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促进广播电视融媒体节目精品创作
——广元市广播电视台“最美土味情话”系列作品创作路径

2022-07-15 06:47:04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0期

王 田

(作者单位:广元市广播电视台)

2020年1月28日,四川广元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发,广元市中心医院护士赵英明丈夫蒋昊峻哽咽着喊出了“赵英明,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的“最美土味情话”。最先抓拍这一镜头的广元市广播电视台迅速进行了融媒体矩阵式发布,短视频发布半小时后在抖音热点排名全国第7,后被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人民日报、今日头条、央视新闻1+1等媒体采用,全网播放总量超2亿次,获赞超千万。通过这一短视频带动,广元支援湖北医疗队系列短视频《黎明出征!目标武汉!》《最美情话女主赵英明的一天》等均收获千万级流量,并获四川短视频创作传播活动优秀奖。后续记者跟进拍摄制作的电视新闻专题《赵英明回家了 丈夫兑现“最美情话”》在央视播出16条次,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的话题度超过3.5亿,该作品获得第十八届“宣传四川好新闻奖”一等奖、四川新闻奖一等奖、四川广播电视节目优秀奖;融媒体直播节目《视界战疫 硬核广元》观看量超10万人次,获四川广播电视节目优秀奖。“最美土味情话”系列作品的成功,凝聚了编辑、记者的集体智慧,展示了编辑、记者积极探索的步伐,体现了编辑、记者敬业求实的专业品质,也是近年来广元市广播电视台狠抓创新、创优,加强广播电视精品创作的缩影。本文以“最美土味情话”系列广播电视融媒体产品创作路径为例,探讨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创新机制,促进广播电视融媒体精品节目创作。

1 融合创新,推出“全媒”精品

1.1 媒体融合打好“组合拳”

近年来,随着技术传播、媒体格局和舆论环境的深刻变化,新闻传播的融合创新越来越重要。在防疫报道中,广元市广播电视台在采编播方面首次从以往各平台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转变,台编委会当好宣传总指挥,强化统筹,全台各创作团队各守阵地,既明确分工又相互补位,根据平台的不同,创新报道方式,形成宣传合力。一是时政新闻团队围绕党委和政府的抗疫工作及时做好宣传报道,如做好政策解释宣传和深度报道;二是民生新闻团队重点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情况,做好抗疫一线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和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人生产生活的报道;三是社教节目团队做好防疫知识汇总、国内焦点综编和转发报道;四是广播电台团队做好直播间访谈和新闻连线报道;五是融媒体团队做好短视频原创报道和新闻现场直播。“最美土味情话”系列作品,就是在广播电视融媒体的分工合作中,创新新闻报道叙事模式,推动传统新闻报道与新兴呈现方式深度融合的产品。

1.2 强化主题策划,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

要宣传好“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主题,出精品,出力作,必须谋好篇、布好局,尝试跳出报道老“套路”,用心用情用脑做好新闻的策划,抓住“爆点”“泪点”,挖掘有意义的事件、有看点的瞬间、有价值的记忆[1]。以记者拍下“最美土味情话”的镜头为例,在得知广元医疗队驰援武汉的消息后,记者早上5点就到出发地,对医疗队家属进行初步采访,敏锐抓住最有故事性的几家人进行跟拍,于是诞生了播放总量超2亿次的爆款,“赵英明,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这一感人肺腑的喊话在几个小时内传遍大江南北。随后,广元市广播电视台再接再厉,策划推出系列短视频《黎明出征!目标武汉!》《最美情话女主赵英明的一天》等,并策划赵英明回广元后的系列报道,以及以“最美土味情话”而引出的系列访谈等高质量作品,这些作品既有温度、热度、黏度,又有厚度、深度、高度。该系列报道成为广元市抗疫的“风向标”,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抗疫”氛围。分析赵英明《归来》新闻专题的策划案可以看出,记者对每一次采访都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力求新闻生动鲜活、温暖感人。

案例:

《归来》

——赵英明新闻报道策划案

一、报道主题:《归来》

二、报道背景:“赵英明,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1月28日,四川广元市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发前,蒋昊峻对着坐在大巴车上出征的妻子——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护师赵英明,哽咽着喊出了这句“最美的情话”,夫妻俩随即在网络走红,温暖了不少人的心。

3月20日上午,四川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踏上返程,于当日下午抵达成都进行隔离休整,曾被丈夫喊话承诺要“包一年”家务的护士赵英明也在其中。4月3日,赵英明等25名医疗队员将结束隔离休整,返回广元。

#网友云监督赵英明老公做家务# #兑现一年家务的时候到了# #四川耙耳朵集体送菜谱#这些关键词纷纷刷爆网络,频上热搜。“赵英明,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这句话的重点是“平安回来”而不是“做家务”,大家希望“赵英明”们能够平安归来,至于到底谁做家务其实并不重要,但是他们的平安、幸福以及“做家务”在这时具有了象征意义。在这背后,就是人们对“平凡生活”深深的渴望,和对“赵英明”们的祝福,而“平凡生活”却是整个疫情期间最难实现的。归来,不仅是赵英明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平安归来,更是无数家庭“平凡生活”的归来和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归来。

三、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对“赵英明”们的系列报道,展现医务工作者及其家属在这次抗疫工作中的付出、普通民众对医务工作者的支持,让人们更了解医务工作者家庭和“平凡生活”的来之不易,在社会上形成关心医务工作者、理解医务工作者的良好氛围,传递社会正能量。

四、拍摄形式和内容:

1.赵英明、蒋昊峻双线跟拍,拍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以客观事实为主。整个报道选择切入点要小要细,注重事情或事件及人物,点和面结合。聚焦“时间”,赵英明夫妇分别的时间计时、儿子的闹钟、字幕上的时间。

2.分为上、中、下三集:

(1)第一篇标题:《XXX》

报道主线:

注:第一集开篇以赵英明结束隔离期和蒋昊峻视频通话开始,先出声音,然后展开整个报道。结束以蒋昊峻为儿子定闹钟,和儿子聊天结束,声音渐弱。

(2)第二篇标题:《XXX》

报道主线:

注:第二集以蒋昊峻为儿子定的闹钟声音开始,以时间线穿插的方式展现两个人的见面经过,体现紧张感。以两人见面为结束。

(3)第三篇标题:《XXX》

报道主线:“赵英明”们,走出聚光灯,走出舆论焦点地带,回归家庭和工作,成为我们身边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员。

注:第三集以赵英明和蒋昊峻车上的对话开始,以一家团聚吃饺子结束。

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采访需要的器材设备要带齐;

2、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能在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前预想解决的办法;

3、提前联系好受访者;

4、本次采访需要分小组进行,针对不同地点分配,初步定为每小组二到三人,初步定为成都、广元两组。

六、前期调研参考:

(广元)关键词:

闹钟(儿子没有给妈妈送行,希望闹钟能把他叫醒,去接妈妈)

鲜花(蒋昊峻从没给妻子送过花,这次准备了99朵玫瑰)

体重(两人都瘦了)

包子、饺子(赵英明最喜欢吃的)

“给你补一个新年”(赵英明家原本计划初三初四团年,初四就出发去武汉了。#重启2020年#也是最近的热点)

家务(提前两天打扫卫生)

(成都)关键词:收拾酒店房间;准备惊喜

七、其他:

穿插其他人的团聚;相见拥抱时,背景音乐《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渐起。

1.3 重大、突发事件实现全程、全息传播

近几年,广元市遇到了“嘉陵江锑污染”“嘉陵江铊污染”“白龙湖沉船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在多次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广元市广播电视台从采编机制保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记者也锻炼了敏锐的新闻嗅觉。从四川广元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场景中,拍摄到“最美土味情话”——事件在网上发酵,直播连线采访在湖北抗疫的赵英明及其他广元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员——广元“防疫”守住四川北大门——广元支援湖北医疗队从武汉到成都,采访从成都宾馆隔离休整结束坐大巴回广元的医疗队——大巴到广元后开始全程全媒体直播,欢迎仪式结束——赵英明回到家开始正常上班生活。整个报道过程近4个月,在报道中,记者编辑坚持移动优先,重视“首发效应”,在抓住赵英明的“最美土味情话”这个新闻小切口后,记者编辑第一时间将视频进行多平台推送,尤其是第一时间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稿,确保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同时,进行了深入多维度采访,拉开了广元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共克时艰复工复产恢复经济发展的主题报道的序幕。这些报道既保证了新闻时效性,又挖掘了丰富的素材,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实现了全程传播。与以前的重大突发新闻报道不同的是,该次报道的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短视频、图文、广播电视消息、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广播电视访谈、直播连线、直播航拍等,大大强化了传播效果。

2 精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的条块分割采编模式阻碍精品生产

融媒体语境下,传播载体和媒体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与展现融媒体产品的“十八般武艺”相配套的,是要进行融媒体新闻采编方式的变革、流程再造,文字、视频、图片、动画多媒体的细分与协作并存,让媒体融合不断深化。广元市广播电视台作为一个城市台,覆盖面本身比较小,人力、财力以及其他资源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加之目前采用的是以频道、频率、平台为单位的传统条块分割的采编模式,各部门采编信息没有共享,使得新闻报道内容与题材重复率居高不下,虽然在重大主题报道时可以暂时统筹安排,但平时采编播各自为政、新闻生产资源分散的状况还是极大地阻碍了融媒体精品的生产。

2.2 技术力量和全媒体人才不足限制了精品创作

新的技术环境下,图文、音频、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的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受众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视听阅读体验,日益体现出对于新闻传播沉浸感、现场感的极致追求。在抗疫宣传报道中,大多数新闻采取的还是常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方式,新媒体创意作品如融媒H5作品、动画多媒体作品等几乎没有。这也显现了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创新意识不足、专业技能不强的问题,其中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全媒体人才是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普遍存在的明显的短板。

3 创新机制,内外结合夯实精品创作基础

3.1 构建中央厨房,夯实精品生产机制保障

目前,广元市广播电视台正全面开展融合发展改革,加快生产资源融合、传播平台融合、客户资源融合、技术力量融合、产业跨界融合,构建“一次采集、多元产品、多屏互动、多向传播”的格局[2]。就是要将内部组织设置由传统的、低效的频道制逐步转变为项目制或产业事业部制。改制后的新的采编部门着力推动业务流程的打通,设置采访中心、编辑中心、制作中心、融合发展中心,新闻业务基于类似“中央厨房”的平台系统打通策划、采编、分发。同时,广泛应用客户端、用户社群等新技术平台,改版节目栏目,提升节目品质,形成协同效应。

3.2 加强人才培养,激发精品生产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闻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全媒体时代需要全媒体人才,精品创作的核心是人才。针对全媒体人才短缺问题,一是要重视人才培训,建立人才培训机制。每年制订业务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全员覆盖。同时,加强与中国传媒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对接,建立校台合作机制,争取智力支持。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积极申报,将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引进项目计划[3]。优化新闻队伍年龄结构,把更多优秀年轻同志充实到关键岗位。加强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工程师和优秀经营人才培养力度。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优秀人才留不住、特殊人才进不来、体制内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3 “开门办台”,开创跨媒体合作创精品的新局面

树立“开门办台”理念,对接上下左右多种宣传平台,实现跨媒体合作创精品。融入东西部协作发展大局,在东西部协作25周年之际,主动对接杭州市广播电视台等,建立合作机制,引进先进理念、技术、机制。积极入驻中央、省级媒体平台,广泛开展联动宣传、联合经营活动,探索与省以上媒体、省内市州媒体、川陕甘渝和泛秦巴地区媒体宣传合作新模式,在宣传合作实践中锻炼人才队伍,推动广播电视节目精品创作。推进市级媒体融合,实现共建共享。巩固提升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视听内容生产领军地位,发挥市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功能,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加强与县区媒体合作,积极推动市县媒体技术开发、平台建设、内容生产、人才培养等方面共享共建,积极推动“市县一网”建设,集中力量创精品[4]。与此同时,积极向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申报精品创作项目,争取政策对精品创作的支持,落实精品创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