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在

2022-07-15 00:12万代辉
福建文学 2022年7期

万代辉

1.永春介福乡

“望岁祈农神所听,延祥介福岂云虚。”永春县东北角,山顶一马平川,一片开阔的原野,是大自然赐予的“介福”之地。

“一口田有衣穿”,这是古人对“福”最朴实的诠释。

晨昏彩霞轮番映红介福的山巅,溪流奏响亘古不变的无字歌谣。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三四千年前的商周,这方土地迎来耕耘狩猎的百越族人。荒蛮原始,松枝篝火点亮一方山水,挖掘的农具,深一处浅一处在土地上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茅草搭就的屋檐下,男耕女织菽水承欢。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繁衍生息的先民由此披上了“福”的盛装。

水源充足植被茂密,一场野火过后,辽田尖山硅、铝、铁天然糅合的黏土焚出坚硬,部落族人的脑门豁然洞开,他们和泥徒手成型,罐、钵、壶、碗、纺轮等粗拙的生活用品,呼啸着文明的火光。

一双粗大的双手,在陶泥坯上虔诚地堆贴、刻画、拍印;弦纹、菱格纹、方格纹、直条纹、圆圈纹、篦齿纹等,画出部族简单的生活路线,也刻下一个部落的欢怡与幸福。

寒夜围着火堆,赤脚起舞;屡经实验,器皿焕发新彩。青绿色的釉下,鱼儿在青草间浮游,花朵盛开,是为闽中大地青瓷的滥觞。

刀耕火种的岁月渐行渐远,或因战火或因天灾,一茬茬去又一茬茬来;而这片山水和先人所种植的“福”之精神不灭,鼓舞着后来者的上下求索……

此地原名四班,明代永春知县骆起孟见其地形秀丽宽阔,叹为是一方被盖着的福地,遂称之“盖福”。因闽南语“盖”与“介”同音,后简化成“介福”。

宋元瓷都十里窑烟,“以德化人”秉持这缕瓷光再续辉煌,折射千年山顶的“福”地;穿过三四千年的岁月,不熄窑火依然让介福温暖如初。

承袭祖训,世代耕读,中科院院士林俊德儿时的琅琅书声,如竹笛奏出介福这片土地阔步向前的幸福足音。

2.安溪福田乡

这片远山在清溪之上,毗邻龙岩漳平、漳州华安;高耸入云,安然祥和。

嘉木延绵,大山丰满厚实;稼穑耕耘,芳香“福音”缕缕穿越林梢。禅曰:“如蒙一被服,方堪称福田。”安溪第二高、海拔1543 米的大佛山,峰峦肃穆;依怙山清水秀,万里清风来,自有“福田”安家落户。

修桥造路,联通外面的世界。万石桥,肇建于南宋年间,透过700 年风雨岁月,斑驳青苔上散落先人砥砺前行的足迹。

龙山岩上,供奉着五谷帝仙——神农氏,彪炳着山民以食为天的精神图腾。“福”的庇佑,自有内心的觉醒,弯弯山路中朝拜者摩肩接踵。

“云中山”自然保护区,葱郁苍茫,红豆杉、桫椤等植物密布,名木古树比比皆是,和谐共生;花香袭人缭绕林间,彩蝶追逐着阳光自由翩跹。

水软山温丰衣足食。徐州圩,位于福前农场前格口的山口上,旧圩墙基遗址似乎还有历史的余温。早期,毗邻漳州华安的山溪,九龙江船只可通达徐州,这个山口俨然成为货物的集散地;百米小街上店铺林立,粮油、铁铺、布匹、农具等应有尽有,熙熙攘攘。

山路逶迤,映山红绽放。虞森土楼,解放战争时期的安溪游击队诞生地,被誉为闽粤赣边区纵队的“井冈山”。

乡村振兴,因地制宜。红菇、茶叶、茶油、芦柑、佛手瓜、金线莲,构成大山一片片新的“福田”。仿佛世外桃源的白桃村,那长2公里、宽1 公里含石英角熠熠生辉的长岩,依然是“清溪碧水,玉笋峥嵘”。

人们在这里逐梦,“林、茶、电”三业并举,乘着新时代科技飞翔,共享一片片丰饶“福田”。

3.德化三福村

碗坪仑窑火直通南海,沿岸诸邦一路瓷香。东方第一大港刺桐城的黑夜,熊熊火炬照亮大街小巷。双塔深情作揖,东西南北披上祥和的袈裟。

德济门、聚宝街、南外宗正司徜徉的十洲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色目人、欧洲人……和煦阳光相随,脸上笑意绽开大海的浪花:触摸丝织、把玩瓷器、品饮茶香,这些来自异域的目光坚定而明亮。

德化盖德三福村,山势险峻,溪边水碓声中窑烟四起。过去、现在、未来寓意的“三福”,任一片篾刀在传承的手中翻转,捏、塑、雕、镂、贴,深耕细作去粗存精,伴着柴火升腾的憧憬,“福分”是窑温拂面的暖流。

北宋末年至元代,数百年时光中,大山演绎万千窑色,挂盘、粉盒、执壶、碗碟……中国白、象牙白、猪油白——“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永春西北山路崎岖,瓷帮挑夫穿过苏坑古街,山一程,水一程;成群结队撑起生活的重托,披星戴月直抵吾峰许港码头,沿东溪而下敲开华彩的刺桐城门。

金液洞,位于金钟山上,黛色天成,山峰奇美;数百年间,吸引元明清三朝德化、永春的诸多县令、举人前往游历,赋词泼墨,留下一串串文化符号。

美丽乡村建设,旧貌换新颜;河道整治,村路花木扶疏。村民既可在家耕作,也可进城务工。高铁站直通,持一张电子客票,就能轻松出发,去更广阔的世界。

4.鲤城幸福街

一条数百米长的街,叫“幸福”。北端连着古城的宣(讲)武巷,斯是宋元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武装集训地,毗邻的棋盘园,更张扬出这位叱咤风云的地方官对弈时的绝妙与奢华。在这仅有一两平方公里的“半蒲街”内,留下古城海外商贸的繁盛历史。南端紧挨着的是曾千帆猎猎、香艳绝伦的聚宝街。

20 世纪80 年代,长街见证了古城泉州的商业繁华。城内的长途汽车站边,宣武巷是闻名遐迩的“泉州小商品一条街”,初期登陆的洋货:墨镜、雨伞、打火机、电子表、计算器等,吸引南来北往追寻“幸福”的“淘金”人流。

旧车站边上的老房子也感受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开放与包容。小街原处于城郊分水岭,计划经济时代村民和居民身份泾渭分明,城市生活令人向往。改革大潮冲破禁锢,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精明的城郊商人主动融入,捷足先登。

随后,美化城乡人居环境,南片区改造率先敲响锣鼓,安民乐业。城市扩容,幸福街上,阳光照耀着一张张神采飞扬的脸。

这是泉州市区商住楼的始创,飞天城雕、新旧汽车站、幸福大厦串成新城最富人气的风景。居住在幸福街的人们,坐拥南门集市,位于繁华中心。当年,中巴、大巴客车搭载着各路乘客从幸福街经过,人们都不禁会举头一望这片崭新的高楼,现出羡慕的神情。

时光流逝,倏忽三四十年。古城建筑被尽力保留原貌。幸福街,如今是鞋类批发一条街,虽不像从前喧嚣,但仍聚集着人气和财气。商家住户们依然在此,日日迎着晨曦开门,守护一片温馨家园。

5.泉港福船模型

贴上“福”的标签,祝福是一枚定海神针。

桅帆高悬,出没于无垠的风浪,参北斗指引,绕过岛礁。

“明日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阻寒宵。”绵绵海风吹拂,头戴簪花围的女子深情守候归期,向海而生,幻想站成灯塔,凝望潮起潮落,守护一帆风顺。一双双织网的巧手,修补着日子的完整与缺失,横竖的丝线中交织着对远行人的牵挂。

春去秋来,阳光照耀沙滩,一串串脚印落上心中的祷告,还有家中长案桌前的双手合十。男人们出没在风波里,耕海为田,收获他们一生劈波斩浪的家园——商贸、海产、海运;行船跑马,幸福是通往家的平安码头。

古老的智慧依然可行,设置水密箱可确保航船安全。当遭遇意外船舱有部分破损进水时,其他尚未受波及的隔舱则还能提供船舶浮力,减少立即下沉的风险。

工业时代,古老福船已搁在海岸线上,电动马达替代了木质双桨和桅帆,船骸成为海滩的历史符号,和螺号一起成为渔村的记忆。

在泉港峰尾“福船展示馆”内,咸腥味此起彼伏,刘祖博师傅正在按比例仿制双桅福船:飘扬风帆、高昂船首,黑白分明的“龙目”,住客舱、货物舱、桅杆、风帆,每一部分的构造,都深深地刻在他儿时的心中。

如今,福船重新奏响大海蓝色乐章,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双帆高悬,福禄相随。

6.城乡•福墙

照墙,叫福墙,也称影壁墙。

出砖入石燕尾脊,天井石埕,柔和的阳光打在照墙上,那是闽南最温暖家门的方正立面,如一面风帆,静静地停泊在融洽和睦的港湾,挡住户外肆虐的风雨。

在城乡的自家宅院,祝福洋溢在脸上,门楣衍派传芳,直立的照墙风霜无惧,迎迓紫气东来燕子呢喃,致意落日熔金百鸟归巢。

宗祠家庙,福墙耸立于大门外,升腾着家族的烟火,演绎着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怀;它如同一册厚重的家书,温情脉脉,威严慈祥,抒写着宗亲踔厉的人生荣光。

这面墙承载重托,可砌石,可垒砖,动工肇建定是个吉日良辰。粉饰的墙面镶上象征吉祥的字样“福”“禄”;还可饰有寓意长寿的六角龟图案,或以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而钱纹则喻财富,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等。还有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形象,威武勇猛的大象。这些都寄托主人对于一堵墙庇护平安的厚望。

一墙偎依,开门见“福”,每天多一份轻松愉快的心境。

当天井的阳光如期抵达,朔风不再冷冽;福墙下,阿公阿嬷含饴弄孙,妯娌结伴荷锄在肩,外出耕作,内持家务,柴米油盐,和睦相处,相夫教子,任由孩子们在福墙根下追逐嬉戏,苦乐年华厮守着瓜瓞绵绵的温馨。

初一、十五的厅堂,香烛点燃纸灰飞扬,左邻右舍鸡犬相闻,怡然自得互助互信,福寿年高,寄予了家族勤勉的相守相望。

7.闽中青花•福瓷

金属般的质地,飘着冬天晶莹的雪花,扑簌簌清脆,如同梵音缈缈,不为别的,只为一路匍匐而来的觐见,化度众生。

瓷坯装入匣钵,烈焰熊熊,涅槃一种“福”的真音。敞口底座托起一面圆圆的光滑,平稳规整,那是生活努力的圆通与丰润。

闽中,瓷工们淘泥、转盘、拉坯、晾晒,手握一片篾刀一支笔,汪洋恣肆:梅兰竹菊福禄喜寿,盘、瓶、碗、罐、壶,烟霞笔端行走春秋——缠枝莲搭配两只蝙蝠,入窑,炉火纯青中“双福临门”翩然而至。

不同器型,赋予不同的风格定义:画中如均匀排列四只蝙蝠,另一只展翅于“寿”字正中,便是“五福祝寿”;而飞出五只蝙蝠即是“五福和合”,阐释人与人的相处融洽;童子捉蝙蝠放入一大花瓶,便是“平安五福自天来”;钟馗手执纸扇,蝙蝠飞停纸上,这便是“引福归堂”;蝙蝠与铜钱搭配,就是“福在眼前”。此外,青花福瓷中还有吉祥“四灵”——麒麟、凤凰、龟和龙,在传统文化中,这类祥瑞之兽象征镇宅辟邪,暗示着能给主人带来好运福气。

“福”是平静、自足,随遇而安,是源自心境的淡然自在。

当金属钴成为一种粉末颜色,情有独钟粘贴在瓷的肌肤,釉上和釉下,经1200 度高温洗礼而青出于蓝。“蝙蝠”深入民间,飞翔“福”的布施,也是胸臆舒畅的直达,它寄予社会祥和、丰衣足食、安康的美好愿望。

青花福瓷,大都采用淡雅的笔法,用笔巧密工细,流畅匀整,铁线描形式勾制,对钴颜料勾描线条,不渲染,不施他色,深沉地刻画出闽中民窑青花的特色。如在中国南海“泰兴号”沉船打捞起来的“童子捉蝙蝠花瓶”及大量的“青花缠枝纹盘”都以这种形式表现,也表达了民窑青花对于自然、优雅、朴素的珍惜。

传承是活力,是圭臬和创新,瓷工们借一技之长养家糊口,风云际会,亦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福荫。

瓷,人类文明的中国载体。福瓷表达民族情结,温良恭俭。而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人文气质,它记录文明前行的脚步,记录生活的品质,它的色泽温暖如初,阐释了人类向往美好的永续脚步。

8.丰州延福寺

火耕水耨,远古的南安江出海口,先人逐水而居。垦、捕、渔、猎,在清源山西脉安营扎寨,钻木取火;打磨石斧、石锛、石铲、石核……混沌的百越之地,新石器的敲击声声脆响。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时代,丰饶之州——丰州,承前启后,自周秦到归属吴地的三国时期,渐渐形成区域的人群族居。晋代南朝,泉州经济社会繁荣。丰州金鸡溪梁安港河道开阔,渔歌唱晚。港口贸易萌芽,海外交通方兴未艾。

晋代僧侣法显从陆路西行取经,再由海路归国;公元288 年南入丰州,建延福寺。随后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渡海而来,在寺内潜心翻译《金刚经》弘扬佛法,一座寺院自此晨钟暮鼓。八王之乱,晋人南迁入闽,那些逃避中原战乱者颠沛流离,携家带口,在江海交汇口捕鱼为生……

九日山间一方方祈风石刻,透过斑驳的字里行间,依稀可见宋元时期,涨潮声中万国商。泉州太守与市舶司主官,每年相聚于山下延福寺、昭惠庙,举办“冬遣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即阴历夏四月间为回舶祈风,冬十月至十一月,为遣舶祈风,以求得行船顺利。

斯时,山下搭起5 米高的祭坛,祭坛分三层,可容纳六七十人。主祭在上层;太守等官员分为四方阵在中间一层;其余道士在第三层,一般百姓在祭坛外围烧香祭拜。

祭祀完毕,官员们登览九日山,并泛舟金溪。而停泊于丰州金鸡古港的船舶,满载各地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沿着晋江从刺桐港驶向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和非洲大陆,再由阿拉伯人通过陆路运往欧洲。

南宋曾两任泉州太守的真德秀在其祈风祝文中云:“惟泉为州,所持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番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欲使风之从律而不愆期者,神也。”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及祈风典礼的缘起,在其字里行间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祈风,也是祈福,祈求一帆风顺,祈求平安满载而归。

时移世易,祈风不再,祈福依然,如今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根植于泉南。“一带一路”商贸繁盛,祈风活动再现,在重温的鼓乐声中,真切地感受到当年光明之城港口的盛典华章。

继往开来,文化历久弥新,烟火自信的延福寺,“延福”千年迄今,温暖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