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刘卷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认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具有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文化既可以得到本地区人们的认可,也能受到其他地区民众的欢迎。在这样一种文化认同的氛围下,地域文化符号可以大胆地进行设计创新,并且灵活应用于视觉设计的各项元素中。地域文化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为视觉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资源,为视觉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在发展中一直是一种交集的状态,一些地域文化经常会显性或隐性地呈现出二十四节气带来的影响。基于共同文化背景下的融合创新既是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播。H5视觉设计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融合做基础的图形呈现,结合H5的设计逻辑做相应的交互应用,打造出多感官的情境与互动体验,使得用户在沉浸体验的同时能有效认知文化符号,进一步认识这种表现的审美价值与传播价值。
人所接收到的信息80%来自于视觉,视觉设计对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H5视觉设计展示范围的固定与其中视觉元素的不断转换可以使用户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在H5的制作中需要通过对相应的主题信息进行视觉设计,结合文字、色彩搭建起符合主题的虚拟场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联想到真实的环境或者文化信息[1]。与此同时,H5视觉设计中信息载体的形式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感官传播,从基础的图文信息到结合视频、音频与动态效果,情境的表现更具多元化,情境的构建更加立体化。
1994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Schilit对情境下了定义,即情境是位置、物体、人员和设备的集合。情境包括了其中的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情境化的视觉设计可以促进人、产品与场景的互动,使用户与产品之间产生双向互动关系,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操作而增强用户使用的参与感与身份认同感,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促进用户对于设计内容的关注。
H5视觉设计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种设计方式,用户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多感官体验,有效认知设计中蕴含的文化符号,并通过微信等移动平台进行简单快速的传播[2]。H5视觉设计的技术开发便捷,跨终端的通用性扩大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与范围,使文化符号的传播更具灵活性。
地域文化的差异可形成不同风格的独特文化符号,将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融入H5视觉设计中,在呈现基本的文化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图案设计来完善其意义,从而带来更高的识别性与认知度。当下对于视觉设计依托于地域性的符号可以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引发人的思考与探究[3]。
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通过对天体运行规律以及气候变化的观察,总结出了系统的农耕播种、收获的时间,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定时间内的气候变化和自然规律。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依据的,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人们又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发展出了地域性的节气文化,为二十四节气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如要对与二十四节气相融合的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创新视觉设计,需要对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与分类,选择出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在视觉设计中做到清晰和丰富的呈现。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人类基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并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形成各种自然资源、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了不同范围内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符号就是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带有当地人的深厚情感,具有传承性、象征性以及个性,能够体现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现象的元素[4]。
地理位置或是地形的差异都会造成气候的不一致性,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能完全地适用于所有地区。各个地区根据这些差异总结出了适合当地预示天气的农谚。例如冬至,山东山西地区有“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浙江地区有“阴过冬至晴过年”,湖南广东等地则是“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人们会根据天气温度的变化来规划合适的农业生产。各个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也会对自然资源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人们根据地势因地制宜来进行农业活动,北方多种小麦玉米,南方则是稻米。同一种种植物在不同的地方则要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来进行生存。例如芝麻的种植,北方地区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而南方地区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这样,人们的农业生产依据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规律,同时根据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整,使得生产生活得到更多的保障[5]。
2018年有礼有节推出的《传家日历》,以“家”为主题,用插画描绘了一年四季,呈现了人们在不同地域的生活印记,其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插画,采用“三候”的元素进行描绘,用不同的地域风物来诠释节气,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图1)。“家”的主题生动地诠释了用户在观后对不同地域的家乡风味所产生的无限情怀。
图1 有礼有节APP 2018《传家日历》(来源:网络)
自然地理资源作为区域性的独特地貌特征,地区往往会孕育出不同的动植物资源,这些元素既可以做平面化的处理,作为视觉场景搭建的重要元素,呈现不同地域的自然特色,也可以选择独特的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应用,通过添加一些与元素相关的背景音乐,增加趣味性与识别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时代的建筑遗留为地域增加了更具独特性的视觉特征。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北京的故宫、徽州牌楼等,相较于其他地域文化元素,建筑遗留的传播度与关注度更加明确。二十四节气与地域历史文化遗迹的融合,可以更加具有视觉识别度以及地域文化特色。故宫出版的《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儿童绘本是以故宫作为空间载体,通过插画的表达方式来讲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故事。书中将故宫的建筑器物、植物花卉、故事诗词与二十四节气的物候习俗相结合,展现出一个富有童趣的四季世界。与实地相同的画面呈现相比,更让人们对于节气文化的了解产生一种不仅是基于单一的平面视觉感受,还增加了实地体验的多感官感受,双重保障了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融合与传播,促使人们在故宫中主动地去寻找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文化,感受传统的节气文化(图2、图3)。
图2 书籍封面(来源:网络)
图3 小寒(来源:故宫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Home.html)
二十四节气从农业文明中产生,为农业生产进行时间上的指导,而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总结与观察的结果,二者相互影响。最初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就是为了能够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生存为目的的,所以二十四节气与饮食的关系最为密切。
民间有一句俗语“不时不食”就是指导人们根据时令,季节来制定好饮食的生活原则。从饮食方面来看,各个地区对于节气的饮食既有共通之处,但又各具特色[6]。例如冬至应节食品,北方多吃馄饨饺子,南方则多吃汤圆。但各地仍然保留了一些地区特色,大同在冬至会吃炖肉,当地还有“冬至不吃肉,冻烂脚趾头”民谚。浙江宁波在冬至早上要吃番薯汤果,寓意“翻霉运”。汤果也称圆子,取团圆之意。烤菜年糕,寓意“年年高”。福建则会制作“搓丸”,也叫“贴丸”“馈丸”,有红白两色,还有被捏成其他形状,象征兴旺吉祥。黄琪在二十四节气的包装设计中就选择以食物为设计元素,进行连续应用形成图案(图4)。不同地区的节气饮食都会依据当地的农作物,饮食习惯以及传统风俗出发,结合节气的自然属性,形成鲜明的饮食文化。地区的特色美食如要长久受到旅游者的喜爱,在设计中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习俗,结合节气的物候特点,在视觉图形的基础上融入适宜的交互方式,用户通过触发交互元素,了解不同地域的节气饮食特色。
图4 二十四节气包装设计(黄琪)(图片来源:二十四节气文化设计大赛)
在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下,人们逐渐适应了一些基于节气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演变出了属于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民俗文化。这些民俗代代相传,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望。如立春要鞭春牛,清明时节扫墓,这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的民俗活动。除了具有共性的节气习俗,还有一些地域性较强的习俗,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仅在有限的范围内传播。例如清明时,四川都江堰的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的功绩,会举办“放水节”。大暑时,广东地区会“祭白虎”。这些都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产生的一些独特的区域节气习俗,只在本地区具有重要意义[7]。不同地域对于二十四节气拥有自己的表达,无论是纪念先人还是祈祷未来,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与延续。
赵文的设计作品就是借用了传统的民俗剪纸艺术来展现二十四节气,每张剪纸选择了节气相应的物候元素,通过裁剪拼贴组合在一起,同色纸张的应用在光影的影响下呈现出立体化的视觉表现(图5)。每个地区都会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无论是衣着装饰,传统工艺都会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这些都可以结合节气的物候特点进行视觉的创新设计,融合声音与动效综合呈现,并且图形可以延伸应用在一些具有观赏性和纪念性的产品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带有一定的宣传与纪念意义。
图5 二十四节气剪纸(赵文)(图片来源:二十四节气文化设计大赛)
地域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的融合需要找到合适的叙事空间。叙事需要有空间范围,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相关元素组织成为一个整体或者一系列的事件。二十四节气是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制度,它所衍生出的各种节气习俗也是一种贯穿全年的持续性活动,相关的设计也是一种历时性的过程,所以要注重设计叙事中时间观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是以春夏秋冬来概括天气变化,忽视了作为细节的节气变化,对于节气的感受逐渐减弱,但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时间作用下进行了细致的变幻,它以一种细腻的手法融入不同地区的文化中,造就了一定时节下的独特风光。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跟着节气去旅游”的文章,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旅行中感受到二十四节气带来的不同感官体验[8]。旅游景点的淡季旺季指导人们最佳旅游时间,其中也蕴含着节气的文化。节气带来的天气物候变化,使得不同区域的景点展现出了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感知气候变化的环境、了解景点的历史文化、观赏自然美景、品尝当地的美食、参与感受当地的风俗人情。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结合的视觉设计需要注重地域文化符号之间的关系,使符号之间的逻辑思维能够形成明确的场景画面,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性,同时结合相应的音效与交互完善叙事的节点衔接,促使人们在视觉交流过程中,感知地域影响下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十四节气对于衣食住行的影响相对较小的是行。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而致地区文化的发展趋于封闭,信息传播技术远不如今天这么发达,人们了解信息的方式也比较少。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可以通过旅游直接接触其他地区文化,但是由于时间原因,不能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地体会和感受。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品在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是基于这种联系的短期性,将地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这种物质联系加深印象,希望形成一个长期的文化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为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形式,数字化的呈现基于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声音的表达与艺术画面的综合呈现,H5的视觉设计形式可以使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信息得到更加生动的多维传播和艺术展现。用户通过长按、点击、滑动等操作方式浏览作品,既可以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的知识,又能深刻认知其中蕴含的艺术与审美价值。地域文化符号的独特,即使在当今交通便利的时代,我们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对一个地域进行实地的感受与观赏,而数字化的呈现方式可以依托互联网和数字载体的特点进行高速大范围的传播[9]。
二十四节气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较为系统且整体的文化体系。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符号具有大范围的共通性,可以与不同的地域进行融合创新。过去,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依靠各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活动,但在今天通过更多丰富的地域视觉元素与灵活适用的创意产品,既能凸显出节气潜在的文化价值与使用功能,也能对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10]。在融合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H5视觉设计过程中,建立起二十四节气的符号库,总结与符号相关的视觉、听觉等艺术元素,在与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设计中,便于从中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与创新点。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一种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对其传承与保护是目前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每一个节气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潜移默化地融入地域文化之后形成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将这种地域特色代入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视觉设计中,是将其进行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利用H5视觉设计这种新的信息载体创造出地域性的节气空间与视觉情境,使人们在两者之间产生视觉化的联系与影响,在人们经历了身与心的交互体验后,可以提升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地域文化方面的诸多兴趣与对人们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