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胡月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的霍启刚提出,香港应善用“一国两制”优势,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
1997年7月1日,漂泊已久的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回首25年,紫荆盛开,风采依旧。25年来,在祖国全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极大成功。
近日,《今日中国》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先生。他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是香港发展的新起点,我们正在迎来属于每一个香港人的大时代,期望未来在新一届政府的带领下,一起以结果为目标,打开香港发展新篇章。”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
《今日中国》: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给您留下了哪些印象?霍启刚:
记得1997年我仍在英国留学,当时特意向学校请假,在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前从英国回港,与家人一同见证历史时刻。我和奶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回归交接仪式直播,英国国旗和港英旗徐徐降下,象征着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正式结束。7月1日零时整,解放军军乐团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旗与区旗在乐曲声中徐徐升起,两面旗帜随风飘扬,不论是现场参与仪式的观众还是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市民,心情都是无比激动的,感觉犹如亲手揭开了历史的新一页。坐在我旁边的奶奶双眼泛着泪光,轻声念着:“回归了,我们回归了!”
《今日中国》:
作为立法会议员,您如何看待“爱国者治港”原则?霍启刚: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5年,历经25个寒暑,香港有起有跌,在国家的支持下,我们跨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击退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抵御金融风暴、战胜非典型肺炎疫情、平安度过金融海啸、结束社会事件暴力冲突、逐步走出新冠肺炎疫情。每一个重要时刻,总有祖国的大力支持。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历经了多场选举,始终践行“爱国者治港”这一原则,维持“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相信这是每一位香港市民所乐见的。社会一直期待立法会有高质素的议事问政,有担当、有水平地做好立法、监察和审批拨款的工作。
放眼未来,我们首先要强调制度自信,不再盲目吹捧西方的议会制度和政制民主,更重要的是吸收各个制度的长处与自身的融合。其次是强调行政立法的协调配合,使协调配合成为议会的新风格。新一届立法会开局至今,集中处理了经济和民生的各种问题。议员的意见能够上达官员,协商的氛围在议会中变得越来越浓。作为香港立法会议员,我跟其他议会同事将共同携手,谱写特区由乱及治、由治及兴的管治新蓝图和宪政新秩序。
《今日中国》: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香港应善用“一国两制”优势,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任,在这一方面香港有哪些优势?曙光照耀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
霍启刚: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政治民生与内地的联系愈加紧密,文化艺术亦不例外。在过去和文化艺术界朋友们沟通的过程中,听到很多业界朋友们的心声,希望有更多机会能够进入大湾区,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前不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重组,新成立了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我们也期待政府部门有清晰明确的方向和途径,能够协助相关品牌走进内地,使香港与内地有更好地互动与合作,从而共同拼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站在回归祖国2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更肩负重任。正如2021年7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来港讲话时指出:“要发挥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人文思想交流,讲好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香港故事,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今日中国》:
在历史发展的新节点,您认为香港有哪些新的使命和机遇?霍启刚:
我们正站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新的历史节点,“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国家赋予香港的新使命和新机遇。香港是各类知识产权服务的主要交易市场。国家“十四五”规划又提出了香港“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新定位。知识产权是支持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适当地保护知识产权,才可以鼓励创作者进行创作,并让更多投资者愿意来港进行知识产权交易,真正实现文化出海。此外,香港的《版权条例》将会进行修订更新,逐步与国际实现接轨。
另一方面,近几年香港也迎来了文化艺术的大时代。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在港成立,国家艺术基金自2021年起对港澳全面开放,万众期待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也已成立,为香港的文化艺术界新发展带来曙光。
如今的香港要发展文化艺术,不仅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更要从区域的定位和长远眼光去考虑。一个长远的文化艺术政策和发展蓝图能够帮助业界打造健康发展的跨区域文化生态圈,为人才提供教育途径,让他们在文化生态圈内找到出路,有足够的晋升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一个长远的文化艺术政策和发展蓝图能够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是全球的大趋势,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足够的支持,能够鼓励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发展,让科技可以用于加强生产力及增强观众体验。
《今日中国》:
作为香港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您如何评价香港体育事业的发展?霍启刚:
我的爷爷、父亲和我自己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香港体育的发展。我的爷爷和父亲为北京申办奥运奔走,在不同的国际体育平台上为国家发声,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希望通过举办奥运,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风采和智慧、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形象和决心。2001年7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北京获得2008奥运的主办权,全国人民走上街头挥动国旗欢呼雀跃,当时身在北京的我也来到天安门广场和欢庆的人群,一起为祖国加油。2008北京奥运的确让世界认识中国,中华文化风潮席卷欧美,很多外国人开始学习使用筷子、汉语,选择来中国留学。我们到外国旅游也不时能听到当地人用普通话对我们说“你好”和“谢谢”。北京奥运国家队金牌运动员访港,让全港沸腾。多场表演门票一票难求,现场座无虚席,市民都想一睹国家队运动员的风采,为国家体育成就而骄傲。
我认为体育对于团结社会的作用毋庸置疑。北京奥运会后,香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感产生了新飞跃。到我们这一代,国家更重视全民健康、全民参与体育运动,体育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精神上团结,而又增加了推进健康的氛围,中国成为了真正的“体育强国”。
2020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香港代表队取得了史上最佳成绩。香港击剑运动员张家朗夺得回归后首枚奥运金牌,奥运史上首次在升香港区旗的同时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令香港人无比自豪。香港全社会对体育的关注达至前所未有的热度,至今热情未减。
这届奥运会香港代表队的优异成绩,实际上是2002年政府提出“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体育战略取得的成效。然而时代在变,我们需要在“三化”之上再加入“产业化”和“专业化”,从而释放更多资源投入到体育界,全面推进全民健康,带动香港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使运动员及运动相关专业人才有更好的待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