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思想

2022-07-14 09:50:36张晴
南北桥 2022年5期
关键词:王阳明儒家办法

[ 摘要 ]

作为探索社会治理的两种行为模式和方法支撑,内于人和外于人的路径都以人性为基础。前者试图超越人性,强调通过绝对的真理和制度创造和谐社会;后者注重向内探索,试图通过修养成为圣贤,进而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諧。本文通过对两种模式方法的内涵阐释和线索比较,重点考察内于人方法的可行性和以内于人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的现实困境和对当代社会指导意义。

[ 关键词 ]

政治哲学;儒家思想;内圣外王 内于人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53

1 外于人的办法与内于人的办法

在我的理解当中,政治像很多其他的东西一样,都应该有其一定的基本结构,而政治的基本结构在我看来是由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的支撑面所组成的,这里的一个中心即是该领域内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绝对正确且不容置疑的真理,比如在政治当中,官员不能以权谋私、政府有为人民服务的天职等等,这些绝对的东西我们可以视之为政治的目标。因而它只是终局的结果,而为了实现这些理想,我们则需要一个可作为的过程,一些可操作的抓手,亦即具体的办法。而讲到办法,我认为政治当中有两个总的办法,亦即我前面所提的两个基本的支撑面:一为外于人的方法(支撑)、一为内于人的方法(支撑)。

外于人的方法基于人性而试图超越人性,试图寻找制于人而不受制于人的方法,试图建立一种不受人事变迁、世代更替影响的稳定。而内于人的方法,亦基于人性,且顾名思义,不存在于人之外,不向外求而专向内求,人之内即人之心,这种方法偏要在人心上下功夫,以使政治理想可得最终实现。两种方法都离不了人,因为方法都是人使用之方法,一切方法背后都也有一个人的存在。

具体而言,首先外于人的方法,说它基于人性,那人又有哪些与生俱来的本性?这里最先可以讲的当属自私,人都是有私欲的,自然那些从政者,那些在政治中须要服务于人民的官员、公务员也都不会例外;而政治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一个绝对真理。却是“为公”,是要轻私利、重公益,故而这必然成为一对天然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体中,真理一方自然是不会退让的,因为人类还没有堕落到放弃对精神世界的绝对价值的追求,至少没有人会公开反对这样的政治原则,反而我们还要努力实现诸如这样的价值理想。那现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只能从人的私欲一方入手,然而人是自私的,是利己的,是难以克制自我做出自我牺牲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外于人存在的东西来限制人之私,那么能扮演此角色的就是制度、法律、规矩等类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一经形成就会发生持久的效力,不会因执政者的好恶而被废立,它就是悬挂在所有官员这类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它可以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不可以以权谋私,凡有违背者都需接受相应的惩罚。这样,人的私欲就可得到限制,为公的理想就可得以保障。再有,每个人都充满局限性,这也是人类的一大特性。首先,人类在智识上是有局限性的,人们因为成长环境、受教育背景不同,故而长期积累而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看待问题的视角也就大不相同,没有一个人能站在上帝视角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其次,人脑在理性之外还充斥着感性,不理智的选择随时都有可能被做出,所以基于这一原因,也需要一些金科玉律、规章制度去尽可能规避人性之中的不确定性,完善个人理智的不完美。而以上所有这些法律、制度、规则、条款就构成了我所谓的外于人的方法,它是必须的,并且这些外于人的方法看起来是长效的办法,因为它外于人存在,不随人的变动而变动,可以长效地服务于政治当中的一些绝对真理。

人类在寻找办法的时候似乎都愿意找一些可以一劳永逸的,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而上述外于人的办法似乎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但细想一下是这样吗?政治说到底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的,即要让一少部分人服务好绝大多数人。既然是人的问题,这就好比一个陶匠制陶,与其给他定多少的规矩要求他做出精美的陶器,都不如他发自内心地想做出一件精美的陶器。

2 儒家的内于人的办法

所以政治的根本解决之道还是在于人,在于人之内,即内于人的方法。而儒家亦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儒家做的政治上的功夫全在内于人上,或者讲精髓在于此。不论头上三尺有几多神明,如果私心不改,总不能达到理想之境。所以儒家偏就要赖于人,而非戒于人,这就要给人处变、应变的自由,有可以灵活地解决不同问题的余地。因为人的问题本身就是复杂的,所以就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翻译过来就是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一定可以做的,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这中间全凭人自己看着办,这就给了人极大的自主的自由。而这样的思想也同样反映在他日常的言行举止之中:就比如《论语》中别人向孔子问政的情况不少,但是孔子每次回答得的话不尽相同。并不是孔子对于“政”没有统一的看法,而是孔子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间地点而作不同的回答。如齐景公的两次问政,孔子就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一次是向问政的齐景公讲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一次是向齐景公提出了“政在节财”的建议。前一次是孔子针对齐国大国的背景,寄恢复周礼、天子一统的希望于齐国;后一次则是针对齐景公的奢侈劳民而谈。 他的学生仲弓在去做季氏的家臣之前也曾向老师问政,孔子给他说了三句话:给工作人员带好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的人才。诸如此类,他的学生从政之前,往往都要来向老师请教一些从政为政的道理,孔子则总是因人而异,给以不同的回答。如学生子夏去做莒县县长的时候,孔子是劝子夏不要图快,不要只顾小利,告诉他“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子路也曾向老师问从政的道理,孔子却又是另一样回答:“先之,劳之。”。这个“先之”,就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带头吃苦耐劳。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从孔子的“先之”这里来的。想想孔子的教导,再对比一些贪腐官员的行为,他们不觉得羞愧的吗?然后是“劳之”,让自己的人民勤劳地工作。子路问:如果再进一步呢? 老师不客气地说:不倦。孔子知道自己学生子路的脾气,好冲动,遇到情况会捋袖子就干,不高兴了也会甩手而去。所以老师嘱咐他,要“无倦”。楚国的叶公也曾问政孔子,孔子的回答也是有针对性的,叶公当时把守着楚国的北大门,而且所辖大部分是蔡国移民,所以必需“近者说,远者来”,而要做到这些,施行仁政那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凡此种种,从孔子论政来看,政治中唯一的不变似乎就是万变了,儒家也在这方面做足了功夫,孔子重视每一个为政者个体,试图发扬每个所处不同境况中人的个性,因为只有人活了,政才能活。但需加注意的是,此时这个把握灵活的人却已必然不能再是一个拥有私心杂欲的人、滥用感性的人,他此时可以应变的背后其实已经有了不变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他此时必须已是一个“发明本心”的人,“致良知”的人,充斥着浩然之气的人。而这也就是内于人的办法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要培育这样的人。所以儒家偏重于教为政者内省的功夫,教为政者诚心正意的修为。这是固本之道,对照今天法制社会最能看明白。当今西方社会的构建多是成熟的制度构建,他们有民主的制度、有宪政的制度、有制衡权力的分权的制度,但政治的问题得以根本解决了吗?民主在财阀控制的舆论的影响下还有多少真民主?党派斗争、操控议会宪政那倒不是随时摇摇欲坠?只要不本公心,何止三权,十权亦可轻松地沆瀣一气!所以攻城易,攻心难,内于人的方法,发明良心的办法才是根本的办法。

这套办法约束官员是一方面,治理社会亦同;但凡为政,都离不了外于人的办法和内于人的办法,且内于人的办法才更治本。这里可以看王阳明的例子:在龙场期间,有一次,王阳明捕获了当地的一个强盜头目。强盗头目在受审时对王阳明说:“我死罪难逃,之乎者也、道德廉耻我不想听了,要杀要剐你就痛快些!”王阳明说:“我不跟你谈道德廉耻。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呢,当然喜欢这个建议。两人把外衣脱了,王阳明又说:“怎么还这么热呀!咱俩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又依了他。于是,王阳明与强盗头目在公堂上都光着膀子。王阳明又发话了:“还是热得不行!咱俩把裤子也脱了吧!”强盗头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两个人只剩下了一条内裤。不想王阳明又来了个提议:“罢了!罢了!咱俩还是把内裤也脱了吧,图他个轻松自在!”那强盗头目一个劲儿地摇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于是,王阳明开始了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说明你内心还有一些羞耻感。这羞耻感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一种表现呢?看来我还是可以跟你讲道德廉耻的!”至此,强盗头目被彻底折服,乖乖地认罪伏法。惩治违法犯罪今天通行的办法是法律制裁,而法律能实现报应之功效却难以实现改造之功能,故而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王阳明深谙此道,故在为政时从内于人的办法上下功夫,最终方收根治罪犯之问题之效。

综上,无论外于人的方法还是内于人的方法,起点都是这个人,但最终的路径之所以分道扬镳,说到底还是对人性的根本看法的不同所导致的。前者概不相信这个充满私心私欲且屡教不改的人类,后者虽然也充分地意识到人心充满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但它还坚决地要去调和人的这些本性,虽然希望渺茫,但不去做就什么都没有,做了尚有“尽人事、听天命”,有实现的可能,而这也就是孔子“知不可而为之”的态度。

但是,有一点可惜的是,就是因为对同一事物存在截然不同之态度,要内化人心就意味着打根上还是相信人类还不是无药可救的;而外置于人,就意味着对人已经失去了信任。所以内于人的方法与外于人的方法在同一学派内从逻辑上就很难并存。故而儒家选择了内于人的方法,然后在内于人的路径上就走得很远,而于外于人的办法自然就少有建树,抑或说就未曾正视。然而面对如何看待人性这样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正确答案的问题,虽然各家各派在某一时刻也会因意识到己路偏颇而做出调整,但还是因为答案是不明了的,所以出于惯性、出于担心邯郸学步的心理,各流派最终仍会选择深化己法而非变通兼用,而这也就是“无所不用其极”道理之所在。

至于儒家,其根是内于人的根,故而它的思想在这一脉络上枝繁叶茂,但却也只能限于这一脉络上,故而它对今天世界之意义仍只在这一方法内。比如,解决人性恶的问题,儒家倡导“内省”,而非外部的约束,从政也是从自控开始,所谓“克己复礼”。在面对规矩上,人依旧不能被规矩主宰,人要主宰规矩,要自发遵守规矩,即“从心所欲不逾矩”,“发乎心,止乎礼”,而这一切也都是为了实现生命的超越,价值的永恒。

3 儒家政治思想的困局

但是,今天世界畅行的办法乃是外于人的办法,正如我前面所讲,我们仍可以以内于人的办法为辅,辅于外于人的方法,但是若想将根为内的方法移花接木于根为外的方法,补足儒学的外在化恐怕将事倍功半,毕竟思路上存在根本的不同。其实,历史也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首先,儒学自成立之日起(姑且算作孔子为起点),在外与人的制度层面就少有创建,孔子自己也讲:“述而不作。”他们更多的都是在既有的制度基础上做阐发、做完善,然后将精力集中在内家功夫上,讲内省、讲克己,可治者如若置若罔闻、抑或阳奉阴违呢?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儒家历来不认为外于人的办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并且,即使做了诸多的努力,中国古代政治也没有完全解决专制带来的诸多问题。反而儒家思想却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被一再扭曲,以致清末面目全非,成为吃人的礼教。故而,内于人的办法就是内于人的办法,它有它自身之价值,它有它的自行之道。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脱节,儒家思想建立在人际关系、人伦宗法的基础上,所谓“道不远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在人际关系中寻找自身的价值是自在畅行的。但是今天的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已经面目全非,“宅”——独自、“普及”——去中心化已经是时代的趋势,而这些和儒家所根植于的社会基础已是全然不同了。儒家是基于集体的,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可为一中心,中心向四周发散力量,四周要维护这一个中心,而不是基于四散的、个体的社会的。故而儒家思想在今天的世界话语体系中似乎很难再回到核心的位置。

但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虽然儒家思想不能达于世,但这不影响我们每个个体的修为,亦不影响它潜移默化地对政治、社会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思想的魅力仍然不朽。

参考文献

[1]许丙家. 论孔子儒家的独立精神[J]. 济宁学院学报,2021(4):17-23.

[2]张逸美.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J]. 改革与开放,2017(18):154-155.

[3]赵树玲. 孔子的死亡思想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10.

[4]龙建利.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吃穿住行[J]. 教师,2013(13):50-51.

[5]李文文. 应当这样向广大教育工作者介绍孔子——读《程方平谈孔子》有感[J]. 民主科学,2021(4):72-74.

[ 作者简介 ]

张晴,女,河南郑州人,同济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猜你喜欢
王阳明儒家办法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我有好办法
儿童绘本(2019年14期)2019-08-14 18:29:16
最好的办法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1:10
我们有办法
想办法抓住水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3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