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菁 北京京茂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音乐形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音乐文化在民族振兴和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但是在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民歌开始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全面落实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的民歌传承与发展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民歌主要是指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口口相传发展而成的音乐形式,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民歌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形式,其中包含了一百余首民间作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大批经典的民歌作品逐渐涌现出来。从体裁形式来看,民歌可以划分为号子、山歌以及小调等,其中号子主要表现在船夫号子、运工号子、车夫号子等方面;山歌主要表现在普通山歌以及游牧山歌等方面;小调主要表现在时调、舞歌小调以及风俗小调等方面。从民族类型来看,民歌可以划分为闽南民歌、西南民歌、西北民歌、东北民歌、华北民歌等。从民族类型来看,民歌可以划分为苗族民歌、壮族民歌、蒙古族民歌以及藏族民歌等。从歌曲内容来看,民歌可以划分为歌颂生活型、歌颂劳动型以及歌颂祖国型。
全面了解民歌的时代特征,能够让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更加贴近时代脉搏和民众需求,使得民歌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永葆底色。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民歌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流变性。民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持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以民歌中的“号子”为例,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吟唱的一种歌曲,在全国各个地区均有分布,随着劳动方式和劳动工具的不断进步,“号子”的歌曲内容也在发生改变,并且融合了不同的音乐审美和文化思想。其二,即时性。民歌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多元,并且具有较强的即时性,人们可以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其三,地域性。我国少数民族相对较多,在不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歌的文化特色存在着明显区别。对于维吾尔族和藏族聚居区而言,当地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因此该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呈现出粗犷奔放的内在特征。对于江南一带而言,当地人说话吴侬软语,因此该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呈现出温婉悠长的内在特征。其四,生活性。民歌是特殊背景下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联系。比如《见滩号子》表达的是战争时代的故事,其中生动描述了战斗中的紧张局面,向人们传达了战士们英勇作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生活的见证。其五,音律性。民歌能够让受众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并将人们的思想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听众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节奏持续加快,并且面临的生活压力也在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倾向于快餐式文化,这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经济高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丰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让一些人陷入到冷漠、空虚的精神贫困中。因此我们必须倡导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切实提高我国民众的幸福指数。在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形式的受众群体也不尽相同。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扬弃的过程,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为民歌的传承发展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音乐环境,给广大群众创造具有良好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民歌作品,使得广大群众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民歌、爱上民歌,并主动成为民歌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收集整理是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为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良好的素材。我国幅员辽阔,民歌在各个地区零散分布,因此收集整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工作人员进行民歌收集整理工作时,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保证民歌全面性,积极落实对民歌曲谱和民歌歌词的收集工作,尽可能注明民歌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其二,保证民歌收集的真实性,尊重原创的艺术形式、思想内容和本土语言,原生态的记录民歌的精彩之处。其三,保证民歌整理的有效性,不得改变民歌的体裁,不得改变民歌的结构,不得改变民歌的情节,不得改变民歌的主体思想。
随着商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民歌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这对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的民歌传承与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措施的出台,是政府部门对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支持。在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政府部门必须对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实际价值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文化宣传力度。
民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高校是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开展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民歌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形态特征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有效扩大民歌的影响范围,为民歌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甘肃省就以甘肃各大高校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甘肃民歌的相关知识,让当代大学生对甘肃民歌的情感、意境、语言以及艺术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结合当前的社会潮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编,并在舞台上公开演出甘肃民歌,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一股甘肃民歌的学习之风和歌唱之风,进一步促进甘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歌以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方式,经受着人民的集体改造、集体加工、集体筛选和集体提炼。但是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电脑、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娱乐方式和娱乐心态。在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民歌传承与发展必须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保持民歌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得民歌能够在音乐世界中屹立不倒。对于大多数群体而言,他们对民歌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因此并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民歌、学习民歌。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民歌是非常有必要的。王洛宾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他用流行音乐的方式来演绎民歌,这种音乐形式切实消除了不同人群之间的隔膜,进一步提高了民歌的流传度;腾格尔在《天堂》中将摇滚音乐与蒙古民歌进行有效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蒙古族现代流行唱法的先例;张千一在创作影视剧《成吉思汗》主题曲《传说》时,在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送亲歌》中加入了流行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对《送亲歌》进行合理改编,取得了十分不错的艺术效果。在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我们必须找到民歌艺术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契合点,有效打破传统模式的桎梏,科学引入新的音乐文化元素,使得民歌能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和音乐审美,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灌注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高新技术正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为各行各业的不断壮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融入高新技术,使得民歌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进一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以民歌舞台表演为例,工作人员根据民歌中蕴含的具体情境以及思想感情,利用高新技术对舞台的声、光、电进行特殊处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新技术虽然能够为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良好的媒介,但是高新技术的滥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生态音乐元素的流失,因此工作人员在利用高新技术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把握好“度”,从而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在民歌传承和发展中的实际效能。
民歌往往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音调旋法,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不断推动民歌研究、民歌创作、民歌教育以及民歌产品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条较为完善的民歌产业链,有效拓展民歌的影响范围。比如榆林某酒业集团以陕北民歌为基本出发点,推出了“文化牌”系列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再比如文化影视剧《血色浪漫》的配乐中插入了各种形式的陕北民歌,这些陕北民歌有些是原生态的呈现形式,有些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的重新编排,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影视剧为观众讲述了主人公在陕西农村插队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黄沙漫天、沟壑连绵的陕北高原恰恰就是陕北民歌的发源地;在主人公们辛苦劳作、赶车上路、相聚分别的时候,陕北民歌能够对当前的情境和情感进行科学渲染和合理烘托,促使观众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身临其境地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波动以及陕北民歌的内在魅力,全面优化影视剧艺术效果。《血色浪漫》中陕北民歌的配乐,对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并且我国各个地区均有自身独特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和风土人情,这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带动作用,为游客组织原生态民歌演唱活动,使得游客能够在民歌演唱中深入感受当地的文化特征,同时也为游客创造一个狂欢、轻松的环境,切实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充分发挥民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山西民歌为例,它具有非常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切实满足不同游客的音乐需求。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适时演唱一首悠长婉转的山西民歌,并积极引导游客们进行“听民歌、学民歌、唱民歌”活动,给游客们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
民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引进新的元素和理念,同时还要打开世界的大门,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然后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具体模式,使得民歌能够走出中国,在世界舞蹈上展现魅力。比如山西省在进行民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就多次举办具有山西民歌自身特色的歌舞剧公演活动,其中云锦城演艺中心演出的《一把酸枣》、平遥大戏堂演出的《晋商乡音》、五台山景区凉城山庄演出的《五台山》,均让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山西文化,进一步提高了观众对山西以及山西民歌的了解程度。此外,山西还组织优秀表演团前往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等多个国家进行公演,并在公演中将山西民歌与中国传统戏曲、中国古典舞蹈进行了有效融合,通过现代化的音乐视角和音乐思维对山西民歌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编,达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中国民族精神的根本目的。
新时期文化事业背景下,各种文化对民歌不断冲击,民歌传承与发展已经在社会层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全面落实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加强政府部门的文化宣传力度,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民歌创新活动,合理利用高新技术,有效推动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带动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发展,为民歌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