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宁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十又九年”即越王十九年。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及索隐,在位达到十九年的越王有勾践(32年)、翁(朱句,37年)以及翳(36年)。具体指哪一越王,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图一 者钟与其他编钟纹饰对比
图二 者钟铭文摹本[49]
从历史背景来看,越王勾践十九年前后,文献有如下记载:
《左传·哀公十三年》:“(越勾践十五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大败吴师,获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
《左传·哀公十七年》:“(越勾践十九年)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夫差)十八年(即勾践十九年),越益强。越王勾践帅兵伐败吴师于笠泽。”“(吴夫差)二十年,越王勾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王灭吴。”
1.西周晚期晋侯苏编钟16件,为音列相同的两组编甬钟,每组8件。
2.应侯视工编钟,现存4件,其中两钟通高、音高相同,可能为两个8件钟组合。
3.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编钟,其中甬钟10件、镈钟3件,据测音,至少有两组8件组甬钟,即乙组(逨编钟),现存6件,原应8件;丙组,现存4件,原应为8件。钟铭显示器主逨为周王朝大臣,周王命他“司方虞林”。
5.山西北赵晋侯墓地M93编甬钟,16件,分为大小两列,每列8件,墓主可能为春秋初年的晋文侯。
6.子犯编钟,16件,两组8件,形制、大小相同,器主子犯即春秋晋文公时期六卿之一的狐偃,编钟的年代在春秋中期前段。铭文显示“诸侯羞元金于子犯之所,用为和钟九堵”即指城濮之战后,晋向周襄王献俘,子犯受王赐及诸侯献金。
7.河南叶县M4甬钟20件,分两组各10件,同出钮钟9件、镈钟8件。墓主为许灵公,公元前592~前547在位。
8.新郑城市信用社编钟、新郑金城路编钟、新郑祭祀坑K1、K4、K5、K7、K8、K9、K14、K16,均为双列20件钮钟、4件镈钟组合,其年代与新郑李家楼郑公墓的年代近同,约在春秋中晚期之际,器主为春秋中期的郑国国君。
9.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墓出土镈钟4件,甬钟19件,可分为高度相当的两组,该墓葬盗,原甬钟应为20件。器主可能为春秋晚期郑国国君郑成公或郑僖公。
10.河南陕县后川春秋晚期M2040甬钟,两套共20件,编镈9件。墓主不详,该墓为积石积碳,为墓群中最大的一座,随葬各类器物1656件,出土有金腊首铁剑,这些信息均表明墓主的身份应为国君或上卿级别。
11.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早期大型墓M16随葬甬钟16件(分两组)、钮钟9件、镈钟10件,皆为陶器,该墓破坏严重,墓主为高级贵族。
12.山西潞城潞河战国早期墓M7随葬甬钟16件(分两组)、钮钟8件、镈钟4件,墓主身份为下大夫,而僭用诸侯的乐器规格。
13.山东临淄淄河店战国早期墓M2随葬甬钟16件(分两组)、钮钟10件、镈钟8件。该墓墓主的地位甚高(甲字形石椁墓,随葬七鼎六簋),是齐国具有一定权势的卿大夫之类的上层贵族。
由上所列,两周时期使用两列甬钟或两列甬钟+编镈组合的均为诸侯国君或地位尊崇的卿大夫,目前所见,这种组合的编甬钟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的陕西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为两列8件组甬钟,春秋中晚期以后增加为两列10件组的组合,同时两列8件组甬钟继续存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钮钟开始出现,自春秋早期开始,钮钟已经加入由编甬钟构成的乐悬组合。春秋时期,甬钟和钮钟的组合有两种编列方式:第一,单列甬钟+单列钮钟的组合,如春秋早中期的山东长青县仙人台M6出土甬钟11件、钮钟9件。春秋晚期的山西长治分水岭M269出土甬钟9件、钮钟9件,M270出土甬钟8件、钮钟9件,河南辉县琉璃阁甲墓出土甬钟8件、钮钟9件、编镈9件、特镈4件。第二,两列甬钟+单列钮钟组合,如上述河南叶县许灵公墓出土两列甬钟10件、钮钟9件、镈钟8件。
春秋战国时期,不论南方、北方地区,一般的贵族墓葬中只随葬单列的钮钟、甬钟或镈钟,但在诸侯及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却显示出编钟组合的差异,中原及其它北方地区高等级墓葬中仍保持着西周以来的传统,以使用甬钟为尊,为两列甬钟或两列甬钟+单套钮钟、镈钟的组合,南方楚文化区更偏重双列钮钟或双列钮钟+镈钟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方式目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河南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其源头可追溯至西周晚期双列甬钟的编列形式,应是从双列甬钟的组合形式中脱胎而来。由上所论,双列甬钟或钮钟的编列形式的使用者均为诸侯国君或高等级上卿,东周时期虽然礼坏乐崩,诸侯国君或卿大夫常出现僭越礼制的事情,但限于国力、财力,也不是一般贵族所能享受的,这或可以作为判断墓葬等级、墓主身份的一个标准。
[7]a.同[3].b.董珊.吴越题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88-92.
[8]张闻捷.者 编钟与越国乐制[J].东南文化,2018(5).
[9]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41:500.
[10]同[5]a.
[11]容庚.鸟书考[J].中山大学学报,1964(1).
[13]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7-158.
[14]白川静通释,曹兆兰选译.金文通释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34-238.
[16]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374.
[17]LotharVon Falkenhausen.Suspended Music: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 [M].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187.
[18]同[7]b:91-92.
[19]孙海宁.西周春秋时期青铜钟的年代及编列组合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
[20]赵世纲.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编钟的音高与音律[M]∥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附录一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434.
[2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917.
[22]同[20].
[23]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河南叶县旧县四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7(9).
[24]赵世纲.固始侯古堆出土乐器研究[M]∥固始侯古堆一号墓:附录四.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25.
[25]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J].考古,1965(3).
[2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省叶县旧县1号墓的清理[J].华夏考古,1988(3).
[28]同[19].
[29]同[23].
[30]赵世纲.鄬子受钟与鄂国史迹[J].华夏考古,1995(1).
[3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凤阳卞庄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9(8).
[3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凤阳大东关与卞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3]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J].考古,1974(2).
[34]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5]同[26].
[36]山东省博物馆,等.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J].考古,1978(3).
[37]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邳州市九女墩2号墩发掘简报[J].考古,1999(11).
[3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随州文峰塔M1、M2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4(4).
[39]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绍兴市发现一件春秋铭文铜甬钟[J].考古,2006(7).
[40]同[5]b.
[41]同[14]
[42]同[8].
[43]同[19].
[4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57-287.
[45]同[44]:140-174.
[46]同[38].
[47]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1(1).
[4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119.
[49]同[3].参考董珊摹本。
[50]杜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789-1790.
[51]同[50]:1828.
[53]同[52]:1474.
[54]同[3].
[55]同[6]b.
[56]同[8].
[57]马承源,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32.
[58]王世民.应侯见工钟的组合与年代[M]∥保利藏金续.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256.
[59]刘怀君.眉县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铜乐器[J].文博,1987(2).
[60]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第29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6.
[61]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M].大象出版社,1999:65.
[62]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J].文物,1978(3).
[63]蒋定穗.陕西出土西周钟研究[C]∥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集(音乐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64]同[63].
[65]北京大学,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文物,1995(7).
[66]张光裕.故宫新藏春秋晋文称霸“子犯和钟”初释[J].故宫文物月刊,1995(4).
[67]李学勤.补论子犯编钟[N].中国文物报,1995-5-28(3).
[68]同[23].
[69]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114.
[70]a.蔡全法,马俊才.新郑郑韩故城金城路考古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4-1-2(1).b.同[69]:112.
[71]同[21].
[72]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552.
[73]同[21]:919-922.
[74]孙海波.新郑彝器[M]∥金文文献集成(第2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5:530.
[75]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69.
[76]a.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1957年河南陕县发掘简报[J].考古通讯,1958(11).b.王世民.陕县后川2040号墓的年代问题[J].考古,1959(5).
[77]河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J].考古学报,1965(2).
[7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战国墓[J].文物,1986(6).
[7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322,430.
[80]a.曹玮:周原出土青铜器(第5卷)[M].成都:巴蜀书社,2005:834.目前发现最早的“钮钟”(报告称为编铃)是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7件铃钟,虽然器形上和春秋早期的钮钟相似,但这套铃钟均比较小,最高者不到14厘米,器形单薄,最重者不到0.4千克,形制与铃比较接近,故报告称为编铃也是有道理的.b.同[69]:128.河南三门峡M2009虢仲墓出土8件编钮钟.
[81]a.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J].考古1998(9).b.任相宏.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及相关问题初探[J].考古,1998(9).
[8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J].考古学报,1974(2).
[83]李琴,杨式昭.辉县甲乙二墓出土青铜器[M].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0.
[84]同[8].
[85]a.同[60]:56.b.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第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83.
[86]同[44]:79.
[87]安徽省文物考古所.安徽蚌埠市双墩一号春秋墓葬[J].考古,2009(7).
[88]同[44]:265.
[89]同[47].
[9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楚墓[M].文物出版社,1986:25,120.
[91]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1988(2).该墓早年被盗,钮钟的第7件铭文未完,现存编钟应不是全套。
[92]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J].考古,1965(3).
[93]同[48]:132,275,119.
[94]同[31].据测音原编镈可能为8件,这5件为第3~7件、尚缺第1、2、8件。
[95]同[32].该墓被曾被破坏,器物被哄抢,现存可能不是全套。
[96]同[7]b:90.
[97]同[14].
[98]a.王红星.九连墩1、2号楚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C]∥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b.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九连墩M1乐器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2019(2).
[99]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2(1).
[100]湖北荆州博物馆.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J].考古学报,1982(1).
[101]湖北荆州博物馆.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10.
[102]同[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