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输血方案对危急重症患者的影响

2022-07-14 05:05贺妮娅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全血血常规血液

贺妮娅

输血为临床上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在正常人中,血液占体重的7%~8%,当其一次性失血超过15%时,若不及时补救,机体将不能维持正常血压,器官与组织灌流量严重不足,易引起脑组织、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甚至失血性休克死亡[1-2]。在我国血液库存量与血液需求量严重失衡。血液作为稀缺资源成为临床外科的研究重点,是促进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经过对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患者的输血治疗已经不局限于输注全血,如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血小板等特定成分输血或按比例输血,主要是针对患者病情需要输给患者,其方法不仅能对症下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而且还遵循了节约用血、科学用血的原则[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当阳市人民医院60例大剂量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比不同输血方案对患者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输血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60例需大剂量输血的危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指标,其失血量>20%,需要大剂量输血的危急重症患者;(2)纤维蛋白原<1.5 g/L且血红蛋白<70 g/L;(3)患者意识清楚,有正常理解与认知能力;(4)签署输血同意书;(5)无严重输血过敏性反应。排除标准:(1)有凝血功能障碍;(2)全身有存在器官功能障碍;(3)有精神类疾病史;(4)有严重血液类疾病;(5)不服从研究措施;(6)临床基本资料不全。按不同输血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73岁,平均(49.87±8.29)岁;输血原因:创伤致大出血13例,手术致大出血8例,产后大出血9例;血型分布:A型7例,B型6例,AB型9例,O型8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5~72岁,平均(50.05±8.11)岁;输血原因:创伤致大出血12例,手术致大出血10例,产后大出血8例;血型分布:A型8例,B型7例,AB型9例,O型6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根据标准输血流程进行血型、交叉配血、抗体等严格核对[6]。在输血前遵医嘱口服或注射抗过敏性药物,在输血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巡视,严格监测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为患者摆好舒适体位,备好相关急救药物。如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应立即通知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评估是否继续输血,严重时应立即停止输血,进行相关抢救。(1)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其中相关用具选择:18G静脉留置针、16G双腔中心静脉留置管;输血速度:20~60 ml/min,平均最高输血速度为 40 ml/min;中心静脉压维持的最低值为12 cmH2O[7]。(2)观察组采取特定比例的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其中包括4 U 红细胞(RBC)、400 ml新鲜冰冻血浆(FFP)、2 U血小板(PLT)。另外对于特别严重的输血患者(失血量>80%),可根据患者调整输入比例,增加FFP及PLT容量。观察组的输血用具与输血步骤等均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凝血功能指标 采用全自动凝血仪(上海太阳,UP1500)检测两组在输血前及输血后24 h的凝血功能指标。其中指标共包含4项: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8]。

1.3.2 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SBP) 对患者输血前及输血2 d后的SpO2、CVP及SBP进行测量进行同组及组间比较。

1.3.3 预后情况 输血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包括在院期间及患者出院1个月内,出院后采取每周1次电话随访的方式,记录统计两组的预后情况:ICU治疗时间、治愈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其中治愈评价标准参考文献[9]:患者输血完成48 h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临床出血症状消失。若患者临床出血症状明显改善,但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未完全恢复正常,需要后续调整的为治疗有效患者,不计入治愈和死亡患者例数中。

1.3.4 血常规 采用血常规检测仪(深圳迈瑞生物)检测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4 h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比较,其中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

1.3.5 满意度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输血后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问卷总分为100分,分为3个等级:将≥90分归纳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凝血功能指标、SpO2、CVP及SBP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治愈率、死亡率及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输血前,两组APTT、PT、FIB和TT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两组的APTT、PT和TT时间均长于输血前,FIB水平低于输血前,但观察组的APTT、PT和TT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与本组输血前比较,P<0.05。

PT(s)FIB(g/L)TT(s)组别 APTT(s)输血前 输血后24 h 输血前 输血后24 h 输血前 输血后24 h 输血前 输血后24 h观察组(n=30) 26.01±2.72 33.18±7.33* 12.22±1.77 14.62±2.69* 3.38±0.54 2.09±0.56* 18.34±1.53 19.76±2.13*对照组(n=30) 26.11±2.86 43.16±8.21* 11.89±1.14 17.02±2.17* 3.31±0.71 1.63±0.46* 17.99±1.65 22.45±2.21*t值 0.139 4.967 0.858 3.803 0.430 3.477 0.852 4.800 P值 0.890 <0.001 0.394 <0.001 0.669 0.001 0.398 <0.001

2.2 两组SpO2、CVP及SBP水平比较

在输血前,两组SpO2、CVP及S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 d,观察组的SpO2、CVP及S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SpO2、CVP及SBP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SpO2、CVP及SBP水平比较(±s)

*与本组输血前比较,P<0.05。

组别 SpO2(%)CVP(cmH2O)SBP(mmHg)输血前 输血后2 d 输血前 输血后2 d 输血前 输血后2 d观察组(n=30) 88.25±2.58 96.89±1.21* 3.26±0.58 8.56±1.68* 85.34±6.62 105.65±8.37*对照组(n=30) 89.45±2.84 93.25±1.45* 3.30±0.72 5.44±1.59* 84.97±6.87 94.35±8.45*t值 1.713 10.557 0.237 7.388 0.212 5.204 P值 0.09 <0.001 0.814 <0.001 0.833 <0.001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2.4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

在输血前,两组的血常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 h,观察组的HCT、HGB及PL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s)

*与本组输血前比较,P<0.05。

组别 HCT(%)HGB(g/L)PLT(×109/L)输血前 输血后24 h 输血前 输血后24 h 输血前 输血后24 h观察组(n=30) 28.31±8.23 45.56±9.61* 64.86±5.84 104.20±10.78* 92.01±18.14 128.24±21.02*对照组(n=30) 27.84±9.74 36.05±8.65* 64.66±5.87 88.11±9.61* 90.45±17.84 109.25±23.45*t值 0.202 4.029 0.132 6.102 0.336 3.303 P值 0.840 <0.001 0.895 <0.001 0.738 0.002

2.5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为28例,总满意度93.33%。对照组总满意为22例,总满意度73.33%。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血液是流动在机体血管和心脏中的红色透明液体,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含有各种营养物质,主要有调节酸碱平衡、体温及渗透压等基础功能[10]。血液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身体中的血液量是根据个人的体重决定的,一般占7%~8%。当出现出血现象时一定是机体发生了异常,大量出血时需要及时进行输血治疗。输血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支持代偿性的治疗方法,不仅能维持血容量,提高血压来防止出血性休克,还能缓解急性缺氧症状[11]。若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出血现象,需要快速的血液补充,提高患者凝血因子及各种血细胞含量。通常情况下,患者失血情况是根据其血压、CVP及尿量等休克指标来判断,但也不是唯一标准[12]。某些危急重症患者出现大量出血时,其血压和CVP等未出现异常但也非常危险,因为血液中的各种成分的过度稀释,如凝血因子浓度下降会导致出血不止;Hb浓度不足会导致血氧下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从而诱发器官的衰竭。目前,在有条件的地方越来越少采用全血输血,一方面因为全血的治疗效果不及成分输血,另一方面输血的需求量远大与血液供给量。有研究表明全血输注方式容易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和继发性大出血等各种输血不良反应[13]。所以为了使血液快速达到正常浓度或者比例,临床上常采用成分输血。其可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特定比例的血液制品,能充分提高各血液成分的利用度。本研究在观察组患者中采用4 U RBC、400 ml FFP、2 U PLT 的成分输血方案,对照组采用大剂量的全血输血方案,研究结果如下。

表1结果显示,输血24 h后,观察组的APTT、PT和TT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使用特定比例输血方案的凝血功能明显优于全血方案。有研究表明,特定比例输血中的冷冻血浆成分中含有较多的凝血因子,其有较高的氧亲和力,可以明显地提高机体的凝血能力[14]。因此成分输血能有效改善危急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表2结果示,输血后2 d,观察组的SpO2、CVP及S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是因为在对危急重症患者快速输注RBC后,能有效扩充血容量恢复血压及提高SpO2,增加携氧能力。且成分输血能在输注RBC的同时保证晶体、胶体液等其他液体的输注减少,从而减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产生。表3结果显示,观察组的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虽然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果依然可表明特定比例输血能缩短危急重症患者的治疗时间,可适当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质量。表4结果示,输血后观察组HCT、HGB及PL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行特定比例输血后血常规等指标明显优于全血输注方案,目前临床上的全血常采用4 ℃保存的库存血,其保存过程中极容易使PLT功能衰弱,常常还需要大剂量的其他血液制品来辅助改善凝血能力。成分输血就能在节约的同时有效提高各血细胞指数。因此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于需大剂量输血危急重症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输血方案(4 U RBC、400 ml FFP、2 U PLT)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成为全血输血方案的最佳代替方案。

猜你喜欢
全血血常规血液
献血几百次是真的吗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血液透析中风险护理的应用探索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献血的间隔期需要多久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