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之“却”字解

2022-07-15 13:12黄人二
文艺理论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训诂杜诗杜甫

黄人二 童 超

引 言

杜诗名篇,多出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至至德四载(公元759年)间,诗人年纪为46至48岁。根据史书记载,至德二载五月,诗人自长安流归凤翔,拜左拾遗,以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八月,墨敕放还鄜州,省视妻子、儿女。《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诗中“畏我复却去”一句的争讼,为大家所熟知,于19世纪60至80年代最烈,至今未有一个客观的定论。本文无意挑起争论史,只是想解决真切训诂。萧涤非云:“如果通过这一小问题的争论,使我们对诗人那种‘细论文’的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扬,那么对于我们学习、研究和批判继承文学遗产,也将不是无意义的。”(萧光乾整理221)其说甚是,此篇论文撰写目的即此。除了印证历代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历”的高度评价,并揭櫫“方言”的研究外,在解决古汉语、古诗文的字词训诂上也具有一定启发性意义。

一、 诸家说法集评

前修之说,大体可分仇兆鳌、俞平伯、吴小如、傅庚生等一系,以及金圣叹、张相、蒋礼鸿、萧涤非等一系,其他人大抵在两边依违、调和。兹分述之。

前一系认为“畏我复却去”是娇儿或怕生、或畏父亲之威严而退开,代表性观点如下:

1. 王嗣奭(1566—1648年)云:“娇儿却去,正为少欢趣,不暇拊摩致之。”(王嗣奭84)

按,王嗣奭以“却”解“却”,等于没有训诂。不过,可以推猜其意。其以老杜归家,数日之后,娇儿望之而畏,退却离开,因无欢趣之故,以老杜无暇抚摸娇儿头足、表达关爱所致。如此一来,“却去”的主词是娇儿,不是老杜。

2. 仇兆鳌(1638—1717年)云:“急于回家,而仍少欢趣者,一为父子久疏,一为生计艰难也。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状最肖。”(仇兆鳌注392)

按,仇氏于“复”字标音“扶又切”,但重要的“却”字反而没有注明反切。他的说法与王嗣奭接近。娇儿“不离膝”,突然见到战乱中许久未见的父亲之故;“复却去”,久视父亲,见其威严,畏怕而离开。“却去”的主词仍在娇儿。

3. 吴小如于1962年1月26日《北京晚报》发文《说杜诗“畏我复却去”》,云:

从全诗看,杜甫回了家,骨肉团聚,本是高兴的事。但由于诗人忧国伤时,以“偷生为耻”,虽与妻儿朝夕相处,也觉得“少欢趣”,因此总不免带有不悦的神情。孩子对父亲原很亲热,自然就慢慢悄悄地退缩着躲开了。而孩子的行动翻转过来又增加了诗人“还家少欢趣”的心情。(中华书局编辑出版249)

后来,1982年3月,他重申己说,于《吴小如讲杜诗》中云:

《羌村》第二首“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其中“复却去”,一般都讲成娇儿本围着我转,见我脸色不好,于是躲开了。正式提出疑问的是金圣叹,他认为“畏我复却去”应该是孩子怕我再走。萧涤非先生也认同,并以陈师道学习《羌村》的几首古诗,作为证明。陈诗确有怕父亲再走之义。我认为陈是学《羌村》,但陈写诗的环境与杜甫不同,不能以陈证杜。萧先生说服不了别人,俞先生、傅庚生先生、我本人都认为是躲开之义,[……]我认为“却”就是实词,退却的意思。(吴小如67)

按,“畏我复却去”,宋人任渊作“畏我却复去”,所以,不能说“复却”以“却复”解释,是谓“改诗句”,或云“没有版本的依据”。“却”是实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畏我复却去”句中,“却”字可以是虚词。而且,应该要以虚词来解。

4. 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云:“按,张九龄《敕突厥可汗书》:‘其马今并勒令却去,至彼之日,以理告示也。’[……]‘却去’,均应释为‘退去’‘回去’。[……]当以仇说为是。”(杜甫,《杜甫集校注》第1册255)

按,金圣叹以“畏我复去”解释“畏我复却去”,是对的。不过,这样的解释并没有专门讲“却”的意思。“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意即“骥子不离我的膝下,怕我又再[次]离去”。“却”(或“卻”)与“复”同义,训“再,又也”。是以,“其马今并勒令却去”即“其马今并勒令复去”;谢思炜强调并解“却去”为“退去”“回去”“便去”,疑误。其以仇说为是,但仇以“复却去”解“复却去”,其真解到底为何?

日本吉川幸次郎《杜甫诗注》和下定雅弘、松原朗编订的《杜甫全诗译注》(吉川幸次郎322;下定雅弘 松原朗编531)说同于仇兆鳌,前文论之甚详,便不再评论。

后一系认为“畏我复却去”是娇儿与父亲久别重逢后依偎在怀,怕父亲再离他而去,代表性观点如下。

1. 金圣叹(1608—1661年)云:“乃今心短计促,迫为偷生,窜身还乡,昔图总废,咄咄自诧,又何惫欤?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557)

按,金圣叹以“畏爷复去”解“畏我复却去”,虽然也没有解释“却”字,不过,其释“畏我复却去”为“畏爷复去”,意“怕父亲再次离去”,是清楚的。

2. 萧涤非于1961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成金圣叹说法。又在1962年6月《文史哲》第3期刊登一文,重申看法不变。1980年,再发表文章于《中学语文教学》,重申前义不改(萧光乾整理221)。按,他的前后文章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1)“复却”就是“却复”。(2)“却”是虚词。(3)“却”为“即”意。我们认为,(1)(2)之说是对的,(3)的说法是错的。观点详见萧涤非主编、张忠纲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云:

却,犹即也。“畏我复却去”,谓畏我复似去年,再立即离家而去也。“却”“即”二字,唐人诗文中多通用。杜诗《苏大侍御涣》:“余发喜却变。”谓喜即变也。[……]亦有“看即”连文者,如李贺《野歌》:“条条看即烟蒙蒙。”或解“却”为“回”“返”,则于义为赘。[……]此二句向有异解。其一,王嗣奭曰:“娇儿却去,正为少欢趣,不暇拊摩致之。”[……]其二,金圣叹曰:“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徐增曰:“娇儿见父还家,却大欢喜,依依不暂离膝,人家儿女无不尽然,何知其畏我复出门去,此是以己之心,推娇儿腹中语。虽然,先生有官在身,奉诏以归,家中岂得久住?娇儿知之,故一则以喜,一则以畏也。”(《而庵说唐诗》卷一)吴见思曰:“娇儿绕膝,以抛离之久,畏我复去耳。”按: 以《北征》:“问事竞挽须”诸句参照,较之二说,当以后说为正。(936)

按,仔细一读,说法有抵牾之处。首先,说“却”犹“即”,疑误。其引古注,区分为两种说法,以仇《注》“复却去,久视而畏”为非;吴见思“畏我复去耳”为是,加上前文肯定训“却”为“即”,是谓两可,便互抵触。最后,若肯定“畏我复去”的说法,则“却”字究竟作何解释?仍然含糊,没有解释。至于任渊引此句诗为“畏我却复去”,“复却”作“却复”,以版本角度看,或许无关紧要;若以中古汉语语法而论,则大有深意,且看下文分析。

3. 姜可瑜云:

对于“却”的词义,我以为可从两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方面,由于“却”的虚词意义是“还也、仍也、在也”,跟“复却去”的“复”是同义词,因而可以把“复却”看成是一个双音虚词或虚词复用。[……]所以,“复却”连用,甚至“却复”连用,都并不是不可理解的。至于张相把“畏我复却去”记为“畏我却复去”,他可能有版本的根据,但这无关紧要,而重要的是张相显然是把“却”与“复”当作同义的“语辞”来理解的,而这种理解无疑是正确的。(姜可瑜57)

按,姜氏此番议论,相当精辟,我们完全同意,只需要再补上方言上的语音、相关词例上的训诂疏通即可。不过,以上说法是其将“复却”提出来讲的情况;文章尚且提到“却去”合在一起谈的状况。两说并存,确实也使人无所适从,难以判断此中的是非曲直。

4. 信应举云:

“复”、“再”、“更”、“又”、“却”,都是同义词,两个字结合在一起,成为同义词的连用,连用的意思与单用一个字相同。故“不复再见”等于“不复见”或“不再见”;“勿复更来”等于“勿复来”或“勿更来”;“又却如故”等于“又如故”或“却如故”。我们再把这些连用的虚词与“复却”比较一下,以“又却”为例,除了“又”与“复”在字面上不同以外,不管在结合形式上或词义上,都是相同的,所以“畏我复却去”就等于“畏我复去”或“畏我却去”。由于这些连用的虚词,并未凝定为一个词,所以又可以互相颠倒[……]“复却”,张相引作“却复”,张或有所本,但“却复”连用的例子,古籍中是有的。[……]由此可见,“复却”、“却复”也是可以颠倒的。(信应举62)

按,说亦大致可从,但还需要从方言、词汇、虚词等角度切入,深化研究。

5. 郭在贻云:“‘却’字既可训为‘去’,则‘畏我复却去’中的‘却去’便是同义复词,这句诗应当读为‘畏我——复——却去’,译成现代白话,即是:‘怕我——再——离开’。”(郭在贻291)

按,翻成现代白话“怕我再离开”,相当正确。不过,“离开”的人是老杜,而非娇儿,此说与王嗣奭、仇兆鳌异,是正确的,即“我”指老杜。又云:“这个‘却’字应训为‘离’或‘去’,‘却去’跟‘却归’‘却回’‘却返’‘却退’一样,也是同义复词。‘却’字训‘离’、训‘去’,也是由‘退却’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郭在贻290)

又按,其实,将“却”训“离”“去”,姜可瑜已说。“却”有“离”“去”的意思,没有问题。不过,杜诗此处“却”字训诂要不要采取“离”“去”说法,是可以商量讨论的。我们不采取这样说法,其说“畏我——复——却去”,我们改作“畏我——复却——去”,因为,“却去”就是“返回”“回去”的意思,回去哪里呢?杜甫才刚回家。如果是“复却”,只是“又”“再”义,“复却去”就是“又离去”,意思就对了。这样,“畏我——复却+去”可以和“娇儿——不离——膝”之句式相对。虽然所对文字词性不同,但是以其非五言格律诗故,不需要那么工整。像老杜《春望》“国破―山河―在”对“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对“恨别―鸟惊―心”,于各方面,对得极匀整,盖以其为五言律诗缘故(杜甫,《杜诗镜铨》145)。况且,“却”字读音要不要读如“雀”音?也是有问题的。

6. 蒋绍愚认为,“却去”是“回去”之意。唐代语言,“却”字放在表示趋向或带趋向的动词前面,通常是“回”的意思,而不作“即”或“离”义。“畏”句的“却去”应是“回去”,即从鄜州回到凤翔的朝廷去(蒋绍愚101)。

按,说颇拘泥。而且,暂且不论“却去”一词解释得对或不对,释“去”为“前往”(“即从鄜州回到凤翔的朝廷去”),实已错误。“却去”的“却”,在“畏我复却去”中,不能解释为“回”。

7. 胡小石云:“娇儿指骥子,杜所最爱。前年陷贼时犹作《遣兴》诗以忆之。《北征》云‘见耶(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与此同意,皆写天真小儿久别怕生之态。”(胡小石132)

按,《羌村》写至德二载九月中,初抵家之情景。其时骥子久未见父亲,确实是有“久别怕生之态”。不过,战乱之故,少见父亲,久别重逢,畏其再度离去,是以黏昵不离其膝。九月末写《北征》,经历大约一两周的相处,骥子熟悉父亲之后,反倒恶卧踏被、叫怒索饭,非“久别怕生”,反是“亲昵熟悉”,才有此态。父亲亦觉对孩子亏欠,虽孩子动作粗鄙,亦觉可喜。这里没有解释“却去”,不过,指出“娇儿”乃“骥子”,说法甚佳。“骥子”乃“宗武”小名,王秉钧加以考证,一并可参(王秉钧119)。

8. 郭在贻于后又云:

“却”字在六朝以至唐宋时期,是一个涵义相当复杂的多义词,它的本义是“退却”,(《广雅˙释言》:“却,退也。”)引申之而有回、返、还、复、再、后等等意思,它还可以跟这些词素组成同义并列复合词。[……]然则“畏我复却去”这句诗的意思,照我们的看法,即是:“畏我——复——却去”。“却去”是同义复词,犹之乎唐宋诗文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却返”“却回”“却归”一样,有人认为这些“却”字是虚词,实误。“畏”的主语是“娇儿”,“却去”的主语是“我”,从语法上说,这是一个兼语式。全句的意思是: 娇儿不离膝,怕我再离开。(郭在贻82)

按,“畏”的主语是“娇儿”,“却去”的主语是“我”,这样说法,是不对的。

9. 蒋礼鸿《怀任斋文集》之《杜诗释词》,有“复却”一条,其云:“自来有二说聚讼。一曰: 畏之而又离膝而去;一曰: 畏己复去家也。愚谓却有复义,张相氏已有定说。复却连文,即是共为复义,非谓又退去也。”(蒋礼鸿87)

按,张相1953年出版《诗词曲语辞汇释》,列举“却”的八种训诂,其六云:“却,犹还也,仍也。[……]‘晚岁复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言娇儿防我之还家而仍复去家也。”(张相68)以“仍”训“却”,其说甚是。其实,“仍”就是“又”“再”“重”之意。

二、 此处用语,保留闽南方言之特性

“复”有“再”“又”的意思在古书里面比比皆是。如《史记·项羽本纪》:“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148)诗歌之中,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复”都是“再”“又”“重”的意思。

“更”(“keng”)的本义是“改变”。《说文》:“更,改也。”(许慎124)后来引申有“更替”意义,《史记·孝武本纪》云:“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司马迁220)因“更替”有接续进行意思,故虚化之而有“再”“又”“重”意义,便读为“kèng”。杜甫诗中例子颇多,举《新安吏》“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即知(杜甫,《杜诗镜铨》204)。

“各”,训“异也”,王壬辰拟音为“koh”;有“各自”义,则拟为“kok”(王壬辰编83)。

按,“各”字疑无“再”“又”“重”义,是以不考虑此字。

5. 却(卻)。《世说新语·规箴》云:“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刘义庆编撰557)按,王衍不喜欢说到“钱”这个字,他老婆想改变他,叫奴婢把铜钱围绕着床,放满放好,使人无法在床的四周行动。王衍起床,看到“钱”碍着行走,说:“拿走这玩意!”他就是不说“钱”这个字眼。“阿堵”是“这个”的意思,“举却”是“拿走开”的意思。就东西而言,“却”是“移开”;以人而论,“却”是“退却”。

下文说明与“却(卻)”字组合的词[比方“某却(卻)”“却(卻)某”等],“却”字的意义会有哪些变化,其训诂又各自为何,借此探知“复却(卻)”的“却(卻)”要如何解释较好。

(1) 却。《太平广记》卷403《珊瑚》:“海中珊瑚,生于水底。[……]久而不采,却蠹烂糜朽。”(李昉等编3247)按,“却”,“即也”。

《水浒传》第11回:“一行人马都打扮好了,却把林冲杂在里面。”(施耐庵113)按,“却”,疑有“又”或“却是”的意思。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狱主闻语,却入狱中高楼之上。”(王重民732)“却”有“又”“复”之意。

《西游记》第49回:“妖邪道:‘[……]战未三合,我却败回来也。’”(吴承恩494)按,“却”,疑有“退却”之意。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惟愿狱主放却娘,我身替娘长受苦。”(王重民735)“却”亦“退”意。

(2) 却归。敦煌变文《叶净能诗》:“朕今忍寒不得,愿且却归,若更须臾,须恐将不可。”(黄征 张涌泉339)《太平广记》卷九六“回向寺狂僧”条:“今限已满,即却归矣。”(李昉等编639)

按,前文提到,萧涤非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杜甫,不是娇儿;“却”作“即”讲,也就是“就”的意思。则《太平广记》“即却归”者,乃为“即归”之意,可谓不通、不词之甚!这里的“却归”,大部分都是“返归”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却归”讲成“退归”的意思勉强可通,但不如解释为“又”“复”。

(3) 却还。刘长卿《送张栩扶侍之睦州》:“遥忆新安旧,扁舟复却还。”[清圣祖(康熙)御定375]按,“却”,疑与“还”同义而平列,“却”即“返”义,或者,即是“又”“复”之意。

(4) 还却归、归却还。敦煌变文《降魔变文》:“适看布金事已了,是以如今还却归。”(黄征 张涌泉559)《云谣集杂曲子》有《破阵子》词:“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陈人之 颜廷亮7)按,这里是将“还”“却”“归”三字,视作同义,然后平列,成为一词。是故,字的位置可以互相调换,既云“还却归”,又可说成“归却还”。

(5) 却回。敦煌变文《难陀出家缘起》:“有事咨闻(问)娘子,请筹暂起却回。”(黄征 张涌泉590)杜甫《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二首:“汝去迎妻子,高秋念却回。”《喜达行在所》三首之一:“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杜甫,《杜诗镜铨》572、151)

按,前文论及郭在贻认为“却去”的“却”训“回”之意,则“却回”即为“回回”;又认为,也可以将“却”训为“去”,则杜诗的“却去”成了“去去”之意,同样是既不通、亦不词。因此,他有一个结论:“‘畏我复却去’,也应该读作‘畏我——复——却去’,而不能读作‘畏我——复却——去’。”又按,其实,读为“畏我复却去”或“畏我―复却去”“畏我——复却——去”,都还可以,就是不能读为“畏我——复——却去”,因为,“复”“却”二字训诂与词性的意思接近,而“却”“去”在这个词例里面并不接近。这些“却回”,疑训“复回”“又回”,“返回”的意思。

(6) 却返。敦煌变文《目连缘起》:“不经旬日之间,罗卜经营却返,欲见慈母,先遣使报来。”(王重民701)按,此处“却”有“复”之意,“却返”即“复返”。

(7) 却来。《太平广记》卷三三三“武德县田叟”:“叟男曰:‘父往女家,计今适到,而所乘驴乃却来,何谓也(耶)?’”(李昉等编2646)敦煌变文《目连缘起》:“目连见母作狗,自知救济无方,火急却来白仏(佛)。”(王重民710)按,“却来”疑“复来”义,“乃却来”即“竟复来”,“却来”即“复来”,无不文从字顺。

(8) 却到。敦煌变文《叶净能诗》:“净能再问(闻)帝说,不觉哂然。便乃作法,须臾却到长安。”(黄征 张涌泉339)唐人小说《霍小玉传》:“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当却到华州,寻使奉迎,相见非远。”(王梦欧196)按,“却到”疑“复到”义,类似今人所说“又到”。

(9) 却至。《酉阳杂俎·玉格》“裴沆”条:“郎君此行非有急切,可能却(卻)至洛中干葫芦生乎?”(段成式23)按,“却至”疑是“又至”的意思。

(10) 却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杜诗镜铨》343)按,“却”有“又”义,或引申为“回头”的意思。

(11) 却据。《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破的,却(卻)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刘义庆编撰881)按,“却(卻)”疑是“又”义。

“搁”是俗写,与“又”结合成词,可以说成“又搁”,闽南语歌曲的歌词中,屡见“又搁想起你”(意“又再想起你”)、“又搁是黯淡的月”(意“又是没有月光的夜”)的说法。

台湾商店、餐馆,则常见以“‘搁再’来”取名。如“搁再来包子”“搁再莱(来)车轮饼”“搁再来海鲜快炒店”“搁再来餐厅”,都有“再度光临”意思。此乃“搁再”,“却复”为其对比。亦可倒言“‘再搁’来”,如请他人明日再来光临,会云“明天再搁来”;亦有商店名为“炸(再)搁来咸酥鸡”“再搁来炸蚵爹”者。即此“再搁”,相当于“复却”。还可以聚“又”“搁”“再”三字以连言,“你‘又搁再’来”即“你又再来”义。

7. 革。王力《同源字典》以“改”“更”“革”三个字是同源。“改”和“更”是上古音“之部”和“阳部”的“旁对转”,“改”和“革”是上古音“之部”和“职部”的“对转”(王力81)。

三、 “却(卻)”字的训诂意项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归纳出八条,他已经说得很好,简略说之如下,然后将“畏我复却去”的“却”字,做个定位,再提出我们的评论:

1. 却,语助词,用于动词之后(张相64)。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杜诗镜铨》146)按,“斫却”即“斫去”“斫掉”“斫除”。“却”,其实就是口语“去”“掉”“除”的意思。

2. 却,犹于也。(张相65)杜荀鹤《长安春感》:“此时晴景愁于雨,是处莺声苦却(卻)蝉。”[清圣祖(康熙)御定1993]以“于”对“却”,则“却”亦“于”义。

3. 却,犹正也,于语气加紧时用之(张相65)。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归路非关北,行舟却(卻)向西。”(杜甫,《杜诗镜铨》665)“行舟却(卻)向西”,即“行舟正向西”。

4. 却,犹倒也;反也。此为由正字义加强其语气者,于语气转折时用之。(张相66)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玉花却(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杜甫,《杜诗镜铨》406)画中的玉花骢,是假马;以画中逼真,仿佛是庭前之真马,“却”有“倒”“反”义。

5. 却,犹返也;回也。此由退却之本义,引申而来(张相67)。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50)言若聚首时,当回溯今夜巴山夜雨时的相思之情。“却”有“返”“回”义。

6. 却,犹还也;仍也(张相68)。杜甫《羌村》:“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杜甫,《杜诗镜铨》164)张相云:“言娇儿防我之还家而仍复去家也。”(张相69)按,事实上,张相是把“复却”的“却”解释为“还”“仍”,前引蒋礼鸿的说法,他认为张相把“畏我复却去”的“却”,解释为“再”“又”,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蒋礼鸿估计是记忆有些微误。不过,“畏我复还去”“畏我复仍去”,较之“畏我复再去”“畏我复又去”,于语气上更为加重,有“害怕我再一次‘竟然’又离去”的意思。其实,并不需要“加重语气”,因为杜甫还没有离去,离去只是假设、猜想,还没有成为事实。

7. 却,犹再也,意思有时与作还字解者略近(张相70)。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卻)出横门道。”(杜甫,《杜诗镜铨》79)按,“畏我复却去”的“却”,就是“再”“又”的意思。

8. 却,犹岂也(张相72)。李商隐《富平少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李商隐233)按,“却惜”就是“岂惜”,或可进一步引申为“不惜”,描述主人翁豪奢。

按,张相说法,基本把“却”在古诗词的意思揭櫫无遗。关于“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训诂公案的讨论,所以治丝愈棼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把早于他们的张氏看法加以考虑之缘故。因此本文简略和出,目的在此。他于“畏我复却去”的“却”字训诂与相关训诂,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地步了,所缺少的,应该就是方言、语音方面的讨论和考虑而已。

余 论

2. 从汉语的阴阳对转来看:

至于“复却”可以倒言为“却复”一事,《杜阳杂编》云:“上令宫人侍茶汤。有笑集貌古布素者,而缜发绛唇,年才二八,须臾忽变成老妪,鸡皮鲐背,发鬓皤然。宫人悲骇,于上前流涕不已。上知宫人之过,促令谢告先生,而容质却复如故。”(丁如明 李宗为 李学颖等点校1393)即作“却复”。按,“容质却复如故”,是说“容质恢复得和以前一样”,“却”“复”都有“又”“再”“重”义。而“复却”可以作“却复”,张相已说。况且,杜诗有一版本,“复却”正作“却复”。当然,有学者不承认、不相信这样说法,《杜阳杂编》此例,当可释疑,“复却”确实可以倒置为“却复”。

《法苑珠林》卷7:“未及至而府君遣安居还,云:‘若可还去,善成胜业,可寿九十三。努力勉之,勿复更来也。’”(释道世1953)按,此以“复”“更”连言,“复更”相当于“复却”,但不表示“更”即是“却”,这是不同的两个字。

单“却”字言,《玄怪录》“柳归顺”条:“后却至此,泊舟寻访,不复再见也。”(牛僧孺编 李复言编34)按,“后却至此”即“后又至此”,“却”有“再”“又”“重”义。而后文云“复再”,“复”“再”也连言。两个同义字组合成的词,除了“复却”,尚有“又却”一词,《玄怪录》“杜子春”条:“[子春]钱既入手,心又翻然,纵适之情,又却如故。”(牛僧孺编 李复言编2)按,同样地,“又”“却”连言,“又却”相当于“复却”,相当明白。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意即“骥子宗武须臾不离开我的膝盖,怕我又再次离去”,朗诵的节奏应为“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复却”,相当于现在操闽南语之人所说的“又搁”“再搁”,“搁”字可再俗写为“佫”字。然后,“复却”可以倒读为“却复”,“又搁”也可以再加“再”字云为“又搁再”,组成词的每个字意思,不管是两个字,或是三个字,都是“又”“再”“重”“复”“还”“仍”等义。

最后,关于“却”字。使用“又”“复”意思时,音读读为类似“搁”的音,则文字字形书写为“卻”更好,“卻”“却”是正、俗关系。因为“谷”声比“去”声更贴近此字音读,如果是“退去”的意思,则写成“却”,但是,杜诗此处不会是“退却”的意思,否则如何“不离膝”呢?

总之,“复却”就是闽南语发的“又搁”的对音,意思是“又再”,则“畏我复却去”就是“害怕我又再离去”的意思。否则,小孩要因为久不见父亲而害怕倒退,又要不离膝,就矛盾了。

① “俞”指“俞平伯”。傅庚生有《杜诗析疑》(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杜诗散绎》(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两专著,讨论杜诗。更早有《探杜诗之琛宝,旷百世而知音》(载《光明日报》1962年4月15日;又《文学遗产》总第410期),看法与吴小如类似。

② 按,杜甫有六子,三男三女。长子宗文,小名熊儿。次子宗武,小名骥子,《北征》云:“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与《羌村》同称“娇儿”,可见其最为老杜宠爱。幼子早卒,战乱饿死。有“两小女”,亦见《北征》,晚年似又得一女,见《入衡州》,有“乳女”云云,则盖三女之中,最年幼者。

③ 以上店名,皆笔者生活中搜集的材料。

④ 只有“阁”字的语音,可以说得通。但是,语义没有“再”“又”“重”的意思。

⑤ 本文往返修订过程比较繁复,迟仁清同学帮忙删订补正,做了工作,谢谢他的帮忙。

白居易: 《白居易集》第1册,顾学颉校点。北京: 中华书局,1979年。

[Bai, Juyi.. Ed. Gu Xuejie.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9.]

曹先擢 苏培成: 《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Cao, Xianzhuo, and Su Peiche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陈彭年等重修: 《校正宋本广韵(附索引)》。台北: 艺文印书馆,1991年。

[Chen, Pengnian, et al. eds.General Rimes(with Index). Taipei: 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陈人之 颜廷亮: 《云谣集研究汇录》。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Chen, Renzhi, and Yan Tingliang.Songs of Clouds.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8.]

丁如明 李宗为 李学颖等点校: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Ding, Ruming, et al., eds.. Vol.2.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0.]

杜甫: 《杜甫集校注》第1册,谢思炜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Du, Fu.’. Vol.1. Ed. Xie Siwe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5.]

——: 《杜诗镜铨》,杨伦评注。台北: 文津出版社,1970年。

[- - -.’. Ed. Yang Lun. Taipei: Wenchin Publishing House, 1970.]

段成式: 《酉阳杂俎校释》,曾雪梅校释。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

[Duan, Chengshi.Youyang Sketchbook. Ed. Zeng Xuemei.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8.]

郭在贻: 《训诂丛稿》。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Guo, Zaiyi..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5.]

胡小石: 《胡小石论文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Hu, Xiaoshi..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2.]

黄征 张涌泉校注: 《敦煌变文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1997年。

[Huang, Zheng, and Zhang Yongqu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7.]

姜可瑜: 《也谈“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文史哲》4(1979): 54—58。

[Jiang, Keyu. “Discussion on ‘My Darling Child Clutches My Knee; Dreading That I Will Leave Again’ in Du Fu’s Poem.”,4(1979): 54-58.]

蒋礼鸿: 《蒋礼鸿集》第4卷。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Jiang, Lihong.Vol.4. Hangzhou: Zhe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1.]

蒋绍愚: 《关于“畏我复却去”》,《文史知识》6(1981): 101—106。

[Jiang, Shaoyu. “An Analysis of ‘Dreading That I Will Leave Again’ in Du Fu’s Poem.”6(1981): 101-106.]

金圣叹: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等六种》,《金圣叹全集》第4册。台北: 大安出版社,1986年。

[Jin, Shengtan..Vol.4. Taipei: Ta’an Publishing House, 1986.]

清圣祖(康熙)御定: 《全唐诗》(上册)。台北: 宏业书局,1982年。

[Kangx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2.]

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Li, Fang, et al., eds.. Taipei: The Liberal Arts Press, 1987.]

李商隐: 《李商隐诗集疏注》(上册),叶葱奇疏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Li, Shangyin.Collected Poems of Li Shangyin. Vol.1. Ed. Ye Congqi.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85.]

[Liu, Jianren. “Ge (ko?): Again and Once More.”. (9 Dec. 2011). 3 April 2021 .]

刘义庆编撰: 《世说新语笺疏》,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整理。台北: 华正书局,1989年。

[Liu, Yiqing, ed.The Tales of the World. Eds. Liu Xiaobiao, et al. Taipei: Huazheng Publishing Co., Ltd, 1989.]

牛僧孺 李复言编: 《玄怪录;续玄怪录》。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Niu, Sengru, and Li Fuyan, eds.;. Taipei: The Liberal Arts Press, 1989.]

仇兆鳌注: 《杜诗详注》。台北: 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

[Qiu, Zhao’ao, ed.’Taipei: Hanjing Cultural Company, 1984.]

释道世: 《法苑珠林校注》第7卷,周叔迦、苏晋仁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2003年。

[Shi, Daoshi.The Garden of Religion. Vol.7. Ed. Zhou Shujia and Su Jinre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3.]

施耐庵: 《水浒传》。台北: 佳禾图书社,1982年。

[Shi, Nai’an.. Taipei: Jiahe Book Society, 1982.]

下定雅弘 松原朗编: 《杜甫全诗译注》第1册。东京: 株式会社讲谈社,2016年。

[Shimosada, Masahiro, and Akira Matsubara, eds.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u Fu’s Poetry. Vol.1. Tokyo: Kodansha Ltd., 2016.]

司马迁: 《史记会注考证》,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泷川龟太郎考证。台北: 洪氏出版社,1982年。

[Sima, Qian.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Eds. Pei Yin, et al. Taipei: The Hongs Press, 1982.]

王秉钧: 《说“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3(1990): 119—121。

[Wang, Bingjun. “A Discussion of ‘Dreading That I Will Leave Again’ in Du Fu’s Poem.”() 18.3(1990): 119-121.]

王重民等编: 《敦煌变文》下册。台北: 世界书局,2015年。

[Wang, Chongmin, et al., eds.. Vol.2. Taipei: The World Publishing House, 2015.]

王力: 《同源字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年。

[Wang, Li..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2.]

王壬辰编: 《台语字汇》。台北县(新北市): 万人出版社,2000年。

[Wang, Renchen, ed.. Taipei County: Ten Thousand People’s Press, 2000.]

王嗣奭: 《杜臆增校》,曹树铭增校。台北: 艺文印书馆,1971年。

[Wang, Sishi.’Study of Du Fu’s Poetry. Ed. Cao Shuming. Taipei: Art and Literature Print House, 1971.]

王禹偁: 《小畜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43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Wang, Yucheng..Th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the Four Treasuries. Vol.43. Taipei: Taiwan Commercial Press, 1986.]

吴守礼: 《综合闽南台湾语基本字典初编》。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Wu, Shouli.-. Taipei: The Liberal Arts Press, 1987.]

吴小如: 《吴小如讲杜诗》。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Wu, Xiaoru.’. Tianjin: Tianjian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2.]

萧涤非主编: 《杜甫全集校注》第2册。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Xiao, Difei, ed.. Vol.2. Beijing: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4.]

萧光乾整理: 《萧涤非杜甫研究全集》(上编)。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

[Xiao, Guangqian.. Vol.1. Harbin: Heilongjiang Educational Press, 2006.]

信应举: 《释“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的“复却”——兼与萧涤非、姜可瑜两同志商榷》,《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980): 49—51,62。

[Xin, Yingju. “An Interpretation of ‘Fuque’ in ‘My Darling Child Clutches My Knee; Dreading That I Will Leave Again’: A Discussion with Xiao Difei and Jiang Keyu.”() 2(1980): 49-51,62.]

许慎: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台北: 天工书局,1992年。

[Xu, Shen.Explanations of Characters Simple and Complex. Ed. Duan Yucai. Taipei: Tiangong Book Company, 1992.]

吉川幸次郎: 《杜甫诗注》第4册。东京: 筑摩书房,1980年。

[Yoshigawa, Kōziro.’. Vol.4. Tokyo: Chikuma Shobō, 1980.]

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 中华书局,1953年。

[Zhang, Xiang., C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3.]

中华书局编辑出版: 《杜甫研究论文集》第3辑。北京: 中华书局,1963年。249—250。

[Zhonghua Book Company, ed.. Vol.3.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3.249-250.]

猜你喜欢
训诂杜诗杜甫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登高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
从“春秋五例”分析杜甫诗歌含蓄的表现手法
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