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高质量党建工作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的育人成果和质量,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是高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世界的交流频繁,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二者实现协同发展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研究方向。本文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两者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新时代构建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 关键词 ]
高校党建;党建工作;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39
进入21世纪以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快速地改变了信息传播媒介,使得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更快,信息传播得更为广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受到网络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未来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新时期坚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要求,更是解决新时期高校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必然要求。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核心。如何在新时期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二者加强融合,实现协同发展。不少高校目前已经开始了相关的探究,谋求构建起二者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式。
1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学生党建,两者实质上都是围绕“人”开展的工作。高校思政教育是将专业教育、情感培育和价值观引领融为一体,进而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学生党建工作,是基于思政教育而对在校优秀大学生所开展的进一步教育。如果思政教育做不好,党建工作的质量就无法有效提升;如果党建工作做不好,思政教育效果就无法有效延伸。从个体成长规律来看,思想的成长与发展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需要遵寻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要为党组织建设提供优秀人才。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具有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思政教育与学生党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二者在目标、方向、内容和对象上,具有统一性。
2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现状
2.1 重形式轻内容,存在“两张皮”现象
部分高校名义上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开设多个平台账号,但其内容仍未改弦易辙,依旧选择死搬硬套的形式,成为搬运工,未能真正发掘多元化途径,且内容的选择过于片面,未根据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形式进行网络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应步调一致,这样才能从浪潮中崭露头角,成为刻画学生高尚品德的利器。一些官方微博仅有发帖量,没有浏览量。一部分高校党建与教育工作之间毫无联系,譬如党建工作对象选择范围偏小,忽略了党建应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要求,也未能将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统整。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致使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广度、高度的缺失。
2.2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合作不充分
党建工作的开展相对独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仍需进一步加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主要是以基层党组织最末梢的支部为单位开展的,相比于“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覆盖面和参与度相对较低,致使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够深入。一是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各组织间、各部门间的党建资源没有很好地统筹整合,形成脱节。二是在建立协调机制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我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稍显欠缺。这些都导致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质量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
2.3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思政课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传统的思政课和党课就是教育者和党建工作者拿着教材或者文件照本宣科,像传统的“老先生”一般一味地采取单向灌输,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基本上是各顾各的、互不相干,所以教材内容和文件精神落不到实处。教育者在向学生讲授党的相关文件的内容及精神也仅仅只是依靠理论讲授,没有生活实例,不结合实践,缺乏生动性。这样不仅降低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思政课就是照着书念的错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使其出现“厌学”“厌课”的现象。另外,在高校之中部分教育者还存在“重学术、轻教学”或者“重教学、轻党建”的理念,由于近年来大学教师制度的改革,教师的科研压力越来越大,考核标准也越来越高,所以部分教师有点儿力不从心,在教学上有时候也只是应付了事。
3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优化
3.1 加强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至战略高度
高等教育部门应针对党建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展开充分调研,明确当前教育过程中“两张皮”的现实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为二者有机融合提供坚实保障。与此同时,系统化地总结以往党的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经验,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做法,不断增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性。此外,构建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反馈机制,充分了解二者在契合度与发力点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实时反馈促进教育改进和优化。
3.2 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实现协同育人持续化、常态化
在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基层党支部发挥主体性作用.加强党支部建设,有助于提高协同育人水平。第一,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对教师党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专项教育培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强化党支部书记思政教育能力。第二,确立党支部工作中思政教育核心地位,加强日常党建工作检查与监督,了解思政教育是否在党建工作中贯彻落實,坚决杜绝形式主义,避免思政教育边缘化,以党建工作增强思政教育有效性。第三,在注重对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非党员教师和学生的培育,按照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正式党员的要求,对具有强烈入党意愿的教师和学生展开长期持续培养工作,使其不断提高思想素质水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3.3 教育内容的协同
对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而言,党建工作是其重要的基础,而思政育人是党建工作的具体方法,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当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真正融入育人过程当中,同时也要重视思想上的引领,将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教育体系当中。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出更多具有崇高目标、积极进取的大学生是重要的教育方向。高校的党员教师应该重视师德建设,对自身在思政育人和党建工作中的责任进行明确,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利用自身的道德精神去感染学生和引导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党员学生,要首先做到自律自强,积极遵守各项道德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价值追求、道德标准以及理想信仰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民族发展和振兴的前提,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等同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对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进入校园和课堂当中,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
3.4 形成协同发展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包含基层的党建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和体现党建工作水平的助推器。二者的协调发展,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实践证明,二者协同发展不仅要形成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更要形成协同发展的目标,以目标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首先,形成发展性目标。在充分研究本校学情的基础上,采用校本教研的方式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打造,形成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性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点,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目标,提高学校教学、育人质量,实现教育的目的。其次,形成创新型目标。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基于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实现了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拓展。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应当根据时代发展不断突破现有的教育模式,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者协同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内在变革动力。二者形成创新型目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理论实践、党建工作立体交融的工作模式,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3.5 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为我国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高校党建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党建作为高校德育的核心,高质量的党建有利于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觉悟、提高道德品质、提升文化素养等统一于一体,从而更好地培养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所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培养在新时代环境下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实践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优秀人才。
3.6 做好制度建设,保障课程思政的持续推进
为了防止课程思政流于表面,出现形式主义现象,高校还须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出周全的评价、监督和奖励制度,从而保障课程思政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实效化。首先,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基层党组织与教学管理部门相配合,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在进行评价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如果发现有的课程没有落实课程思政或思政元素过少,可以及时对任课教师进行提示;同时也避免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搞形式主义、将思政与课程割裂、把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程等现象的出现。其次,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基层党组织还要通过督促和检查,保障课程思政的落实。如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配合教研室检查教师的教案,以了解教师是否将思政内容写进教案;定期举行听课活动,观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有关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对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了解各门课课程思政的效果及学生的思想状况,等等。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在此背景下,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对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认识也进一步科学化。进而,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将更加紧密,两者的协同与融合也迫在眉睫。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背景,遵循进一步深化两者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通过多途径、多手段、多渠道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全面、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来,赵子明. 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刍议[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34-36.
[2]蔡有清,罗伟刚.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协同发展研究[J]. 智库时代,2019(40):13-14.
[3]刘丽. 基于新常态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9):251-253.
[4]冯大同,于瑾.“党建+课程思政”的四维进路[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2-44.
[5]冯刚.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展望[J]. 中国高等教育,2018(Z2):47-51.
[ 作者简介 ]
李闯,男,河南南阳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