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捷 郑苑婷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揭阳 522000)
我国的高铁站房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思潮的直接反映。从21世纪开始,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进入了腾飞时期,一个个令人惊叹的铁路建设成果接踵而至[1],截至2021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 万km,稳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高铁站房的文化属性也在不断增强,作为城市的门户,高铁站房的设计形式不仅要符合时代精神,也要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及文化景观,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空间文化的向心力及归属感,也有利于向外地游客更好地展现城市的文化与习俗,展示城市的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的文化自信。
潮汕站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沙溪镇,该站为既有厦深铁路的中间站,发挥着粤东地区客运枢纽的作用。潮汕站主要服务于潮州、揭阳、汕头3市及周边至深圳、广州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客流,自2013年开通以来,旅客的发送量呈爆发性的增长[2],成为了全国地级市客流发送量最多的客运站之一。为了缓解出行拥挤的压力,满足旅客顺畅出行的需求,2019年12月潮汕站南站房开始动工扩建,站房由原来的3 200 m2扩建为31 992 m2,成为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高铁站房。笔者有幸承担了潮汕站南站房候车大厅巨幅浮雕的设计工作,浮雕位于站房二楼东西两侧商业夹层墙面上,浮雕规格为34 m×3.36 m,如何利用巨幅浮雕特有的空间叙事功能,将潮州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高铁站的内部空间设计中,展示出潮州的古城遗韵及历史记忆,是设计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方法层面上,笔者从当地的民间传说、建筑景观、历史故事、民俗文化等资料中,选取了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潮州八景”作为设计的表现对象。将当地共同的文化记忆融入到空间情境之中,再造潮州古城的文化意象,通过历史基因与文化基因的不断融合,激发大众认识潮州、热爱潮州,实现文化认同层面的升华。
八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自北宋宋迪创作《潇湘八景图》组画以来,八景所凝结的人文情怀与艺术景观就开始被世人所推崇。这个文化背后所构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象,对中国的文人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宋代的米芾、苏轼、王洪、马远、夏圭,到明代的陈书起、文征明、薛植、夏元吉等,都曾以八景展示才学。到了明代时期,八景文化更是从文人领域走进了市民领域。明朝万历年间,各地诏令全国呈报当地的八景[3],八景文化在全国进行推广,就一些原先没有拟定八景景观的地区也都纷纷效仿上报,形成了“八景效应”,自此,各郡各县有关八景地域的命名、诗文、画作不可枚举,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地域文化现象。
“八景”文化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产物[4],它背后的逻辑是对人杰地灵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潮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八景文化至宋代以来就在潮州古城延续和传承。宋代潮州就有潮阳东山八景(也称灵山八景)之说[5],分别为:拔木坞、千丛果、写经台、留衣亭、舌镜塔、开善藏、祝圣碑、白石槽。主要是以大颠和尚、韩愈等人文故事进行命名。此外,潮州府下的揭阳县,在明初洪武年间,也有榕城八景一说,分别为:两溪明月、双峰晚钟、谯楼晓角、黄岐夕翠、玉窖乔榕、南浦渔歌、钓鳌仙迹、紫陌春晴。在清代乾隆年间的《揭阳县志》版本中,就刊印了揭阳八景的山水人文景观(见图1),这类的山水图式秉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营造方式,主要表现一种静态的、隐逸的山水田园空间,追求诗意与自然。在清末民初,潮州城内也出现了潮州内八景,分别为:东楼观潮、奎阁辉腾、古刹梵唱、莲花午照、芦荻晚眺、西园赏菊、七星步月、府楼钟声,这八景虽距今不过百年,但在历史车轮的前行中,很多景点已经不复存在,现今只剩下四个,因此在本地市民心中的知晓度并不算太高。
图1 清朝刘业勤编《揭阳县志》中的揭阳古八景
潮州最为家喻户晓的八景,是明末清初所确定的“潮州外八景”,分别为湘桥春涨、韩祠橡木、鳄渡秋风、龙湫宝塔、西湖渔筏、北阁佛灯、凤凰时雨、金山古松。除“西湖渔筏”外,其他景观大多都处于韩江两岸,人文坐标相对集中。潮州外八景通过“桥、塔、舟、灯、松”等文化符号串联起来的人文节点,既有山川水色,也有历史典故,无不阐述潮汕人的审美文化意境。
湘桥春涨作为八景之首,集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韵味。这座首建于南宋时期的启闭式浮桥——湘子桥,在造型、装饰与内容上都非常出采,潮州人视其为文化地标。犹如潮州民谣所咏唱的:“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艘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就是来歌咏这座浮桥的别致、生动及历史趣闻。湘桥春涨营造出的是一种暮春水涨,舟船摇曳,春风江上渔歌唱晚的人文意象。乾隆年间郑兰枝以“潇湘八景”为借代,将韩江比喻为湘江,写下了“湘江水涨水迢迢,十八艘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这充分验证了古代八景文化旺盛的衍生力。
韩祠橡木与鳄渡秋风都是颂咏唐代韩愈治潮的功绩而修建的纪念性景观,表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喜爱与敬仰。韩祠橡木景观的置建,始于宋淳熙十六年,知军州事丁允元感念韩愈在韩江东岸手植橡木,因而在此地修建韩祠。橡木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祥瑞之树,古人以橡木花开的多寡,来预测当年的科考的中举的几率。相传自北宋开始,凡韩祠橡木花开的时候,当地就有中举的喜事。捷报最多时发生在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在当年广东登榜的十位进士中,潮籍考生就占据了七位。可惜韩祠边上的橡木在清代中期后就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后来人们便栽木棉树予以代替。在2004年,相关单位又从韩愈的家乡河南孟州移植了数棵橡树植于韩祠。可以说,韩祠橡木景观,既拥有着纪念性的功能,又暗合了人们的情感性需求,给予了人们对功名的美好向往。鳄渡秋风则展现的是韩江北堤边上渡口的景象,据说韩愈刺潮后,了解到恶溪有鳄患,为了解决民害,韩愈亲自写下《祭鳄鱼文》,并下令部下宰猪宰羊,将食物投放在北堤中段鳄鱼常出没之处,并宣读祭文,限令鳄鱼南徙大海,若鳄鱼在七日内不走,将携强弓毒矢,将其剿灭。据传当晚风雨大作,过后溪水退尽,鳄鱼不得不向海边迁徙,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扰民事件。为了纪念韩愈在此地驱逐鳄鱼,此渡口被称为“鳄渡”,1987年,潮州市政府在此处设立祭鳄台,目的是纪念韩愈当年为民除害的故事。历史上,韩愈治理潮州的时间不足七个月,但是他传递的“以文治世、崇学兴校”的精神理念,让本属于蛮荒之地的潮州人民世代受益。
龙湫宝塔、西湖渔筏、北阁佛灯、凤凰时雨、金山古松都描述了秀美的景致,诗意的氛围,传递出了淡然、孤寂、悠闲、刚毅的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龙湫宝塔原指的是城北的韩江小沙洲上一座宋代的石塔,因塔旁有股“龙湫泉”,因此此地称为龙湫宝塔,可惜原塔在清代倒塌。此后,念旧的潮州人民将韩江东岸的凤凰塔来替代龙湫宝塔,这种移情寄物的精神,彰显了潮州人民对文化记忆的保护。西湖渔筏为天下36处西湖景致之一[6],西湖景致山青水绿,湖水平静秀美,因古代常有渔翁在湖面上抛网捕鱼而得名。北阁佛灯是指金山东麓的亭台楼阁,岸上没有码头,只有峭壁,当夜泊舟船行驶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看见阁楼前佛灯闪烁,像是明灯照亮了方向,意境深远而回味无穷。凤凰时雨描述的是凤凰台观雨的画面,此处位于潮州城南郊的老鸦洲,明代潮州知府侯必登于隆庆二年将老鸦洲改名为凤凰洲,并在此修建了凤凰台,造型古朴而壮观,历代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金山古松坐落于潮州金山之上,这里是潮州城的北屏障,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种植在这片土地上的松柏,见证了许多抗敌御外的故事,烘托出了潮人刚毅爱国的思想品质。
潮州的八景文化,从诞生那天起就带有强烈的文人化倾向,它不是仅仅停留在风景秀丽的景观层面上,而是力求从这种外在美的感官世界中,实现中国人文精神的升华与传承。
潮州作为一座工艺美术之都,这里集合了木雕、嵌瓷、石雕、彩画、瓷板画等多种建筑工艺,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分工,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要将工艺美术技法合理地应用到高铁站浮雕设计方案中,我们首先需要梳理不同工艺美术在具体项目应用上的优劣,择其最佳方案并提炼出文化价值,解决设计方案的材料应用问题。
潮州木雕在潮汕地区工艺美术中极具代表性,尤其是金漆木雕享誉中外。金漆木雕包含了透雕、通雕、髹漆、贴金等多种工艺手法,它在室内空间的应用会产生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视觉冲击力,彰显大气与富贵。但是,在高铁站的内部空间设计出36 m 的巨幅潮州木雕,显然能够营造出极佳的视觉效果,但工程造价高且费时费力,后期修缮、清洁与保存的难度也比较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嵌瓷在公共空间的装饰应用领域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嵌瓷所呈现的丰富的色彩搭配,会提升整个空间的艺术氛围,丰富空间的文化内涵。然而,嵌瓷工艺的主要材料是单色釉碎瓷片,这类材料在塑造花鸟鱼虫小题材具有优势,能够实现灵动、艳丽的效果,但是要表现建筑文化景观等大场景、大题材,难度较大。此外,嵌瓷特有的精细化拼贴手法,也加大了工期长、费用高的考量。石雕工艺在公共空间的应用是最为常见的,潮汕石雕大多以花岗岩石为材料,石雕的优点是结实、耐风化、保存时间长,而且石雕工艺可实现机器雕与手工雕,只要确定设计的效果图,在材料到位的基础上,便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石雕的工期制作。但是石雕工艺的缺点就是材料色彩单一,整体视觉效果并不出彩。彩画工艺表现的题材很广,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传统的潮汕彩画常用贝灰做底,并采用绘画的技法在墙上施彩。潮汕彩画的优点是色彩鲜艳,固定性强,耐潮湿,耐高温。它的缺点是保存时间久颜料易脱落,在体现立体感与层次感上并无优势。
瓷板画在潮汕建筑装饰领域应用也极广,是潮汕人民最为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有着稳定性强,色彩鲜艳的效果。潮汕传统民居的建筑外观尤爱镶嵌瓷板画,图案内容涉及人物、花卉、虫鸟等,折射出潮汕人民精致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瓷板画在公共空间的应用面较广,常见于地铁、机场、公园等空间,瓷板画受限于单个尺寸不能过大,要实现大型工程瓷板作品,只能采用拼接的方式进行制作。
在综合考虑的潮汕传统工艺美术的优劣,结合潮汕站南站房候车大厅的项目实际,项目组决定采用石雕工艺与彩画工艺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原因为:①时间优势——材料从设计到落地的周期较短;②质量优势——采用石雕工艺可实现项目的长久保存,减少后期维护;③设计优势——可表现复杂的题材内容。在石雕上添加彩画,既能实现项目的装饰性,也可实现项目的空间叙事功能。
该浮雕设计项目以“千年古城”为设计主题,通过浮雕长卷的形式,展现潮州城的古城遗韵,让旅客在候车厅也能够探寻潮州地区的诸多人文遗珠与历史风貌。通过浮雕直观性与象征性的表现形式,整体提升候车厅内部公共景观的品质,让旅客能够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唤起人们的家园情怀与文化情感。
该项目的整体布局参考《清明上河图》长卷式的叙事方式,结合古地图、古绘本,从艺术的角度,客观地还原潮州的古城风貌。最终确定以潮州画家黄家泽补成的清代四条屏《潮州古城图》为蓝本,参考清代嘉庆年间张宝初所绘的《湘桥仙迹》,展现潮州古城的全景图。重点表现潮州人引以为豪的潮州八景,并结合仙鹤、祥云、船舶、水纹等艺术元素,利用块面化的线条,实现潮州古城的艺术化处理。作品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潮州八景的“鳄渡秋风”“西湖渔筏”“金山古松”“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凰时雨”“龙湫宝塔”标识出来,让旅客通过图像能够寻找到潮州八景的对应位置,加深旅客对潮州的人文印象。整体结构为左侧为城郊,表现乡野、西湖景致,中间为古城,还原了牌坊街、开元寺等人文景观,展示繁华热闹的古城风貌,右侧为韩江,展示了湘子桥、凤凰塔等标志性建筑,彰显古城潮州的人文气息。
图2 黄家泽补成清代四条屏《潮州古城图》
《湘桥春涨》既是潮州八景的核心景观,也是项目设计成功的关键。在画面布局上,我们对“湘桥春涨”的结构安排,就占据了整幅长卷的1/2,江景与古城正好形成了虚实对比。由于湘子桥的建筑结构极为特殊,它从宋代86艘木船联结而成的浮桥,演化成明代的18艘木船与126间不同形态的亭台,再到清代中期的桥上盖房(类似吊脚楼),通过资料的比对,我们认为黄家泽补成的《潮州古城图》中的亭台样式,比较符合传统建筑的美学观念,而且,这也与2003年修复的湘子桥亭台原型更为接近,因此,项目遵照《潮州古城图》的亭台式样,表现了18艘浮船与古色古香的湘桥景致。此外,由于潮州湘子桥有“两只鉎牛一只溜”的说法,我们在浮桥桥端处,也表现了一只望江的鉎牛,以迎合历史典故,让人们得以更好地追溯历史,品味古城文化。
《韩祠橡木》重点是表现韩文公祠的景观。韩文公祠是潮州重要的文化坐标,位于笔架山中峰处,为了凸显该处史迹,笔者在此处设计了烟云缭绕的印象,表现了庄严静肃的效果。此外,该处还提炼了“橡木”、“牌坊”、“公祠”3大元素,在设计中,夸张了橡木的造型,突出主题,并从1910年拍摄的旧照片中找到了瓜棱柱式的牌坊、韩文公祠的建筑造型,为了还原古建遗韵,项目也采纳了这些古建造型作为表现对象,体现了庄重而复古的审美情趣。
《龙湫宝塔》是项目中最具有美学意义的景观。整体的形态参考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凤凰塔造型,为了更好地体现石塔的艺术构思,每个层级的塔门、壁龛、小窗在设计上都展现了不同的形态,整座凤凰塔临江而建,周围树木葱郁,岸边停泊了几只小船,烘托了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
《凤凰时雨》位处江心绿洲,地理位置极为独特,相传此处为古时凤凰栖息之处,吸引了众多名人在此地凭台眺望,因此,在组织“凤凰时雨”的景致结构时,重点是营造好诗情意境,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有的放矢,追求灵动而不堆砌,此处的核心建筑选的是凤凰台,参考民国十二年拍摄老照片中的凤凰台图像,周边再点缀郁郁葱葱的树木与亭子,岸边刻画了一只飞翔的仙鹤,隐喻了此处的灵气。
《金山古松》位于古城北边,这里层峦叠嶂,既有摩崖石刻,也有苍劲古松,要刻画出金山古松的气势,笔者充分运用了虚实对比,用缭绕的祥云来烘托出城北之高,用高耸苍劲的古松来暗喻先人忠烈的爱国情怀,并从清代的《潮州古城图》中,选取了城北的古寺为主体建筑,组合构成了一个“祥云缭绕,苍松翠柏,古寺深藏”的人文意境。
《北阁佛灯》作为金山东麓一处具有文化意义的景观,极富哲学禅意。要表现好“北阁佛灯”的文化意象,要抓住“平静”与“深远”的主题,提炼主体元素进行布局。在结构上,我们夸张了“佛灯”的形态,用临江的佛灯来隐喻“平静”,并在错落有致的亭台中,勾勒出一条缓慢向上的台阶,暗喻“深远”,通过虚实安排,让画面富有禅意。
《鳄渡秋风》是项目设计中着墨最少的地方,原因在于鳄渡秋风本处于韩江北堤渡口处,项目节点较小,且放在整幅潮州的古城图中,要事无巨细将“鳄渡秋风”景点完整刻画出来,也有违基本的透视原理。因此,项目采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式,只勾勒了城墙之外的类似“祭鳄台”的建筑,留给旅客无尽的遐想。
图3 项目设计图
《西湖渔筏》位于古城之外的西郊,犹如一处世外桃源。西湖印象是一种湖波荡漾、渔舟唱晚的情调。因此,在刻画西湖场景的过程中,我们表现了烟云缭绕的村野环境,错落有致地安排了几艘渔舟,湖边上漂浮着水上莲花,营造了一种悠然恬静的画面感。
文化记忆,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它通过熟悉的人文印象的表征,传递给人们一种亲近的状态,以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或精神寄托。构建潮州八景的样貌,能够映射出了城市的文脉,勾勒起潮州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大众对潮州历史文化的认知。笔者梳理了古今潮州八景的相关文献,在对潮州的人文历史有充分的理解的基础上,对潮州八景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征引、转化,通过虚实相生、分类组合、夸张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物象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结合,使得八景记忆物化为八景浮雕图像,从而在公共空间中营造出潮州古城的人文风貌。笔者认为尊重历史、提炼内涵是实现地方文化的有序传承的重要基石,潮州八景具有艺术性、人文性与历史性,设计师在处理这些设计要素时,要取舍有度,整体统一,才能把握好浮雕的空间叙事功能,合理建构出城市的意象,实现潮汕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