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人文情怀和育人功能,通过丰富的理论素材资源、道德价值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政教育中,理论灌输、价值蒙蔽、实践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可启发高校思政课明确知信行相统一的原则,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以增强实效性、三位一体以保证持续性、丰富活动以激发创新性。
[ 关键词 ]
高校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3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岁月,饱含沧桑,向我们诉说着过去。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又赋予了它新的定义,不断更新完善,精益求精。正是这样一个载体引领着学生感受中华魅力,走进中华文明,让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继承与创新,让思政育人在文化传播中践行与提升。
1 历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维度表现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素材资源、道德价值资源、社会实践资源,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主动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发挥它强大的生命力,促进当代高校思政课的创新与发展。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素材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是我们的精神基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情怀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沃土
高校思政课以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却是西方,在联系中國现实状况、更新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充当了一个必要的桥梁,无论是改革还是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依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1.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优秀品德,“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理论起源于家庭,系统于学校,实践于社会。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系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学生的人格。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为高校思政课打下坚实基础,优秀传统美德为高校思政课奠定时代内涵,中华人文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构建思想境界。
1.2.1 核心思想理念
中国元素如汉字、太极拳、山水画等,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圆”“舍形取神”,用这些符号反映了“道法自然”“以民为本”“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古人高超的智慧。
1.2.2 优秀传统美德
《论语》对于我国社会的巩固、发展和延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深深地渗透并影响着中华孝道、仁义礼智、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等优秀传统美德,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3 中华人文精神
《游春图》《清明上河图》《大驾卤薄图》《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乾隆八旬万寿图卷》,体现了促进家国和谐、维护社会秩序、鼓励人们向善等中华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尊重他人的价值取向。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多年来辛勤生活与智慧创造的一种诠释。其一,中国人民的勤劳坚韧是高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其二,在学习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高校学生自觉遵守约定俗成的实践准则。
1.3.1 勤劳坚韧创造中国奇迹
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扬光大。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不仅仅因为中国劳动力充足,更因为以中华文化为支撑的中国人聪明踏实、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勇于牺牲、甘于奉献。
1.3.2 指导约束中国人的一言一行
纵观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蕴含着对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历史让我们拥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的胸襟气度,学习诗词让我们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学习伦理让我们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2 反思当下:高校思政课现实整合与应用探索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但对教育者而言,理应避免悖理的道德灌输,更要注重一定的方式方法,。
2.1 理论灌输之“填鸭注入”的育人方法
理论灌输与教育或教学不能混为一谈。从教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角度来看,在高校思政课中灌输理论,容易使学生没精打采,丧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2.1.1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效果闭塞
高校思政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明辨是非,而灌输实际带来的却是强制性的意识形态,似是而非的信念观点,迫使学生去顺从并生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1.2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动机歪曲
学生只有主动依照自己内心的需要与渴求,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易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恶性灌输不仅禁锢心灵,更会使师生的内心意向背道而驰,甚至对文化的理解发生扭曲。
2.1.3 从伦理学的观点来看:方法独断
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应该违背伦理,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本身是非理性的。于学习者而言,不符合其认知逻辑与习惯,独断的方式会使得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受到阻碍。
2.2 价值蒙蔽之“一叶障目”的思想理念
国家越是强大,就越需要打好“文化”这副牌,而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包罗万象,种类多而杂,难免良莠不齐,使我国传统文化遇到了西方文化“污名化”“虚伪性”等冲击。
2.2.1 通过学术交流进行文化渗透
随着社会发展,思政课教学中不免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接触其他文化。少数西方学者借助学术交流,推销西方的主流思想观点,以实现文化渗透目的。
2.2.2 通过资本运作塑造品牌神话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技术、资本,塑造运作着自己的品牌,将其打造为“时尚”“潮流”的代名词,如同精神鸦片一般地控制着国人。苹果、Nike、迪奥、LV等奢侈品如同精神鸦片一般受到追捧。不仅是社会人士,高校学生同样被品牌神话压榨、侵蚀着审美观念、时尚观念。
2.2.3 通过文化产品以传播价值观
部分学生对西方品牌、文学与艺术盲目崇拜,如好莱坞电影、摇滚英语、迪士尼动画等,宣传着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西化侵蚀着中华民族下一代的思想。高校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辨别力不强,容易失去本真文化观念,部分学生甚至产生了对西方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崇拜。
2.3 实践滞后之“蜗行牛步”的教学活动
伴随着大国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世界虽掀起阵阵“中国潮流”,但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仍面临重重考验。学校仍需挖掘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质载体和校内外的教学活动等实践教学要素。
2.3.1 物质载体单一
物质载体是精神文化的手段,也是对高校学生的一堂潜移默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但高校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明显不够,缺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计划性、综合化的安排设计,思政课的教学设施也较为陈旧和单一。
2.3.2 校内活动不足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途径少,教学大多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实践类的教学设计较少。另一方面,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思政课的教学活动质量不高,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淡薄,为了活动而活动,主观意愿不强,不愿参与甚至逃避活动。
2.3.3 校外交流较少
思政课也需要适应新形势,也需要迎来新发展,而高校的客觀情况却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融入。校外文化是对校内文化的广延,涉及与法律、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结合,但目前高校较少的校外交流不利于学校思政教学与一线的教学的资源互通,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 未来希冀:课程与文化深度融合以期促进双向变革
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高校的思政课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便更显其现实价值。在教学中明确知信行统一的原则,从感知到认知到真知,从相信到确信到坚信,从行动到践行到力行。
3.1 知:整合素材以增强文化实效性
“双新”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更应注重对素材的尝试和探索,将素材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拓宽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系统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
3.1.1 明确素材的定位和着眼点
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本体研究,保持资源与思政课程标准的关联性。将所挖掘的文化素材梳理成一个便于运用和实施的结构性框架,挖掘其可能蕴含的思政价值,避免生搬硬套地使用,使学生能够自觉站在民族文化本位上进行思考。
3.1.2 探寻素材蕴含的普遍价值
尽可能选用不容易过时的有典型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一方面对所梳理的素材、资源进行处理,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公开课以丰富其效果的呈现,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推行和渗透方式,使思政素材具有普遍性。
3.1.3 开设本校特色的校园课程
开发本校的思政课特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本校实际,组织教师编写相关校本教材,做特色项目或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诵读赏析式”“导学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等学习模式下,展现文化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信:三位一体以保证文化持续性
通过校内外合力,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思政课的学科性质和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实现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文化修养,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隐性发展。
3.2.1 纵向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
文化教育素材与资源,体现思政课的学科性质。让学生明白思政课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抽象的理论,而是深入真实生活的展现,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文化自信,培养“跨越时空的文化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
3.2.2 横向外延:家庭社会齐助力
学校虽然是教育主导,但更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才能够产生更大力量去营造更加宽广的育人环境。因此,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打造“立体式”育人模式,最终实现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
3.3 行:丰富活动以激发文化创新性
文化需继承,更需践行,文化总是和一定阶段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高校思政课可以从物质载体、校内活动和校外交流三个方面丰富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同时焕发活力。
3.3.1 参观社会实践基地
通过老物件,触碰历史痕迹,感受传统文化。认识党徽,高唱国歌,激发爱国情怀。走进陆铁强史料陈列室看史料,进一步了解党史,感受革命英烈的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的爱国精神。
3.3.2 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中华魂”“三香书吧”、戏曲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渲染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同时,可以设立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社团演出季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利用多种宣传教育渠道或平台进行宣传。
3.3.3 增加校外交流合作
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也要充分利用校外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服务,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可以把民间艺人请到学校上课,可以举办讲座,还可以和剧团举行小型联欢等。随着交流合作的增多,达成无形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洪娟.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56-58.
[2]于伟峰,王雅新.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2021,41(9):5-7.
[3]袁子桐. 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与培养路径[J]. 人民论坛,2021(28):107-109.
[4]贾延儒.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导论》[J]. 中国教育学刊,2021(7):120.
[5]刘基葵. 在中华传统文化引领下构建学校文化主题教育的实践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0(S2):1-3.
[6]闫伟.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J]. 人民论坛,2020(36):134-136.
[7]靳思远,秦在东. “污名化”与“去污名化”: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话语攻击及应对[J]. 思想教育研究,2020(9):80-84.
[ 作者简介 ]
赵柏滢,女,黑龙江青冈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