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剧激荡40年

2022-07-16 11:51王亚晶
党员生活·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世间知青语境

王亚晶

央视的开年大戏《人世间》,一经播出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更牵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人世间》的故事开始于知青“上山下乡”,结束于知青“建设家乡”,将中国近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凝缩在一个个平凡的个体身上,让人们不禁回想往昔的峥嵘岁月,并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电视普及开始,如《人世间》这样的知青剧就一直活跃在荧幕上,陪伴一代又一代观众成长。

绕不开的“下乡”:苦难与浪漫

上世纪80年代,卢新华以知青“下乡”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火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在文坛迅速刮起了“伤痕文学”之风,很快这股风便席卷了尚处在起步阶段的电视剧市场,“伤痕文学”为知青题材电视剧提供了改编依据,叶辛的《蹉跎岁月》和梁晓声的《雪城》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文学元素的进入使得知青剧在思想内涵与艺术水平上,呈现出与同期其他电视剧不同的文化底蕴,这一底蕴在今天看来可以笼统地概括为伤痛。

不过,虽说苦难是这个时代知青剧的底色,但是当剧情铺开,知青们坚强乐观、敢于同命运斗争的精神,又往往会让故事脱离苦难,将价值观升华,让观众看到隐藏在苦难背后的希望。

从90年代开始,知青剧将“下乡”苦难背后的希望放大,如《年轮》《如歌的岁月》等一系列作品,仅从剧名浓烈的意象感就能看出丰沛的浪漫化倾向。这些知青剧大多采用浪漫主义的叙述方式,将一切坚韧的品质赋予在主角身上,通过主角与命运的斗争,力求让观众看见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语境下,这种精神观念的传递是符合观众的价值取向的。

进入新世纪以后,知青剧开始野蛮生长,随着《血色浪漫》《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问世,人们不难发现,苦难中催生浪漫成了知青剧的核心思想。

40年来,将这种浪漫主义拍摄手法发挥到极致的便是今年引爆荧屏的《人世间》。周家兄妹主动“下乡”,去承接自己的社会责任,“好人生比好年华更重要”是他们生动的写照。

40年来,知青“下乡”的动机在电视剧里有了巨大的转变,如果说40年前的知青剧里,“下乡”是一场前途未卜的赌博,充满迷茫与苦难;那么40年后的知青剧里,“下乡”便是知识分子对家国观的认同,饱含希望与信仰。这一转变不仅是主角思想的转变,更是时代思想的转变,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人才的背景下,创作者想要告诉观众,不是时代需要知青,而是知青在拥抱并创造时代。

回不去的“家乡”:现实与反思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返城知青”的脚步声加快。知青们都知道他们应当“返城”,可让谁返、如何返、“返城”后去哪成为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体现在知青剧上,故事的一切矛盾点和高潮线几乎也全都集中在“返城”上。

1988年播出的《雪城》便是一部着重表现“返城”的知青剧,由于当时知青“返城”还是社会热议的话题,所以《雪城》的剧情十分贴合实际,也映衬了整个80年代城市以及农村生活的秩序和弊端,对不好的社会风气进行鞭笞,拍摄手法犀利但不荒诞,生动地表达了对处于时代大转换前后的知青命运的喟叹,倾注着创作者对知青“返城”后不适应的同情,寄寓着对知青不甘在新的挫折中沉沦而勇于在城市开始新的拓荒的深切期望,既贴合了现实又进行了反思。

然而,随着电视剧市场的蓬勃发展,《甜蜜蜜》《满仓进城》《我们的青春1977》《两个女人的战争》等一系列荒诞且雷同的知青剧抢到了观众的遥控器,却失去了知青题材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些剧披着知青题材的外衣,内核依然是老掉牙的偶像爱情故事。

忘不掉的“乡村”:使命与梦想

纵观知青剧4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剧情是夸张还是写实,其内核都脱离不了“乡村”二字。归根结底,知青类题材电视剧之所以能走进观众的视野,离不开中国人骨子里的乡土情结。

在新时代,我们迎来了关于乡村的新的历史语境。这个新的历史语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在这种基调下,新乡村叙事风格催生了新的创作方向,“新知青剧”诞生了。在创作者看来,知青剧不应该再是狭义上的“上山下乡”了,而应是大量掌握知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再度向乡村第一线进发,是扎根基层,是立足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是乡村振兴。这正印证了那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人世间》《山海情》《江山如此多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系列立足乡村的“新知青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观众看到了驻村干部抛家舍业,见到了乡村教师奉献青春,见到了大学生反哺乡村。观众在感动之余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乡村不再是“接受磨炼的地方”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不再是“梦开始的地方”而是“梦想圆满的地方”。

其中,《山海情》作为代表,为“新知青剧”立下了一个标杆:从属于知青的年代起步,却不停留于那个年代,而是将这一历史的源流和光谱,导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剧中骑着自行车奔走的扶贫干部、与命运抗争的农村女性、小心思颇多但真实的农民、知青“返城”时坚持留下的乡村校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将新时代知识青年回馈乡村、农民建设乡村的故事带给观众,将东西部扶贫协作、易地扶贫搬迁、劳動力输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工作等如此多的要素全局、全貌、全程细致地展现开来。并与时俱进地提出留守儿童、“控辍保学”、城乡二元结构、代课教师和扶贫干部的身份界定、医保的适用范围和有效程度、邻里关系和村落关系等现实的议题。对于这些议题,能给出答案的给出答案,暂时不能给出的,就在发展和前行中继续思考。

知青剧激荡40年,从“上山下乡”到“乡村振兴”,创作者努力向观众传达,乡村不是走向未来时必须跨越的路障,而是一个根系,一个坐在上面才能更加稳固地看向未来的支点。而透过知青剧,观众也看到了乡村面貌在时代发展中的沧桑巨变,看到中国人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精神。

猜你喜欢
人世间知青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人世间
《人世间》:好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医院
把根留住
跟踪导练(三)2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