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竹
(云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运用色彩来表达精神上的追求。在中国,不论是汉文化的“五色”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色彩观念,人们赋予色彩特殊意义,运用色彩来表达主观意识,使色彩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对于少数民族艺术来说,色彩表现更是少数民族艺术中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少数民族服饰承载着少数民族独有的色彩语言以及审美观念。服饰色彩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体现。服饰色彩作为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外部表现形式,贯穿于民族文化中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方面,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服饰的色彩,同他们的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生计方式都有着紧密地联系,随着时代的更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渐渐发生着变化,少数民族服饰的演变进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民族对于色彩审美的演变。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审美文化。我们在欣赏以汉族审美为主的中国画时可以发现,中国画多注重水墨的趣味,对浓艳的色彩通常是比较慎用的。明代的文征明曾说:“余闻上古之画,金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我们也能看到在汉族的色彩发展演变中,从一开始也非常重视色彩,唐宋前以色取胜,唐宋后以水墨见长。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汉族的审美观念逐渐从色彩的富丽之美转向能够寄托情怀淡雅之美了。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审美观念的发展历程与汉族不同,边疆民族远离朝纲,他们的审美观是从他们原始的宇宙观生发而来,审美的发端往往是祖先崇拜或是源于对图腾的崇拜。比如说彝族、哈尼族等的西南氐羌民族都有的火崇拜、纳西族的青蛙崇拜,这样的审美观念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然,审美观念也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欠发达地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日常看到的色彩都是饱和而又明亮的,纵观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黑、红、绿、黄、蓝等色彩等“正色”的运用贯穿其间,大多数西南少数民族服饰选择的色彩都是鲜艳多姿、色度饱和的颜色,敢于使用对比色、互补色,带给人以锐利明快的色彩感受,正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色彩审美的呈现方式。
哈尼族,史称毕约,和泥等,东南亚哈尼族自称“阿卡”,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源于古代氐羌民族,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着:“滇西民族皆氐羌,随畜迁徙,无定居,无常处”。哈尼族作为西北地区氐羌民族的后裔,后迁徙至西南地区成为山地稻作民族。从历史上看,哈尼族色彩最初的起源正是来自西北的迁徙民族,同所有迁徙民族一样,哈尼族的审美观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历史文化所带来的厚重感,这是迁徙民族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作为西南氐羌民族一员的哈尼族,“在民族情感上有着普遍追思、崇尚北方和游牧生活的民俗事项和心理意象[1]。”
史书《金史·太祖本纪》记载到:“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游牧民族对于自然的崇拜大多体现在色彩上,古人认为白色是日月山川本身的颜色,是喜庆圣洁的代表,哈尼族最早的服饰形制也是同游牧民族相仿,在哈尼族的历史中,记载过哈尼族原本是穿着白色的衣服,后来因为躲避敌人,将自己的衣服用靛蓝染黑躲过袭击,后来以黑色作为服装主色的传统就沿袭了下来。不过尚白的审美习俗也还是保留了下来,渗透在哈尼族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还是可以看到,比如哈尼族女性在结婚时要穿着白色的裙子,老人孩子在生辰日或是身体欠佳的时候,家里人都会为他们拴上一根纯白或是黑白相间的棉线来祈愿平安吉祥。
哈尼族作为一个山地民族,其色彩感受虽然不如依水而居的傣族那样色彩张扬轻丽,也不像同为氐羌后裔的彝族一样对比强烈、外放张扬。哈尼族作为迁徙民族有着迁徙民族共同深重的历史记忆,在审美表现中有他们特有的内敛与厚重。在色彩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哈尼族拥有着非常细腻的色彩感受,使得哈尼族服饰色彩稳重又不失亮丽。同时,服饰不仅仅只是记录,哈尼族先民通过对现实事物的主观处理,进行夸张与变异,使得他们的服饰图案兼具再现性与表现性。哈尼族原始宗教意识激发出来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丰富而又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可以说是非常具有生命力。
哈尼族崇尚黑、白、红三色,不论男女老少,服饰底色均为黑色或靛蓝色。
哈尼族男子服饰式样较为单一,以黑布或白布包头,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在领口袖口以刺绣加以点缀。居于西双版纳州地区的男子穿右襟上衣,僾尼支系的男子爱用银饰点缀两襟,多以黑布裹头,服饰整体朴素干练,如图1。
图1 西双版纳哈尼族各地服饰示意图
哈尼族女子服饰精美繁复,更具特色。哈尼妇女们在靛蓝染制的布料上进行鲜艳精巧的刺绣,主色调沉稳,装饰造型以及色彩上又富于变化。在哈尼族女性服饰中,未出嫁的女性与成婚的女性服饰也有差别。少女的服饰颜色亮丽,妇女的服饰多以黑色靛蓝色为主,再以银泡和刺绣加以点缀[2]。
民族的艺术实践活动正是民族审美心理积淀的外化产物。哈尼族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历经磨难,正因为经历了艰难的迁徙,哈尼族崇敬自然,崇尚和平安定的夙愿以及歌颂勤劳智慧、友善睦邻的性格成为了哈尼族共同的心理积淀,深刻地埋在了他们的民族记忆中。
哈尼族崇拜白鹇鸟,曾效仿白鹇鸟穿着白衣白裤。后来经历战争与迁移,发现白色不易隐蔽,才换成了黑衣黑裤,红河县的奕车年轻女子的冠饰“帕常”,仍旧保留了它的色彩以及样式,以表达对于白鹇鸟的崇拜。
哈尼族服饰底色大多选择黑色、靛蓝色等色彩,再饰以色彩丰富的刺绣、布贴、配饰等,正是因为在哈尼族居住的山地中,作为衣服染料靛蓝产量最为丰富。
在哈尼族祖先迁徙的线路以及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哈尼族先民由平坦开阔的游牧民族变为居住在山地的山地民族,黑色、靛蓝色能更好地吸收热量,利于山地劳作以及储备热量[3]。因此在民族发展的变迁过程中,色彩也成为了民族适应环境,传承民族情感的重要表现因素。
哈尼族作为西南氐羌民族的一员,在审美的观念上同古代羌人有着相似的地方,比如服饰尚黑、连名制、火把节等文化特征。在审美观念的表达上,哈尼人深受原始信仰以及神话思维的影响,并把他们的信仰与历史文化融入服饰当中,因此哈尼族传统服饰色彩的设计中有着“师法自然”的宗旨。
从哈尼族现在的服饰上我们不难看出,哈尼族是一个崇尚黑红色的民族。哈尼族史诗中对于天界的形容就是红色:“天边有个‘虎尼虎那’的地方,红红的石头像天火燃烧,哈尼族祖先就生活在这个地方”,在他们的认知里红色就是代表了天界。在哈尼族人家中也一定会有一个火塘和炕笆,火塘内燃着的火不能熄灭,炕笆上的东西外人也不可随便触摸,哈尼族认为,火塘带给哈尼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因此红色对于哈尼族就是神圣信仰的象征。
哈尼族除了黑红两色,历史中也记载着哈尼族崇尚白色。如道光《他郎听志》:“窝泥黑白两种,以衣色分别。”但是现在哈尼族的传统服饰中我们却很少见到有白色的元素,现在哈尼族的服饰大多以黑色、靛蓝色为主色调,这是因为传说中,哈尼族最开始是穿着白色的衣服,后来遇到鬼魄,在逃跑的路上,用靛蓝的叶子将衣服染黑,变成与鬼域相同的颜色,让鬼魄无法找到哈尼人。因此哈尼族认为黑色能给哈尼族带来庇佑。传说也符合哈尼族史实,哈尼族作为一个相对弱小的民族,时常经历斗争与逃亡,黑色作为保护色能够帮助他们隐蔽,因此这也是哈尼人结合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传承下来的习俗[4]。
哈尼族崇尚白色的观念在哈尼人的特殊场合还是可以看到,比如说哈尼族女性在结婚时下装必须要穿着白色的裙子;走向人生的尽头——葬礼时会穿戴白色;在小孩满月或者是老人寿宴时,家里人都会为他们拴上一根纯白或是黑白相间的棉线来保佑平安吉祥,表达对家人平安健康的期盼。从哈尼族最为崇尚的三种颜色里也可以窥见,象征着鬼域与庇佑的黑色、象征天界与生命的红色以及象征神圣与纯净的白色,都被哈尼族赋予了神性的意义,并将这种代表信仰的色彩符号融入传统服饰中流传至今。
在色彩的搭配上,除了以黑红为主,在配色上也十分讲究。在笔者调查的僾尼支系服饰的过程中,阿卡绣传承人张戈告诉了我们僾尼支系的挑绣配线口诀(Ar Bovq Kanrjaeq):“图案颜色的规律是按照:‘深绿-大红-白-深蓝-橙-浅绿-玫红-黄-紫’来进行刺绣的,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配色口诀,我们自己随便配色就没有这种绣出来的好看。”哈尼族的配色是必须要遵循传统的[5]。平直循环的刺绣就顺着配线口诀进行刺绣,中心对称的图案就以对角的顺序进行配色。从配色口诀上也能看出,僾尼支系在色彩上有着一套非常成熟的审美标准,深绿-大红、白、深蓝-橙、浅绿-玫红、黄-紫,除去白色,其他两两相邻的色彩都是互补色,给人以丰富跳跃的色彩感受,同深色的服饰主色调相配,显得色彩艳丽而不失稳重。
哈尼族作为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通过有别于文字记录的方式,来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一方面他们会选择一些记忆力极好的男性歌者,以叙唱诗歌的方式将自己的文化传唱下来;另一方面,哈尼族女性将历史故事、宗教信仰、生活技艺、社会规范等题材以图案的方式记叙在哈尼族的传统服饰上,成为一部随身穿戴的民族史诗。可以说哈尼族的古歌史诗作为一种语言记忆,由哈尼男性口口相传,而哈尼族对于历史的图像记忆则由哈尼族女性通过服饰刺绣传承了下来。哈尼族的服饰承载着他们的迁徙发展史、农耕史、文明史,也是我们探讨哈尼民族审美观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历史的挖掘,能非常明显地意识到哈尼族服饰中蕴含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服饰本身的意义。哈尼族服饰用刺绣代表文字,借助这些图式来表达该民族的宗教信仰、社会规范以及审美追求,忠实地记录了哈尼族审美发展变迁。服饰对于哈尼族来说是一部活历史,亦是哈尼族艺术文化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哈尼族的审美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原始信仰以及记录历史的需求上[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冲击,大多数哈尼族年轻一辈都不再穿着民族传统服饰。在这种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的同时也带来了审美上的多元化。哈尼族素来是一个热爱和平、兼收并蓄的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融入也保持着包容、学习的心态,采访过程中,大多数哈尼族还是以传统为美,但是同时也欣赏其他民族服饰以及现代服饰的风格。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在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民族之间都在相互欣赏中完善发展着自身的文化,服饰上相互的借鉴与影响也成为了民族服饰发展一个重要的脉络。
哈尼族传统服饰作为民族内外识别、表达民族审美、强调民族情感的工具,在造型艺术审美上是具有独有的体系的:在服饰整体上,服饰刺绣与底布的比例体现服饰的年龄变化;图案上,根据历史传统设计的图案在袖口、后背、绑腿以各种二方连续方法进行装饰,显得多彩灵动;在图案的配色上,尊崇黑红为主色的前提,刺绣多运用对比色,互补色来凸显图案的美感,色彩和谐,体现着哈尼族独到的色彩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