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的民间力量

2022-07-16 11:53陆佳俊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四合院胡同文化遗产

陆佳俊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共事务,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立法和行政措施外,还有很多民间力量加入其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多地留住中国传统文化DNA,传承中国文化智慧。

古老的中华文明给中国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宏伟壮丽的皇家建筑,还有众多散落在城市社区和乡镇中的民间古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进行保护外,还有很多民间力量加入了进来。

在首都北京就有这样一家公益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成立近20年的时间里,他们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并招募了大量志愿者,在多个地区开展了特色项目和活动,帮助很多社区居民保护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

记录胡同变化

自2003年成立以来,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直关注着散落在社区和民间层面的文化遗产。据资料显示,在2006-2008年间,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了名为“老北京之友”的调研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对北京老城核心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和古建筑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及保护状况考察,并发布了两个年度评价报告,以推动对北京老城的保护。

胡同是北京老城区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传统街道自元朝在金中都的东北方向建设元大都以来,已有75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北京二环内62.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中还能看到很多老胡同,它们是城市交通中重要的支脉,也在默默地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变化。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胡同有所减少,现存的关于北京胡同的资料也十分有限。2006年,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联合调研发布的《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报告(2005年-2006年)》中显示,在2005年北京旧城区中的胡同有1353条。

基于十余年对北京老城全面的记录和调查经验,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老北京遛弯儿计划”。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胡新宇表示,从有限的关于胡同的资料里发现,胡同统计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胡同旁的建筑也從平房民居变成了高耸林立的商务楼宇;现有的民居中有些设施也不再符合传统标准。“老北京胡同的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和困难,有可能的解决办法还有哪些,这是我们启动这个计划的初衷。”他说。

这项计划截至2019年共进行了三期,中心团队与160余位志愿者再次深入到胡同中进行拍摄、测量、观察和记录,形成了新的胡同数据库。同时,制作出实用的《老北京胡同遛弯儿手册》和《老北京遛弯儿调查报告》,帮助公众深度体验并了解老北京历史文化。中心团队希望把“老北京遛弯儿计划”作成一个长期的项目,未来还会根据社会变化进行持续的关注和记录。

在志愿者团队中有北京本地人,也有来自其他城市在北京生活的“新北京人”,许多人都是为了深入了解北京,为这座城市做贡献而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在帮助大家以公众参与的形式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胡新宇说。

修缮四合院落

四合院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其格局为在一个院子的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院落。四合院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随着市民现代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许多新兴材料、修房方式不断涌现并扩散,这破坏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和美学价值。四合院的房屋中出现了用水泥代替木料做柱子,以铝合金防盗门代替由木料砖料制成的传统宅门。

基于以上现象,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开展有关四合院修缮的培训项目。针对当前修缮不当的院落,中心团队给住户、产权方、施工队等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建议,在实现居民住房需求的同时追求传统美,减少对传统建筑的破坏和不必要的矛盾,以免遗留后续问题。

胡新宇表示,他们要做的是先找到各方利益的共同点,再继续向前推进传统房屋结构的保护。“在房产中介改造房子时,我们会建议他们在墙体的中间加装保温和防水层。即使改造成本有所增加,但可以减少后续的使用问题,且不影响房屋整体的美观,更是起到了增值的作用。”他说。

此外,据了解,中心还组织志愿者到现存四合院进行测绘,记录和保存四合院的基础数据。同时,为配合四合院修缮和保护倡议,中心开展了多场包含口述历史、传统四合院和西式洋楼的修缮与利用等主题讲座。

振兴民族艺术

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此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各少数民族人口近1.3亿人,占总人口的8.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10.26%。

总体来看,很多民族的社区形态保存得相对完整,民族语言、服饰、习俗、宗教信仰等也都有比较完整的体系。然而,在工业发展、自然灾害、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民族的文化遗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据资料显示,为了帮助他的民族传承自己的文化血脉、彰显民族特色、复兴民族力量,在多方面的资助和支持下,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05年起,已相继开展了4个少数民族保护项目,发布了涉及云南、贵州和四川3个地区的档案,帮扶了1个手工艺保护项目,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评价。该中心出版成册的书籍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体、图书馆和博物馆珍藏,编织的手工艺品也在国内外进行销售。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009年至2010年开展了“阿尔村羌文化保护项目”,旨在帮助阿尔村村民保护本村的羌族文化。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有一套独特的文化基因,目前主要分布居住在四川省和贵州省。阿尔村地处四川省汶川县,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不少文化古迹不幸被损毁。为延续仅存的羌族文化火苗,中心项目组发动了当地居民组成志愿者团队,让有教育背景且不同职业的村民,如木匠、石匠、铁匠、农夫、萨满巫师等,记述本族各领域的传统文化,再由羌语翻译成普通话,组成档案出版成册。“我们以档案这种形式开展,给了当地社区一个聚光灯更强的舞台,让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是有价值的,增强了他们对文化认可的内驱力。”胡新宇说。此外,中心项目组还帮助村民修复了一处由于地震而损坏的碉楼,保住了这一用于防御的羌族传统建筑。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共事务,目前仍存在意识薄弱、利益纠纷等现实问题。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与专家、学者、律师、媒体等社会各界力量合作,对相关事宜进行持续的关注、讨论和推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多地留住中国传统文化DNA,传承中国文化智慧。

猜你喜欢
四合院胡同文化遗产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