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收获活动,重构幼儿对食材的认知

2022-07-14 03:25李兰婷
教育界·A 2022年14期
关键词:幼儿

李兰婷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幼儿存在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的饮食行为,究其原因在于幼儿对食材缺乏相关的认知,对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了解不深。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正幼儿园(下文简称“我园”)尝试在食育方面开展相关的全收获活动,引导幼儿系统地对食材进行探索,了解食材的生长、营养等知识,感知食物制作的不易,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食物产生向往之情,并逐渐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幼儿;全收获活动;食材认知

种植园地是每所幼儿园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的区域,幼儿们在种植地里往往会给食材浇水,进行种植观察。但是教师发现,幼儿的活动内容往往仅局限于观赏与观察,种植操作内容多是浇水、除草等简单的劳动,这样的菜地种植活动方式不利于幼儿对食材以及食材来源产生系统的认知。

我园尝试开展“食趣启蒙”课程,意在引导幼儿通过持续的种植活动,了解食材的来源以及食材的生长情况,感恩食材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能量;通过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动手制作美食,了解身体健康与饮食的关系;通过对饮食文化及中华饮食文明的了解,养成良好的进餐礼仪,从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以上课程的开展目的,我园尝试将种植园地与课程进行结合,以全收获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途径,让幼儿在种植、采摘、收获、品鉴的全过程中,重构对食材的认知,从而萌发对自然、对食材的感恩之情。

一、幼儿对食材认知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与幼儿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发现以下情况。

1.在与幼儿交流时,教师问幼儿食物是哪里来的,幼儿往往会说是“买来的”,可见幼儿对于食物的来源并不了解。

2.在日常的进餐观察中,教师经常发现,幼儿们都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在实际的进餐过程中,幼儿遇到不爱吃的食物就不吃,而喜欢吃的食物就会吃很多,挑食、偏食的现象比较普遍。

3.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也会听到家长反馈说幼儿在家进餐习惯不好,需要喂饭,饭菜都要迎合幼儿的口味做。

基于以上现象,笔者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幼儿对食物缺乏足够的认知,对食材缺乏崇敬之意;对于食材与身体健康之间关联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认知表层,没有从情感上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于是,我园尝试开展全收获活动,意图萌发幼儿对食材的崇敬与感恩之情,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

二、全收获活动之种植地的再创设

要开展全收获活动,每个班级必须要有必要的硬件配备条件,即一片种植园地。我园在原有菜地的基础上,将其划分成每个班级4平方米左右的菜地,每片菜地由各个班级自行负责环境创设与日后维护,为各班的全收获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一)全收获活动之菜地里的种植

1.合作式环创,萌发幼儿对种植活动的意愿

合作式环境创设采取师幼合作的方式,以幼儿为菜地环境创设的主体,教师从旁进行支持,幼儿通过亲身实地勘测、绘画设计、开垦、布置等方式,对班级的菜地进行规划并尝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菜地创设中来,将设计变成现实,从而萌发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意愿。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劳动工具以及防护用品,例如小锄头、手套、测量工具等,让幼儿参与菜地的开垦、锄草、松土等环境创设工作,为后续的播种活动做好物质环境的准备。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幼儿共同商讨菜地的环境创设方案,引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形式制作设计图,并与幼儿共同寻找材料,落实设计图,装饰自己班级的菜地。

例如,我园大班幼儿实地观察自班的菜地,通过家园调查了解到植物生长需要泥土和充足的阳光,于是幼儿们对菜地进行开垦。在此过程中,有的幼儿与教师共同设计制作了稻草人,装饰班级菜地;有的幼儿利用废旧的皮球,对其进行装饰并制作成创意盆栽,装饰班级菜地。

在这个过程中,师幼共同对菜地环境进行布置,能有效萌发幼儿对班级菜地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对种植活动的期待之情。

2.聚焦式种植,萌发幼儿对食物的向往之情

所谓聚焦式播种,就是师幼有意识地选择食材进行种植。种植食材的选择依据,一则可以是幼儿日常不喜欢吃的蔬菜,幼儿在亲身种植体验的过程中了解这种食材,并通过烹饪进行品尝,有利于使幼儿逐渐接受该种食材,改掉挑食的不良习惯;二则可以是经由师幼共同协商,选择班级内大多数幼儿希望种植的食材,这有利于引导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了解该种食材的生长过程。经过以上思考和选择后,教师再与幼儿共同進行播种,以此萌发幼儿对食物的向往之情。

例如,我园中班的教师在开始选择食材种子之前,与幼儿开展“种子比比会”的活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番茄、四季豆、玉米、茄子的种子,引导幼儿认识这些蔬菜的种子,初步了解不同蔬菜的生长方式,通过活动与幼儿讨论班级要种植的蔬菜。活动的最后,教师通过投票的方式,确定班级接下来将要种植四季豆。

对于小班幼儿,教师采用了观察的方式进行聚焦式播种。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不足,缺乏对食材的认知,因此教师可在观察之后选择大多数幼儿不太喜爱的蔬菜进行种植,如茄子、丝瓜、菠菜等,让幼儿在后期的养护过程中对该种蔬菜产生好感,从而愿意品尝该种蔬菜。

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则根据幼儿喜好和食材生长方式的不同对食材进行选择和种植,如选择了果实生长在地下的花生,爬藤生长的黄瓜等,以使幼儿在后期的种植养护中进一步了解食材的不同生长方式,感受其生长的神奇,萌发幼儿感恩大自然的情感。

(二)全收获活动之菜园里的养护

蔬菜播种之后,种植养护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利用该环节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察与养护,以此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蔬菜,感受蔬菜生长的不易,萌发幼儿对食材以及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1.项目式种植,了解食材的生长过程

蔬菜的种类和生长方式各有不同,种植蔬菜和管理菜地是帮助幼儿了解食材生长过程的最佳教育实践。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在种植的过程中采用项目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在种植过程中对蔬菜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调查等,从而了解到不同食材的生长方式。

例如,我园中班进行了种植土豆的项目活动,教师之所以选择土豆,是因为通过前期的调查,教师发现幼儿对种植土豆具有一定的兴趣。有的幼儿说土豆可以生长在水里,家里的土豆切了一块放在水里就发芽了;有的幼儿说种土豆不用水、不用土就会发芽,发芽就会长大;有的幼儿则坚持土豆必须要种在土里。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土豆进行种植,并且采用水培、土培和自然生长三种方式进行种植,让幼儿在土豆生长的过程中进行测量、记录与比较。最终幼儿发现长在水里的土豆能发芽、长叶,但是不能结出土豆,长在土里的发芽生长最快,还能在泥土下结出土豆,而长在自然环境中,没有土和水的土豆发芽最慢,且最后枯萎。

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了食材的不同生长方式,还在持续的观察管理过程中激发了了解食材来源的兴趣,了解食材的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体会到食材的来之不易。

2.游戏式管理,体会食材的来之不易

管理蔬菜是全收获活动中的持续时间最长、幼儿劳作体验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此过程中,切不可机械地让幼儿进行劳作体验,而应该采取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劳作的兴趣,并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地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例如,我园教师将班级的种植园地与幼儿园的户外自主游戏进行结合,为幼儿创设“小菜农”游戏场所。每当到了户外自主游戏时间,幼儿就可以自主选择该游戏场所,带上帽子、菜篮等工具,为蔬菜进行浇水、除草等劳动。同时,教师还为幼儿提供观察记录单和养护日记本,鼓励幼儿将自己在劳作中的发现和感受,通过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分享和表达。

在最初劳动的过程中,幼儿会被地里翻出来的蚯蚓吓到,但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幼儿逐渐发现有的同伴不害怕蚯蚓,也开始壮着胆子探索蚯蚓,了解蚯蚓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从中一方面感受到种植带来的不一样的乐趣,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身的认知能力。在管理蔬菜的过程中,幼儿会被太阳晒到汗流浃背,但出于对游戏的热情,他们依然坚持劳作,从中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游戏是幼儿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幼儿看似在进行游戏,但这一劳作的过程正是农民们日常劳作的缩影,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到劳动的意义。

3.循环式收获,感恩自然的馈赠

收获是幼儿最开心、最满足的时刻,春天地里的油菜花,夏天地里的黄瓜,秋天地里的土豆,冬天地里的萝卜,每到一个季节总有不同的食材收获,幼儿不仅收获了食材长成的结果,还收藏了这种食材的种子,为下一次种植做好准备。

例如,春天油菜花枯萎之后,会结出果荚,我园教师引导幼儿取出果荚里的种子进行储存,为下一季的种植做好准备。教师还在这一过程中开展与种子相关的活动,让幼儿发现有些种子可以食用,于是探索其他可以食用的种子,从而发现大蒜、花生、瓜子这些食物既是种子,也是可以再次播种的种子。

种植的过程是漫长的,收获的过程是喜悦的。在了解食材生长到收获的循环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神奇。此时,幼儿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株株简单的食材,更是幼儿在此前种植活动中对食材的陪伴、体验、探索的一种诠释和回报,在此过程中,幼儿也会加深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三)全收获活动之餐桌上的文化

1.体验式烹饪,感受中华饮食文化魅力

我园鼓励教师引导幼儿参与烹饪的全过程。所谓烹饪的全过程即食材制作的整个过程,幼儿需要参与从食材的清洗、改刀、烹饪并进行品尝到最后清洁整理烹饪场地的整个过程。

我园为幼儿准备了食育教室,该教室内配备有清洗池、适宜幼儿使用的刀等厨具,让幼儿在有安全保障的环境中进行真实的烹饪,而不仅仅是进行“扮家家”帮厨游戏。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食物的来源都有其典故和历史,教师尝试将这些饮食文化融合在烹饪的过程中,让幼儿对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仅“能食”,更要“懂食”。

例如,教师与幼儿一起开展制作豆浆的活动。活动前,教师引导幼儿收集制作豆浆的原材料,再与幼儿一起进行实践,浸泡黄豆、磨豆浆、煮豆浆、品尝豆浆,并在此过程中向幼儿渗透豆浆的起源等知识。

制作好豆浆后,幼儿又萌发关于豆浆的其他想法。有幼儿想到除了可以用黄豆制作豆浆,其他的豆子是否也可以磨成豆浆呢?于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尝试用红豆、绿豆、黑豆磨豆浆,结果发现这些豆子也都可以磨成豆浆。幼儿亲手制作豆浆并进行品尝,从而爱上喝豆浆,从中感受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在体验烹饪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到豆浆的制作方式,还了解到豆浆中富含的营养成分以及豆浆的起源等知识,从而对中华饮食文化加深了了解,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礼仪式感恩,抒发对食物的崇敬之情

生活需要儀式感,同样的,进餐也需要一个小小的仪式,意在让幼儿表达对大自然、对食物、对农民的感恩之情,从而萌发幼儿尊重食物、不浪费食物的意识。基于以上思考,我园结合“餐前一秒钟感恩礼仪”,即在进餐前将筷子或勺子横放在双手手掌上,并托起放在胸前一秒钟这种形式,在全园普及,引导幼儿在每次进餐前通过举筷仪式,抒发对食物的崇敬之情。

我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开展“餐前一秒钟感恩礼仪”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起源,感受中华饮食文明的渊源;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使幼儿了解筷子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园还通过组织全园家长开展讲座的形式,引导家长关注并帮助幼儿了解中华饮食文化,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形成家园共育。

结语

在全收获活动中,菜地不仅仅是一方供幼儿欣赏、收获的乐园,更是幼儿园课程理念与育儿目标相结合的体现。在这一方土地中,我国教师运用全收获理念,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更运用这一理念来丰富幼儿对食材的全程陪伴、守护、探究等生活体验,浇灌幼儿对食材的珍惜和热爱之情,加深幼儿对食材的认知,萌发幼儿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恩与崇敬之心。

【参考文献】

[1]张艳君,李徽.亲子食物制作活动让幼儿爱上美食[J].中国教师,2021(S1):47.

[2]刘青.基于幼儿生活体验的食育课程探索性研究[J].新课程,2021(42):117.

猜你喜欢
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