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是不会自己出现的

2022-07-14 09:45叶倾城
读者·原创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球友圈子音乐剧

叶倾城

年轻女孩问我:“叶老师,你有没有碰到过那种情况,自己愿意出门社交,却苦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太小,该怎么办呢?”

实话实说,30年前,我就天天听人讲“圈子小”:学生当然圈子小,每天困在校园里;上班族每天多数时间只能见到同事;全职妈妈的圈子小到几乎只有家庭……甚至包括所谓“圈子大”的一些行业,比如记者、空乘等,也并非如传言所说那样社交多么广泛。

我一直因此困惑不解,直到我去了报社工作,才发现,在同样的岗位上,记者与记者也是不同的。

爱社交的A做一次采访就能多一堆人的联系方式;他喜欢某支乐队,宁愿自己掏钱买票为乐队拉观众;报社里来了位某行业大咖,他立马就去结交。

好清净的B永远坐在同一个位置上,采访就只是采访,按部就班地完成;他在单位与人相处得还好,但也仅限于工作来往的那些人,他断然不会和人闲聊。

A与B在同一家报社,做同一份工作,而他们的发展截然不同。在纸媒行业刚要走下坡路时,A就开始下海创业,投资人、合伙人都是他在做记者时认识的;B在報社倒闭之后,上网投简历、找工作,问他为什么不请同行帮自己内推,他答:“圈子小,不认识人。”

B没有说谎,不管做什么工作,如果每天只跟固定的人打交道,圈子怎么会变大呢?

同样,如果你在生活中,只认识同学、同事、亲戚,不与邻居攀谈,也不乐于与网友联络,又怎么会有大圈子呢?

年轻人,很多时候你或许以为会有“圈子”存在:一个盛大的游乐场,所有设施都安排得停停当当,你只需要找到门,买门票,排队进入。

可惜,并非如此。

每个人的圈子,其实都是一个“以自己为太阳的太阳系”,是围绕着自己的能力、个性、人脉而营造出来的。

不拿当下举例子了。假如你早出生几十年,想学习文学,有人带你认识了某位著名作家,但你不识之无,那与他能有共同语言吗?能与他建立起有效联系吗?即便你后来出了书,请他作序,他理你吗?

所以,圈子是要自己营造的。

工作中,多做事,多参加行业交流,多认识行业上游与下游的人,多帮人—唯有你帮人,人才可能帮你。这样,迟早会建立起圈子。

如果天天觉得“职场上不可能有真心朋友”,对谁都设防,是不可能建立起圈子来的。

谈恋爱、交朋友,要有生活圈子;打羽毛球,要找到球友圈子;户外徒步,要进入户外圈;看音乐剧,进入音乐剧爱好者的圈子。一点儿不开玩笑,我有一个30多岁才结婚的女性朋友,她舅舅踢足球时跟自己的球友说,自家有一个30多岁的外甥女;另一人说,自己有一个30多岁的侄子,只是远了点儿,在西藏服役。

他们就这样认识、结婚、生俩娃,男的也已转业回来了,挺幸福的。

这就是普通人的圈子:自己链接上他人,他人再链接上他人,环环相扣,延展延伸,形成一个大圈子。

圈子大了,自然什么都有了。

猜你喜欢
球友圈子音乐剧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因为运动所以快乐
East Side Story
看音乐剧
朋友无圈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