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人文”的全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湖北科技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

2022-07-15 01:44杜正华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

杜正华,郭 彧

(湖北科技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传播方式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用户规模迅速增长,信息传播在传播载体、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与分享以及消费方式上都有新的突破,呈现出语言、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融为一体的趋势,以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期刊为代表的传统传媒业态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全媒体”理念应运而生,对传统媒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格局,给媒介生态带来巨大影响的基础之上,顺应第四次传播革命的现实和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而设置的新闻传播学大类下的新专业。2012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被教育部纳入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增设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快速增长。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备案文件,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有3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可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速度之快,在该专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很多高校还是按传统新闻传播学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践体系等都存在诸多问题,即全媒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存在问题。

一、当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欠科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课程设置方面,如何有效对接社会需求,该设置哪些课程,在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前可以说各高校的课程设置相距甚远。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教育部新设专业,课程设置欠科学,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有很大的差异,还有少数高校就是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基础上改头换面几门课程,导致网络新媒体与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之间课程重合率高,出现“两门课,一张皮”的尴尬[2],也就是沿袭以往新闻传播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即使有些不同的话就是增加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开设的相关技术课程也远远落后于网络与新媒体发展的实际,在课程设置理念、思想、体系等方面没有形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身的特色,是新闻学、传播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相加而不是相融。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颁布后,尽管有了一个大概的指南,但是有部分高校该开设的课程没有开设或少开设,比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里规定的专业课《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大部分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都没有开设,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授课内容也存在较大出入,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该开设哪些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特色课程都需要深入研究。

媒介融合成为业界新常态,既有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和新媒体时代对人才需求之间不对等、不匹配,普通高校的新媒体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实际需求,所学知识用不上或者需要的能力在学校又没有系统学习。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没有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作深入的调研,对媒介生态的快速变化应对不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兴专业,专业发展刚刚经历十个年头,在培养目标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是从知识层面入手而忽略了从职业能力方面的深度考量和长期规划,在各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化和核心诉求,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向何处,与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何差异,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全媒体人才培养需要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都是从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类老师转型而来的,而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问题,无法满足当前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需要,双师型人才培养更沦为一纸空谈。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后感觉学的知识多而杂,包含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计算机技术学等等,多而不专,没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自身特色,同时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还是偏传统新闻学教育,没有做到完全的互联网思维转换。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普遍开设了应用性较强的技术类课程,比如网页设计与开发、非线性编辑、数据挖掘与分析、网络新闻编辑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与新媒体之间如何更好融合,建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够。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偏向招收文科学生,即使部分院校文理兼招,但学生对技术类的课程接受度和学习能力都是偏低的,一方面和学生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课程的设置逻辑相关,还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因为很多新闻学院的技术类专业课都是聘请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讲授,而这些老师是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时不能和全媒体人才培养很好地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学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另外在课堂教学外,实习实践教学大多也是按照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实习模式,同学们没有形成“强烈而明确的专业认同感”[3]。

(三)实验设备落后,制约教学水平提高

传统新闻学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长,如摄影、写作、编辑等,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同一条新闻大多情况下会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采写、编播,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要具备同时为纸媒、电视、广播、手机以及互联网等跨平台提供服务的能力,既能为纸媒提供图文稿件又能为新媒体平台提供图文、音视频等不同的内容产品,因此融媒体实验室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部分普通高校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室还是依赖传统新闻学实验设备,传统实验设备往往只能完成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而融合新闻则需要“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传播中心,对信息传播流程进行再造,以往实验室的壁垒需要打破,由于新建融媒体实验室成本非常高,一般院校都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只能在原有的实验室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总体看来现在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院校实验设备都相对比较落后,而且新闻传播实验设备更新迭代非常快,这些都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湖北科技学院自2009年开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方向以来,不间断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争改善教学条件,不断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共建设与本专业相关实验室8间,分别为“传媒虚拟现实实验室”“网络新闻编辑实验室”“虚拟演播厅”“摄录实验室”“非线性编辑机房”“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传统文化实验室”“直播训练室”,可同时容纳学生实验人数约200人,用于学生的实验教学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实习实训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普遍还是感觉到实验设备更新较慢,不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全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培养模式创新

一方面媒体迫切需求全媒体型人才,另一方面全媒体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又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实验设施、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等诸多困境,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周期跟不上人才需求的实际,实验设备的更新跟不上媒体技术变化的现实,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是要树立全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无论人才需求怎么变化,技术怎么发展,但全媒体人才培养理念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不会变的,融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以培养面向新媒体的全媒体人才为导向,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为信息传播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要重点突出“人文底蕴+新技术”的深度报道能力和基于创新创业训练的运营能力的培育。

第二是要重视多媒体思维的培育,典型叙事结构以及线性模式讲故事的传播套路适合单向传播,而新媒体环境下的融合新闻则需要不同的叙事结构与多种报道方式,更多采用非线性的双向、多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从目前媒体发展实际来看,在技术层面新技术不断被快速运用到媒体实践过程中,机器人写作、AI主播、AR与VR技术被广泛使用,元宇宙与传媒发展日趋紧密,新媒体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新技术的生命周期日渐缩短,这些都使得对媒体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部分高校在培养媒体人才时确实难以跟住时代步伐,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与媒体发展实际,培养学生信息传播的全方位技能,实现文工交叉,可以称之为“交叉”模式或“融合”模式。

(二)培养方法创新

数字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资源也变得更加丰富,新冠疫情的爆发倒逼高校教学方法发生改变,在培养学生的方法上也应该顺应潮流不断创新。一是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教师课堂讲授以深度讲解为主,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痛点,而学生可以在课后依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和实践训练,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方法都得以广泛运用,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享受重点高校的“金课”资源。湖北科技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别重视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平台建设,网络新媒体专业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自身优势,利用各种教学平台和互联网慕课资源,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采用的腾讯会议教学、雨课堂教学等教学形式可以在后新冠疫情时代加以改革,实现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使得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让学生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使得教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

二是在培养路径上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校内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深度对接,依据全媒体人才培养要求,把课堂搬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或者互联网公司等,可以依托学校资源,由学校出面,使得学生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深度合作,聘请业界专家与媒体人士担任授课教师,改变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现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学生就业谋得出路,还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构建高校、企业双育人模式。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将企业对媒体人才的需求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让媒体参与高校媒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与媒体协同育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最终达到毕业即就业,高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实践教学创新

在培养方法变革的基础上,实践教学的创新水到渠成,在实训过程中,构建“校地合作、实训育人、能力递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学生信息采写、编辑、策划、传播以及运营技能,以满足职业需要,实现实习就业的无缝衔接。融合新闻实践,是跨平台媒体从业人员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实践方式,在实践教学上一个基本的理念是必须与行业对接,让学生走向地方、走进企业、走进媒体。不仅学生的学习要融入实践中,教师的教学也必须融入实践中,这是在以往传统新闻传播教学忽视的一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至少每年花一段时间进入主流媒体机构或互联网企业调研学习,掌握业界发展新趋势,将调研结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达到课堂教学与行业发展之间的紧密衔接。

湖北科技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采用“平台+项目”的方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渐完善“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进一步完善校内“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校内实训平台技能实训”+企业“专业课程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顶岗实践”的多维立体定向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湖北科技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在大一年级以基础能力训练和通识教育为主;到了大二学年开始以媒体专业基础能力训练、综合创新能力训练为主;大二、大三学年鼓励学生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学科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湖北省新闻传播实践创新技能大赛等,另外按学生特长和兴趣为选择标准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单位见习活动、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创新能力训练;四年级以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培训、企业顶岗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为主。在整个大学四年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使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30%以上,将综合创新实验项目提高到15%,将实习实践分为课程同步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的课时均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企业集中实习、毕业设计、企业顶岗实践多个实践环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科技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全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考虑构建“一核心二平台三举措”的全媒体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包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导向“三位一体”的实践、实训、实习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教学水平能力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教学紧密衔接的一体化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一) 一个核心

喻国明教授认为在智能媒体背景下,技术在信息传播中起基础性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必须重视技术要素,但也要避免唯技术论,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与“人文”双重培养,突出“人文底蕴+新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面向新媒体的全媒体人才为导向,在专业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与“人文”双重培养,突出“人文底蕴+新技术”的深度报道能力和基于创新创业训练的运营能力的培育。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中技术技能与人文素养培养二者缺一不可,单一的传播技能培养就是“工具理性”至上论,把人变成了机器,最终的结果导致技术的异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传播的消极影响已为学界重视,为此,我们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以“道”促进“技”的发展。[4]

全媒体型人才则是传媒产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和重点突破口,信息传播已经从以往的传统新闻传播学和广播电视学走向多学科融合,那么人才培养也必须突破传统媒体的思维与理念,更加强化互联网思维。网络新媒体专业应采取大跨度交叉培养的思路,对学生进行“技术”与“人文”双重培养,形成1+1>2的效果,全媒体人才具有技术与人文的双重优势,而与传统新闻学毕业生相比,又有技术优势和网络技能,这种人文与技术交融的复合型人才,能适应多种工作环境,适应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

(二) 两大平台

就目前部分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探索而言,可以总结为搭建培养人才平台,主要向两个方向探索而言。一是新媒体产业工作室平台。设立校内“新媒体产业工作室”系列,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担任工作室导师,带领学生承接与完成各种项目,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多种综合技能的培养,如网站设计与制作、新媒体运营、新媒体项目设计、摄影与摄像、短视频创作、微电影拍摄、新媒体广告营销、文化传播策划等,工作室(或工作坊)可以和企业对接合作,通过实际项目和具体岗位的操练完成企业的部分工作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对接行业,实现从实践实习到就业工作的顺利过渡。

二是积极搭建媒体产业科研平台。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当前已与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合作,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为骨干力量,主要从事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一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二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鄂南地方特色文化传播研究,三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媒介产业发展研究。湖北科技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年来先后聘请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金海教授为“彩虹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广播电视学系主任郭小平教授为学校“揽月学者”,在湖北省教育厅对口政策支持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学科力量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更上新台阶,目前已经有“鄂南青年融媒体中心”和“元宇宙与传媒发展”两个科研平台。

(三)三项举措

1.校媒对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和媒体双向互动,一方面让具有丰富的业界经验的媒体业务骨干走上高校讲台,与高校教师合作为学生授课,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走出课堂,采取讲座、座谈、小型会议、工作坊、直播等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高校教师采取挂职锻炼等形式走进媒体,以便掌握媒体发展前沿,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而大部分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还是侧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与市场相对脱节,“双师型”师资队伍较为缺乏,对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校媒对接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一线媒体从业者掌握业界发展最新动态,在授课时及时传授给学生,高校教师采取脱产或半脱产方式进入媒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实践,还可以更进一步采取引进媒体人才与学生进入媒体不间断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该注意准入门槛和评价机制建设两个层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一定要选派媒体行业中业务能力强,单位中的业务骨干,这样才能担任“师傅”的角色,如果选人用人不过关将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评价和考核机制建设上也应该注意高校和媒体之间的协作,要打破简单地以工作量和科研成果为考核标准的导向,依据学生发展实际,改革绩效评价,使得更多的媒体业务骨干愿意成为“师傅”,高校教师也乐意进入媒体,更鼓励他们转型发展,如果媒体业务骨干达到了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也可以引进到高校全职从事教学工作。

2.产业导向,推动创新创业常态化

创新创业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从校园文化中培育,从实践实习中突破,结合“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大赛,遵循兴趣驱动、产业导向、注重实践、重在过程的理念推动创新创业常态化,实现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为使创新创业常态化,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教学内容项目化,从大二年级开始,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课学习参与相应方向的各类比赛,让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增强对专业知识的消化,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相应教学内容项目化;二是实践成果作品化,在校媒对接、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和企业部分任务相结合,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尽可能在企业得到采用推广,定期进行学生作品巡展活动,并进行评奖,获奖作品将向电视台有关栏目进行推荐。

湖北科技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项目和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从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个主要载体和途径进行了改革。在课程教学上,坚持课程与教学改革同步、知识掌握与内化结合,夯实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基础,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的螺旋式提升。在实践活动中则注重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和赛事为抓手,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战”的原则,强调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及实践性,注重实践,讲究创新,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及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创业人才。在校园文化上,大力弘扬“挑战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交流,广泛宣传创业典型、创业信息和创业动态,强调创业教育“四结合”,即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较好地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湖北科技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孵化了五个学生创业工作室,分别是燃梦新媒体工作室、阿拉丁影视工作室、壹格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盛泽文化传媒公司、湖北子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其中壹格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被咸宁市人社局认定为大学生实训基地,成为团省委、教育厅、人社厅共同组织评审的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并获得扶持资金。

3.加强考核,强化制度建设

对于“全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主要改革任务,学院通过有关协议和制度安排,明确涉及主体(学校、教学院、专业、企业等)的工作权限和工作责任,科学分解年度任务,制定每个阶段、重点环节相应的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将项目实施纳入学院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设有完成年度建设目标,年度综合优秀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同时,学院可联合媒体行业的各大企业成立学生校外课程考核小组和“双师型”教师考核小组,制定《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办法》等文件。学生校外课程考核小组负责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认定学生在企业完成课程的学分;“双师型”教师考核小组负责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对“双师型”教师进行量化考核评价,把相应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媒体融合已经进入深水区,迫切需要高校培养更多适应媒体发展新趋势的全媒体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导权。高校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必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合理的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把全媒体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探索适应融媒体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全媒体应用人才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需要高校、企业、新闻事业单位等多部门联合起来,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全媒体教学理念、新闻传播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考核制度等方面深入探索,最终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实现培养应用型全媒体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