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宇灿 刘坚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具有村民组织活动、村民开展人际交往、民俗文化传承等功能,另外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学习与体验等需求[1]。然而在当前快速转型阶段,乡村旅游业建设因为其公共空间设计不合理,导致了乡土文化流失严重的问题。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自由进出、开展日常人际交往、组织公共活动、体现民俗文化的公共场所[2-3]。乡村公共空间按照空间功能分为信仰性公共空间、生活性公共空间、娱乐性公共空间、生产性公共空间、政治性公共空间等空间[4]。近年来,大量学者针对乡土文化流失问题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法和策略:梁步青等[5]提出将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非物质文化融入物质空间的保护、活化与营建中,以此来传承乡土文化;吴子瀚等[6]提出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保护型公共空间,且认为优化环境质量、激发空间活力是公共空间重构的核心。石永婷等[7]则认为借助艺术语言对乡土文化进行展现,能够促进乡土文化可持续发展。以往研究多是提出保护文化、传承文化的路径与方法,未考虑到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基于此,文章对湘潭市4个旅游型乡村进行公共空间现状分析,结合当地乡土文化,提出公共空间传承乡土文化的策略,以期为其他旅游型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如图1所示,响水乡朝龙村位于湘潭经开区西侧,近两年,大力发展了龙虾、罗氏虾、莲鱼、太空藕、蘑菇等养殖种植基地。在人文方面,打造和弘扬韶灌精神,建设展览馆与雕塑馆。姜畲镇易建河村紧邻320国道,交通便利,整体主题突出“耕”文化,涉及坪、地面积4 400多m2。银田镇银田村是韶山市最大的行政村,总面积为7.35 km2,1 044户村民。政府有意打造成“城乡一体示范区、两型社会示范区、农庄经济示范区、休闲观光集群区”。山枣镇山枣村位于山枣镇中心位置,320国道贯穿其中,全村人口有1 280人,耕地面积55 hm2。以上4个乡村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经济,每一个村落具有不同的特色优势,同时在湘潭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图1 区位示意图
笔者对上述4个村进行了走访调研、实地考察,与当地乡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并且邀请当地土地资源规划局及高校专家参会,了解当地建设政策,收集公共空间建设建议,发现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问题。实地勘察代表性乡村街道、广场、田地、集市等公共空间,并采用小组访谈的方式了解了村民对于公共空间建设的真实需求。
总体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村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乡土文化流失非常严重,很少村民出来走动,其中原因有乡土文化的传承人缺失、传承文化的公共空间向经济空间转型。在乡村公共空间活动的人大多数为外来游客,而本地村民的主要活动空间被动地压缩到自己家里,甚至由于导向性不足导致有一些游客把村民私人空间也当作旅游参观的地点,严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另外,村民休息、聊天、娱乐的空间被外来游客使用,村里搭建的戏台子成为了供游客观赏的商业性活动场所,村民娱乐性大大减弱。田野间本来是村民进行生产活动的空间,现被政府规划为旅游区商业用地及供游客观赏、体验、休闲的场地。村民日常必需品采买的集市现如今充斥着旅游用品、纪念品、本地小吃等与专门旅游区相差无几的商品,旅游型乡村同质化、城镇化严重。
乡土自信是乡土文化振兴的必要条件,想要乡土文化持久传承发展下去,首先需要村民建立乡土自信,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村民建立乡土自信的关键,基础设施体系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社会发展性基础设施。
(1)生产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产业,乡土文化主要来源于农业文化,开展乡村旅游必须考虑农业生产基地的区域划分,即生产性公共空间,而且需要进行农田灌溉的水利规划,来保证农业产业的正常运行。灌溉用水是农田用水中的主要部分,将农业灌溉用水、村民饮水、家庭用水建设一个循环水资源的用水系统,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和处理污水,将农田用水与生活用水联系起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2)生活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性空间包括道路空间、饮水空间、垃圾处理空间和废水处理空间等。道路是直接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交通受区位的影响,但是交通线路发达,道路设施完善,必然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体验。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村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村民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乡土自信能够建立起来,本土文化才能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易建河村整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农村的垃圾处理目前是垃圾站统一回收,应该创造更加便捷的垃圾回收方式,方便村民进行垃圾处理,而不是毫无章法地随便乱丢。
(3)社会发展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易建河村的社会必需设施仍需完善,学校、医院、图书馆、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场所等缺一不可。当前,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乡村剩下的老人和小孩越来越多,这些基础设施能够为他们提供安全、教育保障。另外,在进行乡村旅游设计规划时,需要划分出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域,尽量不开发,保护其本身不被破坏。如果必须对自然景观进行开发建设,需要另外设计出绿地建设范围,以保证生态循环作用,村民能够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易建河村存在大量绿地,但缺乏规划设计,杂草丛生,影响自然景观的美观,应该将绿地范围进行划分保护。
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策略如图2所示,完善基础设施空间,生产性空间具有经济效益,生活性空间舒适宜人,社会发展性空间快捷便利,这些均为村民乡土自信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图2 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策略示意图
利用当地材料建造灰色空间主体,例如木材、石料、泥土等材料,就地取材,更加凸显当地特色。建设农村和建设城市还是有所差别的,农村建设时需要保持其原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当地石材、石料铺设道路,加固房子,呈现出乡土质感,营造乡土场景。其次,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应用到实体公共文化空间,深化其内涵。湘潭市向来以红色文化闻名,以众多名人故居为主,拓展了一系列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空间,供游客深入了解历史(图3)。在当地,人们分别用红石、乌石、白石指代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伟人精神文化和地域时代文化以石料作为精神寄托流传。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植物构建公共空间的绿化带、植物景观等,进行功能分区、景观建设等。例如湘潭县花石镇有大片荷塘,乡村旅游建设后,组建了荷花基地,每家每户门前的小水塘都会有荷花种植。荷花基地不仅能够吸引前来观赏拍照打卡的游客,而且莲子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荷塘还可以养鱼,保证荷塘生态系统的循环作用。
图3 乡土场景营造策略示意图
银田镇银田村周边有湘潭韶山旅游区、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滴水洞等旅游景点,利用该村区位优势,打造文化教育空间,宣传红色文化。建设红色文化广场,营造文化空间,向游客展示红色文化底蕴。银田村有毛家食品、乡里腊肉、毛氏红烧肉、韶峰茶等特产,建设美食广场,供游客品尝当地美食,还可以建设当地美食教育小课堂,展示当地美食发展历史,使游客了解当地发展历史。村民可以教授当地美食的制作过程,增添美食制作体验项目,让游客深刻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对银田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旅游体系包括旅游产品、旅游民宿、旅游项目、旅游路线、餐饮设施。将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到该村旅游体系中去,无论是乡土文化元素、物质还是传统活动,均以本地乡土文化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旅游元素、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等,将文化特征融入旅游民宿、旅游路线、餐饮商铺等公共空间内[8](图4)。例如道路指示牌、垃圾桶、公共座椅、宣传栏等公共空间物品、旅游产品、旅游民宿的风格主题、餐饮设施的氛围、旅游项目的设置等,设计为基因型旅游系列。充分彰显当地的文化特色,不论产品本身还是空间中的文化元素都被烙上该地的乡土文化特征。令游客感受到当地的乡土氛围,为当地乡土特色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图4 乡土文化旅游体系示意图
山枣村具有养殖鱼苗的传统经济产业,根据该传统产业,提取文化元素,应用到该村乡土文化旅游体系中,深入运用到旅游产品、旅游民宿、旅游项目、旅游导览牌、垃圾桶、指示牌、文化宣传栏、餐饮设施中,打造具有鱼苗特色的旅游体系,让游客感受山枣村的鱼苗文化氛围,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了解当地历史,调研当地传统文化习俗,挖掘本地文化特点,展现当地文化风采。从当地传统习俗、自然景观、发展历史、语言、服饰、特产、地理位置、建筑层次等方面进行挖掘,尊重本土特色,确立本土特质。例如,韶山镇黄田村属于挖掘传统文化特色较为成功的典例,该村是毛主席外婆的家乡,因此吸引了一批参观游客,之后黄田村推出“二十四孝”传统美德,挖掘了德孝文化,并设计了一系列好家风、好媳妇的评选活动。因此,黄田村的忠孝美德远近闻名,众多亲子家庭前来学习体验,黄田村带动了整村成功脱贫。由此得出,挖掘本土特色,确立乡土特质,才能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
韶山灌渠流经朝龙村内,长度1 000 m,属于韶山灌渠尾端,朝龙村有“地上银河”的美称,该村应利用这一区位优势打造韶灌文化,建立韶灌文化讲堂,定期开展韶灌文化教育讲座,为村民普及韶灌文化,让村民了解韶灌文化。另外,朝龙村在村书记的带领下,积极引进了太极拳,并邀请了太极拳名师开展太极拳文化公益讲座,助力全民健身的普及。建设太极拳活动广场,不仅为村民习练太极拳提供场地,也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太极拳的环境。功能分区及节点效果图如图5所示,主要分为龙虾养殖区、农作物种植区、农商结合发展区、村民集中生活区、农业体验区、休闲垂钓区、韶灌文化基地、太极拳习练基地7大功能分区。其中采用当地特有植物绣球、凌霄花作为装饰,挖掘朝龙村韶灌文化以及太极拳文化,确立乡土特质,营造特色文化公共空间,开展韶灌文化教育与宣传活动,传播韶灌精神。打造太极拳习练基地,弘扬太极拳文化。
图5 功能分区及节点效果示意图
(1)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公共空间由传统空间向利益空间转型,严重忽视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墙绘和农家乐遍地开花,“快餐式”展现乡土文化造成了千村一面的情况,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
(2)湘潭市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传承乡土文化的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挖掘传统文化特色,采用当地资源打造特色公共空间,构建特色乡土文化旅游体系。
(3)研究针对湘潭市4个旅游型乡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了其具有乡土文化流失严重的问题,通过对乡土文化流失原因分析,得出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进行乡土传承的设计策略与杨陵村、前洋村、陈墩村有共同之处[9-11],但是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乡土文化,公共空间的营造形式仍有差异。由于笔者对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村民自改自建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等方面考虑不足,因此针对乡土空间的营造策略还需要再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