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臻
摘要:美丽公路、旅游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已成为青海省公路发展的新方向,研究省内外公路景观设计特点,为高原寒区公路景观设计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公路景观设计概念解析、青海省生态分区及其生态恢复技术探讨、青藏地区景观设计特色汇总及扎碾公路成功经验分析等措施,凸显“生态环保”理念,总结出青海省公路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可为高原寒区公路建设改造提供指导。
关键词:生态环保;青海省;公路;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2.3文献标志码:A
青藏高原属于多民族居住地区,公路具有生态脆弱、地质复杂、景观多样等特点。随着近年来自驾游的兴起和媒体宣传,美丽公路、旅游公路的建设和改造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研究省内外公路景观设计方法,融入生态内涵、文化内涵,为高原寒区公路景观设计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过程及方法
1.1 公路景观设计的概念解析
公路景观设计一般包括线形、构造物、附属设施的景观设计及绿化设计,其中:线形是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构造物是最灵活因素、环境是最复杂且最具个性的因素,三者和谐统一是景观设计的本质要求。根据山西省地方标准,旅游公路景观系统包括环境保护措施和景观营造措施两方面[1]。故环境保护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1.2 青海省生态分区及其生态恢复技术
“生态立省”战略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战略是青海省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也是本省公路景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2020年 8月修订的《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青海共分为5个生态区,见图1 所示[2]。其中:路基边坡防护以生态防护为主,以圬工工程防护为辅。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路段,采用“无痕迹”生态恢复技术,对边坡、便道、取料场、施工营地等场地进行全面生态治理恢复。临时占用耕地时,应对表土进行剥离,厚度不少于30 cm;施工完毕后,平整场地,回填表土,恢复耕地。各个生态区特点及所对应的路基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和临时用地生态恢复技术见表1 所列。
1.3 青藏地区景观设计特色技术
1.3.1多年冻土区的景观设计
青海省内共玉高速、花久公路等生态公路,穿越多年冻土区,均采用表土剥离和草皮移植技术进行冻土环境生态保护,实现了“无痕化”和较好的景观效果。
1.3.2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根据青海省地方标准《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设计规范》(DB 63/T 1599—2017),边坡生态防护指单独采用植物生态技术,或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结合共同形成的边坡工程防护体系[3],并提供了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高寒荒漠区域的推荐植物物种,相关技术要求见表2 所列。
另外,青海省峨祁旅游公路边坡根据不同的地质状况,采用了骨架加植草防护、环保草毯植被防护、三维结构柔性生态袋防护、厚层基材客土喷播技术等,共同组成新的绿色风景[4]。循隆高速开展“无痕化”边坡防护,黄土路段挖方边坡采用三维网植草、衬砌拱+预制空心砖为主,高边坡采用锚杆框格梁防护加固+堆码植生袋、混凝土框格和植生毯[5]。
1.3.3钢结构在青藏地区的应用
近年来,青海省交通系统开展了高寒高海拔地区钢结构研究和推广工作。由于钢结构在碳排放量、能耗、回收率等方面均优于混凝土结构,施工便利快捷,符合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节能环保效益显著,故近年在青海地区逐渐普及,属于新型“生态环保”技术。
1.3.4民俗文化丰富
青藏高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独具特色的高原景观、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均为公路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4 扎碾公路景观设计的成功经验
1.4.1自然、人文景观的融合设计
重视公路绿化设计和附属设施景观设计,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首先,对隧道洞口仰坡、路基边坡等构造部位开展“无痕化”生态修复,保证景观效果;其次,以本土植物绿化公路路基、挡墙、隧道洞口、桥梁墩柱等构造物,进一步优化绿化效果;再次,对高大桥墩、隧道洞门等构造物进行彩绘,融入地域人文元素,体现人文景观效果。
1.4.2生态理念的线形调整
为更好地保护生态,项目实施中,先后调整26 km 公路线形,调整长度达到设计总长的51%。采用“两隧、三桥”互联、去直绕线的设计,最大程度保护了当地生态;在达坂山增加了长2734 m 的“Ω”(欧米伽)隧道,降低了道路的纵坡。造型别致的“中国结”式路基下穿桥梁线路,在林区山谷间盘旋交织。十二盘坡因有十二个拐弯而得名,由五六个 S 型弯道组成,其形来之于大自然给予的神奇地貌,整个路段路窄、弯急、坡陡,行进难度极大,山顶有观景台,可停车观景,如图2 所示。
1.4.3聚类分析确定景观段落
景观段落划分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将确定段落景观主题,为后续具体景点设计起到定性指导作用。而聚类节点控制法划分公路景观段落符合工程实际,操作简单、科学实用。故在扎碾公路景观段落划分中,采用地形类型、地貌类型、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4 个因子,其赋值情况见表3 所列。以 1 km 为单位,将全线初步划分为57个单元,使用 DPS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7]。
另外,调研发现:K0~ K17、K17~ K36、K36~ K57里程对应的文化段落分别为土族文化、藏文化、河湟文化。而门户景观、驿站、文化展览馆、观景台、隧道等构造物具有独立景观价值,宜作为关键分割点。故在景观段落初步划分的基础上,以3 种文化段落、9个关键分割点为控制指标,按照景观段落不宜短于10 km 的原则,进行二次修正,最终将扎碾路划分为 K0+ 000~ K14+ 450、K14+ 450~ K24+ 456、K24+ 456~ K36+ 500、K36+500~ K57+250等4個景观段落,即:体现山涧深林穿越景观、土族文化的“扎龙觅踪”;体现北山峻岭雪山、土族文化和藏文化的“雪山峻岭”;体现北山森林名胜古迹、藏文化的“引胜怀古”;体现农业田园景观、河湟文化的“乡野漫情”,如图3 所示[7]。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公路景观设计的概念解析、青海省生态分区及其生态恢复技术介绍、青藏地区景观设计特色技术汇总、扎碾旅游公路景观分析等措施,结合目前国内相关标准及青海省公路建设实践,总结出青海省公路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如下:
(1) 青海省公路应以“生态环保”为景观设计的前提,积极采用表土剥离和草皮移植、边坡生态防护、钢结构等具有区域环保价值的四新技术。
(2)青海省生态脆弱,选线阶段应注重保护性设计,主动规避各类保护区和敏感区,保护公路沿线原生景观和古树名木;施工阶段应注重恢复性设计,保护沿线植被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3)参照扎碾公路经验,青海省公路景观设计一般应进行路域景观特征调研评价、公路景观主题段落划分、公路路域色彩体系研究、公路的绿化植物与附属设施景观融合、民俗文化提炼等内容[8]。其中:景观段落划分时,宜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并以文化段落、具有独立景观价值构造物作为关键分割点进行修正。
(4)选线是公路景观设计决定性阶段,应坚持生态选线与景观价值选线并行,运用 GIS、无人机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比对分析。
(5)“无痕化”理念是青海省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景观设计的特点。宜参照《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按照青海省5个生态区的自然特点,采用适宜技术开展路基边坡和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
(6)青海省自然景观多样,包含多年冻土区、荒漠区、森林区、草原区等。公路景观绿化应因地制宜,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并加强地表植被和表土的保护利用。
(7)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地域文化。
(8)旅游公路景观系统设计应注重与主体、慢行、服务等系统的有机结合,按照整体空间序列需要,分级分层,有序实施。
3 结论
青海省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旅游业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脆弱、建设环境恶劣、资金困难,公路改造升级的技术探索偏少,缺乏技术标准指导,导致本省“美丽公路”的建设和改造相对滞后。本次研究,对青海省公路的改造升级、公路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公路设计技术指南:DB14/T2266-2021[S].2021.
[2]青海省交通运输厅,青海省环境保护厅.青海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S].2020.
[3]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设计规范:DB 63/T 1599—2017[S].2017.
[4]冼巧凤,赵晓夏.大美青海生态天路—青海省生态公路建设工程侧记[J]. 中国公路,2016(3):76-81.
[5]马欢,张远.绿色公路设计理念在循隆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公路,2021(1):255-258.
[6]程逸楠,何吉成,祁文斌,等. 地域文化在旅游风景道景观设计中的表达[J].公路,2018(3):142-146.
[7]程逸楠,祁文斌,孙海秀,等.基于聚类节点控制法的旅游公路景观段落空间规划研究[J].公路,2020(3):167-173.
[8]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青海省扎碾公路旅游生态环境与景觀融合技术研究[R/OL].(2020)[2022].https://kns.int/kc⁃s/detail/detail.asp?dbcode=SNAD&uniplatform=NZKP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