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为何·如何:体教融合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2-07-14 07:08:36丁省伟储志东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教竞技青少年

丁省伟,储志东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青少年体育教育事业提升至事关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在这个过程中,体教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议题得以出场。2020年8月31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引起了国内学界的热烈讨论和思考。围绕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系统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体教融合研究的内容特点,分析变化,把握趋势,展望未来方向,可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引,为推进体教融合战略实施提供借鉴与启示。

1 是何:关于体教融合的认知及演进

1.1 体教融合的概念界定

概念作为事物认知的抽象化表达,也是学术研究中问题的出发点,因此,对体教融合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体教融合相关研究的基础。梳理近年来体教融合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我国学界(基本是体育学界)对体教融合这一概念界定各有千秋。诸多学者在广阔的视野中,从竞技主导、培养模式、抽象认知、现实判断、辨证认识、本质探寻、宏观视野、协调统一、内涵释析、时代发展、逻辑考察、工作任务等不同视角、维度进行了阐释(表1)。由此可见,体教融合属于复杂的动态性概念范畴。由于学者们的逻辑起点、视角选择及话语体系不一,学界目前未能形成公认的体教融合概念。受时代局限及本位主义等因素限制,初期研究对体教融合的认识过于强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忽略了竞技体育人才与全体学生在目标取向上的不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体教融合的认识经历了从狭义的“单维度的竞技体育人才主导”“双维度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青少年健康协调发展”向广义的“多维度的体育与教育系统融合”转变的过程,这也表明体教融合的概念具有历史动态性特征。值得肯定的是,不少研究眼光长远、认识深刻,对丰富体教融合的概念认知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表1 部分研究对体教融合概念的界定Table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some studies

1.2 体教融合的构成要素与目标指向

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国家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其内涵有着特定的意义指向,因此不能仅将其作为一个概念名称加以诠释,必须在特定场域中进行解读。目前学界主要从构成要素和目标指向2个方面阐发。

(1)体教融合的构成要素。学者们多从整体上考量,主要观点有“竞教融合”“两面结合”“四面融合”“部门融合”“系统融合”“大体教融合”等。王登峰[7]指出,体教融合的本质就是把竞技人才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之中。王家宏等[10]指出,体教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和体育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相结合2个方面。汪晓赞等[9]指出,体教融合要从思想、目标、资源、策略4个主要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融合。刘波等[14]指出,体教融合中的“体”和“教”指的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通过整合两大部门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实现青少年健康发展。周爱光等[12]认为,体教融合主要是使体育与教育两大系统及其子系统中“体”与“教”的优势资源融为一体。李波等[8]认为,融合的本质是回归,但回归的是大教育体系,而非特定的教育过程。可见,由于视角的不同,学者们的阐释各有特色,拓宽了对体教融合的认识维度。

(2)体教融合的目标指向。体教融合作为战略构想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可分为多元论和一元论2个层次。在多元论方面:王登峰[7]认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一个是促进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一个是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李爱群等[15]认为,体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和综合化的特色体育教育。在一元论方面:刘波等[14]认为,体教融合应是全新的理念,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孔琳等[16]认为,体教融合一体化战略体系旨在促进青少年个体的全面发展。可见,多元论主张体教融合的根本指向应包含体教融合建设涉及的主要方面,一元论主要突出体教融合的核心内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可知,学者们基本都认为体教融合建设的构成要素是一个系统性存在,涉及体育与教育的诸多方面,在其追求的目标指向方面尚未形成一致语调,多元论主张重点把握,一元论强调全面发展。

1.3 体教融合的维度论析

先进的思想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思想,赋予了体育教育工作新视角和新可能。学者们多基于价值高度和现实向度,从以下几个维度阐释体教融合思想。①“价值说”维度。王登峰[17]表示,《意见》的目标是实现两大价值:一是实现学校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价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二是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培养优秀竞技运动员的价值。②“历史说”维度。毛振明等[18]指出,无论是体教结合还是体教融合,都只是对现行体育管理体制的完善过程,并不是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更不是改革的终极目标。就体教融合的历史走向而言,体教融合是体育本真的回归,让体育真正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③“理念说”维度。许弘[13]指出,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在概念和理念上的一次飞跃,这种理念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④“内涵说”维度。杨国庆等[19]指出,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被赋予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以体育人、工作职责重新划定、多部门齐抓共管、多元主体共治”等新的时代内涵。⑤“逻辑说”维度。王俊亮等[20]指出,体教融合的发展背后有着深刻的演进逻辑,较之前相比现阶段体教融合的演进逻辑实现了实践目标、实践理念和实践对象的转向,这种逻辑指向对人的全面培养。

以上研究对“体教融合是何”这个元问题进行了概念、内涵、目标、维度等全方位的解读,基本呈现出当前学界对体教融合逻辑起点认识问题的研究图景,也为体教融合的出场奠定了基础。

2 为何:体教融合出场逻辑的五位一体

体教融合的提出和建设是国家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丰富的理论逻辑、突出的现实逻辑、理性的教育逻辑和严谨的科学逻辑。这5种逻辑共同催化了体教融合的生成,构成了体教融合出场逻辑的五位一体,并彰显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2.1 历史逻辑

体教融合的出场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从更广的意义上而言,体教融合的历史逻辑就是我国体育与教育关系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从纵向的历史脉络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教关系的演变及其背后的逻辑是学者们解读体教融合何以产生的首要前提。刘海元等[21]指出,体教融合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大致经历了“无体教结合”“体教结合,以体为主”“体教结合,教育发力”“体教结合,走入困境”“体教融合”5个阶段。李波等[8]也认为,体教融合并非一个新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体教结合的尝试到体教融合的摸索,已有很长时间。阳艺武等[22]指出,体教融合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学术领域是2005年,《论海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23]一文提出,“体教结合,以‘上挂下延、横向嫁接’开放式体校的方针,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探索体教融合的新途径”。不过这种将竞技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倡议早在20世纪就已被明确提出,如1995年卢元镇[24]在《体育科研》发文,比较公正、客观地对竞技体育内涵演变及我国学校体育思想进行了梳理,并基于竞技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出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倡议。

概括而言,从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的观念变迁映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学习借鉴、自主探索和创新求变的历史演进过程,同时也反映出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一贯追求,并最终在体育与教育关系的演变中留下了不同的时代印记。可以说,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是我国体育事业与教育事业同向发展进程中二者关系的时代选择。

2.2 理论逻辑

体教融合的生成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可从以下几个视角对其理论源流进行阐发。

(1)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是体教融合思想生成的理论之源。“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人类解放的终极追求[25]。马克思的体育观是将体育、政治、军事以及造就未来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统筹起来考虑的[26]。其关于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论述孕育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体育人思想的历史基因,是新时代体教融合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哲学根源。

(2)中国传统文体兼修、文武兼备的教育理念是体教融合思想来源的中国逻辑。西周的官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体”(射、御)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是一种文体兼修的教育,可谓中国体教融合的雏形。明末清初思想家和教育家颜元[27]大力提倡“文武相济”“兵农合一”全面发展的思想,并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这些中国传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当代体教融合话语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3)近代革命先驱关于“强体救国”“以体育人”的丰富论述对体教融合话语建构提供历史启迪。近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提到体育、智育、德育三项发展的问题,并指出:“注重体育、智育、德育三项,改良人类来救国。”[28]近代中国教育先驱和奠基者蔡元培在体育教育方面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理论,主张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公民道德和修养。近代革命先驱关于体育重要性的倡导对当代体教融合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4)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体育和教育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论述是体教融合战略推进的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9]邓小平指出,“德、智、体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30]12,“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30]112。习近平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1]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体教融合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理论保障和政治保障。

2.3 现实逻辑

体教融合的提出来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与回应,具有突出的现实逻辑。①新时代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定位。李波等[8]指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总体目标有了新的变化,对体育有了更丰富的要求,体育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显然已不符合国家整体发展要求,融合已不是针对某一方面,而是具有了全局观。②化解竞技体育发展危机及“举国体制”弊端的思路举措。刘波等[14]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依托传统“三级训练网”还是体教结合模式都无法解决体教之间的矛盾,且由于经费、训练设施与保障、竞赛体系等原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要体教融合的新思路。毛振明等[5]认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脱离正规教育系统的竞技体育专门化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和质疑,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体育界向教育界逐渐靠拢、结合、融合乃至回归。③解决当前体教分离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钟秉枢指出,以往旨在调和体教矛盾的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存在目标体系不同、竞赛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不兼容的问题[15],正是这些不同共同催生了体教融合的提出。随着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新时代的开启,“应试教育使学生远离体育,金牌体育使体育远离学生”[32]的局面终将终结。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柳鸣毅等[33]指出,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薄弱,《意见》的出台有助于发挥体育消解青少年健康危机、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作用。⑤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必然要求。王登峰[34]指出,新时代学校体育要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目标,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教会、勤练、常赛上,需要通过体教融合进一步强化和优化,实现体教双方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赢。

2.4 教育逻辑

体教融合思想的孕育深刻体现了教育发展的规律,是教育理性的逻辑回归。郝东方等[35]指出,体教关系的底层是教育逻辑,新时代体教融合要求对驱动体教关系演变的行动逻辑进行重塑,其核心是竞技逻辑的教育化改造,即通过还原竞技体育的教育本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江娟等[36]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思想中体教关系的变迁历程后指出,在价值观、体育观以及现实诉求的三维影响下,学校体育思想逐步实现了由工具主义到全面育人、由小体育到大体育、由身体物化到身体关怀的转变,映射出体教关系从分化、对立、重塑到回归的演变轨迹。可见在教育理性的回归过程中,体教关系也得以回归,在价值观层面实现了体育与教育的一体化。宋辉[37]指出,体教融合无法脱离终身教育这一大的教育背景:从教育学角度看,体教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必须运用教育理论才能揭示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从体育学角度看,体教融合并非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育人方式,而是需要终生践行的教育实践。可见,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蕴藏着深刻的教育逻辑,是教育理性的回归。

2.5 科学逻辑

体教融合提出的背后有着严谨的科学逻辑。龚海培等[38]研究发现,青少年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存在诸多关联因素,表现为在体育锻炼中通过生理神经、认知调节、社会心理和健康干预的关联因素影响其文化学习,在文化学习中通过强化运动参与、提高运动能力和促进未来发展的关联因素影响其体育锻炼。周成林等[39]立足于脑科学研究,通过考察体育运动在优化大脑生理机制和认知功能方面的效果,指出体育与教育结合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大脑健康发育、提升学习效益的有效手段,体教融合应立足于理论机理,基于运动效益的科学剂量关系开展体育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素质的提高。可见,体教融合是一种相得益彰、互有补益的战略构想,其背后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支撑,理应大力普及推广。

3 如何:体教融合的多维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3.1 体教融合的多维影响因素

体教融合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不仅涉及多个部门,也与学校、社会、社区等主体密切相关,此外还受文化、制度、政策等因素影响。有学者[40]从协同治理的视角指出,体教融合不应被简单地视为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两大主体的融合,要想落实体教融合事业的战略目标,必须明确体教融合的构成主体,重视其他系统要素在体教融合中的协同效应。

3.1.1 政府与体教融合

作为引导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主体,政府不仅是体教融合战略的提出者,也是体教协调发展的主要助推者。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既有赖于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联系协调,也要依靠各地方政府的主动作为和坚决执行。杨国庆等[19]认为,坚持政府主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行动逻辑,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行政支持是维护体育、教育稳步推进的关键。与此同时,政府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象征,承载着维护公共利益的基本价值追求,政府力量是体教融合实施的重要推动力,主要包括教育、体育等部门,主要通过科学决策、管理和指导等手段,做好体教融合各项工作制度设计[11]。杨三军等[41]指出,政府是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联动机制构建的供给主体,具有提供机制构建的法定义务。

3.1.2 学校与体教融合

学校是落实体教融合的关键一环。孔琳等[16]通过调研发现,学校体育教育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不足、整体课程质量不尽如人意,学校课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影响体教融合的实施效果,致使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发挥不力。杨国庆[11]指出,学校体育作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和理想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阵地,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体教融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参与、多主体协作的新利益格局。王守力等[42]认为,体育和教育融合的起点是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融合的主要平台是学校。虞浩等[43]指出,学校代表队是学校体育工作繁荣的重要保障,也是体教融合的发端载体与理想载体,体校是部分运动项群体教融合的旧有载体。未来,需要压实学校体育工作任务,让学校为体教融合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3.1.3 社会与体教融合

社会力量是体教融合事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孙科等[44]认为,社会体育组织是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渠道,单纯靠政府、学校难以解决学生体质问题,必须引入社会和市场力量,建立大量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卿尚霖[45]指出,要勇于对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传统机制进行改革,“跳出”体育办体育,建立更多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并积极推进学校体育组织与社会体育组织相结合。王守力等[42]指出,单项体育协会是体育和教育之间的一座桥梁,是破解体育与教育“合而未融”的重要社会力量。虞浩等[43]也认为,社会体育组织以有偿服务方式满足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需求,而普通学校负责文化学习的做法,不失为体教融合的一种重要现实形态。

3.1.4 家庭社区与体教融合

从体教融合的实施层面看,家庭和社区是推进体教融合有效实施的重要力量支撑。但相关研究[16]发现,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难以满足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需求,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家庭、社区联动的一体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必将影响体教融合的有序推进。王家宏等[10]认为,为了发挥体育与教育融合的辐射功能,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融合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教融合合作关系,并指出家庭教育是基础,未来体教在融合过程中要巩固家庭体育观念,形成积极支持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良好家庭氛围,且可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其作用,提升其地位。许弘等[46]指出,当前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面临着家庭体育缺失、社区体育堪忧的困境,未来应坚持以家庭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为中心、社区(社会)体育为延伸和拓展,三位一体并长效地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

3.1.5 政策与体教融合

政策是推动体教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杨雅晰等[47]指出,在以往体教结合的实践中,体育和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多从本位出发,只注重部门利益,忽视了青少年本体价值的发挥,导致青少年健康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体教融合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消除部门壁垒,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体育和教育部门政策制定的共同目标。汪晓赞等[9]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政策在“体”和“教”的效果评估方面缺乏相互协调的评价体系,在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导致国家部分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应完善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的评价机制、协作机制和衔接机制。邹小江等[48]也认为,体教融合政策执行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多维复杂综合工程,为此必须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政策配套体系。吴光芸等[49]基于多源流理论,对体教融合进入政策议程的内在逻辑进行阐释,并指出政策源流推动了体教融合方案的逐步完善。

3.1.6 管理制度与体教融合

管理与制度是体教融合深入推进的重要助力。我国传统体育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条块分割式体育体制和管理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方式不仅无法应对今天中国体育实践中的跨界性和整体性问题,还成为导致体育问题顽疾化的根本原因和形成体育发展瓶颈的关键[50]。为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机制,体教融合强调“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并建立多部门组成的青少年体育部级联席会议制度,打破了过去纵向分割、横向封闭的状态,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性治理思维的转变[19]。毛振明指出,在体教融合背景下,青训体系回归教育体系的体制是完全可行的,但需政策协调,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的存废不应是青少年改革发展的屏障,应在国家教育体制方面从整体角度考虑体教融合的问题[15]。

3.1.7 文化观念与体教融合

体教融合建设无法脱离文化的滋养和观念的引导。刘海东等[51]指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体教在中国的融合。与西方体育教育将重点集中于“育人”不同,我国体育教育在儒释道等文化中被边缘化为礼教的教化工具,侧重于“育体”。此外,我国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以及由此衍生的观念认知加剧了体育与教育的分异。郝光安等[52]指出,体教融合成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诉求,其主要症结之一就在于体育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思想观念剥离。教育部门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过于看重文化课成绩,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体育部门则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选拔体育专业人才,对学生时代的体育采取“姑且听之、姑且任之”的错误态度,学生天然存在文化课成绩比体育成绩重要的认知误区[53]。体教之间要想实现真正的融合,必须将体教分离的观念转化为“体育即教育,教体不分家”的观念。

3.1.8 其他相关因素、议题与体教融合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体教融合也不例外。除上述主要影响因素外,关联性较高的因素和议题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与体教融合。柳鸣毅等[54]指出,在体教融合政策驱动下,高等体育院校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要阵地,未来应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打造成为体教融合的高端智库。②中高考与体教融合。唐炎等[55]认为,高考是化解体教融合发展制约的“利器”,作为一项以普通青少年为目标群体的战略安排,体教融合在施行过程中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绕不过高考。因此,在新高考制度框架内充分获得高考制度的助力是体教融合展现发展活力的关键。赵焕等[56]则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体育进高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了现实存在的困境,探索了可行性路径。于文谦等[57]对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进中考的热现象进行了冷思考,指出体育列为中考必考项目是我国基础教育和新时代学校教育发展探索的需求和必然,是新时代需要全面考量、精准实施的重要任务。③竞赛与体教融合。钟秉枢[58]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作为支撑。④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体教融合。彭国强等[59]认为,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应“优化育人目标、拓宽育人渠道,凝聚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益”。此外,值得关注的新颖议题还有民族传统体育校园传承与体教融合[60]、冰雪运动进校园与体教融合[61]、青少年足球人才长期发展与体教融合[62]、体育思政与体教融合[63]、核心素养与体教融合[15]、体育扶贫与体教融合[64]、运动员选材培养与体教融合[65]、学校体育治理与体教融合[66]、体校人才培养与体教融合[67]等。

3.2 体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3.2.1 宏观思想指导与价值引领

体教融合彰显了新时代体育与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追求,是党和国家立足长远、应对时代挑战做出的战略抉择。因此,体教融合的理念宣扬、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实现路径必然契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指导思想。柳鸣毅等[6]指出,体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思想引领。周爱光[12]指出,体教融合的战略推进要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16字方针为根本遵循。此外,《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许弘[13]指出,为落实《意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与“健康中国”紧密相连,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勾玉铎等[68]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促进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南,并提出主体创新、要素协调、育人绿色、领域开放与资源共享的体教融合发展路向。

3.2.2 系统设计理念与路径措施

体教融合战略的实现既需要宏观思想引领,也需要系统、协调的设计理念与路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2个层面。①纵向上从理念原则到策略构想。梁凤波[69]认为,有效实现体教融合的关键是把握好“以体育人”的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并指出应从统思想、抓关键、建机制3个方面推进。尚力沛[70]提出“赋权增能、分类对待、赛事搭建、资源共享、体系构建”5个推进体教融合的策略构想。②横向上从局部化到一体化。毛振明等[71]指出,欲推动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应着眼做好顶层设计和区域布局,推进“高水平教练人才进校园”工程,制定适合学生运动员的招生政策和学籍管理制度,整合经费、打通竞赛渠道。柳鸣毅等[72]从体教融合一体化组织体系、活动体系、赛事体系、人力体系和保障体系5个方面,提出新时代深化体教融合一体化政策的治理策略。

3.2.3 多维视角切入与重点内容突破

体教融合作为当今社会和学界的热点议题,既需要从不同视角切入,也需要对其发展的重点内容进行逐步突破,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深化体教融合的认识和实践,为实现体教之间的真正融合提供更多可能。一方面,当前学界从不同视角对体教融合已形成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许之星等[73]运用社会系统理论探究体教融合视野下体育教育共同体的构建问题,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体教融合共同体的要素系统,体育情感是体教融合共同体的联结纽带,并对构建体教融合共同体提出三大对策。布特等[74]运用制度耦合理论对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认为体教结合只是一种资源耦合,而体教融合是对体教结合的创新超越,是从资源整合向制度耦合创新发展的必然。于善旭[75]则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对体教融合的法治保障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不少学者也对体教融合的重要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周曙光等[76]从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背景出发,构建了一套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杨桦等[77]针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提出了院校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三大路径下“队校、双高、校企、校场、校协、校地、校家”7种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季浏等[78]则针对体教融合背景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通过多种方法研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新评价标准》,以期推动学校体育评价改革,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参考。

3.2.4 本土实践探索与国外经验引介

推动体教融合从战略构想到真正落地,必须对体教融合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预判,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之策。因此,从现实出发对相关议题进行探讨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国内体教融合实践的研究有:初少玲[79]系统梳理了上海市这一体教融合先行者的实践内容、意义和问题,分析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的异同、体教融合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并提出相应建议。卢卓等[80]以东北师范大学速滑队为例,对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陈洪[81]对J省X市第一小学体教融合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完全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是该校取得成功的关键。杨国庆[82]以“南体模式”为例对高等院校体教融合的实践进行了回顾与思考。郭振等[83]对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清华模式”为例,系统梳理其演进历程、有益经验和不足,以及进入新时代后在价值理念、发展方向、战略布局等方面的探索。国外体教融合的经验有:许秋红[84]认为,重视体育与教育的全面融合是美国竞技体育全面领先的关键。王海宏[85]指出,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国都注重将教育系统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要阵地。相关学者[86-89]也介绍了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体教融合建设提供参考。

4 体教融合研究的变化趋势与未来展望

4.1 变化趋势

《意见》颁布以来,体教融合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变化趋势:一方面,就体教融合研究本身而言,研究领域与规模日趋拓展、研究内容与方法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就体教融合面临的时代趋势而言,学校体育与教育关系回归理性,竞技体育转向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

4.1.1 研究领域与规模日趋拓展

随着体育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教融合的研究领域日渐多元,涉及社会系统理论、制度耦合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多源流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新发展理念等,已逐渐突破体育学和教育学的双学科范畴。相关研究聚焦于体教融合的共同体构建、法治保障、制度保障、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政策优化、理论指导等问题。学界开始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对体教融合的各个议题进行探讨,力图深入剖析体教融合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同时,研究规模也实现了较快增长。以期刊论文发表为例,截至2021年11月15日,以“体教融合”为主题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172篇文献(排除书评、索引、导读等非相关文献),其中:147篇于《意见》颁布后发表,占全部文献的85.5%;核心期刊收录论文76篇,占《意见》颁布后发表论文的51.7%。从国家级课题立项情况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中共有5项以“体教融合”为主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且均是《意见》颁布后立项。从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录取结果看,共有272篇以“体教融合”为主题的论文被录取,分布于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多个领域。从整体而言,《意见》颁布以来体教融合的学术热度不断升高,研究投入不断加大,研究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拓展。

4.1.2 研究内容与方法日益丰富

针对“什么是体教融合”“为何提出体教融合”“如何实现体教融合”这3个核心问题,学界展开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体教融合的概念内涵、出场逻辑、影响因素、实现路径等,研究的学理性和原创性得到增强,议题设置更加多元和新颖,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日益突出。为深入推动体教融合研究,不少学术期刊主动设置体教融合议题进行研讨,如《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研究》等相继推出体教融合专题或特约稿件,以响应国家改革、回应社会关切。从整体而言,前期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体教融合的背景、意义、价值、目标等宏观性问题的解读,后期研究内容则聚焦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学校体育改革、青少年体质健康等关键议题的探讨和法治保障、制度保障、政策优化等重点议题的思考。同时,已有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公共政策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计量法、数理统计法等。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信度,但在实践过程中的效度有限,无法在体教融合实践中全面推广。总之,现有研究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已逐渐突破单一方法的应用和纯思辨式演绎,历史性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逐渐成为目标导向,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趋势。

4.1.3 学校体育与教育关系回归理性

对于学校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早在一个世纪前就为我们做出清晰解读。他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深刻地阐释了体育的内涵、作用和地位,对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如“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表达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但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教育实践,制约着学校体育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应有作用的发挥,未能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体教融合的重要价值理念在于体育要回归教育,体育与教育相分离的非理性状态要得到解决。体育本是教育的一部分,以体“育”人是体育的使命和价值所在,应以体教融合为指导思想,让体育回归本真,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因此,体教融合战略的提出可被视为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与教育关系的理性回归,这种关系的变化预示着学校教育事业新的变革,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

4.1.4 竞技体育转向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被赋予打开外交新局面和为国争光的使命。为了实现竞技体育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采用以政府为主导、高度专业化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好地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推动中国竞技体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助力中国成为世界竞技体坛上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封闭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发展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亟待改革。其中,事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关键的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体教融合的提出可被视为国家对竞技体育改革呼声的生动回应,通过拓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化解当前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人才资源危机,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创造积极条件,具体表现为:在培养理念上坚持以体育人,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全面发展,在培养原则上坚持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在培养对象上坚持面向全体青少年,在培养模式上坚持多元化人才培养,在工作体制上坚持多部门齐抓共管。体教融合提出的背后是竞技体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大势,这种转向既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重要助力,也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体现。

4.1.5 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

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理论,并在百年的教育实践中予以丰富和深化,可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始终是党和国家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但这一理念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有所异化或打了折扣,如: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而言,采用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中专校)、优秀运动队(运动技术学院)的“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文化教育相对独立于一般的国民教育体系,造成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有所缺失,全面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对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青少年学生培养而言,各级主体对文化学习的过度重视造成普通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体质欠佳,学生全面发展受阻。体教融合战略的提出为全体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方面,通过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促使青少年运动员享受更加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促使普通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收获强健的体魄、培养坚强的意志。体教融合战略的提出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有助于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普通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中的薄弱环节,更好地推动全体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2 未来展望

《意见》发布以来,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背景入手,对体教融合这一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研究渐趋深入,但也存在重思辨轻实证、出场逻辑阐释不够充分、对策方案实效性欠佳等问题。体教融合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应更加深入、持久地进行探讨。未来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理论先行为体教融合实践筑牢思想基础,通过解决实践难题落实体教融合发展理念。

4.2.1 注重体教融合理论体系的基础与创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推动体教融合战略的实施需要有理论的指引。当前体教融合研究多以如何实现体教融合的他国经验指导和政策解读为主,借用西方理论较多,缺乏能够融通“古今中外”的理论建树,特别是适合中国国情和学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体教融合理论。虽然一些经典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高水平竞技体育建设和青少年全面发展也是世界各体育强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理论的适用性也存在差异。尤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体系与文化传统方面差异较大,一些在西方适用的教育理论或体育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实际。为此,未来体教融合研究应在深挖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运动员长期培养发展理论、多学科融合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脑科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基于本土实践的创新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理论体系。这需要更多研究者关注体教融合的本体论,关心体教融合的本土资源,关照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的本土理论发展,以滋养体教融合的创新。

4.2.2 推进体教融合研究内容多维化、研究方法多元化

本文着重梳理了体教融合“是何、为何、如何”等方面的研究。今后一方面可加强体教双方在“实然、应然及可然”等方面关系的探讨,另一方面可增加体教融合内部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外部因素间的影响机理、内外部之间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拓展体教融合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体教融合从当前的学界研究热点发展成为多视角聚合、多维度融合、多要素集合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多数研究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单一、重复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成果的出现。未来应推动体教融合的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化,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可能性和创新性。如: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地体教融合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更准确地发现体教融合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运用实验法对体育运动与学习之间的效应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科学的运动剂量推进体教融合建设;加强对运动效益的实证调查,以强有力的证据支撑体教融合理论,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体教融合研究方法体系不断规范和成熟。

4.2.3 拓宽体教融合研究涉及群体的边界与范畴

体教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多个需求群体、参与主体,更需要不同学科的支持和参与。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①在体教融合的需求群体方面,体教融合的服务群体覆盖全体青少年学生、各级各类学校,可结合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及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薄弱点,重点关注幼儿群体、残障群体、农村及偏远地区群体。②在体教融合的参与主体方面,体教融合的实践涉及多个主体,客观上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个体等多主体参与,可以微观视角深入每个主体,审视其在体教融合建设中的作用、职责及任务,以期多主体共同发力推动体教融合的发展。③在体教融合的研究者群体方面,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主动吸引或邀请信息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以突破体育学与教育学的双学科边界,推动体教融合研究的多学科融合发展和多领域合作共建,形成体教融合学术共同体,为体教融合学术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4.2.4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部分体育强国已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健康发展领域探索出一些较为成熟的体教融合发展模式,如美国的“学校模式”、日本的“学校+企业模式”、德国的“俱乐部模式”等[90]。我国在前期体教结合的探索中也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模式和经验,如“清华模式”(普通高校自主培养学生运动员)、“南体模式”(体育院校办优秀运动队)、“北体模式”(体育院校办“冠军班”)、“上交模式”(普通高校招收运动员学生)、“南工模式”(普通高校与省队共建)等[90]。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①在充分研判世界主流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与构建,如上海、深圳等经济、教育较发达地区可尝试“学校+俱乐部”模式;②在深入分析国内典型案例(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基础上,把握各模式间的异同,找到其成功或失败的关键,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③在系统整合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本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式“体”与“教”的融合模式。

4.2.5 鼓励体教融合实践探索的创新与突破

为实现体教融合的根本目标(无论是多元论的“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和综合化的特色体育教育”,还是一元论的“全面发展的人”),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宽容的外部环境。只有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科学评价,才能吸引更多主体在体教融合实践中主动作为、敢于作为、乐于作为,才有可能实现体教融合研究的创新突破。未来应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①在激励机制方面,各级主体(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系统等)应将体教融合研究作为对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工作予以明确,在课题申报、研究经费、政策协调、资源整合、合作共建等方面给予实际支持,充分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②在容错机制方面,对研究者在体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探索性、非主观性失误与错误等给予理解和支持,在后续考核考察、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等方面予以公正对待、综合考量,让干事者轻装上阵。③在考评机制方面,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将体教融合研究作为考核指标体现在业绩审定、评优评先、典型宣传、荣誉表彰、职业晋升等方面,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研究者的内生动力。

4.2.6 加强体教融合发展意见的落实与研究

(1)加强对学校系统落实体教融合的调查研究。学校系统作为落实体教融合的关键一环,直接影响着体教融合的实施效果,未来应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意见》落实情况的调查,特别是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发现体教融合实践过程中的薄弱点和症结,进而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全面推进体教融合的落实。

(2)加强对体教融合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和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核心议题的研究。可对如何保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及如何实现“教会、勤练、常赛”进行重点研究,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与晋升、职业化转型、退役安置等问题进行重点关注。

(3)加强对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一体化构建的研究。赛事体系作为助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认真谋划和设计,以期尽快推动一体化赛事体系建设的落地。具体而言,可借鉴校园足球改革中的有益经验,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青少年运动员的竞赛体系,对赛事级别、参赛注册、等级标准、认证办法、项目设置、年龄分组、举办时间、承办主体、训练资源、人才资源、保障措施等进行重点研究。

(4)加强对体校改革的研究,特别是职能改革的研究。对于体校改革应综合考量、分步实施,依据不同体校的职能定位,分类、分级进行改革。如:就体校的文化教育改革而言,是否可考虑由学校教育系统进行接管实施,以确保青少年运动员的受教育权与普通学生保持一致,弥补体校文化教育职能上的短板;就体校的技能教育改革而言,是否可逐步或部分转变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或寒暑假青少年体育培训基地,以推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好、更快地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5)加强对校园教练员制度改革的研究。《意见》提出,“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不少省(区、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山东省发布了《关于全省大中小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但这些政策文件的实效性如何,能否有效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教练员的能力素质是否符合各级各类学校的要求,所设岗位数量、任职要求、承担工作内容是否符合各方实际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6)加强对体教融合工作标准和评价机制的研究。为深入落实体教融合,除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动机制外,还需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评价机制。未来应对事关体教融合建设成效的工作标准、任务指标、成果评估、监督反馈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5 结束语

纵览既有研究,国内学界关于体教融合的讨论已渐趋深入和具体,而缺乏对现有研究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阻碍了人们客观、全面地认识体教融合。基于此,本文按照体教融合“是何、为何、如何”的逻辑框架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分析。总体而言,学界对体教融合的概念认知、内涵阐释、出场逻辑、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等方面较为关注,已初步构建起多维度的体教融合研究图景。分析《意见》颁布以来体教融合研究反映出的变化趋势发现,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研究者们应聚焦体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难题,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研究,服务国家体育和教育改革。

作者贡献声明:

丁省伟:设计论文框架,撰写、修改论文;

储志东:提出论文选题,审核、指导修改论文。

猜你喜欢
体教竞技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竞技体育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1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0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