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云盘小学是一所老城区学校,建校20多年来,积极践行“真”字校训,形成了“崇真、尚礼、融和”的校风、“求真理、干真事、育真才”的教风和“学真知、练真能、做真人”的学风。“真”意味着回归本真,
回归儿童,是一种崇尚自然、遵循儿童生长天性和发展规律的教育价值取向。
一、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设计
2020年这个特殊时期让云小人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发出理性的叩问,开启了小学科学“向自然”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向自然”这一概念是针对目前我校学生(当代城市儿童)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如感知能力下降,合作交流意识欠缺,生命意识淡薄,创造力缺失等(即自然缺失症)。每个人都有着对自然的天然向往,此为本能。“向自然”主张从尊重人的天性本能出发,致力于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探索自然的博大与奥秘,给予学生时间、空间及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自由,以此综合打开学生的“五感”,培养其想象力、实践力、创造力,使其形成善于交流、团结协作、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等品质。由此可见,“向自然”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小学科学“向自然”特色课程基于问题的解决,立足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与优势,指向对自然生态、生命意义的探索。
二、基于育人目标落实的课程建构
学校将自然的启示和教育的真谛相结合,从学生成长出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个性发展的不同特点,认真分析《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学校及周边资源,致力于“尚自然、悦童年、向未来”的核心主张,面向全员发展,指向全面发展,满足个性发展,打造“向自然”文化成长空间,构建以科学学科为主的学科课程与实践体验为主的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小学科学“向自然”特色课程体系。
(一)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完善
学科基础课程:以科学学科为主,为全员必修课程,以师生共建“共享式课堂”为课堂样态,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科拓展课程:学校尝试创造性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对国家课程在学校层面进行“再度开发”。学校基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设置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三个系列,每个系列又重点选择了一些主题,并制订了年段目标,形成了“主题+模块”的课程框架。拓展课程旨在整合校内外育人資源,为学生创造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自然”这一大课堂上进行探索与研究,找回丢失的好奇心、想象力与创新精神。
(二)活动课程的实践与创新
活动课程的实践与创新是以社团选修和项目学习相结合,围绕“向自然”主题,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开展体验式、实践型的学科融合课程。我们依托学校与周边资源,将各学科知识整合融入一个个项目中,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课程主要分为“自然与生活”和“自然与社会”两大板块,各板块下设有多个项目,而项目可根据热点、痛点、困惑点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或调整。学生在每个学年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至少选择一个项目。项目式学习主要经历选择项目、设计方案、完成项目、交流展示、评价改进等基本环节,让学生通过闭环化的模型建构,在不断校正中实现“螺旋提升”,完成从低阶认知到高阶思维的完美转变,激发学生发展潜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在多元课程设置中都能找到兴趣点,增强自信,不断刷新自己的“生长感”。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
(一)建设“实景体验”的物型文化
围绕“心尚自然·悦在丰盈”的文化理念,学校积极建设“一谷、两园、四馆、N体验基地”,渗透天地万物四时而长、各美其美的生态美育理念。
“一谷”即“云舞·蝴蝶谷”,让美丽的蝴蝶在校园翩翩飞舞,引导学生近距离探索神奇的蝴蝶世界,还给学生一个天真的童年,让学生萌发热爱自然、向往科学的情感。
“两园”一为“云锦·植物园”,整体规划下的园内景色四季交替变化,春华秋实收获无限,学生可以感受四季的气息以及大自然的馈赠;二为“云趣·萌宠园”,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动物成长的全过程,将知识与实践有效嫁接,丰盈生命体验。
“四馆”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项目和综合性的展示空间。在“云奇·天文馆”,学生可通过模型制作、视频演示、VR体验等方式,激发对浩瀚宇宙的探究热情;在“云生·种子馆”,学生可通过收集植物种子实物,阅读植物相关书籍等,了解植物繁殖的奥秘,让生命教育的种子在心中萌芽;在“云图·气象馆”,学生可通过模拟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等活动,将气象知识扎根到心里;而“云起·主题馆”则可以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向自然”主题课程的研究成果。
N体验基地指学校充分利用张家港本土自然资源,
如暨阳湖公园、湿地公园、梁丰生态园、张家港博物馆、青少年实践基地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自然进行体验式学习。
(二)形成高效适切的课堂范式
科学学科组结合学校原有“共享式”课堂研究成果,以“学生成长、实现不教”为项目主旨,以“引导自主学习”为教学方式,进一步构建“共享式”课堂教学范式,具体如下。
以学定教,设置“三单”:通过“备学单”引导学生为学习做准备,激活其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通过“共学单”组织师生围绕备学中产生的重点问题开展学习活动,为小组化学习提供重要依托;通过“延学单”组织学生围绕备学中的难点或拓展性问题展开课后探索。
师生共建,实现四个“共同”:师生共同准备学习资源,师生共同提出学习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学习问题,师生共同展示学习成果。
交流分享,经历五个流程:准备先行,自由质疑;经验分享,自信交流;问题研讨,自主探究;总结归纳,
自然生成;巩固延伸,自主发展。
“向自然”课程的实施更好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教师主动链接真实世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或是“完成一项综合性任务”的过程;学生的探究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基于现实的开放性大空间、学习内容与生活的深度联结,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更加真实和丰富;学习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形成科学素养,而是致力于学生全素养的提升,从学科本位不断走向“全人”发展。
(三)搭建自主发展的互动平台
学校着力建设智慧校园,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向自然”学习社区,包括
“智能学习平台”“交流互动平台”两个功能区,丰富学生体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校为学生提供“科学基础课程”相关微课视频,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相融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将3D等技术运用于课堂实践,围绕教学的三大领域进行案例研究,提高学生交互操作的主动性。同时,学校还利用物联网技术,为“科学拓展课程”和“学科融合课程”搭建更形象、更智能的学习平台:将校园种植区由平面变成立体结构,创新研发“塔式种植架”;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气象研究,通过传感器采集天气数据,发布校园天气预报;建立种子信息库,提供人机互动软件,让知识与生活相关联;提供形色、星图等软件,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智能查询和实时指导。此外,学校还通过主题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帮助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更为及时、广泛的交流。
总之,小学科学“向自然”特色课程让师生真实完整地经历了一个深度学习与研究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引发教师、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更新迭代的过程,必将进一步推动学校课程改革,构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文化体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价值追求。
夏敏,1972年7月出生,女,江苏张家港人,高级教师,张家港市云盘小学校长,硕士学位,苏州市名教师,首届港城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