调知识系统和创新范式的共进化。在运行模式上,创新生态系统由商业生态系统延伸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商业生态系统涉及价值获取,而创新生态系统涉及价值创造。
三是涉及区域范围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内容。例如,Radziwon et al.将创新生态系统放在区域层面加以分析,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大学孵化器、研究机构和业务支持组织、区域性初创企业等系统参与主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创新政策和商业发展平台的基础上,创新主体有机动态配置资源形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精炼概述,运用关键词共现分析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关键词共现分析中,节点在整个文献数据网络中的重要性由中心度衡量,与中心度的大小呈正比,节点的大小则由频次决定。本文去除了与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关联度较低的词频,选取较重要的关键节点并按中心度从大到小排序形成表2,同时通过CiteSpace 得到国内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热点共现图谱(图4)。核心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共 331 个节点,370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 0.006 8,呈现出众多关键词围绕单一核心的轮轴型网络分布,节点多连接线少,表明国内研究脉络清晰,方向相对集中。
图4 国内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中英文文献高频关键词排序
通过CNKI 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并排除三个主题词后,本文发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生态环境”“产业集群”和“生态位适宜度”这五个关键词的中心度和频次较高。首先,可以看出创新依然是区域与城市创新系统领域的主流方向,从创新视角切入研究该领域的学者,主要聚焦于探讨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高度耦合性,各种行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优化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构建了更加有机的子系统整合方式,逐步将机械的创新体系转变为效率更高、环境友好的创新生态。同时,一些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完善激发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位的转向,区域行为主体处于一定的生态空间位势,它们之间通过资源互补、能量流动和信息互换等促进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带来更加协调的创新主体,形成一种持续、稳定的动态演化平衡。协同创新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一种创新模式,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分为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介组织等,这些创新主体的合作使得各种生产性要素突破壁垒、释放活力,形成协同创新。其次,“生态环境”与“产业集群”中心度也都大于0.10,说明两者与主题词息息相关。在检索的文献中,“生态环境”这一关键词出现较早,主要分布于第一、二阶段,相关文献主要探讨区域创新能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产业一直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除关键节点“产业集群”外,高频关键词还包括产业生态(4 次)、产业链(12 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4次)、产业转型(4 次)。中心度第八位的是“生态位适宜度”,该领域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主要的关键词为“Knowledge Transfer”“Competitive Advantage”“Regional Cluster”“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University”“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研究内容比国内更发散。其中,中心度最高的为“Knowledge Transfer”和“ Competitive Advantage”,频次最高的为“University”。这说明国外学者对于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关注微观主体层面。在区域创新生态中,知识转移作为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重新配置技术的基本手段,是单个创新主体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和信息源价值链可以改进知识获取和同化过程,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区域创新绩效。随后,Radziwon et al.研究了丹麦制造业企业如何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参与商业模式开发,发现生态系统的发展主要依赖价值获取过程,这要求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层次上对知识流进行有目的的转移和管理。这是国外学者在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心度第四位的“Regional Cluster”与中心度第七位的“Industrial Agglomeration”共同来源于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知识溢出等内容,对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后一个关键词是“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中央政策与地方层面现实情况存在适用性矛盾是这方面的主要研究热点。例如,Samara et al.以希腊的两个地区为例,具体讨论了1997—2008 年实施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战略、创新行动和创新极这四个项目行动,分析了一系列中央区域创新计划给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区域层面上,这些项目通常为迈出创建创新体系的第一步提供了手段,然而,由于支撑创新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尚不成熟,这些项目产生了对政府资助的严重依赖,区域行动者往往将其行动导向中央计划的优先事项,而不是确定区域需要的优先事项。
为梳理研究热点内容的时间演进历程,本文通过Timezone View(时区分析)将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关键词的发展进程通过演化图谱展现出来(如图5 和图6 所示),并结合文献时间变化中的图1 将该领域演进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5 中文文献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
图6 英文文献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
第一阶段:2000—2005 年。文献数量变化处于平缓期,这一阶段“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技术生态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等词节点较大,是区域创新理论与生态学理论结合的起步阶段和相关概念的提出阶段,研究集中于分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生存机制、稳定机制,定义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要素,用创新生态体系透析城市产业集群等,此阶段文献内容以理论为主,还未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第二阶段:2006—2014 年。文献数量波动性上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被提出,且与城市群、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等热点词联系密切。这一时期的研究内容先是涉及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推进路径、绩效评估和结构模式,在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之后,改进研究方法是重要趋势。例如,刘洪久等构建了基于适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林芬芬等从大学、政府和企业生态网视角综合考虑区域创新体系的健康状况。
第三阶段:2015 年至今。中英文热点词都未形成较大的节点,这说明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研究内容和方法更加多元化,同期文章之间联系的密切性降低。但密集的连接线代表不同时期文章热点词关联度高,一些学者基于前期文献不断完善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在理论内涵方面,邱苏楠从动态平衡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在研究方法方面,孔伟等构建了新的以竞争力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内容补充方面,Harmaakorpi et al.论证了企业生态系统通过嵌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多样性平台来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竞争力的提升。
基于对CNKI 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关键词分析及时区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对于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围绕技术创新、生态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体系的主要形式,从整个生态系统本身出发关注核心要素进行探究,着重对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效率这两个外部支撑力进行研究。同时随着时间的演进,国内学者建立并不断改进相关指标来评估系统。国外对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围绕着“Enterprise” “University”等创新主体进行。在一定范围内,创新主体之间通过知识转移、区位聚集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得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由CNKI 与Web of Science 中心度数值来看,CNKI 数据库关键词的中心性普遍高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说明国内学者将研究重心直接放在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上,并对其深入细化研究。国外学者将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置于创新主体发展历程中,突显出它是区域发展的一种良好目标。
本文运用 CiteSpace 文献计量软件主要对WOS和CNKI 数据库中2000—2020 年关于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对比分析,绘制了国内外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并从历年文献数量变化、作者与机构合作以及文献共被引等方面进行了展开研究,主要结论为以下几点:一是从文献时间分布看,国内外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在发文趋势上较相似,大体上可分为平缓期、缓增期和激增期三个阶段,外部政策导向是该领域研究的最主要推动力。二是根据文献空间变化分析,国内外作者合作情况有类似的特征,群体内部合作密切但群体间缺乏联系,还未形成大规模稳定的作者群,国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比国内机构合作更集中,跨国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形式。三是从研究基本内容分析,国内学者建构起包括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演进机理等理论的基础框架,并进一步向产业、城市层面扩展,伴随着国内城市群的迅猛发展,关于系统量化评估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外学者更倾向从企业管理中的平台生态、创新网络、商业生态等方面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论述,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相对较浅。四是从研究热点和演进分析,国内外文献都较为重视新政策实施,技术创新、生态创新、制度创新、知识转移、区位聚集等创新形式与路径是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
对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在研究内容方面,除了从内涵、特征、演进机理、指标评估等角度深入剖析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还应探究不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本源。结合区域宏观条件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基于系统主体与区域环境的交互机制,探究不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独特的良性循环演化路径。其次,在研究视角方面,未来研究可以更加重视系统与空间、产业以及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区域异质性,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系统内部产业链的嵌入机理和企业的竞合机制,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综合调配,从而加快整体系统绩效的提高,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定量评估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采用数学抽象方法测度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健康度等指标可以考察系统各要素的发展状况,在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对原有的指标选取标准进行创新,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区域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各方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