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轩
1942 年2 月3 日,港九大队在西贡黄毛应村教堂宣告成立(杨卓轩/供图)
2016 年6 月,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中国抗日战争志》获批立项,这是抗日战争史研究和志书编修的创新性结合,具有重要的时代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香港抗战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纂《中国抗日战争志》中,不能忽视香港抗战的内容,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香港人民抗战斗争。
在香港抗战研究方面,莫世祥《抗战初期中共组织在香港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奉命从内地到香港的中共党员,联络起一度失去上级领导却仍坚持秘密工作的香港地下党员,为中共开展港九游击战争奠定组织基础。曹二宝《抗战时期的香港与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对香港特殊地位作用的认识与实践。周云、尚伟《抗战风雨中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认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为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何立波《东江纵队与香港抗战》研究东江地区抗日中流砥柱东江纵队在中共领导下英勇抗日立下的特殊战绩。潘琦《港九大队沙头角中队在香港的抗战救亡活动》以港九大队沙头角中队在香港的抗战救亡活动为切入点,阐述英雄的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对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斗争。张雪峰《“抗战史上最伟大的营救行动”香港大营救》主要阐述香港大营救任务始末。邓家宙《抗战时期香港救亡赈难团体(1935—1941)介绍》主要依据官方文献、报刊等数据以及从遗址遗迹搜集的原始资料,探究1935—1941 年香港各界组办赈济内地战灾的团体名单及其性质与沿革。李光和《抗战时期日占香港的“归乡”运动述评》阐述归乡运动发生的社会动因与表现形态。赵佳佳《抗战时期的香港救亡团体述略》主要研究香港沦陷前后,救亡团体在抗战宣传、物资筹募、难民救济、回内陆服务等多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1941 年12 月8 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进攻香港,仅半月余香港即告沦陷。从此,香港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除武装斗争外,香港同胞还以各种形式打击日本占领军,如怠工、破坏设备、印发抗战宣传品、承担秘密运输任务、掩护抗日人员、提供敌伪情报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1941 年4 月17 日,日本大本营陆海军部印发《对南方施策纲要》提及侵占香港;12 月8 日上午8 时,日军袭击香港启德机场,战争正式开始;12月25日晚7时,香港宣布向日军无条件投降,日本于当晚9 时45 分宣布日军占领香港。从日军入侵香港到香港大沦陷历时18天,从此香港进入日占时期。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香港各界全力以赴支援祖国抗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物资援助。香港以援助抗日战争为宗旨,短期内成立10多个社会团体,陆续开展各种活动募集捐款。其中主要包括香港各界举行义卖,献金救国;香港学生赈济会募集资金;香港“八一三”救国献金运动;香港76 个商团联合募集寒衣;香港九龙新界司机总工会向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捐献救护车。此外,香港工商界等商会以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2.香港同胞回乡抗战。日军侵犯华南后,许多香港青年要求投身抗日战争。1938 年10 月,在香港党组织全力协助下,中共东南特委在港澳组织大批青年回乡参加抗日工作。他们不仅在内地开展赈济活动,还进行抗日宣传。
3.香港同胞同汉奸卖国败类进行坚决斗争。1939年1月,汉奸报社南华日报社社长林柏生被香港爱国志士刺杀;8 月后,在香港的80 多名汪伪集团下属3家报社工友,毫不犹豫辞职,坚决脱离汉奸集团。
自古以来,香港在国家全局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就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认识得最早、最深刻,在实践中最成功。在长达3年多时间里,香港人民不仅自发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直接抗日游击战争。首先在香港设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后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为开展香港地区游击战争,专门成立港九大队。
1937 年冬,中共中央在香港建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这是抗战初期党在香港的核心领导机构。遵照周恩来指示,办事处对外以“粤华公司”名义运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环境,积极发展华南抗日力量:一方面大力争取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支持,宣传中共抗日主张;另一方面团结国际友人,同时动员和组织爱国青年回乡抗战,为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持久抗战武装基础,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1.对外宣传中共抗日方针政策,接收、转运援华物资。不仅为中共领导的国内抗日武装募集到大量物资和款项,还为党在香港上层社会向中外名流秘密进行统战工作打下基础。
2.积极沟通中共中央与广东地方党组织的通讯联络,大力扶助广东各地抗日武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粤港地方组织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积极领导协助下,先后建立东江、珠江、琼崖等多个抗日根据地,成为香港全面抗战的重要武装组织。
3.建立各方统战组织。按照《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强化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如宋庆龄在香港建立的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等重要联络机构,中国共产党不断得到民主人士、著名人士、海外爱国华侨、国际友人的支持,他们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争取中外在港名流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团结更多在港文化界、出版界、新闻界人士。1938年下半年起,因避战祸移居香港的许多内地文化界人士,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开展抗日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高度重视国内外宣传工作,与宣传领域的中共党员和爱国人士联合组建抗日文化新闻团体等进步文化团体,不仅创办10 多种抗日报刊,还翻印出版毛泽东著作,开办进步书店,编排演出进步电影、舞台剧等。
5.组织爱国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回乡服务团。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协助下,地方党组织对外以同乡会等团体名义,聘请党组织负责人、爱国学者等授课演讲,举办各种训练活动。受训人员结束训练后派往内地参战,支持华南地区人民抗日游击战争。
6.开辟抗战期间“香港—延安”千里交通线。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内地八路军严密组织港澳和海外物资千里转运支援抗战,确保护送人员和转运物资的任务顺利完成。
1938 年6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在香港与保卫中国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宋庆龄及其他委员合影。右一为廖承志,右四为宋庆龄(杨卓轩/供图)
7.在香港建立秘密情报网。1941 年8 月1 日,中共中央成立专管情报工作的中央调查研究局,在香港设第二调查研究分局,搜集欧美国家情报和日本及华中、华南地区情报。
1943 年12 月2 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扩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在《东江纵队成立宣言》中,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此,东江纵队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东江纵队主要由香港爱国青年组成,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拥有1万余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开辟了“敌后三大战场”之一的华南敌后战场。一是派出武装工作队联合群众筹措物资。他们进入沙头角、西贡等地区,收集英军遗弃的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军用物资。二是发动游击战。在元朗、沙田、西贡区和大埔区等地组建农民自卫队、农民常备队和新兵训练队。三是营救国际人士。在驻港英军投降后,东江纵队营救了一批被俘的在港英国、加拿大、印度等国际人士,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四是成立特别情报工作部。1944 年10 月,东江纵队接受美方情报组的合作请求,成立特别情报工作部,不仅利用掌握的大量重要情报有力打击日军,还为在香港、广州等日军占领区构建情报网络系统提供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港九大队是唯一一支坚持在香港开展对日斗争的抗日武装力量。在香港沦陷时期,它成为支援香港抗日救亡斗争最直接、影响最大的一支力量,有力地配合了东江纵队活动。
1942 年2 月3 日,经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决定,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大队成立,直属东江纵队司令部,称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后改称港九独立大队(简称港九大队)。港九大队下分5 个中队,即长枪队、短枪队、海上武装队、城区地下武装队和情报系统队,其队员不仅包括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还包括工人、农民和企业的进步青年、香港爱国民众,以及一些进步社团组织成员。港九大队以香港、九龙为主要活动地区,在广九铁路沿线伏击日军,同时利用香港商业中心的条件,采购武器弹药和物资。
港九大队利用市区与山区、海上与陆上、武装斗争与地下斗争、情报网与交通网相配合的形式,在香港开展灵活的游击战;大力协助盟军,先后与英军服务团、美国情报组织合作,特设国际工作小组,在香港建立秘密电台,并在香港市区建立地下活动组织;与护航大队互相配合,保护渔民及海上航道,破坏日军的海上运输。
1941 年底,香港被日军占领,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 余人滞留香港。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周恩来当即紧急致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地区游击队负责人,要求他们不惜任何代价营救。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立即行动,联合广东各级党组织和东江地区游击队,在日军严密封锁和日夜搜捕中分水陆两路帮助上述滞留人士撤离香港。这次转移历时近200 天,行程万余里,遍及10余省市。为此,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受到中共中央通电嘉奖。
这次营救任务是中国抗战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城市沦陷中的突围壮举,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次营救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民主人士患难与共的关系,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推动全民族团结抗日奠定了基础。
围绕香港地区抗日救亡斗争,中国共产党、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及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等正义力量团结一致、共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这些贡献对当代中国人牢记历史、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启示。香港在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香港同胞和祖国内地军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需要我们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
《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科学性、资料性和文献性。
因此,编纂抗日战争志就要把握志书的科学性、资料性、文献性。科学性,即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严格遵循志书的体例规范;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即入志资料必须客观真实、系统完整、准确科学,并具有资政实用价值;文献性,即地方志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文献,地方志的编写应严肃、严谨。地方志书并不是简单地将收集的资料杂乱无序地堆积成资料汇集或资料长编,而是要经过综合筛选、梳理提炼,按科学的规范体例编纂而成。
把抗日战争志打造成传世精品,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要处理好史志关系,实现抗战史研究和志书编纂的完美结合;要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将精品意识贯穿于编纂出版全过程。胡绳指出,应保持新编地方志所应有的科学、严谨和简练,在涉及当地革命斗争史和党史时,搜集资料应细致广泛,具体编写要有所选择,不宜作不需要的渲染。因此,编纂抗日战争志要牢牢把握诸葛计在《宝山县志》编写过程中指出的记述抗日战争内容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既要写敌人的无理由入侵、战争手段的残暴及战争结果的惨烈,更要写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抗日决心,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军队在艰苦条件下忠心报国的气概。二是要将曾经沦陷的地区已出版的地方志书作为重点参考,取其精华,特别是要着力记述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展抗日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内容。三是要站在民族立场的高度,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记述好中国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业绩。四是要记述好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军队作战的支持与配合,及后方地区人民为抗战作出的贡献。五是要注意记述各种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队伍及人民群众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等。六是在人物志中应当给抗日英烈们以充分的位置。首先让该入传的人物都立传,尤其为那些率部英勇抗击日军的中下级军官立传,以记下一个为国而战的英雄群体;其次,要设立抗日阵亡将士名录,除姓名、乡籍、所属部队、任职、阵亡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外,还可加上“事迹简介”一栏。七是要注意反映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全方位、多角度记述全民参与的抗战斗争。
编纂抗日战争志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其意义在于使中华儿女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历史智慧,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真正做到用史实说话,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地方志是一门独立学科,研究和把握其编纂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脱离时代精神和社会环境。香港抗战内容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志》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在编纂过程中,也要注重挖掘抗日战争新史料,撷取一切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资料入志,使志书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