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制造业的一种常见思维是,总想象硬件是硬件,软件是软件。为什么不可以让原子和比特(BIT)一体化?彻底打破数字化与物理之间的墙,将数据转化为物品,把物品转化为数据?当原子与比特合一,我们将迎来“个人制造”的时代,或者“社群制造”的时代。个人和社群,可以使用综合了消费电子和工业机床的机器(或可叫做个人制造机),在自己的家里、社区里设计和生产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当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个性化设计,怎样将其变成产品呢?可以在家或者在公用的生产设施中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3D打印带来了“增材制造”,它与传统的材料加工生产方法截然相反。过去的方法是,使用有动力的机械工具将材料的多余部分去除,以获得合适的形状。这一过程笨拙而复杂,耗时又费力。在增材制造中,基于三维CAD模型数据,可以使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这个过程增加材料而不是减少材料。这使得我们毋需任何工具或者固定装置就可以创造对象。它既不产生废料,也不会随着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过多成本。
今天,3D打印机已可以制造医疗器械、医疗植入物、珠宝甚至服装。最便宜的只能打印最基本物体的3D打印机售价500~1000美元,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以这个价格用上可以打印玩具和家庭用品的打印机。下一个十年,用3D打印机打印电子产品和建筑材料,应该都不是幻想。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我们将会生产出更结实、更轻、更节能、更耐用的产品。而纳米技术——即“分子制造”——将构成制造业的圣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具有崭新的分子组织的纳米结构。而纳米结构材料将会表现出新颖的和有重大改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使得创造新的东西的可能性成为无限的。材料性能的重大改善和制造模式的变革将引发另一场工业革命。
在生产线上,下一代机器人很快就会变得比人工更便宜。机器人作为一种由软件和遥控器控制的专业化的电-机设备,现在可以从事各式各样的任务:搬运货物,帮助老年群体做家务,进行外科手术,乃至军事侦察和打击。并且,通过开源社区和现成的机器人开发工具,人们可以自行动手组装机器人,或是为这些机器人开发应用。
机器人技术的使用、廉价的能源、产品制造和技术研发变得相互依赖的产业趋势,正成为当下这场制造业新变化的推手。信息、节能、新能源、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成为拓展前沿。制造业在这几年间,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如今,没有网络化的制造就像是生产一堆没有生命体征的破铜烂铁,注定会被时代所拋弃。新一代智能制造与快速反应技术,降低了产品设计、制造的门槛,对市场的快速有效反应成了抢占市场的制胜法宝。
新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得我们制造任何东西都有可能,在任何地方制造都有可能。这一次,制造的场所不是工厂,而是在人们自己的家中,在人们集结而成的社群中。这将会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比如,它将改变工作的性质,金钱的性质,甚至整个经济的性质。进一步,它还会改变人本身。想象一下,一个“个人制造机”能够制造任何东西,甚至复制它自己,这个自动化的工厂系统完全脱离人的控制会怎样?科幻小说家菲力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小说《自动工厂》,就描述过这种令人心悸的场景。
重要的是,迪克引入了熵的概念并将其与后稀缺性问题联系起来。自动工厂帮助人类达到了一个他们一无所求的阶段,但却在进步中限制了创新。自动工厂不能开发新产品,而只会坚持一切都必须符合设计图或配方。它们将人类永远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从《自动工厂》的出版年代算起,人类已经思考逾60年的一个主题是:哪一个更有人性,是人造的机器人,还是造机器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