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求, 周 建, 张必敏, 刘东盛, 徐善法, 王 玮, 王 强, 乔 宇,谢明君, 刘福田, 迟清华, 刘昱恒, 胡庆海, 严桃桃, 李瑞红, 田 密,吴 慧, 刘汉粮, 柳青青
自然资源部地球化学探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河北廊坊 06500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 河北廊坊 065000
稀土(REE)是我国, 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战略资源或关键资源(European Commission, 2014; U. S.Geological Survey, 2017), 尤其近年新能源和高科技产品对重稀土(HREE)需求的显著增长, 保障重稀土资源需求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重稀土主要来源于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资源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80%以上(池汝安和刘雪梅, 2019)。该类型稀土矿床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 很多学者对其矿床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王登红等,2013; Li et al., 2019; 李余华等, 2019; 毛景文等,2019; 王登红, 2019; 陆蕾等, 2020; 周美夫等, 2020;明添学等, 2021)。王学求等(2020)从全国地球化学基准数据得出岩石和土壤(风化物)轻重稀土比值均为3.5, 即地壳中轻稀土(LREE)丰度是重稀土的3.5倍。表明重稀土相对轻稀土而言, 更为稀少。如何快速有效地发现异常, 并判断富含重稀土矿床的找矿靶区是勘查地球化学急需解决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分析了39个元素, 仅包含镧和钇两个稀土元素(谢学锦,1978), 限于当时稀土元素测试技术落后, 给出的稀土异常信息价值有限。2008年开始实施的“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分析了81个指标(王学求等, 2011,2016; 王学求, 2012; Wang, 2015; Wang et al., 2020),使用 ICP-MS分析了全部 16个稀土元素(张勤等,2012), 获得全国高质量稀土元素数据, 在全国共圈定稀土异常 35处, 新发现稀土超常富集区 9处(王学求等, 2020)。其中在云南红河州的中越边界地区圈定的稀土异常, 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与华南稀土异常 LREE/HREE最为接近, 因此选择该区开展 1:25万、1:5万和风化剖面地球化学勘查, 并经钻探验证在马鞍底发现潜在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本文对这一发现过程、使用的方法技术和钻探验证结果进行介绍, 并对发现的意义进行简要讨论。后续文章将对方法技术和矿体特征进行专门阐述。
2008—2014年, 深部探测与实验专项(董树文和李廷栋, 2009)的“中国地球化学基准与综合研究”项目(简称 CGB 计划)(王学求, 2012; 王学求等,2011, 2016; Wang, 2015)利用汇水域沉积物采样, 获得全国81个指标(含76个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2016年开始实施的“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Wang et al., 2020), 对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累积频率 85%做异常下限, 在全国共圈定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区35处(王学求等, 2020)。异常总体特点是南高北低, 连片大规模异常主要分布于华南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和冈底斯—三江造山带, 北方除白云鄂博以外, 其它异常相对较弱。26个异常与已知稀土矿或稀土成矿带相吻合, 已知大型以上稀土矿都存在累积频率大于95%的强异常富集中心。异常含量值一般是地壳丰度2倍以上(富集系数大于 2), 异常规模达到地球化学省以上(一般面积大于 1000 km2), 把这种具有强富集中心的多层套合结构地球化学异常称作超常富集区。新发现超常富集区9处(王学求等, 2020)。云南红河稀土超常富集区, 在累计频率 95%圈定的浓集中心范围内, 稀土总量平均值 353 μg/g, 是全国背景(173 μg/g)的 2 倍; 轻稀土平均值 257 μg/g, 是全国背景(134 μg/g)的 1.9 倍; 重稀土平均值 65 μg/g, 是全国背景(37 μg/g)的1.8倍。这是在滇南首次发现稀土超常富集区, 在以往的文献中均未见报道(袁忠信和白鸽, 2001; 袁忠信等, 2012; 陈毓川等, 2015;Xie, 2016; 李童斐等, 2018; 明添学等, 2021)。
根据全国已知典型轻稀土矿地球化学异常轻、重稀土含量和比值研究, 得出水系沉积物或风化物土壤中轻稀土矿 LREE/HREE>5, 如内蒙古白云鄂博和四川牦牛坪碳酸岩-碱性岩超大型轻稀土矿异常LREE/HREE比值分别为5.8和6.7, 而华南富含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LREE/HREE为3.5。新发现的云南红河异常LREE/HREE比值为3.2, 与华南异常轻重稀土比值一致, 这一特点非常有利于寻找富含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在越南一侧已经发现 Dong Pao离子吸附型稀土矿(Chau et al.,2017)。该稀土异常富集区位于华南造山带、松潘甘孜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交界区(图1), 燕山期、印支期正长花岗岩和元古界哀牢山群花岗质片麻岩沿红河、中越边境地区广泛出露, 气候温暖潮湿, 生物作用强烈, 发育厚达20余m风化壳, 且异常重稀土比例较高, 接近江西足洞和广西陆川富含重稀土矿异常轻重稀土比值 3.5, 初步判断具有寻找富含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潜力。
图1 全国稀土超常富集区与新发现云南红河州稀土矿位置Fig. 1 Geochemical provinces of super-enriched REEs in China and location of new finding of HREE-enriched deposits at the study area of Honghe, Yunnan, China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 2019年在地质调查计划支持下, 实施“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 开展“一带一路”关键资源地球化学调查, 选择云南红河州中越毗邻区的异常核心区约6000 km2, 开展1:25万稀土资源地球化学调查, 采样密度为1个样/4 km2。
在调查区范围内共圈定 13处稀土异常。结合成矿母岩分布、地形地貌特点和风化壳发育程度,初步判断红河I号、红河II号、红河III号、红河IV号、红河 V号异常最有可能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图2)。表1给出了异常的各种地球化学参数。限于篇幅仅对红河I号异常进行描述。红河I号异常位于马鞍底乡, 向南延伸至中-越边境, 呈未封闭状态。异常区内 34件样品 TREE含量平均值为585 μg/g, 最高值单点达到 1523 μg/g; LREE平均474 μg/g, 最高值 1438 μg/g; HREE 平均 111 μg/g,最高值345 μg/g。轻重稀土平均值之比4.27。异常区内还伴生强烈的Zr、Nb、Ta等异常。
图2 云南省红河州1:25万稀土地球化学图及主要异常编号Fig. 2 REE geochemical map with anomalies delineated by 1:250 000 geochemical survey at Honghe, Yunnan
表1 红河工区1:25万地球化学调查稀土元素异常参数统计表(μg/g)Table 1 Statistical parameters of REE geochemical anomalies delineated by 1:250 000 geochemical survey at Honghe, Yunnan
该异常位于华南板块与印支板块之间的哀牢山—红河断裂南段, 沿红河断裂两侧分布, 可一直延伸到越南境内。异常区内岩性主要有印支期和燕山期正长花岗岩, 元古界哀牢山群斜长片麻岩、变粒岩、二云片岩、黑云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等, 沿断裂带小面积分布的二辉橄榄岩(图3)。稀土核心区异常分布与印支期正长花岗岩和元古界哀牢山群花岗质钾长片麻岩、变粒岩密切相关。
图3 工作区地质图与矿区位置Fig. 3 Geological map with geochemical anomalies at Honghe, Yunnan
2020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项目资助下, 针对红河Ⅰ号异常、红河II号异常和红河III号异常开展1:5万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调查。按照500 m×500 m网格布置采样点位,局部交通困难地区适当放稀。
图4是红河I号马鞍底异常的1:5万稀土总量地球化学点位图。异常区共采集细粒级水系沉积物样品654件, 稀土总量为55.2~6525 μg/g, 平均值421 μg/g。轻稀土含量范围 47.8~6412 μg/g, 平均值349 μg/g; 重稀土含量范围 7.2~302 μg/g, 平均值71.8。轻重稀土比为4.8。细粒级水系沉积物样品稀土总量大于 450 μg/g的边界品位有 213个, 大于1000 μg/g的有21个, 富集轻稀土和重稀土。
图4 红河州红河I号马鞍底异常1:5万地球化学测量Fig. 4 REE geochemical data dot map by 1:50 000 geochemical survey at Maandi, Honghe, Yunnan
针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位于基岩上方风化壳中的特点, 首先利用河流切割和地形落差出露的风化壳剖面进行系统测量。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全风化层, 部分可向上延续到黏土化层、向下延续到半风化层, 地表腐殖层和部分黏土化层为淋失层, 分别按不同层位连续取样(图5)。对部分样品, 利用野外快速分析方法初步判别矿化体(图6), 全部样品送实验室进行稀土全量分析和浸出相分析。共采集风化壳剖面 84个, 样品 377件,其中达到边界品位剖面70个(表2)。
图5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风化壳剖面采样Fig. 5 Geochemical survey for ion-adsorption REE hosted in regolith profile
图6 野外驻地快速分析判别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雪花状沉淀(原照片)Fig. 6 Snowflake showing ion-adsorbed REE using field chemical analysis
表2 赣南钻与自然风化壳测量实物工作量Table 2 Work quantity of natural and drilling regolith profiles
赣南钻是江西地矿局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普查勘探发明的专用取样钻(图7)。利用赣南钻快速查明矿体、深度、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赣南钻按照山顶、山腰、山脚的地貌形态布置孔位, 钻探深度揭穿全风化层, 尽量达到矿体底板, 每1 m采集1件样品。从上往下逐层采集腐殖层、黏土化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基岩样品(图8)。样品混匀后送实验室分析, 样品重量1 kg。图8是马鞍底矿体GNZ4钻孔岩芯稀土氧化物总量、离子相分布。从含量分布可以看出, 稀土氧化物总量按 0.05%边界品位, 全孔含量均高于矿体边界品位, 但利用浸出离子吸附相0.035%边界品位, 从4 m以下达到边界品位(图8)。使用赣南钻进行钻探验证孔共29个, 其中28个孔达到边界品位(表2)。
潜在资源量的估算是依据28个钻孔和70个风化壳剖面揭示达到边界品位的矿体进行估算, 但勘探程度远未达到提交资源量工作程度, 因此本文使用潜在资源量这一表述。
根据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4—2002)和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B 36/T 1158—2019), 轻稀土矿稀土氧化物(TRE2O3)最低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分别为 0.05%和 0.08%,重稀土矿稀土氧化物(TRE2O3)最低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分别为0.03%和0.06%。
潜在矿石量和资源量的估算: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含矿层位是基岩上方风化壳, 受成矿母岩和地形地貌控制, 因此矿体面积根据边界品位、地形和母岩综合圈定。平均品位和矿体厚度根据自然剖面和钻探实际测量结果, 矿区内风化壳稀土总量高于边界品位所有样品的平均值。矿石密度按照0.5 m×0.5 m×0.5 m采集矿石样, 称重求得矿石密度为2.0 t/m3。浸出率是衡量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重要的经济指标。按照国家行业标准“离子型稀土原矿化学分析方法离子相稀土总量的测定(XB/T 619—2015)”分析测定了平均浸出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圈定了潜在马鞍底超大型、贾沙大型和大寨中型稀土矿。
马鞍底稀土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勐桥乡一带, 达到品位的自然剖面/赣南钻数量为 62个, 稀土氧化物总量(TRE2O3)平均品位0.14%。矿床类型以离子吸附型为主, 在局部地区发现砂矿, 砂矿稀土氧化物总量(TRE2O3)达2.6%。圈定的矿体面积为 24.37 km2, 估算的潜在矿石量为4.77亿吨, 潜在稀土氧化物资源量为63.6万吨, 达到超大型规模。马鞍底稀土矿主要由印支期正长花岗岩和元古代哀牢山群花岗质片麻岩和变粒岩风化形成, 根据自然剖面和钻探结果, 结合地形地貌综合圈定矿体6处, 分别为1号、2号、3号、4号、5号和6号矿体。
马鞍底1号矿体: 由哀牢山群褐黄色含霓辉石花岗质片麻岩、白色钾长变粒岩和灰白色二长变粒岩风化形成。遥感影像图显示, 稀土矿分布在盆山过渡带的平缓丘陵区, 有利于风化壳稀土矿的保存。初步探明矿区出露面积 5.82 km2, 矿体厚度7.2~21 m, 平均厚度13.12 m, 12个赣南钻/自然风化剖面达到边界品位。稀土氧化物 TRE2O3含量0.05%~0.33%, 平均为 0.12%。稀土离子相 SRE2O3含量0.035%~0.29%, 浸出率平均为52%。以富集轻稀土镧、铈、镨、钕为主, 富集重稀土元素钆、镝、钇, 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367 μg/g, D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91.5 μg/g, Tb2O3离子相最高达到17.2 μg/g,Gd2O3离子相最高达到 113 μg/g。初步估算稀土氧化物资源量为19.08万吨, 达到大型规模(表3)。
表3 根据钻孔和风化壳剖面潜在资源量估算表Table 3 Estimated reserves of undiscovered deposits
马鞍底2号矿体: 由哀牢山群白色钾长变粒岩风化形成。遥感影像图显示, 稀土矿体分布在盆山过渡带的平缓丘陵区, 有利于风化壳稀土矿的保存。初步探明矿区出露面积 2.55 km2, 矿体厚度2.5~14 m, 平均厚度9.38 m, 9个赣南钻/自然风化剖面达到边界品位。矿体以离子吸附型为主, 在局部地区形成砂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体稀土氧化物TRE2O3含量 0.05%~0.38%, 平均为0.15%。稀土离子相 SR2O3含量 0.035%~0.12%, 浸出率平均为34%。砂矿矿体稀土氧化物TR2O3含量最高为2.6%。以富集轻稀土镧、铈、镨、钕为主, 局部地区富集重稀土钐、钆、铽、镝和钇。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195 μg/g, D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 39.4 μg/g, Gd2O3离子相最高达到44.6 μg/g。初步估算TRE2O3资源量为7.08万吨, 达到中型规模。
马鞍底3号矿体: 由哀牢山群花岗质片麻岩和印支期花岗岩风化形成。遥感影像图显示, 稀土矿体分布在高山的斜坡地区, 有利于风化壳稀土矿的保存。初步探明矿区出露面积 1.34 km2, 矿体厚度3.7~10 m, 平均厚度6.38 m, 6个赣南钻/自然风化剖面达到边界品位。稀土氧化物 TRE2O3含量0.05%~0.25%, 平均为 0.11%。稀土离子相 SRE2O3含量0.035%~0.15%, 浸出率平均为41%。以富集轻稀土镧、铈、镨、钕为主, 局部地区富集重稀土钐、钆、铽、镝和钇。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 154 μg/g,D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32.2 μg/g, Gd2O3离子相最高达到55.4 μg/g。初步估算TRE2O3资源量为2.09万吨, 达到中型规模。
马鞍底4号矿体: 由印支期灰色弱碎裂化正长花岗岩风化形成。遥感影像图显示, 稀土矿体分布在盆山过渡带的平缓丘陵区, 有利于风化壳稀土矿的保存。初步探明矿区出露面积 5.12 km2, 矿体厚度4.4~13 m, 平均厚度9.68 m, 9个赣南钻/自然风化剖面达到边界品位。稀土氧化物 TRE2O3含量0.05%~0.32%, 平均为 0.11%。稀土离子相 SRE2O3含量0.035%~0.24%, 浸出率平均为53%。以富集轻稀土镧、铈、镨、钕为主, 富集重稀土钐、钆、铽、镝和钇。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78 μg/g, D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 40.1 μg/g, Gd2O3离子相最高达到73.8 μg/g。初步估算 TRE2O3资源量为 10.76万吨,达到大型规模。
马鞍底5号矿体: 由哀牢山群灰白色含霓辉石钾长片麻岩和灰色黑云母片岩风化形成。遥感影像图显示, 稀土矿体分布在盆山过渡带的平缓丘陵区,有利于风化壳稀土矿的保存。初步探明矿区出露面积3.64 km2, 矿体厚度3~20 m, 平均厚度10.48 m,14个赣南钻/自然风化剖面达到边界品位。矿体以离子吸附型为主, 在局部地区形成砂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体稀土氧化物TRE2O3含量 0.05%~0.82%,平均为 0.21%。稀土离子相 SRE2O3含量0.035%~0.27%, 浸出率平均为41%。砂矿矿体稀土氧化物TR2O3含量最高为1.7%。以富集轻稀土镧、铈、镨、钕为主, 局部地区富集重稀土钐、钆、铽、镝和钇。初步估算TRE2O3资源量为16.02万吨, 达到大型规模。
马鞍底 6号矿体: 由哀牢山群灰白色含霓辉石花岗质片麻岩和印支期花岗岩风化形成。遥感影像图显示, 稀土矿分布在盆山过渡带的平缓丘陵区,有利于风化壳稀土矿的保存。初步探明矿区出露面积 5.89 km2, 矿体厚度 3~8 m, 平均厚度 6.25 m,12个赣南钻/自然风化剖面达到边界品位。稀土氧化物TRE2O3含量0.05%~0.37%, 平均为0.12%。稀土离子相 SRE2O3含量 0.035%~0.22%, 浸出率平均为45%。富集轻稀土和重稀土, 以镧、铈、钕、钆、镝、钇为主。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 420 μg/g,Dy2O3离子相最高达到90.8 μg/g, Gd2O3离子相最高达到 118 μg/g。初步估算 TRE2O3资源量为16.02万吨, 达到大型规模。
科学意义: 这是我国首次在滇南红河州的最南端中越边境地区发现潜在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矿床集中区, 该矿床的特点是位于高海拔地区, 且同时富集轻、重稀土和稀散元素, 对于重新认识中国及邻区稀土矿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丰富了稀土找矿模式。
我国已发现的富含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均位于低海拔、气候炎热、潮湿, 有利于岩石强化学风化的华南花岗岩风化壳地区。尽管近些年在云南滇西高海拔地区的腾冲—龙川相继发现了多个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李建忠等, 2017; 毛景文等, 2019;李余华等, 2019; 陆蕾等, 2020; 明添学等, 2021),但都以轻稀土矿为主。本次在滇南高海拔地区发现富含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尚属首次。高海拔区同时富含轻、重稀土和稀有分散元素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如何形成的, 与气候、降雨量、生物作用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每个稀土元素的品位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研究区位于特提斯构造域、扬子克拉通西缘与华南造山带交汇处, 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事件的重要响应带。该矿带在攀西裂谷中形成与喜马拉雅期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的稀土矿(侯增谦等,2008), 如世界第三大的牦牛坪稀土矿。近年在这一成矿带的南段建水发现与碱性杂岩体风化有关的大型普雄离子吸附型铌稀土矿床(李余华等, 2019)。本次发现的矿床成矿母岩不仅有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 还有元古界花岗质片麻岩和变粒岩。尽管与变质岩作为成矿母岩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已有报道(毛景文等, 2019), 但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母岩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目前自然剖面和钻探测量初步发现稀土矿体在风化层中的分布有 3种模式: (I)中间高两头低, 即稀土元素在中部全风化层富集, 在上部腐殖层和黏土层、下部接近基岩的半风化层含量低; (II)表层低深层高, 即稀土含量在风化层中从地表到深部逐渐增高; (III)表层高深层低, 即稀土元素在风化剖面中的含量从地表到接近基岩降低。三种分布模式与地形地貌、地表剥蚀程度、降雨量、生物作用、成矿母岩等的控制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技术意义:联合攻关解决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由于表生淋滤作用和粗颗粒水系沉积物难以发现异常的难题, 实现了高海拔山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地球化学勘查理论和方法技术创新, 填补了高海拔山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勘查技术空白。发展了多尺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和异常查证技术, 初步形成从区域战略选区到矿区普查和异常查证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系列。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基于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对金矿和有色金属矿发挥了重要作用(Wang et al., 2016)。但由于当时实验室能力限制, 分析的 39个元素仅包含镧和钇两个稀土元素(谢学锦, 1978), 再加上对稀土的存在形式和异常形成机理缺少研究, 当时设计的水系沉积物采样方法, 无法提供有价值的稀土异常信息。此次专门对稀土矿地球化学勘查理论技术研究,根据稀土元素易于风化形成离子被细粒级黏土矿物吸附的特点, 发展了从极低密度的全国地球化学基准河漫滩采样方法、1:25万和1:5万细粒级水系沉积物采样方法、自然风化壳剖面采样和浅钻采样异常查证方法、实验室稀土元素的高精度分析技术,形成了稀土矿地球化学勘查完整技术系列。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由于在地表被淋滤贫化和难以肉眼判别矿化现象, 因此传统的地表土壤测量方法和异常查证方法难以奏效。利用自然切割风化壳剖面和快速简易的手动浅钻联合取样方法, 用于异常查证, 可以快速发现稀土富集层位。
实验室使用四酸溶样和 ICP-MS分析技术, 实现对全部 16个稀土元素的高精度分析, 分析检出限可以达到 0.1 μg/g。同时利用野外现场分析技术针可以初步快速判别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利用实验室浸出相分析技术可以精确判断浸出率。
经济意义:通过84个风化壳剖面和29个钻孔测量, 有 70个剖面和 28个钻孔达到边界品位, 初步圈定马鞍底潜在超大型、大寨和贾沙潜在大中型富含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本文使用富含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HREE-enriched ion-adsorption deposit)表述, 而不使用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稀土矿(HREE ion-adsorption deposit)这一概念, 因为目前对重稀土矿的定义还没有统一认识,每个单个稀土元素品位和资源量有待于进一步勘查。初步估算稀土潜在矿石量9.46亿吨, 稀土氧化物潜在资源约100万吨。这是我国首次在滇南地区发现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该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同时富集轻稀土(镧、铈、镨、钕)和重稀土(钆、铽、镝、钇)和稀散元素(铌、钽、镓、锆、钪), 矿体厚度大, 可以通过复垦开采, 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特别是镨、钕、钆、铽、镝是现代高科技和电动汽车的重要原材料, 对高科技和国防安全快速增长的需求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节能材料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是我国首次利用从极低密度、低密度直到高密度地球化学填图技术, 获得高质量“化学地球”数据, 在滇南发现超大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集中区, 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初步形成了稀土矿多尺度地球化学调查技术系列, 填补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空白。这一发现对于认识高海拔区富含重稀土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因及中缅老越比邻区稀土矿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稀土矿勘查提供了全新的视野。这一发现只对滇南富集区的3个异常进行了 1:5万和钻探验证工作, 还需开展下一步的普查和详查勘探工作, 系统查明矿体深度和品位。
致谢:该项成果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化学地球基准与调查评价”(编号: DD20190451)、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编号: 2016YFC0600600)和原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项目“全国地球化学基准与调查评价”(编号: Sinoprobe-04)等支持下, 历经 10余年的科研与调查紧密结合的成果, 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科技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先后有30余人参加了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测试和薄片鉴定工作。感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等对这一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向给予项目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Acknowledgements: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No. DD20190451),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o.2016YFC0600600), and SinoProbe (No. Sinoprobe-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