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汉书注》校勘学成就探究

2022-07-14 09:50张美莉
美与时代·下 2022年5期

摘  要:颜师古是隋唐之际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在分析校勘的内涵基础上,结合颜师古生平,颜师古注《汉书注》在校勘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综合多种校勘方法,如恢复旧本中的古字、校正改误的文字、纠正诸表的错乱、据韵文的韵例校正其中错讹、常据史实考证等,广泛征引其它的文献资料,以校正《汉书》的讹误和诸表之错乱,且多有精彩之校例,至今仍有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校勘学

一、引言

古籍在传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讹误,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虎成虚”[1],这就需要校勘。校勘之“勘”,《说文》释曰“校也”。“勘”与“校”是近义词,都指复核审定之义[2]。“校雠”之名见于西汉,而“校勘”成词始于齐梁。“校勘”合用成复合词的最早用例,其本义与“校雠”的广义同义。其后“校勘”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多[3]。《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的“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乃颜之推在校书中的体会[4]。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42《黎斐》条中以《三国志·丁奉传》多被误改为例而感叹说:“古书传抄镂刻.脱误既多,又每为无学识者改坏,一开卷辄叹千古少能读书人。”可见古人校勘古书时误改的问题是不少的。校勘学是研究、订正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讹误、衍脱、倒置、重文错简、正文注文相混等问题的专门学科[5]。校勘也是颜氏家学的学术专长,从《颜氏家训》可证。颜师古在贞观四年在秘书省校定《五经》文字;贞观赢年,在秘书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瞪疑剖析,曲尽其源”。这足可见颜师古本人也很擅长校勘。

二、颜师古其人

颜师古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经学家、史学家、校勘学家。颜师古在诸学科上的建树彪炳青史,《旧唐书》《新唐书》均有传。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一说名师古,字籀),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新唐书》曰:“颜师古,字籀,其先琅邪临沂人。祖之推,自高齐人周,终隋黄门郎,遂居关中,为京兆万年人。”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篇云:“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人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将封禅泰山,诏公卿博士杂定其仪。师古奏曰:“臣撰定《封禅仪注书》在十一年春,于时诸儒参详,以为适中。”后公卿杂议,“多从师古之说”。俄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贞观十九年,颜师古随太宗远征高丽,道病而卒,谥曰“戴”。《逸周书·谥法解》云:“典礼不愆曰戴。”孔晁注:“无过。”“典礼不愆”“无过”,这是唐王朝对颜师古的最高评价。颜师古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卒于唐贞观十九年(645),终年65岁。颜师古在隋生活了37年,在唐生活了28年,其主要业绩是在唐朝建立之后的[6]。颜师古的经史研究,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唐宋。颜师古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固然是他本人努力的结果,也与其家庭影响密不可分。颜氏家族自东晋以来即为高门大族,而历代子弟却不以此自夸,而是以学术文章显世,即史传所称的“世传儒业”之家。

唐代学者重视校,象陆德明、徐文远、孔颖达、曹宪、贾公彦、敬播、僧玄应、刘伯庄、李善、颜师古等皆是有名的语言学家、校勘学家。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有家学渊源。颜师古奉太子承乾之命,为班固《汉书》作注。班书文句艰深,词义深奥。前代旧注虽已有三十余种,但有的过于简略、有的说解不当、有的前后矛盾,完善足称者很少。师古在重注《汉书》时,对前人旧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申其隐略,纠其谬误,补其缺漏。颜师古注《汉书》,征引前人注解二十余家,但只标姓氏,未注书名。今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史记索隐引书考实》等书,列出注者姓名和所著书名(有两家考不出书名)如下:荀悦《汉纪》、服虔《汉书音训》、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伏俨《汉书注》,刘德《汉书注》、郑氏《汉书注》,李斐、李奇《汉书注》、邓展《汉书注》、文颖《汉书注》、张揖《汉书注》(师古云:“止解《司马相如传》一卷。”)、苏林《汉书注》、张晏《汉书注》、如淳《汉书注》、孟康《汉书音义》、项昭(不详)、韦昭《汉书音义》、晋灼《汉书集注》、刘宝《汉书注》(师古云:“别有《驳义》。”)、臣瓒《汉书集解》、郭璞《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师古云:“止注《相如传序》及游猎诗赋。”)、蔡谟《汉书集解》、崔浩《汉书旨义》。由于师古能择善而从,下注精审,故其《汉书注》能超迈前贤,独步千古(今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中的《汉书》,即为颜师古注本[7])。此书古又为承乾作《上〈汉书注〉表》,连同书稿,上宗倍加赞赏,令付之秘阁,赐师古物二百段、良马谓杜征南、颜秘书为左丘明,班孟坚忠臣。颜师古去世后,后人对他评价极高[8]。五代著名史学家、《旧唐书》的作者刘昫说:“师古家籍儒风,该博经义,至于详注史策,探测典礼,清明在躬,天有才格。”刘昫为师古作的赞词为:“解经不穷,希颜之徒。”可见,颜师古在语言学、经学、史学上的贡献是伟大的,值得后人研究。

三、颜师古《汉书注》校勘学成就

《汉书注》是颜师古的学术代表作,汇集汉魏以来二十三家注释,纠谬补缺,多所发明,是《汉书》最详、最好的注本[9]。颜师古撰《汉书注》,博采班昭以下三十七家音义,对唐以前各家之说存其所是,去其所非。很多的时候,颜师古的贡献在于其精当的选择,对诸家校勘亦能择善而从[10]。如《高帝纪》:“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后崩。”如淳曰:“《王陵传》,楚取太上皇、吕后为质。又项羽归太公、吕后,不见归媪也。又上五年,追尊母媪为昭灵夫人。高后时,乃追尊为昭灵后耳。《汉仪注》,高帝母兵起时死小黄北,后于小黄作陵庙。以此二者推之,不得有‘太上皇后崩’也。”李奇曰:“高祖后母也。”晋灼曰:“五年,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言‘追尊’,则明已亡。《史记》,十年春夏无事。七月,太上皇崩,葬櫟阳宫。明此长‘夏五月太上皇后崩’八字也。又《汉仪注》,先媪已葬陈留小黄。”师古曰:“如、晋二说皆得之,无此太上皇后也。诸家之说更有异端,适为烦秽,不足采也。”

颜师古注《汉书》时,除了参考三十七家音义之本外,也见到了其它本子,包括他所称的“俗本”(此当不专指一本)。本子既多,必有异文。颜师古在唐代被奉为权威和最有学问的人,因而他不免“是其所是”,对自己的别择与判断很自信,可能没有从存版本、俟来者的角度去尽量保存异文。“在涉及文字异同的校勘问题上,颜师古的处理原则是划一归真,删除繁滥。……结果便是从疏解出发,而把异文几乎荡涤无遗。其中保存少数异文歧解,也大致从训诂义疏上予以分析判断。”[11]

(一)恢复旧本中的古字

如《高帝纪》元年:“因说汉王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亦视项羽无东意。师古曰:“《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文帝纪》十四年:“朕获执牺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庙,十四年于今。历日弥长,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媿。”师古曰:“媿,古愧字”。如《高帝纪》:“高祖常繇咸阳”,师古注:“繇读曰傜,古通用字。”又:“亦视项羽无东意”,师古注:“言令羽知汉王更无东出之意也。《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又:“汉王大说。”师古注:“说读曰悦。”诸如此类,为数甚多。将流传过程中被改动的字用附注形式复原,以正诸本的歧异,这就有利于保存原书的特点和历史文字资料。

(二)校正改误的文字

如《哀帝纪》建平二年六月甲子,因皇帝久疾,遂采纳待诏夏贺良之倡言,改元易号,大赦天下,改漏刻一昼夜100刻为120刻。希望上应天命,延年益寿。八月,因皇帝寝疾依旧,夏贺良之言毫无应验,又下诏取消前“改元易号”之诏,曰:“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师古曰:“非赦令也,犹言自非赦令耳。也,语终辞也,而读者不晓,辄改‘也’为‘他’字,失本文也。”按:改“也’为“他”,则是读作“非赦令,他皆過除之”。这是根据语法、文义,用理校法纠正前人所改误字。《高后纪》五年六月:“匈奴寇狄道,攻阿阳。”师古注:“狄道属陇西,阿阳,天水之县也。今流俗书本或作河阳者,非也。”[12]

(三)纠正诸表的错乱

从唐代校书的整个状况来看,除了校正误、补残阙之外,颜师古也重视纠正俗体及异体字;对于搜集汉魏以来的旧注音义,成绩甚著,而新创的部分则较少,勤于搜集而疏于开创[13]。《四库提要·尔雅注疏》:“疏家之体,惟明本注,注所及,不复旁搜,此亦唐以来之通弊。”[14]

(四)据韵文的韵例校正其中错讹

《汉书·叙例》记载,颜师古据韵文的韵例校正《汉书》所收各家韵文作品中的错讹。《汉书·叙例》:“礼乐歌诗,各依当时律吕,修短有节,不可格以恒例。读者茫昧,无复识其断章,解者支离,又乃错其句韵。遂使一代文采,空韫精奇。累叶钻求,罕能通习。今并随其曲折,剖判义理,历然易晓,更无疑滞,可得讽诵,开心顺耳。”在正韵文的错讹衍脱时能考虑它本身的格律与押韵,这是实事求是精神在校勘上的表现。《汉书》中的一些文人的列传(包括合传)中往往连篇累牍地收求其各体诗赋文章,颜师古对它们的校勘整理,也给后世集部典籍的整理留下了很好的经验。如《司马相如传》:“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槀本射干,茈姜蘘荷,葴持若荪,鲜支黄砾,蒋苎青薠,布濩闳泽,延曼太原。”其中“葴持若荪”,张揖曰:“葴,持阙。若,杜若。荪,香草也。”师古曰:“葴,寒浆也。持当为‘符’,字之误耳。符,鬼目也。杜若苗颇类姜,而为’挚叶之状。今流俗书本持字或作橙,非也。后人妄改耳。其下乃言黄甘橙榛,此无橙也。”郭璞云:“橙,柚也。”姚氏以为此前后皆草,非橙也。案:今读者亦呼为登,谓金登草也。

(五)常据史实考证

颜师古常据史实考证来校勘。此涉及本校、理校。纪传与表志互证属本校,颜氏用得较多,前所举例可以看出。又如《郊祀志》:“周始与秦合而别,别五百载当复合,合七十年而伯王出焉。”师古曰:“七十当为十七。伯王者,指谓始皇。始皇初立,政在太后,缪毒,未得称伯。自昭王灭周后,至始皇九年诛缪毒,止十七年。《本纪》、《年表》其义显。”此据本校、理校以正传抄倒文之误。《司马相如传》:“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郭璞曰:“陶唐,尧有天下之号也。”如淳曰:“舞咸池。”师古曰:“二家之说皆非也。陶唐当为阴康,传写字误耳。”此据本校及他校,证据有力。“阴康”何以会误为“陶唐”,颜师古没说。但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例子,偶尔也探寻致误之由。《朱建传》:“建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颜师古曰:“《佞幸传》云‘高祖时有籍孺,孝慈有闳孺。’斯则二人皆名为孺,而姓各别。今此云闳籍孺,误剩籍字,后人所妄加耳。”王先谦《汉书补注》曰:“《史记》作闳籍孺。此班沿史误。”

此外,颜师古还编著了《字样》,注释了《急就篇》,撰写了《匡谬正俗》等。颜师古在任秘书少监时,“刊正经籍,因录字体数纸,以示雠校楷书”,世间号为《颜氏字样》。师古的《字样》,开创了唐代的字樣之学,对规范文字起到了积极作用。《急就篇》是西汉史游所撰字书。全书收罗当时社会上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的字,根据“分别部居不杂厕”的原则进行编排,押韵和谐,颇便记忆。但此书到了唐代,错乱已甚,莫能厘正。“师古家传《苍》《雅》,广综流略,尤精训故”“遂因暇日,为之训解”。师古之注,或溯姓氏本源,或辨名物异同,或推求语源,或明后世语变,皆能“必则古昔,信而有征”。《匡谬正俗》是师古晚年所作的一部学术札记,又作《刊谬正俗》或《纠谬正俗》。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七十三《宋史七·艺文志一》有言:“颜师古《刊谬正俗》八卷,已见《经解类》,而《儒家类》又有颜师古《纠谬正俗》八卷,此书本名《匡谬正俗》,宋人避讳,或改为‘刊’,或改为‘纠’,其实一书也。”[15]颜师古“以世俗之言多谬误,质诸经史,匡而正之,谓之《匡谬正俗》”。其中有考校古书文字讹误的,有纠正古注误读误训的,有探求方言俗语来源的。质而言之,主要是字形、字音、字义方面的,也有三者交织在一起的。大抵考据精密,结论准确。正如其子颜扬庭上此书的《表》所云:“百氏 纰缪,虽未可穷,六典迂讹,于斯矫革。”因此,此书一向为训诂学者们所推崇。

总之,颜师古的《汉书注》受关注的程度最高,宋代以来即陆续有人补缺。其中,专门著作如清人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杨树达的《汉书窥管》等影响较大,再者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也专列“汉书”一章,其《广雅疏证·释训》又对颜师古望文生义而误释联绵词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今人开始注意从语言文字角度研究颜师古的学术思想,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他的《急就篇注》《匡谬正俗》和虽已不存但有辑佚的《字样》。特别是今天,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校勘学研究也开始兴盛起来,颜师古学术著作在校勘学研究上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激励学者持续开展研究,呈现出颇丰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校勘学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葛洪.抱朴子·遐览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

[2]管锡华.校勘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2.

[3]戴南海.校勘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6

[4]白兆麟.校勘训诂论丛[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2.

[5]曾贻芬,崔文印.古籍校勘说略[M].成都:巴蜀书社,2011:188.

[6]张金霞.颜师古语言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1.

[7]刘昫,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255.

[8]姬孟昭.颜师古《汉书注》文献学成就初探[D].合肥:安徽大学,2004:23.

[9]申屠炉明,匡亚明.孔颖达颜师古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4.

[10]罗积勇,李爱国,黄燕妮.中国古籍校勘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94.

[11]倪其心.校勘学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2.

[12]郑慧生.校勘杂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11.

[13]孫钦善.古代校勘学概述(下)[J].文献,1981(3):25-31.

[14]王云海,裴汝成.校勘述略[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57.

[15]陈文和.嘉定钱大昕全集(3)[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2.

作者简介:张美莉,硕士,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