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硕译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361000)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属临床常见病症,好发于老年群体,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与遗传、年龄、生活方式等关联密切,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血糖升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身体健康[1]。相关调查研究发现[2]老年T2DM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认知相对匮乏,治疗依从性相对偏低,致使血糖控制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故临床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症认知度,提升其治疗依从性。针对性护理模式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体需求,依照患者具体情况实施的个性化护理模式。本研究旨在探究针对性护理模式对老年T2DM患者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老年T2DM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6.31±2.2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97±0.86)年;对照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60~71岁,平均年龄(65.78±2.30)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77±0.92)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标准 1)符合T2DM诊断标准;2)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认知功能不全;2)伴恶性肿瘤;3)严重器质性疾病;4)精神疾病史;5)听力障碍;6)中途退出;7)1型糖尿病。
1.4 干预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口头健康宣教,内容包含疾病相关知识、用药指导、运动及生活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预防、疾病危险因素、用药不良反应、治疗意义、注意事项等,并定期对其血糖指标进行监测。此外还需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针对存在负面情绪患者多予以鼓励,并嘱其家属多陪伴,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干预3个月,采用电话形式,2次/月,内容包括了解病情改善情况、告知复诊时间、解答疑虑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个体评估包括护理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喜好、生活状态、性格特点等,并对其身心状况进行评估,依照其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健康宣教:针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以讲座、交流会、面对面交流等形式,通过通俗易懂语言进行健康教育,针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以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公众号、微信群等)、PPT播放、走廊画报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同对照组。同时还需加强药物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药物的具体服用方法、剂量、次数等,指导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保障血糖波动水平不能太大,并且还应当对血糖血脂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针对患者的病情状况,指导患者适当进行锻炼,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及锻炼时间,嘱咐患者随身携带药物及联系方式,避免出现低血糖,帮助患者制定科学健康的饮食计划,多摄入水果蔬菜,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以诱导式询问法了解患者心理感受,针对内向型性格者,以耐心劝导、积极引导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强调主治医师经验,告知其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要求其家属尽最大可能满足其需求,对其多鼓励、多陪伴、多理解;针对外向型性格者,采用案例影响法鼓励其树立战胜“病魔”信心,同时为其讲述病症危害。此外还可通过音乐疗法等干预方式,为其播放喜欢的轻缓音乐,转移其注意力。鼓励患者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并给予心理暗示,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让其放松并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病情。引导患者接受自己,顺其自然,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改善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观念,通过药物治疗结合饮食调理,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还可以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如为患者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环境,心理压力得以缓解,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爱好,为其播放轻松的音乐,从而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保持情绪舒畅。家庭给予心理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家属应当鼓励患者建立自信心,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3)饮食及运动:依据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嘱忌食动物内脏、油脂类食物;以蔬菜、水果以及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尽可能地少食多餐。此外依照其体质状况、年龄、体质量、运动喜好等,为其推荐1~2种有氧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免疫力与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改善其机体代谢。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仅是保障护理效果的基础,更与患者疾病的康复密切相关。有效的心理干预也非常关键,护理人员应当语言温和,多与患者沟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入院之后,保障患者的环境安静舒适。主动为患者讲解糖尿病有关知识,让患者意识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并非疑难杂症,同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虽然目前没有好的方法根治,但是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药物干预、实时监测血糖、血脂等方式减少并发症。在和患者接触过程中,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和烦恼,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取得患者的信任,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面对现实,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2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1.5 观察指标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总分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越差。3)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心理状态,总分均为100分,分值越低,心理状态优越[3]。
2.1 2组患者HbA1c、2 h PG水平比较 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HbA1c、2 h PG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HbA1c、2 h PG水平比较
2.2 2组患者PSQI评分、SAS、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PSQI评分、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SQI评分、SAS、SDS评分比较分)
随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改变,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4]。T2DM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安全,随着该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目前已经成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数据显示大约超过70%的患者缺乏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对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遵医行为也会明显下降,不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与护理工作,导致血糖控制效果十分不理想。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为疲乏、消瘦、多饮、多尿、多食,且是终身性疾病,患者必须要长期进行治疗。老年患者身体素质下降,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疾病带来的不适感和压力让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不良心理情绪会对患者的内分泌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治疗效果比较差。还会引起睡眠障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长期睡眠障碍会造成患者胰岛素抵抗越来越严重,其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及血糖控制都会产生不良影响[5]。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患者出院并不能代表痊愈,必须要坚持康复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够尽可能减少疾病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和不良影响。故临床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大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医生和护士无时不刻的监督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其血糖、饮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但是一旦出院后,缺少监督便会放松治疗和服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攀升,患者一旦出现不良情绪,心理状态也会不稳定,其睡眠质量和生命质量明显下降,因此,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护理意识是非常必要的[6]。
针对性护理在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并根据患者自身疾病特点及实际需求,制定的具有针对性、规范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遵医行为也有了很大提升,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疾病康复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保障治疗效果。现阶段,临床针对老年T2DM患者多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多以疾病为中心,普遍是针对全部患者统一实施护理干预,不重视个体差异性,无法充分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整体效果不理想[7]。针对性护理模式属个体化护理形式,建立在对患者个体差异充分且科学的评估上,按照评估结果实施区别化护理干预的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更具人性化、规范性及针对性[8]。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将针对性护理模式联合应用于60例老年T2DM患者,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HbA1c、2 h PG水平、PSQI评分及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护理人员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充分考虑其个体表现,注重其内在需求,充分体现针对性干预特点,如依照患者文化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宣教方式实施健康宣教(PPT播放、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多样,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进而有效提高其对自身病症认知程度,告知其疾病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治疗目的、意义,并针对其不同性格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强调主治医师经验,为其播放舒缓音乐,转移其注意力,为其讲述治疗成功案例,对其进行积极引导,进而有效调节其心理状态,提高了睡眠质量。此外,护理人员按照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对其进行科学饮食指导,进而利于减轻其机体胰岛B细胞负担,加之与有氧运动相结合,进而利于改善其机体代谢,维持稳定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